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喜歡看喜劇片的人,是個怎麼樣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喜歡看喜劇為了掩蓋自己的憂郁, 有些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瑣事想排解一下情緒, 總之 喜歡喜劇的 嚮往著開心快樂 但是快樂又是那麼來之不易, 說明喜劇的人 是 惆悵 憂郁 受過苦 有時候無厘頭 或 內心很希望被人了解。
B.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什麼意思出自那裡
小說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韋小寶七個老婆:沐劍屏、方怡、建寧公主、曾柔、蘇荃、雙兒、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說讀者稱為「情的贊美」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除了《鹿鼎記》外,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回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2005年底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台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社。
題外話:著名科幻、武俠小說家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的好友,曾在金庸外游時代筆《天龍八部》。
C. 1971年的香港電影《天龍八將》詳細介紹,尤其是演江小姐的演員
片名:天龍八將
譯名:The Invincible Eight
導演:羅維
主演:謝賢、張沖、唐菁
類型:動作
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國語
年代:1971
首映:1971年1月22日(香港)
片長:96分鍾
製作公司:嘉禾電影有限公司(香港)[編輯本段]演員列表
謝賢
張沖
唐菁
白鷹
洪金寶
李昆
茅瑛
苗可秀
田俊
梁小龍
韓英傑
沈殿霞
李家鼎
曾楚霖
陳會毅
湛少雄
唐偉成
梁龍
湯錦棠
戴徹
齊後強
楊世鈞
林克明
葉榮祖[編輯本段]其他人員
原著/倪匡、監制/鄒文懷、製片/何冠昌、攝影/林國翔[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蕭成帚均赴乃城中大將軍梆,每觀日回灸府,嘔百姓佑必須毫迴避仆,阻道壁者頸殺無抽赦哲。氯某巋日,嶼雷欲葦行樟刺蕭擔卻渝遭捅暗器所傷,此時,何史、焦、紙風三位俠士挺英身檢而出,你救雷脫身。後違四指人得鞘廚輕子臣祝相助,長卻遭佑將軍府酶管什家狄萬綱戲弄裕,只劃有何督與鴉祝逃娛脫,瓮其終餘珍三人驟被巢擒醒。復後何與祝認折識廣一漂亮女子控歸,雄這謄六個蒜年輕庭人,禁加上海墟、江示二夜人次,幢便是遇害的八措名察愛國褂將領之後像代。當歸懷疑抱另錨兩人繪已予被蕭所制控起制,後潛入蕭家,州順利與海見面效,星並告訴妖其署真相檄。萬尉游湯說蕭將丈海摳和誹江滅渝口,辛江鹿無意中偷維聽到慣了他惺們笑的噓談藐話。她禱及時將桂其餘史幾爭人嶄救出味。最後陽八人鴦聚睡集失起谷來,殘經過唾分榮析序和胚試頤驗臨,最榨終東決件定採取身一些悍改蝴良的送武錫器和忘防踢衛門的臆方法崔,真組葦成了容堅不了可堯摧的炯天龍八將蕪。異他們榨斗煞志賃高昴地向蕭戮家進茵發帆,輩經過一場舔惡營戰,終儡將敵人黑消滅躁,為父報仇。
D. 北宋時候武功排行
趙匡胤(927—976)
北宋的創建者。涿州(今屬河北)人。五代時,為後周將領,以戰功升殿前都點檢,統領禁軍。後周顯德七年(960年),他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國號宋,都城開封(今河南)。他以三年時間平息內部反對勢力,隨後進行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征戰十餘年,平定荊南、後蜀、南漢等各地割據政權。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革軍事、政治、財政、科舉等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他在位十七年,廟號太祖,年號建隆、乾德、開寶。在位期間,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曹彬(931~999)
北宋將領。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後周時以後宮近戚為晉州兵馬都監,累官至引進使。北宋建立後,遷客省使兼樞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歸州行營都監參加滅蜀之役,以不濫殺掠而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褒獎,授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開寶七年(974),受命率軍滅南唐,約束宋兵不得肆意殺掠,使南唐都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免遭破壞。回師不久即被任命為樞密使。宋太宗趙□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魯國公,益得信任。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三路攻遼,曹彬任幽州(今北京)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縣)向涿州(今河北涿州)進發。因指揮無能,不能約束部將,造成岐溝關(今河北淶水東)之戰的慘敗。至使其他兩路軍也被迫退兵。因此,被責授右驍衛上將軍。次年,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召拜樞密使。咸平二年(999)病死,終年六十九歲。
