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這是一部諷刺意味極濃的由True man 飾演的完全虛假荒誕生活。
從出生起,他就活在謊言中。周圍的人、事,包括其父溺死,母親重病,迷人的妻子,最好的朋友,都是假的。
他悲傷時,雨只淋在他身上;他開車時,交通頻道里出現的是場記指揮切換場景的聲音;他發現婚紗照中妻子做了個減輕說謊罪過的手勢,然後跟蹤妻子,卻發現他們只是在假裝做手術....
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人性層面的醜陋,如24h直播的楚門秀,導演用電視來滿足全球觀眾的窺私慾;楚門跟妻子吵架,她妻子還在喋喋不休說著廣告詞,導演用廣告來賺取更大的收益;真人秀「演出」的台本和釀出的惡果驚人,現代傳媒的「無冕之王」讓我們很多人都深受其害——被人安排甚至主宰的人生,我們必須逃離。
最終,楚門逃離了導演Christof為他構件的世界,從Truman變成了True man,這一點,是非常讓人欣慰的了。
② 推薦一部有關心理的電影,並說說理由
霍建華主演的《真相禁區》,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可以看一下,懸疑犯罪類型的
③ 全球十大最經典的心理學電影,你最喜歡哪一部
1、《愛德華大夫》:《愛德華大夫》最為成功地用藝術語言演繹弗洛伊德學說之處,是告訴了觀眾那位美麗而優秀的女醫生同樣也有著人性的弱點和心理的障礙,她在治癒了情人的症結時,並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是一位病人。
2、《吮拇指的人》:影片用既平和又誇張的手法來記錄成長,畢竟絕大多數的成長都沒有那麼多驚心動魄。安穩安逸,喜怒哀樂,無常。
3、《心理游戲》:《心理游戲》獨特優秀的劇本,緊張繁復的情節,具有一流掌握功力的導演,邁克·道格拉斯、西恩·潘兩大影帝的出色演技使它成為了一部質感完美的懸疑動作片。
4、《記憶碎片》:影片把一個處於北方城市中下級階層租住的破舊公寓拍得很寫實,斑駁的牆壁、破爛的傢具,演員們的穿著打扮也符合他們各自的身份,但電影中所有的電器、使用的生活用品都是舊飯盒、熱水瓶等,卻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故事,但是人物的打扮卻是現代的,這點顯得非常矛盾。
5、《雨人》:影片名為《雨人》,其實與雨並無關系,而是指一種「自我封閉症」患者。這類人性格孤僻、不善社交,只會自我思考,類似白痴,其中也不乏在某一方面智力超群者。
6、《楚門的世界》:《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影片反映了人類的希望和焦慮,同時也因觸及到最敏感的社會問題而備受矚目,它以現代派的藝術風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業活動中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丑惡行徑,對美國的道德、人情及世態的消極一面進行了有力的譏諷。
④ 關於女性心理世界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是一個很復雜的世界,但有時候又很簡單。若她喜歡你,她對你敞開心扉,那她的世界你進去了,會發現很有意思。若是沒有這個機會,你只是在心門外徘徊,猜測,自然覺得很累很累。。。
⑤ 迄今為止,你覺得最好的一部電影是什麼為什麼
電影觀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對於這個事情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一萬個人眼裡就有一萬種最好的電影。即便是晦澀的伯格曼,也擁有大量粉絲。
目前為止,我32歲,已經看了大約有2000部電影。個人每年幾乎三天看一部電影,有時候是無聊,有時候是完全為了探尋另外人人生活的假象。因為,看電影,你並不能感受或者經歷別人的生活,所以你看到的都是假象;但是,電影情節的鋪陳,又會讓你感覺到,這樣的感情和經歷,似曾相識,所以我認為,能觸動我最多情緒的電影,就是最好的電影。
