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貳』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香港電影的悲哀啊
1990 年代後期,香港電影業急劇滑坡。盡管有古惑片的流行,1996 年首輪港產片的總收入仍下降到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的 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到1997年,總收入繼續下降為 54475萬元,1998年為40870萬元;超千萬票房的影片票房總額,1996年為 26468 萬(24 部),1997年為25224萬(14 部),1998年下降到了19618萬(10部)。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 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
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叄』 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我覺著主要是市場有了變化,加之人才外流,香港電影人的青黃不接等等一系列問題。
關於他的沒落這里可能涉及到很多問題,但我本人比較反對歸結於香港回歸的觀點,千禧年之後的香港電影還是有很多經典影片的,如《少林足球》、《功夫》、《無間道》、《黑社會》、《花樣年華》等等,這些都是叫好的作品。
但是10年之後,這種情況急轉直下,很少看過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肆』 為什麼香港電影現在衰落了
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伍』 港片一直在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從90年代開始,港片唱衰論就一直盛行。現在回想我們小時候電視上放的電視劇,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港劇。但如今,香港電影的一年能夠兩三部在內地大爆就算很不錯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港片不斷沒落,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三,優秀的電影人和演員青黃不接。近幾年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香港比較知名的導演、演員們都在向內地發展,留在香港深耕港片的老一代導演並不多。年輕一代的導演也都還不能夠獨當一面,tvb立捧的新人越來越沒有觀眾緣,全靠曾經的經典配角們撐著。總之,港片的不斷衰落,背後的原因多樣且復雜。
『陸』 香港演員青黃不接,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作品的問題
都有問題,以前香港能演會唱長得又好看的明星大把,現在幾乎沒有了,而且電影題材創作還倒退了……所以不單單是演員青黃不接,是香港整個演藝圈青黃不接
『柒』 香港電影衰落了嗎根源在哪
香港電影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要知道,一種文化產品的興起,肯定要依託於市場。有市場,有錢賺,產業才會興起。
那麼我先問,香港彈丸之地,為什麼曾經發展出那麼大的市場?
答案是,因為它曾在亞洲沒有對手。
當時全亞洲的娛樂電影,叫得響的基本只有印度、日本、香港。對於亞洲的華人圈來說,日本和印度電影畢竟有文化隔閡,但香港電影沒有。
所以,當時的香港電影往往能輻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等多個華人地區,加上題材非常豐富,涵蓋武俠片、槍戰片、喜劇片等多種成熟的類型,自然佔了亞洲電影半壁江山。
香港電影最強的時候,不要說亞洲華人圈,即使是日本人、韓國人都非常喜歡,原因很簡單,就是題材很好看。
但是後來,它的市場逐漸被搶奪——
1、90年代末,好萊塢特效大片席捲全世界,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泰坦尼克號》《魔戒》《哈利波特》之後,很多人形成了一種觀念,大片去電影院看,一般的電影在電視上看就行了,所以好萊塢大片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2、韓國電影、日本電影、韓劇、日劇開始大力發展商業化,也搶佔了部分香港電影的市場。2000年初,一大波日劇、韓劇、日影、韓影湧入我們的生活,其實他們也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3、1996年香港正式實行買房搖號制度,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因為市場份額被瓜分,很多投資者不再看好電影業。沒了錢,產業自然衰落。
4、人才流失。隨著香港電影業的衰落,很多電影明星、電影人才要麼出國,要麼退出電影圈(比如很多嫁入豪門的女星),要麼來內地這片新興市場尋求發展。最終結果就是,內地電影業越來越發達,北京成為華語電影的中心,而香港本土電影人才,卻呈現青黃不接的勢態,要發展,也必須北上。
以上就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但也不用傷心,雖然「香港電影」這個概念,但香港的電影人才還是在繼續拍電影的。他們的經驗和思維,也已經融入「中國電影」這個更大的概念之中,這是好事。
『捌』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玖』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導致香港女明星青黃不接的原因嗎
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現在香港人正在往這方面去發展,尋找思路。香港電影有一天還會復興的!
『拾』 大家覺得香港電影青黃不接的原因是什麼
港片最鼎盛的時代是90年代,已經過去了,那個時候內地的電影市場還沒有打開,香港又還沒有回歸,電影的拍攝也沒有那麼多的限制,所以出現了許多的鬼才導演和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