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倩《幸福的處方》還原苗寨真實故事
吳倩《幸福的處方》還原苗寨真實故事
吳倩《幸福的處方》還原苗寨真實故事,"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電視劇展播活動"的重點劇目《我們的新時代》之《幸福的處方》將於今晚(7 月 5 日)在東方衛視開播。
聚焦鄉村醫療事業,"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電視劇展播活動"的重點劇目《我們的新時代》之《幸福的處方》將於今晚(7 月 5 日)在東方衛視開播。該劇由呂贏、庫爾班江執導,吳倩、薩日娜、張雲龍主演,講述了一對母女、兩代黨員,投身於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醫療事業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吳倩化身村醫 還原苗寨真實故事
貴州丹寨,大山深處,那些紮根在鄉村裡的基層黨員,他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為了更好的還原基層黨員的真實事跡,《幸福的處方》主創人員組成專項采訪小組,對二十幾位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幹部,進行了約 600 個小時的采訪,苗寨黨員的真實故事就此展開。他們之中,有長達 12 年的駐村幹部,有脫貧工作組主任,還有一線村醫。這些"平民英雄"多為 80 後、90 後,但他們早已在為人民服務的這條跑道上,跑出了自己的速度和成績。
《幸福的處方》由一段親情故事展開,講述了一名在大城市工作的 90 後苗族女醫生,因母親患病回鄉照顧母親,並在此過程中母女二人解開心結,女醫生也留在當地、接任母親成為村裡新一代村醫的故事。吳倩飾演的柳石蘭,是一名在省城醫院工作的主治醫生,原本在城市有大好的發展前景,卻願意留在大山裡,接替母親成為下一任村醫。她把先進的醫療知識、新的醫療方式帶到了高要村,為提高高要村的醫療基礎設施水平而奔波勞累,在母親和村民們的影響下,她也漸漸成為了一個盡職盡責的好村醫。
張雲龍飾演的海陽是一個大學生村官,放棄城市生活甘願留在還未脫貧的高要村,扶貧先扶智,為高要村建立第一所幼兒園,又帶著全村進行經濟建設,種藍莓、哈密瓜,養雞,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停歇。在親情故事的底色之上,這部劇也為觀眾展現了高要村醫療和經濟建設的進程,展現了新時代中柳石蘭和海陽兩位青年的奮斗與奉獻。他們願意離開城市,來到鄉村揮灑青春,發光發熱,用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薩日娜動情演繹 傳承初心使命!
劇中,柳石蘭為了照顧患病的薩日娜飾演的母親楊慧妮而留在高要村做村醫,母女二人在一同幫助村民、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實現了彼此心靈上的治癒,也傳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精神。在長久的.陪伴中,母親彌補了幼時缺席女兒生活的遺憾,而女兒也從母親"把每一個村民放在心上"的觀念和行動中真正釋懷了多年對母親的埋怨和不解,並體會到了母親無法割捨的"村醫"這個職業的真正精神,最終成為了像母親一樣服務村民、無私奉獻的好村醫。
一對母女,兩代黨員,她們之間不僅是母女親情,更是黨員初心使命的傳承。她們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也傳達出苗族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傳遞了積極向上、溫暖人心的價值觀念。燃燒理想,為國家事業奮斗終身。新時代以來,貴州苗鄉各民族團結友愛,共同發展家鄉,一座座種滿了藍莓、哈密瓜、火龍果的山頭,一個個村民得到了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這其中凝結著無數"平民英雄"的汗水。《幸福的處方》就將真實地還原苗族村醫、村官的動人故事,讓觀眾感受他們在基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精神。
吳倩個人簡介
吳倩,1992年9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畢業於武漢大學藝術系2010級本科班,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12年,憑借在饒雪漫的長篇小說《雀斑》中擔任書模而受到關注 [1] 。2013年,簽約華策影視 [2] 。2014年,因出演傳奇劇《隋唐英雄4》而嶄露頭角,隨後,憑借金庸劇《鹿鼎記》被觀眾熟知 [3] 。2015年,因在都市言情劇《何以笙簫默》中飾演大學時期的趙默笙獲得關注 [4] 。2016年,憑借都市愛情輕喜劇《我的奇妙男友》獲得金骨朵網路影視網路劇最受歡迎女演員 [5] 。2017年,其主演的玄幻劇《擇天記》則取得了全國同時段電視劇收視冠軍 [6] ;同年,其主演的青春勵志偶像劇《夜空中最閃亮的星》開拍 [7] 。
早年經歷
2010年,吳倩考入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同年秋季,拍攝了一組名為《深秋自HIGH集》的照片在網上流傳。2012年1月11日,吳倩獲得2011湖北小姐最佳上鏡獎 [10] ;隨後,她被饒雪漫選中成為小說《雀斑》的書模和平面電影中的女主角闕薇 [1] 。2013年,還在讀大三的她簽約浙華策影視 [2] 。
㈡ 電影《十八洞村》(摘抄)
《十八洞村》主要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
具體劇情: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影片《十八洞村》取材於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通過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以及楊家的幾位堂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為了正式拍攝《十八洞村》,苗月在2016年8月就開始了她的走訪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在電影開機後的四個月里,劇組為拍攝好當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走訪了很多湘西村寨,整個劇組都進行了「沉浸式」的體驗。
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後對十八洞村都非常好奇,對影片裡面的自然風景以及苗家特色文化產生嚮往,那麼真實的十八洞村是什麼樣的呢?