我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很長,很悶,但是看完之後, 感覺非常復雜。
這部電影叫老無所依,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小鎮的一個牛仔偶遇黑幫火並現場,撿了一箱子錢,然後被黑幫老大僱傭的殺手一路追殺的故事。
牛仔是這個人 :
殺手是這個人:
但是電影的另一個隱藏的副線,是這個老警察:
這是美國偉大導演科恩兄弟拍攝的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里,你能看到小人物遇到大機會的狂喜和短視,能看到代表極惡勢力的殺手的無情(感覺就像是在你身後無時不在的生活一樣殘酷),和懵懵懂懂遭遇了不知道多少未知的普通人。
這三種人,就是我們生活的各位啊。
有的人疲於奔命,為了虛妄的夢想;
有的人窮凶極惡,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的人渾渾噩噩,反而平靜地渡過了一生。
情節我基本沒有劇透,但是看完之後,回望自己已經走過的時間,你就會想一下,自己選擇的生活是什麼,應該怎麼走。
可惜我看到這部電影已經很晚,看懂了更是更晚了,非常可惜。所以,推薦給大家,希望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這部非常偉大的電影。
好電影很多,但是我仔細想了想,在我的心目中最好的電影恐怕只有《勇敢的心》。看完之後盪氣回腸久久無法忘懷的史詩大片。
裡面的演員顏值很高,劇情也是跌宕起伏。
提起史詩大片,很多人肯定會說《指環王》。我承認《指環王》很棒,但是太過虛幻,而且劇情有些拖的。不夠真實。類似的還有《阿凡達》。當然都是看完讓人震撼的電影。
說到最好的電影,肯定有人會提豆瓣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可是,論起震撼程度,《肖申克的救贖》就差點。而且年紀不夠看這片子看得打瞌睡,年紀夠了看也沒太大意思。挺別扭的一部片子,無非闡述了一些人生哲理。實際就是一個人越獄的故事。
而《阿甘正傳》雖然很勵志,但是太假了太假了,真的太假了。
有人會說《教父》,我也覺得《教父》非常棒,比《美國往事》還要棒。但是,這片子的裝逼是淡淡的裝逼,沒有讓人盪氣回腸的大場面。
其他的話就是國內排第一的《霸王別姬》了。主要原因就是揭露了一個時代,描繪了一點點文革。所以評價特別高,類似的有《活著》。也是一樣,所以評分特高。但是實際上其中很長一段內容是生活瑣事讓人打瞌睡的。是一種平淡的敘述方式,只不過不夠吸引人。
所以,我心目中最好的就是《勇敢的心》。特別是最後那個鏡頭freedom !!!!
《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八公在晚上,帕克遇到了音樂教授。帕克開始同情八分眾的心臟留在家裡,但女人會不喜歡它,但經過協調,女主人發現,帕克和八公的感情,不忍分手,最後也很喜歡八公。後來,帕克八公每天都派出去上班,接他下班,風雨無阻起來。但是有一天,帕克走了,這是怎麼回事,帕克竟然是一個心臟發作去世。但可憐的八個公不知道,帕克依然是等了一天,整整九年,不知疲倦地 。我相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九年,怎麼可能。是的,每次答應去,但返回失望。它可能堅持下來了,因為你想看到帕克的身邊,和帕克一起在夢中。春去冬來,開花,風雨無阻,就是這樣的信念,我們等了整整九年。在這種等待中,八公逐漸老去。看到這里,我們將成為八公的忠誠和感動的淚水,正是這種「極端嚴重」,他們是如此的美麗動人。這時,我想到了自己的。我通常做的事情,就回來難度,寫數學,有點困難,它是空的,總是想著別人的樣子。但是,通常情況下,怎麼辦考試。看到這部電影後,我就不能走動,你也應該學習毅力是八公精神。狗是如此,如果我不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一隻狗它?同學們,讓我們學會八公權那種毅力。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你可以輪候9幾年,風雨無阻?也許有一天讓你覺得受到騷擾,但八公做。我們還應該學會做持之以恆,永不放棄。看完「忠犬八公」的電影後,我的心臟不能平靜!
