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的國產電影也是不錯,你心目中的國產電影十佳都是哪些
沒有十佳,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眼光,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喜歡的。第一名就是《戰狼2》與《紅海行動》。他們兩位導演用全力將中國軍事題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令觀眾見識到了國產電影人對標好萊塢重工業大片的野心與嘗試,《紅海行動》與《戰狼2》有所不同的是把《戰狼2》忽略的血腥場景再一次放大,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戰爭的殘酷。
《狗十三》影片的女主角李玩在家庭中的遭遇,實在太過具有普適性,真實的就象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在李玩的一次次受傷、打罵中學會隱忍,學會大人的看顏色,學會大人口中的「懂事」。《我不是葯神》電影以草根為出發點,進一步揭示人性的丑惡,生動展開小人物堅韌的生命故事,但同時又充滿著創作者對社會現實話題的人文關懷和反思審視。
B. 田壯壯導演的一部經典老片
電影有:1981年《紅象》;1983年《九月》;1984年《獵場札撒》;
1985年《盜馬賊》(獲1988年瑞士第三世界電影節弗里堡市大獎--幫助發行獎);
1986年《鼓書藝人》;1987年《搖滾青年》;
1988年《特別手術室》;1990年《大太監李蓮英》(獲199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鼓勵獎);
1991年《藍風箏》(獲1992年日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3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3年美國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3年瑞士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3年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1年《小城之春》。
1994-1997年擔任監制的有:《長大成人》、《扁擔姑娘》、《巫山雲雨》、《桃花滿天紅》。
2001年籌拍影片《世界圍棋泰斗--吳清源》。
女主人公第三任丈夫是學術權威,在被打倒前主動要求離婚,並給了母子一筆錢。希望她們不會受到影響。
這個讓人在哪個冷酷無情,崇拜至上的年代感到了滿滿的溫暖。(被打倒之前男主人在燒書,不知道這是不是在暗示讀書無用,道德都化為灰燼的社會現實)。最後我對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有疑問的地方,有興趣的,咱可以一起交流下,緬懷過去,致經典。
D. 藍風箏的影片評價
拉回到十幾年前的時候,我在做過李少紅《血色清晨》(1990)和寧瀛的第一部作品《有人偏偏愛上我》(1990)兩部片的編劇之後,時間應該是在1991年。
有一天壯壯突然來找我說有這么一個東西,是想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庭和社會。也就是從新中國成立五年左右開始敘述一直講到「文革」開始,從未出生到襁褓里的嬰兒到幼兒再至少年的十五年的時間。想來當時對於這方面的思考也許並不是很成熟,可是當這個命題一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很多東西。
壯壯和我從年齡上講都是和《藍風箏》中的「小鐵頭」差不多大,關於童年的記憶對於我們這些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很復雜的狀態,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們當年經歷它的時候卻是很單純、很快樂,這種恍然一夢的感覺很奇妙。
所以當壯壯找到我,跟我說他的想法的時候,我很明確地表示我願意做這件事。而且那時編劇的創作主動性比較強,可以很悠悠然地寫,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也沒有人在背後老催你,一切都是你在主動地、慢慢地以沉入的狀態行進,就像《藍風箏》給人的感覺一樣,從中看不到功利。 這個片子涉及到「文革」之前的十七年。我們經歷了這段歷史,當然我經歷的還不多,我不是「老三屆」,「文革」開始時我還是小學生,壯壯比我大一點,他那時已經上中學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非常刻意地去碰這段歷史,但我認為藝術家應該有這樣的責任去面對。所以當初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和田壯壯都懷有挺深厚的一種感情,更具體地說或許是一種責任心。
我小時候在大雜院的環境中生活過,就很自然地回憶起我們小時候的家庭和生活的環境,以及親人和鄰居們的一些往事,在那段時間里我們想起了很多故人和舊事。
所以在我成年以後回想起來,都有一些不由自主的心悸和恍然大悟,甚至是有些傷感和悲哀的,在寫《藍風箏》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就好像是拿時間的漏勺在打撈一些記憶,還原一些記憶。 其實像《藍風箏》這樣的電影,我們一輩子也做不了一兩部,因為它太傷神了。這種物質化的大環境也不太能夠允許創作這樣的電影了,我從心裏面非常珍視這次合作。
在我和田壯壯的合作中,我真覺得他是一個很有同情心和責任心而且非常周到的人。他表面上給人大大咧咧的感覺,其實我認為他是個思考很深的人,也是這幾位很出色也很出名的中國導演中比較不同凡響的人。我認為《藍風箏》這個片子挺體現他的整個精神的。
我記得好早以前,在報紙上看過一篇文章是一個中國女孩子寫的她在美國同一名黑人男孩子談戀愛的故事,都是用很快樂的筆法寫他們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到最後的時候她寫到這天晚上他們到電影院看了《藍風箏》,他們兩個人都在流淚,走出電影院的時候他們緊擁在一起。