十八洞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的湘西花垣縣。全村由4個自然寨組成,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這里是苗族的聚居地,風情濃郁,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
十八洞村的自然風景非常優美,有烏龍一線天、蓮台山林場、背兒山、黃馬岩、擎天柱等景點,特別是十八溶洞,洞與洞之間相互串聯,洞內景觀奇特,怪石嶙峋,神態各異,素有「亞洲第一奇洞」之稱,十八洞村因此而得名。村內瀑布縱橫,枯藤老樹,鳥語花香,高山與峽谷之間遙相呼應,時而傳出苗家妹子優美的歌,
影片《十八洞村》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故事背景,通過展現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引發人們對於如何脫貧和怎樣才是真正脫貧的深度思考。片中的幾位主人公,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對於改變命運的期盼卻時刻共鳴。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他們在追求物質脫貧的同時,用雙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與致富。
這是一部讓人意外的作品,因為平心而論,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這部《十八洞村》真的跟想像的不一樣。一部農村題材的作品,湘西的風土人情,祖輩大山裡村落家族的鄉土性和民族性,世俗與傳統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描寫的非常自然,且接地氣。
十八洞村,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開場航拍鏡頭和宏觀外景的展示,層疊的梯田,望不到邊的綠色,已被湘西美景所震撼,在這里能看到那最原汁原味的苗寨風土,在這里,幾乎看不到任何現代化氣息,因為這是幾乎就是一座與世隔絕的村落,村中不同路,車進不去,好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就是這樣一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的地區,也如電影中所說「這里是四個自然村寨合並而成」的地方,如今所要面對的,就是貧困。沒錯,年輕人都出去務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這個資源短缺的地方,依舊用著最古老的耕作方式,經營著祖祖輩輩的故事。
這里,並不是我們你所想的「桃花源」。電影的所表現的內容很明確,就是表現十八洞村民致富的故事,聽上去很「主旋律」,但故事卻並非這樣。政策引導是作為線索,但故事發展卻絕非如此,因為電影的主角是一位拒絕接受「扶貧」的貧困戶。
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是一位退伍老兵,骨子裡面就有那軍人的硬氣,他始終不相信,憑借著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作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苗寨人,為什麼能夠成為貧困戶。而且電影用循序漸進描述,並通過閃回的方式,旁敲側擊的點出了王學圻為什麼當初復員沒有跟隨戰友出去打拚打工,因為自己呆傻的孫女,因為守護著自己的一方水土,因為那苗歌的餘音縈繞。
他必須到故鄉,守護著傳統。同時也描述了楊家其餘幾位重要角色,陳瑾飾演的妻子朴實無華,啞巴哥哥整日因思念女兒夜間哭泣,養了四個女兒的街坊,還有曾經的找礦好手如今整日酗酒的本家弟弟楊懶。
這幾位角色,構成了本片的百態圖,雖然苗族風情獨一無二,但貧困卻是共性的。同時也帶出來本片的所要反映的主題:依靠傳統的務農,真的無法致富嗎?這是本片關於傳統與世俗之間的命題討論,從沖突到融合,朴實無華舒緩如詩,細膩的故事和角色又讓人印象深刻,所以這部電影讓人想起了霍建起那部《那山那人那狗》。
同時,電影中所展示的那塊「飛地」,來自於廢棄礦脈,又對環境問題帶來反思。當楊懶看到自己昔日依靠找礦發財的營生所帶來的之後,趴在地上痛苦無比,又是那樣令人沉重。
電影節奏張弛有度,寫實且細膩,通過真實故事與藝術加工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對角色刻畫的飽滿讓朴實的鏡頭中充滿了情感,以王學圻為首的村民,從插秧到填土的環節,真實細節寫照,再加上抽幀的表現方式,為這部電影帶來了完美的情緒鋪陳,是勞動人民雄壯的戰歌。