這是我錄的最好看的電影
只要有人問起我電影相關,我總會跟他說起這部個人覺得最好的一部電影之一:《美麗人生》。
我有個很簡單的概括就是這是一部讓你從頭到尾都流淚的電影,前半部分是讓你笑出眼淚,後半部分則是感動得流淚。
電影前半部分由既是本片導演也是主演的羅伯托·貝尼尼飾演的猶太青年圭多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圭多一見鍾情,在歷經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後,終於用智慧抱得美人歸,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 然而好景不長,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消除恐懼,讓他感受到美好,圭多哄騙兒子這只是一場 游戲 ,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就這樣圭多讓兒子快樂、天真的生活在納粹的陰霾之中。影片的後半部分主人公用生命演繹了一個偉大父親和堅強的丈夫。
為了不劇透,我盡量簡短截說,沒有看過的朋友一定去看看。我相信不會讓你失望的。
最喜歡的都談不上,但都是喜歡的我就簡單的舉個,比如《完美的世界》一個鬼馬小精靈的孩子和一個外表殺人不眨眼的壞人之間的『』較量『』,電影開頭也就交代了假定性,孩子沒有父親,而男子是從監獄逃出來的,並且手上有命案,在男子抓小孩逃亡的過程中,男子就規定性的成為了孩子的『』父親『』,孩子就相應成了男子的『』兒子『』了。男子盡量填補著孩子心中缺失的父愛,而孩子也為男子創作了一個兩人單純的世界,於是男子的義務就變成了教孩子『』長大『』,男子在農場的一次行為徹底顛覆了孩子的看法,當然孩子的世界終究是單純的,從來不去考慮太多,最終也造就了男子生命丟失在邊界,當然男子的死亡是規定性的。在人人都提防著男子的時候,男子的做法讓當場的警官都吃了一驚,沒錯男子作為一個『』父親『』,怎麼可能忍心傷害這么單純的孩子。最後男子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對孩子都教育,同樣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傳遞給了孩子。
最好,每個人❤中都不一樣。小時候,我覺得反映香港槍林彈雨的《英雄本色》和詼諧動作《A計劃》是最好看,那個時候看香港式黑幫大佬的電影最刺激。後來,周星星同學的無里頭《鹿頂記》是那個時期最好看電影。隨著年紀增長,看多了好萊塢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追看《阿甘正傳》,一段時間內,這部反應戰後美國事件的電影一直是心頭好。隨著諾蘭《黑暗騎士》的出現,萊傑演繹小丑被深深吸引,一度成為心中的最好的電影。最近,吃多了爆米花,喜歡轟動一時的《紅海行動》,劇情緊張無尿點的,還是喜歡的軍事題材。
其實,最愛除了劇情,畫質,演繹之外,最重要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同什麼人看電影,這直接影響看電影❤情。
看過國外很多電影,大多都是比較冷門的驚悚懸疑片,記憶比較深的一部是《心理 游戲 》,《局內人》《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陰影比較大的是《電鋸驚魂》讓我流淚的是小說《誅仙》想看第二遍的電影《11點14分》《低俗小說》《微不足道》《兩桿大煙槍》
歡迎指教驚悚懸疑類電影,
紅海行動這么好的片子居然沒人提 外國的屎就那麼香么
戰狼都沒人提嗎
好多都很好,難以取捨。
肖申克的救贖
月球
蝴蝶效應
海上鋼琴師
靈異第六感
聞香識女人
無間道
黑客帝國
土撥鼠之日
胭脂扣
剪刀手愛德華
辦公室有鬼
音樂之聲
魔鬼代言人
人工智慧
都是能看好多遍的電影。
⑥ 求一部心理電影的名字
絕對是 殉難者
露西童年時被一神秘組織綁架,在那一年的黑暗歲月里,她飽受折磨。最終她擺脫了守衛而逃脫,在孤兒院她結識了新的朋友安納。然而露西心靈受到嚴重創傷,她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全身赤裸、傷痕累累的恐怖女人對她進行恐嚇與追殺。露西就在恐慌與悲痛中度過了童年。 15年後,經過一番追查,露西和安納查到了當年的行凶者。露西將對方一家殺害,卻仍無法擺脫童年的夢魘,最終在歇斯底里中自殺身亡。悲傷的安納很快就被那個神秘組織抓到,原來這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組織,他們為了尋找所謂的殉難者而對年輕的女孩施加嚴酷的折磨。安納這次就成了他們新的實驗對象。再接下來的歲月里,安納飽受折磨。最後,她成為了神秘組織口中的超脫的殉難者,並對組織的首領說出了另一個世界的樣子 但是,狹隘的人性怎能度量神跡的偉大,面對陸續而來的神秘組織的各方首腦級人物,聆聽了神諭的首領飲彈自盡.因為她苦苦思尋的另一個世界充滿無盡的疑惑.......