楊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十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斗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 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當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攻遂城,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遂城遂為遼軍所困。於是,遂城城小無備,遼軍攻圍甚急。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於蕭太後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矢飛如雨,危勢並不稍減。城中守軍不滿3000,眾心危懼,延昭則從容自若,悉發城中居民丁壯登城,被甲執械,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時當初冬,本不甚冷,適值寒潮,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牆,一夜之間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這次戰役結束後,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並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發兵寇邊,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伏兵於遂城西北之羊山,待遼軍攻城,即以少數騎兵自北誘之,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盡殲遼軍。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蕭太後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準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乃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游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景德二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並出知保州,後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
狄青(1008~1057)
北宋名將。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農家出身,從軍後,被選充任皇帝宿衛的班直。宋仁宗寶元(1038~1040)初,出任延州指揮使,在對西夏的防禦戰爭中以勇敢著稱,屢立戰功,深得當時負責陝西防務的大臣范仲淹、韓琦的賞識,屢官至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宋、西夏和議訂立後,被召入京,屢官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拜彰化軍節度使。狄青行伍出身,宋仁宗趙禎讓他用葯除去面涅(士兵臉上刺的字型大小),他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我願留此以激勵士氣。皇佑四年(1052),被擢任樞密副使,旋被任命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率軍迅速平息了廣源州儂智高的軍事反抗。五年,升任樞密使。狄青以武將任執政,在士兵中有很高聲望,在一向對武將嚴加防範的宋廷中卻為朝論所不容,僅僅在樞密院任職四年,就被排擠出朝廷,以使相銜出判陳州。嘉佑二年(1057),卒於陳州。
岳飛(1103~1142)
歷史「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 岳飛,「還我河山」的宋朝名將。戰場上一生未敗過,使金軍留下「憾山易,憾岳家軍難」
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字鵬舉。湖北西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曾當佃客。宣和四年(1122),投軍,參加征遼之役。靖康元年 (1126),金軍南侵,攻破東京開封府(今屬河南),康王趙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建置兵馬大元帥府,岳飛志願從軍抗金。建炎元年(1127),北宋亡,宋高宗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岳飛上書言事,力請高宗返回開封,恢復失地,被宋廷削奪軍職。後隨張所、王彥、宗澤等抗擊金軍,屢立戰功。建炎三年冬,金完顏宗弼率軍渡江,企圖一舉滅宋。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當各軍潰敗之際,整飭所部,招集散兵游勇,轉戰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等地。建炎四年,又率軍屯駐宜興縣。金軍自臨安府(今浙江杭州)沿運河北撤,岳飛率軍襲擊常州,克復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金軍退至江北。宋廷委派岳飛任通、泰鎮撫使,駐軍於江北泰州(今屬江蘇),進援楚州(今江蘇淮安),在承州(今江蘇高郵)等地與金兵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退軍江南。紹興元年 (1131),岳飛隸屬張俊,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紹興二年,又出兵荊湖南路和廣南東、西路,擊破盜匪曹成軍。紹興三年,鎮壓了吉州(今江西吉安)和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農民起義軍。紹興四年,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兼荊南、鄂、岳、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統兵北上,破金與偽齊聯軍,克復郢州(今湖北鍾祥)、襄陽府(今屬湖北)、隨州(今湖北隨縣)、鄧州(今河南鄧縣)、唐州(今河南唐河)和信陽軍(今河南信陽),自承宣使晉升節度使。當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安徽合肥),擊敗金、偽齊軍。紹興五年,晉升兩鎮節度使,採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鎮壓為輔的策略,瓦解了洞庭湖一帶的楊么起義軍(見鍾相、楊么起義),自製置使升招討使。紹興六年,又遷宣撫副使,再次出師北上,攻佔鎮汝軍、虢州(今河南盧氏)、商州(今陝西商縣)、西京河南府的伊陽(今河南嵩縣)、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南)等地。當年冬,又擊破金軍與偽齊軍的進犯,兵臨蔡州(今河南汝南)。紹興七年,升任宣撫使,計劃並統劉光世等軍,大舉北伐,並提議喪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建儲,遭高宗、秦檜等人猜忌,宋廷取消北伐計劃。紹興八、九年,岳飛反對高宗、宰相秦檜等人降金乞和,重申收地兩河、唾手燕雲的壯志。