同時這也是一部真摯的作品,電影《十八洞村》擯棄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利用情節與事件,層層推進,政策是引導,村民依靠傳統的生存方式,最終也能與時俱進,與現實世界做到無縫連接。
美味的禾花魚、漫山遍野的老稻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這兩種只能依靠傳統務農而來的農作物在如今市面上的價值,誰說種田不能成為「大土豪」?從開場的各種鋪墊到後期,借用楊英俊小孫女的身影展示,到來情緒上的突破點。這一切都讓影片真實可信,在如今浮華的電影市場上,本片猶如一道清流,沁人心脾。原來,桃花源一直都存在,存在於我們心中,也會存在於現實中。看完本片之後,真想去一趟,那古樸而又美麗的地方。
㈢ 微電影緣分西江中的旅遊元素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微電影《緣分西江》首部以中國西江千戶苗寨旅遊景點為元素的微電影--《遊方之旅緣分西江》開始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里開拍。
㈣ 苗娃電影觀後感如何寫
「對於在深圳生活的人來說,苗疆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很遠,遠到可以想像出所有的純真與美。對於在苗疆裡面的人來說,深圳是一個遙遠的城市,它很大,大到可以容納所有苗家人的夢想。直到有一天,他們互相走進了對方……」電影《苗娃》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深圳與貴州苗寨之間的故事。生活在苗寨的留守兒童與打拚在深圳的父母親人,他們如何演繹情感糾葛?現代文化如何深入與影響苗寨風情?親情與友情又能否找到各自的終點與歸屬?電影《苗娃》將以跌宕的劇情,展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9月6日,被喻為「新時代親情大愛電影」的《苗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景區舉行開機儀式。該劇由深圳、喀什、貴州三地聯合出品,據南都記者了解,該影片不同於一般青少年電影的低成本投入,製作方投入了千萬資金,在深圳與貴州黔東南苗寨兩地實景拍攝,預計影片將於2014年春在全國院線上映。
0 1電影以苗族兒童天籟般的歌聲為情感線索
該電影由少年情感電影導演酈虹執導,攜手翁虹、鄭毓芝、李木子、許凝、雷燕、戴佳佳、姚宏合美等演員。
酈虹曾與張藝謀合作過《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多部展現親情的影視大片,被媒體譽為拍電影的「兒童教育家」。她向記者介紹,電影故事並不復雜,但展現的情感世界卻極為豐富。電影講述深圳某雜志社攝影師陶桃來到西江,發現了一個雙耳失聰的小女孩米往家有三兄妹,父母為了治療米往的耳病,外出打工2年不回家,留在家的三兄妹相依為命艱苦地生活著。米往的家庭引起了攝影師的關注,在攝影師陶桃的搭橋和幫助下,深圳一家慈善機構決定無償為米往提供昂貴的人工耳蝸。米往的病治好啦,她的媽媽爸爸又都回到苗寨,開了一家農家樂,為遊人唱苗歌跳苗舞。米往幸福的生活在苗寨和父母的身邊。
該電影主要著眼於當下關注的留守兒童問題,但無論切入的角度還是高度,都將遠超同類影視作品。據第11屆「華表獎」獲得者、《苗娃》編劇潘富榮介紹,這部影片並不是采直接反映貴州苗寨留守兒童生活這些略顯老熟的套路,而是以苗族少女那富民族特色的天籟歌聲為情感線,並一直貫穿整部影片,成為該片的一大亮點。
酈虹表示,該片雖然講留守兒童的艱辛,但始終洋溢著歡樂,影片不但有天籟般的清音苗歌,還將盡情展現美麗的苗寨風光、精美的民族服飾及淳樸的民族風情。她評價《苗娃》這部電影,是用民族的聲音召喚親情回歸的視聽大餐,是一部真正的青少年藝術電影,是一部重塑社會價值的心靈繪本,更是一幅描繪新時代人文關懷的情感畫卷。
0 2給觀眾對於公益和親情的思考帶來另一種全新的思路
作為《苗娃》投資攝制方,深圳零點星傳媒集團董事長、喀什零點星文化傳媒總經理盧茂新認為,《苗娃》這部電影,是在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加劇以及人口流動失衡的大時代背景下,在漂泊於城市中的外鄉人與親人們千里相隔的現實的基礎上,探討親情的關系與親情的意義,思考關於人性的尊重,關於生活的本真,關於我們心中必需的公益的那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電影用鏡頭呈現那些背井離鄉忙碌在城市中用汗水和對生活的期盼支撐起的內心;用鏡頭挖掘生活中那些被忽略但卻震撼內心的人性光芒;用鏡頭詮釋「尊重」對於那些城市建設者們的真正意義。同時,故事在城市和村寨之間穿梭,喧鬧與安靜兩種不同生活狀態強烈對比,原生的苗寨風光、攝人心魄的苗歌等淳樸、清新的民族元素,會讓每個身處浮躁社會無暇顧及自己內心的人們,重新思索到底什麼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意義和最初的美好。