⑦ 有誰知道一部外國心理片,中文名《驕陽似火》
電影中文名是《心靈捕手》,香港譯名是《驕陽似火》
英文名:Good Will Hunting
編劇:馬克戴蒙 本阿弗雷克
導演:葛斯·范·桑
主演:馬特戴蒙 羅賓威廉斯 本阿弗雷克
出品: MIRAMAX影片公司1997年12月5日出品
影片獲得2項大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劇本。
故事梗概: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麥特戴蒙飾)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數學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題之後,又下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原來這個可能是下一世紀的愛因斯坦的年輕人叫威爾杭特,他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最後經過數學教授的保釋並向法官求情,才讓他免受牢獄之災。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用盡方法希望他打開心結,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為威爾做心理轉導的心理學家,卻都被這個毛頭小夥子洞悉心理反被威爾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葯可救"。
數學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羅賓威廉斯飾),希望他來開導這個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輕人。而這位受人仰慕的心理學家能做到嗎?片中的女主角密妮·達伊爾(Minnie Driver)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哈佛女生,吸引了威爾的全部視線。到底最後他能不能打開心胸擁抱生命?會不會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拋諸腦後,重新找回生活呢?
該片獲獎:
奧斯卡獎 1998 獲獎 奧斯卡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羅賓 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最佳編劇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本 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奧斯卡提名
最佳電影 (Best Picture) 勞倫斯 本德 (Lawrence Bender)
最佳男演員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明妮 德賴弗 (Minnie Driver)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格斯 范 山特 (Gus Van Sant)
最佳剪輯 (Best Film Editing) 皮特羅 斯卡利亞 (Pietro Scalia)
最佳音樂-歌曲 (Best Music, Song) Elliott Smith
最佳音樂-劇情片原作配樂 (Best Music,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丹尼 埃夫曼 (Danny Elfman)
金球獎
1998 獲獎 金球獎 最佳編劇 (Best Screenplay - Motion Picture)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本 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提名 最佳電影(劇情類)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
最佳男配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羅賓 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歐洲電影獎
1998 獲獎 世界電影傑出歐洲成就獎 Stellan Skarsgård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98 獲獎 銀柏林熊 銀柏林熊-傑出成就獎 (Outstanding Single Achievement)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
提名 金柏林熊 格斯 范 山特 (Gus Van Sant)
國家評論協會獎(美)
1997 獲獎 國家評論協會獎 電影製作特別成就獎 (Special Achievement in Filmmaking) 馬特 戴蒙 (Matt Damon),本 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下載:http://58.251.57.67/down?cid=&t=13&fmt=RMVB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3%80%8A%E5%BF%83%E7%81%B5%E6%8D%95%E6%89%8B%E3%80%8B%2C&id=0