我覺得他們一方面是在了解中國人的生活和歷史,更多的是一種默默地感人的東西能夠打動他們,對他們有所撞擊,而我們想表達的正是這個,或者說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我認為有這種情懷的中青年導演一輩中就是田壯壯,他的這種東西滲透在他的血液中,是學不來的。
E. 最近看的一個電影:《藍風箏》,看過的覺得怎麼樣
律設大法。
F. 求 藍風箏 田壯壯的那個,主要講述了什麼,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片段,經典的台詞……不要網上的,簡短一些
本片透過小孩鐵頭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陸歷次政治運動。女主人公是鐵頭的母親陳樹娟,一生際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錯劃為右派,在北方勞改時被倒下來的大樹壓死。好友李國棟為照顧鐵頭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躍進後期的大荒積勞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幹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鬥致死,她也被劃成反革命分子。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
背景《藍風箏》是第五代導演執導的電影當中最直面政治歷史的一部作品,但由於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資金,故能夠以日本影片名義參加國際電影節。本片曾獲日本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但由於中國電影代表團為此憤而退出東京電影節,因此該片與導演所受到的處罰最為嚴厲。
G. 田壯壯都參與監制過哪些影視作品
田壯壯是我國知名的導演,同時又是演員,編劇,製片以及監制,多重職務集於一身,可謂全能,作為監制人時,由他監制的作品有:1996年的《巫山雲雨》、1997年的《長大成人》、1998年的《扁擔姑娘》、2003年的《冬至》、2003年的《茉莉花開》、2004年的《雲的南方》、2004年的《旅程》、2005年的《水之北》、2005年的《桃花燦爛》、2006年的《畢摩紀》、2006年的《冬暖》、2007年的《緬甸的海》、2010年的《寶貴的秘密》、2012年的《孫子從美國來》合計14部作品。
直到2002年才再執導,翻拍了費穆導演的經典電影[小城之春]。可此時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所拍攝的電影題材,還有拍攝手法,已然不被廣大觀眾所接受,這丟失的十年光陰,讓他錯失了成為國際名導的機會,我們不禁可以想像,假如沒有禁拍,我國是否又會多出一個張藝謀來呢。
H. 為什麼大家都推薦天天的藍風箏大家推薦的理由是什麼
《藍風箏》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展現的是記憶中的歷史,是人道主義的情懷。
影片講述了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我國歷次政治運動。是一部看似寫實主義的影片,田壯壯在孩子鐵頭清澈見底的目光中,細膩,緩慢地開始觀看一個家庭最為平常的生活,沒有大人物,沒有戲劇性故事發生,甚至沒有轟轟烈烈大場面,彷彿他們的生活不會受到任何打擾,然而,這個家庭的核心成員「父親」卻在逐個的消失。國家機器伴隨著政治運動滲透進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鐵頭的母親在每一次政治運動中就會失去一任丈夫。
在寫實的表象背後,《藍風箏》是一個時代的寓言,田壯壯將小人物,小家庭的命運和國家強權結合為一體,讓這個家庭成為時代的標本,這一家人的命運正是是同時期所有家庭的命運寫照,誰也無法倖免。呂麗萍扮演的這位隱忍,無奈的母親是受難的母親的象徵。《藍風箏》是一部關於記憶的影片,雖然少年不更事的鐵頭並沒有義正詞嚴的審判那個時代,但是他的母親所經歷的傷痛,卻在提示著我們,教科書上所講述的真相,未必有一個孩子的眼睛中看到的多。田壯壯具有的不過是真實的勇氣和對人的悲憫與關懷。
《藍風箏》不足表現在整部影片太傷神了。就像用板磚硬硬地拍在這片中國微縮景觀上,以小孩的視角,大人的鬧,政治的熱情,愛情的變調,充滿了太多反思的浪潮。
這種政治對人性異化的書寫,並不是一劑乾脆的良葯,而是一個冰冷的鏡頭,在裡面看到熟悉的東西,有人會笑,有人會哭,因為這是民族背負的沉重命題。因為它太傷神了,這也是導演因為這部片子被禁拍了8年的原因。
I. 藍風箏為什麼沒放映
《藍風箏》被禁原因: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審查未通過即參賽,導致中國電影代表團退出東京電影節。
J. 求關於文革題材的電影!!!
1. 芳香之旅 (2006)
2. 電影往事 (2004)
3.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 (2001)
4. 天浴 (1998)
5. 紅提琴 (1998) [非中文]
6.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5)
7. 活著 (1994)
8. 霸王別姬 (1993)
9. 藍風箏 (1993)
10. 芙蓉鎮 (1986)
11. 張家少奶奶 (1985)
12. 他們並不陌生 (1982)
13. 牧馬人 (1982)
14. 苦戀 (1982)
15. 小街 (1981)
16. 楓 (1980)
17. 皇天後土 (1980)
18. 天雲山傳奇 (1980)
19. 巴山夜雨 (1980)
20. 戴手銬的旅客 (1980)
21. 苦戀 (1980)
22. 苦惱人的笑 (1979)
23. 瞬間 (1979) [未公映]
24. 淚痕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