他還表示,《苗娃》無論是在資金的投入還是演員的陣容上都不同於其他公益親情電影,希望能夠引導中國電影市場對當下親情、尊重、生活、公益事業的思考與積極回應,藉此重塑社會價值,倡導人文關懷,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掀起一股大愛風潮,不僅是讓孩子們有接近自身的電影看,也讓成人能通過電影進一步關注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著名詩人梁小斌為片中歌曲作詞,他在探班的過程中說這部電影利用大山中的生機與力量與祖孫三代之間情感的強烈碰撞也許會給觀眾對於公益和親情的思考帶來另一種全新的思路。
㈤ 那部電影講到矮寨大橋
北京某公司聯合吉首政府傾力打造的愛情正能量微電影大作《一次性愛上》開始取景。據悉,僅大橋的彩燈部分,就耗費近六百萬人民幣,是真正意義上的「百萬美元夜景」。
S行走於彩虹之上
大橋共有照明彩燈約1888盞,其中主纜上約220盞,鋼衍樑上1668盞,共同形成了一座美麗的「彩虹橋」。試想一下,寧靜的夜晚,獨自漫步在330米的高空,腳下踩著五光十色的矮寨大橋,那會是一副多麼美妙的場景。這正是《一次性愛上》將要展示給影迷們眾多唯美畫面中的一個。
百萬夜景點睛之筆
《一次性愛上》的拍攝是以吉首旅遊風光為背景的,吉首著名的風景:矮寨大橋、問天台、德夯苗寨等等都會一一出現在畫面中,而素有「百萬美元夜景」之稱的矮寨大橋夜景更是會出現在影片中的高潮部分,從側面刻畫出男女主人公當時的心情,成為整個影片中的點睛之筆。
原班人馬嘔心瀝血之作
《一次性愛上》除了沿襲《三人床》的原班人馬,更是在劇本上狠狠的下了功夫。據內部人員透漏,此次的劇本已經經過數次大修,小的改動更是有數百次之多。製片人、導演、編劇更是徹夜商討,力求為影迷們打造一場豪華的愛情盛宴。
《一次性愛上》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㈥ 影評:拍攝於貴州凱里的電影《路邊野餐》
很久之前我就看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還有《百鳥朝鳳》《驢得水》《十八洞村》等小眾電影,為什麼說它們小眾呢?因為這些電影的上映都比較坎坷,題材也另類。《百鳥朝鳳》講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尷尬傳承;《驢得水》把教育的喜劇演成了悲劇;《十八洞村》講的是湖南湘西的扶貧之事。
回到《路邊野餐》,這部電影初期的宣傳是農民(醫生)詩人、貴州凱里等元素。對比《十八洞村》的如歌田園,《路邊野餐》比較冷調,老舊的舞廳漏雨的老房、天台的小診所、貴州彎曲的小路、以及詩人老陳旁白的詩句、綠皮火車的呼嘯等等。
《路邊野餐》講的是一個生活在貴州凱里的鄉村醫生老陳,為了尋找侄子小衛衛,帶著老醫生交給的卡帶、衣服、舊照片從凱里來到陌生的小鎮(鎮遠某地),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8月11日在瑞士洛迦諾首映,2016年7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到冗長、陰沉、慵懶。主角陳升(老陳)是凱里診所的一個醫生,《路邊野餐》也是他詩集的名字。
生於1989年的年輕導演畢贛創作劇本《路邊野餐》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影片中借用畫面構圖的生態詩意與老陳旁白的詩句來記錄貴州的破碎詩意。
無論是滴答的雨滴、噗嗤的水壺、居住在水泥洞里的水果商、鐵軌和綠皮火車、還有貴州當地的民歌和方言等等,在特寫或冗長的鏡頭中,給觀眾一種壓抑、錯愕的詩意之美。
電影中老陳的詩:
人物出場定位
這些詩句是電影開始不久,主角的旁白,主角的很多詩句,都是和貴州凱里生活有關的,比如亞熱帶氣候、用手電筒照亮衣櫃等等。
電影開頭《金剛經》就表明了未來、現在和過去的不可知,碎片化的鏡頭開始泛濫在電影的前半段。
民間流傳的野人。電影中有幾次提到野人,電影開始小衛衛說到電視中報道的野人,他感到害怕;後來老陳開著哥們的車行駛在濃霧彌漫的公路上,也穿插了野人報道;後來還有大衛衛教老陳趕跑野人的土方法。這里的野人,或許是民間對未知的、不可抗的事的一種寄託吧。
夢。老醫生關於「愛人」的夢,老陳關於「媽媽」的夢,都是對愛的追憶和呼喚,在鎮遠,老陳哽咽著和漂亮的婦人談起他的夢,關於大海、關於海豚。還有鍾表匠的職業,也和夢有關,活在陰間的人托夢,是民間經常聽到的話題之一,輪回、信仰這些神秘的東西,在《路邊野餐》似乎很縹緲,包括小鎮的那些開流行音樂演唱會的小伙、在農村打檯球的小伙、擁有一個導游夢的洋洋等。
老醫生因夢,回想過去美好的愛情。
老陳因夢,而上山再次祭拜母親,而去鎮遠尋找夢中的東西。
洋洋因夢,送給大衛衛一根紅繩,這樣大衛衛開車就不會熄火,她要去遠方,除非時間能倒流。
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中的兩個地標詞「凱里」和「鎮遠」:
凱里市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接台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勢西南高,北東低,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等榮譽稱。聞名世界的西江千戶苗寨就來自貴州凱里雷山縣。
鎮遠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離州府凱里市190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東靠湖南新晃,是貴州省的東大門,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
這里提到的是貴州凱里和鎮遠的風光。電影的英文名是Kaili Blues,中式翻譯過來就是憂郁凱里或藍調凱里。導演畢贛出生於貴州,這部電影中穿插的是活生生的百姓生活鏡頭,沒有刻意去美化,看那些漏頂的瓦房、銹跡斑斑的鐵軌、改建中的新農村、長滿青苔的農村小路、彎曲的鄉村道路、河邊的旅館、木板與鐵鏈搭建的吊橋、拆遷即將到來的福利等等。
這部電影,除了讓觀眾看到電影中的人生百態,也看到了電影之外導演的出發點,用詩意去解讀人間的悲苦,用鏡頭去記錄和宣傳凱里。這樣的勇氣,很少有人能做到。
這里的詩並不美,太抽象。
這里的風景並不美,太壓抑。
這里的畫面並不美,零碎,冗長。
但是,我喜歡這樣接地氣的作品
一年多以前,我看路邊野餐以後,就隨手塗鴉了一段文字:
路邊野餐
穿行在黃昏的山間小路
回到多年以前的土地
瘋長的野草、放養的黃牛
寂靜的山谷把我們圍住
沒有路燈、沒有愛情、沒有4G網路
只有煤炭、燒烤、煙酒、朋友
.
搬著石頭,壘起
生火引炭,搭架,拌料
開啟燕京啤酒,在夜色中迷失
扇風、沫油、翻串,樣樣得親自搞
誰在歇斯底里的罵娘
誰又在曠野中唱起了情歌
.
女人,酒,煙,性,夢想,友誼
在放浪的談笑中,我們已經慢慢變老
屁股下的土地,十年之前
種的是花生?玉米?還是黃豆?
黑夜把我們圍住
我們是荒野中的小丑
.
路邊野餐,不是一部電影
沒有詩歌,沒有收音機,沒有女孩
路邊野餐,歡笑和哭泣交織
昔日的草帽,丟失在哪裡
籬笆已經被荒草吞噬
我們被城市和鄉村遺忘
阿亮的月亮於2017年4月
《路邊野餐》我看了兩遍,第一遍帶著好奇,第二遍是因江左融姐要看我寫的影評,才再次看的,當初也是我推薦姐姐她看了這部電影,在我的心中,這不是最好的電影,但喜歡小眾類電影、喜歡貴州的觀眾,應該抽個空看看。
作者|阿亮的月亮
原標題:《創作劇本花費3年時間,在貴州凱里拍攝的這部電影,成本不過20萬,卻獲國內國際10多個獎項》
更多好文可點擊關注專題:
馱娘江
㈦ 西江千戶,苗寨之影
這是去年8月,方鯉在西南地區的游記。時隔一年仍然懷念,故在發布。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懶得進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執
靈魂的酶像荷花
——畢贛《路邊野餐》
8月4日下午到達凱里。
剛出火車站,就有不少司機在門口喊著「西江苗寨!西江苗寨!苗寨去不去!」我還不急著去苗寨,計劃先在凱里停留一晚。
我是通過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才知道凱里的。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凱里的鄉村醫生,為尋找侄子,來到一個叫「盪麥」的陌生小鎮,經歷了一系列如夢似幻的故事。取景地在黔東南地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想,以後要去黔東南一趟。不到一年時間,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凱里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轄凱里市和15縣,居住著33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苗族人數最多,其次是侗族。黔東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所以凱里也有明顯的地形起伏,坡多彎多,這也是我接下來一個星期里旅途所經地的共同特徵。
「凱里」這個名字源於苗語,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稱「田」為「里」。至於「木佬人」是什麼,據說也是一支少數民族,目前未獲官方承認。
從住處後面繞出去,有一條小路,兩邊圍著欄桿,牆上滿是色彩鮮艷的圖畫,畫著凱里少數民族的風俗,包括吹蘆笙、長桌宴等等,生動活潑,估計是帶有宣傳性質的一條特色小路。
凱里的計程車是綠色的車身,如同周圍的山一樣長滿森林。
夜晚,走在凱里的北京西路上,這里是城市的繁華街道,道路兩旁立著一排排高大的路燈,呈玉蘭花形狀,散發出白色光亮。
沒有在凱里停留很久。第二天早上,我們在凱運司客車站買了去西江鎮的車票,16元一人,路途耗費一小時左右。