⑧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電影有哪些
犯罪心理學: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致命ID、奧羅拉公主
人格心理解析:異度空間、美麗人生、第六感、夜色、穆赫蘭道、心靈捕手、春風化雨、飛越瘋人院、綠里奇跡
特殊教育之孤獨症:我的名字叫可汗、馬拉松、海洋的天空
社會心理:入殮師
⑨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這部上映於1993年的經典影片《完美的世界》,是一部根據真實犯罪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許多網友看過後,都表示這是「有史以來哭的最傷心的一部電影」,我也如此。
《完美的世界》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徳執導的作品,《不可饒恕》、《廊橋遺夢》、《薩利機長》都是他的作品,在美國屬於大師級別的人物。 《完美的世界》是他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豆瓣評分9.1,好於99%的犯罪片,好於98%的劇情片。
《完美的世界》是一部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公路電影。 講述了一個越獄逃犯布奇劫持了一個小男孩菲利普的故事。為了逃脫警方的追捕,布奇帶著菲利普開車穿梭在德克薩斯州廣袤的原野中。一路上,布奇並沒有傷害菲利普,反而對他照顧有加,兩人的關系似乎更像是父子一般。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別之處,在於把一個犯罪逃亡的故事轉換成了家庭度假。而逃犯與被劫持小孩之間的感情線更是此片的精華所在,不但管吃管住,還負責思想教育,三觀正得出奇。 觀眾的心情從恐懼的情境帶入溫情的世界,而後又引入無限的傷感中。經典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自然有著其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今天,我將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劇情呈現、主題思考三個部分來分析為何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之作。
《完美的世界》並沒有採用復雜的表現手法,沒有特技、沒有激烈的爆發,導演只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地陳述一個故事。故事在時間上的跨度也只有幾十個小時,但這幾十個小時,影片中人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卻都通過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展現給了廣大的觀眾。
影片中有兩個主要的人物就是菲利普和布奇,與菲利普對比,布奇的人物性格更加豐滿,導演也是通過對布奇的人物塑造來實現對影片的定位和思考。
①邪惡與善良:布奇並非是窮凶極惡的逃犯,同時擁有善良和正義的力量
邪惡與善良通常是兩個對立的特徵,卻共同體現在布奇這一個人物身上。
布奇的成功越獄,成為逃犯,這種人物角色的定位決定了在布奇的性格特徵中有著某些邪惡的力量。隨後因為被鄰居發現而挾持了小孩菲利普。逃亡的路上,布奇殺死了對菲利普有威脅的皮爾。這些舉動的背後來源於其性格中已經存在的邪惡的因素。 但是電影最大的看點就在於布奇並非是一個窮凶極惡的逃犯,他還擁有著一種善良和正義的力量。
在影片開頭,與布奇一起逃出來的同伴皮爾准備非禮菲利普的母親時,布奇趕到後一腳把皮爾踹翻,阻止了同伴對菲利普一家人的傷害,只是選擇了帶走菲利普。逃亡路上對菲利普予以了十足保護,布奇的善良並不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正義的人要差,甚至超過我們自己在應對現實生活中善良的分量。
本該代表邪惡的布奇表現出了善良又有正義感的一面,很多細節都體現出他將親情看的多麼重要。一個看似邪惡或者被認為邪惡的人,在其人性中也存在著善良的品行。
善惡是很高等的,需要很強的能力和悟性,更需要靈魂的決斷力。大部分人的一生里根本沒有善惡,也沒有需要啟動善惡的契機。在我們的人性世界中,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著善良與邪惡兩種力量,每個人外在表現的,都只是某一種力量占優勢時的外化,而在內心深處,都隱藏著另一種力量。
②父愛與不屈:父愛對布奇和菲利普是陌生的,兩個人都在尋找他們缺失的情感
父親是影片中的一個沒有明顯凸顯但是卻隱藏的題材,布奇對父愛的感受和理解、菲利普對父愛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一個抽象的愛的概念,一種無言的愛的表達,是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
布奇在妓院里出身並長大,母親是個妓女,6歲時,父親離家出走,一直杳無音訊,8歲時,他為了保護母親,開槍打死了一個通緝犯。布奇的第一次殺人與母親有關,他對父親有著一種糾纏復雜的情感,布奇的童年中並沒有得到過父愛,他討厭生父卻又對其有所渴望。
