⑴ 《地道戰(1965)》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任旭東導演的
鏈接:https://pan..com/s/1EnaJ3Qge9YaGMjJL_rKORQ
⑵ 地道戰電影簡介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地道戰電影基本資訊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 *** 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地道戰電影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中國 *** 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地道戰電影幕後製作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 *** 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地道戰電影影片評價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巨集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地道戰電影相關新聞
原標題:電影《地道戰》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莊稼漢打退日軍5次圍剿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埋好地雷,端好槍。你鑽地道,我上房。制高點,堵街牆。構成一片火力網,別看我們是莊稼漢,打得鬼子不敢再進我村莊。」70餘年前,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自編自唱了這首地道戰歌,歌詞正是他們英勇抗擊日偽軍的真實寫照。50餘年前,同樣是這個村莊給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任旭東靈感,創作出了影響幾代人的經典電影《地道戰》。
由於地處冀中到冀西和晉察冀邊區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民兵的頑強作戰,從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偽軍五次大規模圍剿高平。其中,出動200人以上2次,300人以上1次,500人以上1次,千人以上1次。但這個英雄的村莊,始終屹立不倒。50餘民兵利用地道掩護,斃敵400餘人,以致當時日偽軍中流傳著「要送命,上高平」的說法。
盡管戰功赫赫,這個《地道戰》電影原型村卻鮮為人知。近日,記者來到高平村,找尋民兵們英勇戰斗的歷史。
一
「地上一個高平村,地下一個高平村」。70餘年前,這個有著一百餘里長地道的村莊,曾讓敵人聞風喪膽。原抗日村長周保全今年91歲,是村中唯一在世的老兵,完整參與了五次反圍剿戰斗。
「抗戰歷史絕對不能被遺忘。」周保全跟記者講述了這段崢嶸歲月。從1937年秋天開始,日偽軍在高平村西二里的韓家樓、六里的同下村等地建據點、設炮樓、修公路。殘暴的日寇瘋狂推行所謂「掃盪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強化治安政策」。
1938年,高平村人民在 *** 的領導下,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男的參軍參戰,女的做軍衣、軍鞋,照料傷員,兒童站崗放哨,傳遞情報。1942年2月,高平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抗日民兵游擊隊, *** 員劉傻子擔任了民兵中隊長。高平民兵積極配合野戰軍、地方軍和鄰村民兵主動出擊展開破襲戰,日夜到正定、新樂、京漢鐵路、正靈公路和周圍據點割電線、斷橋梁。
同時,受地窖藏身的啟發,高平村人民開始挖地道對付日偽軍。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共挖了深5米,高1.4米,寬1米的地道總長約100多里,挖土約十幾萬立方米。周保全介紹,當時村內地道分為主幹線和支線,每十戶有一個地道口,每個口都有一名骨幹民兵把守,地道內有翻口,能夠「防水、防毒、防煙」,每隔十丈遠留一通氣眼,地道口和通氣眼都很隱蔽,大都設在碾盤下、炕洞里、牲口槽下、井內、鍋灶內、夾壁牆內。為了監視敵人、打擊敵人,在十字街口、村口、老母廟等地方的房上修築了高房工事。房內有夾壁牆、黑屋、地堡,牆壁有展望孔、槍眼。村沿有圍牆,村內大小街口都修上了「之」字形的街壘。
「下面有地道,上面到處是地雷,打得敵人根本進不了村!」周保全說。
二
最漂亮的一仗發生在1945年5月4日。日偽軍對高平村發動了第五次大圍剿,1600餘日偽軍,攜帶輕重機槍120多挺,山炮、小鋼炮10多門和大批毒瓦斯,包圍村莊,企圖一舉搗毀地道,制服高平。
高平民兵對敵人偷襲早有察覺,及時部署了戰鬥力量,將全村劃為5個戰區,每個戰區配備民兵十餘人。其中劉傻子負責第二戰區,周保全負責第五戰區。當日拂曉,東北口執勤民兵最先發現敵人並及時發出訊號,全村民兵迅速進入戰斗崗位,男女老幼立刻鑽進地道。上級剛發了數目不少的手榴彈,敵人來了,這些手榴彈正好派上用場。
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位於村東北口的劉傻子帶領民兵站在房頂制高點用手榴彈痛擊敵人。守在村西口的周保全帶領民兵利用屋頂工事用土炮轟擊敵人,敵人發現目標後,集中強大火力向他們掃射。和周保全一起的民兵王六合被擊中頭部,當場犧牲。周保全和其他民兵撤出屋頂工事,誘敵深入到雷區,炸死炸傷敵人數十名。
當天下午三四點鍾,戰斗基本結束。敵人匆匆逃竄至村外後,用鋼炮向村中進行炮擊。當時,正在街上救護傷員的劉傻子被彈片炸傷,後因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9歲。這一戰,高平民兵打死日偽軍59人,其中指揮官4人,炸毀大車7輛。
據《地道戰》劇組人員回憶,電影中高家莊這個村名就是源自高平村,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就是劉傻子。高傳寶喊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就是劉傻子的原話。但由於高平地道已於1963年被洪水沖毀,不具備拍攝條件,《地道戰》的外景拍攝是在冉庄、李庄和唐庄完成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戰功赫赫的高平村鮮為人知。
三
「現在僅存的這600米地道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用水泥加固的。」現高平村村支書周余柱告訴記者,村委會門前小廣場東北角,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就是地道。
正定農民作家劉福海,出於對地道戰的興趣以及對高平民兵的敬佩,十年來走遍檔案館、黨史辦、圖書館、舊書攤,讓他震撼的是,除了作戰頑強,高平村還有自己的村級兵工廠。一心抗日的幾個鐵匠,靠著爐子、鉗子和銼子,反復試驗,不僅造成了決槍,還利用舊井錐筒製成了能打五六里遠的小土炮。在抗戰期間,共製造小土炮6門,槍榴彈3支,決槍60支,步槍2支,擼子槍5支,子彈4000餘發和大量的地雷、手榴彈。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高平地道戰的歷史,周余柱和鄉親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座新的紀念館,並打算將兵工廠遺址、劉傻子故居以及地道遺址重新修繕。「不能讓高平地道戰的光輝歷史在我們這一代斷檔,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做好保護工作!」周余柱說。本報記者 魏 薇 楊 柳
⑶ 冀中地道戰的資料
冀中地道戰 (3)冀中的地道戰拍成電影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3)冀中的地道戰拍成電影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我愛家鄉的地道戰