當大巴駛出城區,進入郊外,漸漸地就像穿越了一般,兩邊不見了尋常的磚房,木質吊腳樓占據了視線。屋頂蓋著黑瓦,有個銀色的牛角形裝飾物,據此推測牛該是苗族的神性之物。樓體用木板搭建而成,顏色與當地的土壤差不多。貴州天氣多變,潮濕多霧,吊腳樓依山傍水,就山勢而建,通風性能好,成為當地民居一大特色。
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還未進入景區大門,就有穿著苗族盛裝的老奶奶站成一排,表示對遊客的歡迎。苗族老爺爺扎著頭巾吹蘆笙,讓人視覺與聽覺上都充盈,也讓人從外面就感受到,這完全是一個商業化的旅遊景區了。
進入主街以後,看到人頭攢動,提著行李的我們打算先找住處。經過一座風雨橋,登上台階,西江苗寨的客棧順山勢而建,山腳、山腰和山頂均有分布,一般而言,越往山頂走,風景越好,價格越高。我不知在網上哪兒看到一種說法,這兒的客棧總是供大於求,因此不必提前預訂,到了再找也不麻煩。
然而我們到的時候是旅遊旺季,許多客棧早早就滿房了。彼時正值中午,耐不住肚中飢餓,我們先進了山腰一家餐館,點了兩碗牛肉粉,用的是當地特色的米粉,味道鮮香,15元一碗,在景區算實惠了。
吃完以後,發現這家店也提供住宿,一問,普通雙人間沒有空調,廁所是公用的,價格180元。苗寨並不涼快,高溫也有34度,我們需要空調房休息,便繼續再找。後來發現一家途窩客棧,正好一個旅行團退房,雙人間280元,有空調和獨衛,就是前一天下過雨,屋內很潮濕,而且隔音很差,樓上人走路會踩得地板吱呀呀響,這似乎是吊腳樓的共性。這家客棧地理位置不錯,有個露台,望出去視角好,早已在山路上負重爬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我們就住下了。
下午沿河去主街。河邊有許多穿著苗族服裝拍照的姑娘,租一套衣服拍照10元,倒是不貴。不斷有人來問我要不要照相,但天氣炎熱,也不願折騰,就一一謝絕了。
苗族除了五彩斑斕的服飾,銀飾也很出名,而且以大、以重、以多為美。隨便路過一個小攤子,上面都擺滿了閃亮的銀飾。我拍到的一個銀飾攤,苗族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苗族人喜食糯米。小吃攤上隨處可見蒸好的糯米飯和竹筒飯,還有用糯米搗成的糍粑,揉成一個小團,裹上芝麻粉、花生碎之類,咬一口,清香粘糯,甜而不膩。糍粑槽放在小攤邊,顧客可以親自體驗一下搗糍粑的感覺。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各種酥糖類小吃。苗王酥滿街都是,還有一種我忘了名字的小餅,擺在篩子上,上面撒著芝麻,有師傅托著篩子晃盪,芝麻粉末便會均勻地粘在餅上。
景區里有個 苗族博物館 值得一去,裡面展示了苗族人的歷史和生活習俗。我們剛進博物館就下起了大雨,恰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躲雨並了解苗族風俗。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苗族古歌傳唱道:風生霧,霧生雲,雲生雨。雨落到地上長出了楓木,楓木長大後引來兩只鳥雀在枝頭鳴叫,然而這鳴叫惹怒了樹下的女神。女神怒而將楓木砍倒,樹心卻化作一隻蝴蝶翩飛。蝴蝶與水上的泡沫「遊方」(戀愛)懷孕後生下十二個蛋,由脊宇鳥艱難地孵化了十二年,最終誕生了十二古祖——姜央(人)、雷公、龍王、象、牛、羊、雞、蛇、蜈蚣、山貓、虎、狗。
由此看來,人的祖先來自於蝴蝶與泡沫的結晶,這起源故事竟有幾分美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為蚩尤的後代,他們繼承了牛圖騰的傳統,崇拜水牛,男女盛裝都頭頂水牛銀角。苗族命途多舛,歷史上有過幾次大遷徙,如今散布於世界各地,集中於中國西南部和世界東南亞一帶。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至於苗族姓氏,可以通過各種規則譯為漢姓,有些規則十分有趣,由於比較復雜,此處不展開了。
在印花技藝方面,苗族人擅長蠟染。就是用蠟刀蘸熔蠟在布上繪花,以藍靛浸染,染後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布面就呈現出了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在苗族吊腳樓的堂屋外,往往於懸空走廊上安裝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民間有一美稱叫「美人靠」,這是由於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綉,向外展示風姿而得名。
雨停以後,我們走出博物館,再往前就是農田區域了,一片青翠。這里的稻田養著鯉魚,當地的酸湯魚多採用稻田魚。對面是整齊的梯田,底下有水車,便於往梯田引水。湊巧看到兩個小孩子在田埂上走著,自由自在。