但是他有一顆既堅強有溫柔的心,他越獄的目的只是想去阿拉斯加找他的爸爸,因為他爸爸給他寄來了一張明信片。爸爸在信中說,他的離開不是因為逃犯,而是找了一個很美的地方生活,希望他也能來這個美麗的地方看望自己。
菲利普同樣有一個缺失父愛的童年。正是因為如此,布奇對菲利普有著不同的感情,布奇在菲利普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的童年,保護菲利普就像是保護童年時的自己。
在逃亡的路上,布奇用一個父親教育兒子的方法與菲利普交往,他教會了菲利普用槍,教會菲利普用男人的方式保護自己。還讓菲利普寫出平時想做但不被允許做的事情,他要想方設法帶菲利普去一一實現。在影片中有一段布奇將菲利普綁在車頂飛奔的片段,那是菲利普想要的時光飛船,而布奇用一種父親的方式來完成菲利普的夢想。
在我看來,影片並不是一場公路大逃亡&追擊賽,反而更像是一對父子兩人重溫舊時光。布奇在菲利普身上投射出自己的一部分,他帶給菲利普溫暖,彷彿在尋找他自己缺失的父愛。父愛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不一定是由原生家庭給與,如果落下這一課,責任、勇氣、自由意志的缺失,這些也許需要我們用盡一生來追逐。
反抗在影片中並不明顯,但是從布奇的越獄到後來代替菲利普與母親的談判,都是對於現狀的一種反抗,這種反抗與環境有關。
③尊重與信仰:信仰是一個抽象的意識概念,但是卻有著無窮的力量,指引著布奇前行
布奇是一個尊重別人的人,這種尊重體現在他阻止同伴非禮菲利普母親的環節中,也體現在後來與菲利普的交往中。
菲利普作為他的人質,擁有的卻是充足的尊重。在菲利普不自信的時候,他鼓勵菲利普。讓菲利普自己選擇自己的假名,充分地尊重菲利普的意見。在逃亡的路上,布奇三番兩次詢問菲利普的意見要不要上車,每次菲利普都選擇上車。 尊重是整部影片得以推進的重要品質。
信仰,是人心的燈,人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 對於布奇來說,影片並沒有著重地表現他的信仰,在布奇的世界觀里,這個世界應該依舊是美好的,所以他才能如此對待菲利普。 也許,布奇也有一個渴望追尋完美世界的信仰,這個完美世界是父親寄給他照片里的阿拉斯加。
信仰是一個抽象的意識概念,但是卻有著無窮的力量,在信仰的世界裡前行,也許布奇最後的結局並沒有那麼哀傷,那是他追尋信仰的征途。信仰,往往是在追尋中體現價值。
正如《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說:「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或者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這種東西必定是高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照耀,我們相信它並且仰望它,所以成為信仰。」
如果說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是一個個珍珠般閃光的「點」,那麼故事的線索就是將這些零散的 「點」有條理的穿在一起的「線」。 縱觀整部影片,其線索可分為 「明線」和「暗線」兩種。
①「明線」:線索不斷深入,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布奇和菲利浦行逃亡的路線——即警長瑞德等追蹤的路線即是「明線」。
在電影中,依靠這條警方追蹤線索,劇情一步步深入,一個個家庭躍入觀眾的視野,而家庭中長輩對孩子的粗暴對待也自然和布奇家庭所帶來的童年創傷及菲利浦的童年生活的壓抑產生不可避免的交鋒,因矛盾而引起的沖突一觸即發。
他們與農場雇傭工一家度過了愉快的夜晚,卻在即將啟程的時候被發現逃犯身份。不明真相的孩子想和布奇再玩一次游戲,卻被滿心驚恐男主人狠狠的打了。這個場景刺激了布奇,最終導致了悲劇事件的爆發。
整個故事以時間順序,以布奇和菲利浦的行進路線為明線,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將故事主要人物的刻畫與次要人物的出場、事件的發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對於故事情節的敘述。
②「暗線」:布奇與菲利浦二人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突顯家庭與社會矛盾
影片中故事情節發展的「暗線」為布奇與菲利浦二人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
布奇童年時代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一方面由布奇在與菲利浦的對話中透露出來,更多的則是由德州監獄的女犯罪學家薩莉在與警長瑞德分析案情的過程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出來的。 布奇的童年經歷與青少年成長歷程就是家庭與社會矛盾的結果,也為影片的結局做好了鋪墊。
相較而言,菲利浦的童年成長就是在布奇的指引下,在短短的幾天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單親家庭,和母親一起生活,因宗教緣故,他們家從不過生日,也不過聖誕節,他從沒吃過棉糖,甚至從來都沒有進過游樂場。
後來在布奇的幫助下,實現了過萬聖節的願望,享受了「過山車」的感覺,學會了開車、並且在擔心布奇會傷害黑人農工祖孫一家人時開槍射傷了布奇, 這一切都貫穿著整個劇情的發展,使故事情節更加豐滿感人。