那波瀾壯闊的大海曾令我心馳神往,那水平如鏡的西湖曾使我流連忘返。但我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北京市順義縣。它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也沒有桂林的奇山異水,但仍舊值得我驕傲和自豪,因為它有光輝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遺址位於燕山山脈歪砣子山下。你可別小看這不足400戶人家的小鄉村,《地道戰》那部電影就是根據這里的人民利用地道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歷史史實拍攝而成的。
地道內陰冷潮濕,寬約1米,高約2米。牆壁都是用黃泥砌成的,每隔幾米,牆壁就會出現一盞燈,燈光昏暗,顯得很陰森,使我毛骨驚然。地道蜿蜒盤旋,岔道很多。
「爺爺,這是什麼呀?」我指著洞壁上一塊一人多高,一米來寬,凹進去的地方問道。「這叫單人掩體。」爺爺說,「它的用處可大了!當年小日本到咱們村掃盪,發現這個地道入口,就先派一個探路的鬼子進來。當時一個民兵躲在這兒,手裡舉著一根手腕粗的木棍,鬼子過來時,他就忽然跳了出來,趁故人還沒有轉過神來,一下子就把他報銷了。」
繼續往前走,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洞,要通過這洞,可要像狗一樣爬著才能過去。洞的上面還安有閘門。爺爺問我:「怎麼樣,知道這是什麼嗎?」我搖搖頭。「這叫隘口,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只要一個人在隘口等著,敵人爬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把他們收拾了。如果敵人全都進來了,只要把閘門一放,他們就是插翅也難逃。家鄉人民管這叫『關起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捉雞』。」爺爺說。
爺爺告訴我,如果敵人發現地道入口,就會用抽水機把井裡的水抽到地道里,但地道里有泄水井,讓地道里的水順著泄水井流回井裡。「敵人要是往洞里放煙可怎麼辦?」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爺爺告訴我:只要把翻板蓋在洞口上,再壓上土,這樣就可以把煙霧拒之門外了。
家鄉的地道真是神奇莫測,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家鄉人民利用這種方法同敵人血戰到底,創造了豐功偉績。
望著眼前各家各戶的紅牆藍瓦,望著遠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我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祖國真的騰飛了!
——本文摘自西苑出版社《素質教育新教案》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
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
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勇猛反抗,
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王二小
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有一天,敵人來掃盪,走到山口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游擊戰爭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於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整為零,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冀中地道戰
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冀中地道戰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創舉。現在河北省清苑縣城南十五公里的冉庄村,保留了地道戰遺址,供人們參觀。
參考資料:http://www.bgy.gd.cn/wenbo/101.htm
⑷ 冀中的地道戰這個故事最後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地道戰》
其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4)冀中的地道戰拍成電影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道戰詳細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
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
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⑸ 冀中的地道戰指的是哪一個電視劇
《地道戰》是由楊毅執導,於峰編劇,王千源、許還幻、李琦、侯天來、 楊雨婷等主演的抗日劇。2010年9月3日於山東齊魯頻道首播 。
該劇講述了高傳寶帶領群眾機智勇敢地開展對敵的精彩故事。
⑹ 電影《冀中地道戰》 冀中 是什麼意思 跪求!!!
冀中是晉察冀邊區的重要組成部份,完全是一塊平原,連一塊高阜都沒有,是在津浦、平漢、北寧三條基幹鐵路之間,南面還有未築成的滄石路。面積無精確之統計,據地圖估計,長約三百公里,寬二百公里,面積約為六萬方公里左右。
所以,冀中指的就是冀中平原。
⑺ 冀中平原的地道戰是電視劇嗎
是。根據查詢地道戰官網得知,冀中平原的地道戰是電視劇,日軍駐華北派遣軍對冀中平原展開瘋狂的大掃盪。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⑻ 冀中的地道戰後來被拍成什麼 抗戰英雄故事片還有什麼
冀中的地道戰後來被拍成著名電影《地道戰》,抗戰英雄故事片還有:
1、《平原游擊隊》
1943年秋,我華北抗日根據地遭到日寇的「掃盪」,游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率隊深入敵人後方的縣城,以牽制敵人松井部隊力量,使他不能進山增援;同時,還要保住存在李庄的公糧。
為了救鄉親們,李向陽組織隊伍攻打縣城,迫使松井從李庄撤回縣城守衛。後來李向陽第三次進城,打死漢奸楊老宗,燒了敵人的糧食。
2、《地雷戰》
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朴而靈活。
3、《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改編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過程。
4、《雞毛信》
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影片以生動細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
5、《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史文熾執導,高保成、李力、李長華、張懷志、霍德集主演的劇情片。於195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是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真實事件寫作的。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和日軍作戰到彈盡糧絕後跳下山崖的悲壯故事。
⑼ 《地道戰》真實性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9)冀中的地道戰拍成電影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
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⑽ 一中地道戰這種戰斗方式是我國抗戰歷史上的奇跡後來被拍成什麼電影
就是被拍成了電影《地道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