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我們便撐傘在長椅上坐著。但很快雨就小了,空氣也涼爽了不少。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一家叫「老磨坊農家」的臨河餐館,點了當地特色的酸湯魚。不過等酸湯魚端上來的時候,看上去有點像死魚,那種口感吃著不太習慣,但老闆說新鮮得很,不知是真是假。
貴州喜酸辣味,這不是偶然。古時候,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做菜調味只能就地取材,用辣椒和酸湯調味。而且黔東南氣候潮濕,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能幫助消化止瀉。因此,家家戶戶都少不了幾個酸壇子。
酸湯最佳製法是以米湯自然發酵為湯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紅柿醬、糟辣椒等多種作料熬煮而成。大家可能對重慶特色的酸菜魚更了解,但是酸湯魚的酸味和酸菜魚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俯瞰西江苗寨全景,最好登上觀景台。有觀光車可以帶你上去,但是路途並不遙遠,我們選擇步行前往。
等到夜幕初上,千戶燈火點起,苗寨又是另一番面貌。晚上有個苗族歌舞表演,貌似是100元一人。我們沒有進去,而是沿著酒吧一條街溜達了一圈。
一條沿河棧道上展示著一排攝影作品,都是黔東南地區的苗寨,西江苗寨只是其中一個,西江苗寨因為有千戶人家,最大也最為出名。除此以外,還有朗德上寨、季刀苗寨、卡拉苗寨、獨南苗寨等。
有趣的是,朗德上寨本應更出名,因為它在2008年曾是奧運火炬傳遞處,但是後來被西江佔去了風頭。聽說郎德上寨沒有被過度開發,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對於嚮往清靜的旅客而言,或許是比西江更好的選擇。
回客棧的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個南瓜形狀的路燈,很可愛,便拍了下來。
西江苗寨已經完全商業化了,家家都開客棧,也許這樣的好處便是,可以集中展示苗族風情,並且賺取商業利益。
居住的苗人都為了招待客人而忙碌,不知他們對外來人如何看待。我們只是看到了他們生活的表象,然而並沒有觸及內里,看不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構成他們文化的真正獨特之處。
不知道在忙碌的間歇,他們有沒有空望一望這樣的夜景,看著如此燈火,內心作何感想。可惜此行並沒有機會與苗人深入交流這些問題。一切答案我都無從知曉。
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
心裡的蜘蛛模仿人類張燈結綵
攜帶樂器的遊民也無法表達
這對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畢贛《路邊野餐》
第二天早上醒來已經7點了,我扛上相機再次登上觀景台,去拍清晨的苗寨。那天雲厚,霧氣在山頭繚繞,太陽遲遲不露臉,等到真正露出時已經升得很高了。
下山以後買了碗糯米飯,上面撒著一些鹹菜和辣椒。有點干,沒有想像中好吃,或許是這種口味吃不習慣。這也讓我突然想念起了家鄉的糯米飯。
此次一別,不知是否有緣再見西江苗寨了。
一定有人離開了會回來
騰空的竹籃裝滿愛
一定有某種破碎像泥土
某個谷底像手一樣攤開
——畢贛《路邊野餐》
㈧ 苗王城苗寨的拍攝的影片
由於苗王城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俗等特點,現在成為了國家影視拍攝基地。到目前為止已經
拍攝的影片有:
由趙俊凱執導、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拍攝的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戰士》、三十集電視連續劇《邊城漢子》、三十二集電視連續劇《拯救女兵司徒慧》、由馮興華和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執導、金騰國際傳播有限公司攝制的30集電視連續劇《告訴我你愛我》、由貴州報業集團黔森影視工作室和北京世紀華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28集大型電視連續劇《風雨梵凈山》又名《梵凈山傳奇》。註:《風雨梵凈山》是貴州第一部電視劇以銅仁地區來命名的影片,大概在2011年的5月份上影。
㈨ 貴州旅遊|看完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是時候去貴州旅遊了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目前全國熱映,
通過五個故事單元,家與國的情懷交織,
講述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家鄉故事。
這部極具「地氣」的電影,還有哪位小可愛沒看嗎?