菲利浦的成長離不開布奇這位「通往『完美的世界』」的領路人的耐心指導。毫無疑問布奇和行為舉止和教育對年幼的菲利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完美的世界》看似平常的警匪片,給人留下的思考卻是久遠的,折射出單親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令人深省的。
①缺失的父愛:父愛不足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容易養成膽小、意志脆弱、過於依賴別人的性格
心理學家格爾迪曾經說過: 「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布奇越獄的目的是要到阿拉斯加尋找他的父親,開始新的生活,最後卻被誤殺,對父愛的渴望和對完美世界的追尋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布奇過早地喪失了童年,承擔了本不屬於他的責任,這是一件多麼無奈的事。
社會學的研究表明,許多罪犯都來自父親缺席的家庭。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父親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其自我認同有重要的作用。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八歲男孩菲利普雖然也被愛包圍著,但是那是一種殘缺的愛,沒有父親的關愛和保護,性格懦弱,又被宗教信仰桎梏在沒有童年、壓制人性的世界裡。從多處鏡頭中都可以看到菲利普猶豫的眼神和不自信的舉動。
隨後布奇父親般的關愛和教誨也讓菲利普經歷了一場非同尋常的成長過程。菲利普學會了自主,學會了堅持正義,敢於承擔責任,也找回了男人應有的自信。
②殘缺的人格:理性欠缺的布奇和陰柔寡斷的菲利普都與單親家庭環境密不可分
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席,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比如說,缺乏安全感和愛。一個沒有安全感和愛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很可能變得自卑、敏感、脆弱,情緒極易失控。
布奇在影片中有兩次情緒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對菲利浦的媽媽被非禮。他不惜與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決裂,與之拳腳相加,揮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個喜歡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邁克,使布奇異常憤怒。
這就是因為父母的缺失,導致了布奇性格的嚴重缺陷,失去父母關愛的布奇就像一株野 草一樣瘋長,直到走上職業罪犯的道路。布奇的越獄就是他自控能力差和反社會行為的典型表現。
如果布奇學會了理性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能夠很好地與人溝通,也不會在好心收留他們的黑人農工邁克家裡施暴,也不會造成菲利普的誤會,開槍將他射傷。
③人性的不完美:人性里的光輝或者灰塵,都值得我們了解,努力放大正能量,不斷減小負能量對我們的干擾,盡力追求完美。
《完美的世界》很多觀眾在影片的結尾是以眼淚收場,這是一部完美的,同時也是不完美的影片。
完美之處在於,一個惡人為了保護像他自己小時候的小男孩,為了不給他壞的影響,做了很多好事和努力。兩個主角在一段出走的經歷中,獲得彼此的信任,涌動心中的善意和愛意。
不完美之處在於,這份彼此間的理解和依賴並不被外人所理解。要維系彼此的關系,必須通過傷害他人的利益去達成。最後菲利普親手開槍打布奇,故事貌似必須用這樣一種方式去結束。
影片把我們從緊張的情境帶入溫情的世界,而後又把我們引入無盡的傷感中。兩位主人都以特有的方式把對方引入「完美的世界」,當觀眾因此獲得溫情的滋潤時,一顆子彈結束了布奇的生命,對溫情的回味以及悲劇性的結局使影片在溫情的悲劇中得以升華,由此凸顯出呼喚人性的不完美這一主題。
導演就是通過這種結局的落寞,讓我們在不完美的結局面前困惑和深思。正義與善良,是兩種不同范疇的社會價值。 在不同的利益屬性之間產生沖突時,能否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來實現我們內心中不同價值力量的平衡,這是人類渴望的,但是在電影中卻是沒有實現的。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一部犯罪劇情片,其中蘊藏的單親家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更是值得反思。 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該片,實在過於局限。因此,本文就從人物性格、劇情呈現、主題思考三個角度,由淺入深向大家展示該片的獨特魅力。
影片的最後,布奇被擊斃,菲利普被解救。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追尋那個完美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們可以給予我們在乎的人完美的愛。 歡迎關注@ 阿若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