在貴州《天上掉下個UFO》的故事單元里,
山水秀麗的都勻,神秘古樸的苗寨,天文奇景的平塘,
隨著影片的上映,直接引爆了整個黔南地區。
而貴州,也成為眾多影迷嚮往之地!
這是位於黔南州月亮村的蓋賴村,
隱藏於青山綠樹中的村落,一年四季雲霧繚繞,
梯田層層疊疊而上,蜿蜒逶迤繞雲間。
傳統木樓建築錯落有致,
散發著古樸氣息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村子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
每逢牯藏節、新米節、烤魚節等重要日子,
姑娘們都會身著民族盛裝,排迎賓隊,
跳蘆笙舞,手拿牛角和土碗米酒,
喜迎賓朋好友。
這里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還是苗族經典節目《跺月亮》的故鄉。
這口世界上最大的「鍋」,捕捉到了天外之音,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是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一隻大眼睛。
變幻莫測的星辰,跳動不定的頻率,
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而且這里的天文體驗館,能聽見來自宇宙的聲音,
各種模型和體驗,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
電影開場的絕美取景,便是來自於此,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層層疊疊,連綿成片。
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
沿白水河的叫遊方街,靠山邊的叫做古街,
古街兩側店鋪林立,是苗寨的核心游覽區。
遊走在寨子里,四處可見苗家吊腳樓,
熱鬧的大街繁華多姿,神秘又充滿民族風情。
白水河上橫跨的風雨橋,見證這里多少歷史變遷,
河邊樹木鬱郁蔥蔥,清風拂面,舒爽愜意。
當夜幕降臨,吊腳樓開始次第亮燈,
屋檐下點綴的燈光,猶如漫天的繁星,
就連風雨橋也變得流光溢彩,
整個苗寨成為一條璀璨星河,耀眼奪目。
貴州這個寶藏地,美麗的還不止這些。
由於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貴州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風俗和文化。
隨著高鐵和高速的開通,貴州也慢慢展現在世界的眼前。
貴州的山水,貴州的民俗,貴州的歷史,
都讓人們趨之若鶩,讓世界感到震嘆!
貴州最著名的景點,是亞洲第一大瀑布,
也是86年版本的西遊記中花果山拍攝的地方。
雨過天晴時,山間常見彩虹,
河谷中心的瀑布從斷崖飛瀉而下層層跌落,
水勢激盪、水花飛濺,霧氣在山間彌漫,
氣勢壯觀、震撼奪目!
近19公里的狹長幽谷里,
集山、水、洞、林、瀑、湖、石多種景觀於一體,
融合雄、奇、險、秀、美為一爐,
因此也被人們稱為「超級盆景」。
幽藍的卧龍潭水面平靜, 透過水面,
能清晰的看到池底岩石的紋路,
陽光照射潭水,五彩的光芒就在四周閃耀。
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七孔古石橋,
在山水間經歷著歲月流逝,留下了永恆的美麗。
梵凈山的奇石怪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雲從天外涌來,籠罩著巍峨的山峰,
捲成白浪滾滾而下,美得縹緲卻浩瀚壯觀。
主峰「蘑菇石」,則是梵凈山的「名片」,
遍布著層層疊疊的黑色頁岩,
在長年的風化剝蝕下,形成獨特造型,讓人驚嘆不已。
紅雲金頂巔峰俯瞰四周,連綿起伏的群山時隱時現,
讓人不禁將靈魂與思念寄託此處,梵天凈土名不虛傳!
貴州除了美景可看,還有眾多美食可享:
絲娃娃、酸湯魚、糟辣椒魚、辣子雞、腸旺面....
真是想想都流口水呢~
完整的民俗,迷人的風景,吃不完的美食,
別猶豫啦,收拾好行李來貴州一行吧!
#貴州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