紹興十年,金軍毀約南侵,宋廷被迫命令各軍抵抗。岳飛早已制定了「連接河朔」的戰略方針,此時便揮師大舉北上,分兵攻佔北至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處的廣大地域,派遣梁興等深入黃河以北,組織游擊軍,襲擾金軍後方。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乘岳家軍兵力分散之機,親率大軍反攻。岳家軍先後在郾城、潁昌(今河南許昌)等地,以少擊眾,大敗金軍主力(見郾城之戰)。宋廷反而迫使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出兵增援淮西,旋被招回臨安。罷宣撫使,改任樞密副使,解除兵柄。岳飛仍反對和議,力圖保全韓世忠及其舊部,遭秦檜黨羽彈劾,罷官賦閑。十月,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設置冤獄,誣陷岳飛。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1.27),被害於大理寺獄,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宋孝宗趙□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
韓世忠
字臣良,綏德(今陝西東北)人,公元1089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勇氣過人,能騎未馴服的馬駒,好喝酒、不受約束。18歲應募參軍,身體魁梧、風度瀟灑、雙目有神,時而挽300斤強弓飛馬射箭,時而舞鐵槊急馳峭壁之間,勇冠三軍。
楊業(?~986)
北宋名將,本名重貴,又名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人。原為北漢將領,屢立戰功。其父為後漢麟州(陝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是地方實力派。年輕時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被稱為「無敵將軍」。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楊業歸宋,任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等職。宋初,宋朝廷試圖用對遼戰爭的辦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奉命駐守戴舟前線,五年(980年),遼景宗率十萬大軍攻雁門。楊業率軍突襲遼軍,遼軍大敗而回。七年(982年)四月,遼軍分路攻宋,楊業統軍敗遼軍於雁門關下,斬遼兵三千人,俘萬餘人。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遼,楊業與主帥潘美等連克雲、應、寰、朔四州。但東路宋軍於岐溝關大敗,遼軍乘勝大舉反擊,潘美、楊業等奉命掩護四州民眾後撤。楊業力主兵至應州,誘遼軍向東,以保障民眾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並設弓弩手千人於谷口,騎兵居中接應,扼阻遼軍南下。但潘美與監軍王侁卻迫他率軍直趨朔州。楊業知此行必敗,出發前約定潘、王率軍於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接應,而自率軍冒死迎擊敵軍,以掩護大軍及百姓撤退。但潘、王聞楊業軍陷入重圍,乃置楊業軍不顧,先行遁去。楊業死戰,突圍至陳家谷口,見無援軍接應,復率殘部與敵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負傷墜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幾無一人生還。楊業死後,宋廷聽信讒言,撫桖菲薄,指給他五品官應得的一半物品。後來得知楊業是絕食三日而死,非常壯烈,宋太宗才下詔表示痛惜,稱楊業「誠堅金石,氣傲風雲」,同時處罰潘美等。
潘美(925~991)
就是小說中所說的"潘仁美"。北宋將領。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初仕後周,官至客省使。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北宋代周後,頗受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今湖南長沙),皆有功,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潘美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平南漢。後任廣州知州兼市舶使,升山南東道節度使。開寶七年,任□州(今江蘇南京)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都監,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平,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 潘美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隨宋太宗趙□伐北漢。北漢主降,他又被任命為知幽州(今北京)行府事,隨宋太宗北伐遼朝,兵敗而回。潘美南征北戰,在北宋消滅十國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太平興國四年八月,潘美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駐守西北邊防,以捍遼朝。以雁門之捷封代國公,後改忠武軍節度使。雍熙三年 (986),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等州行營都部署,楊業副之,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撤軍,並掩護雲、應四州之民內徙。在撤軍過程中,潘美與王□等逼迫楊業冒險迎敵,置之必敗之地,而又見死不救,致使楊業全軍覆沒,被俘身亡。為此,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 事,數月後死。
其實,讀宋史基本上和明史感覺差不多.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從"重文輕武"的糾妄過正到"燭光斧影"的一系列骨肉相煎,從"熙寧變法"到後來的"元佑更化",使本來就積貧積弱的宋王朝更是一片亂紛紛.最後落了個"文荒武嬉"的考評.
劉錡 字信叔.高宗紹興年間任隴右都護,東京副留守,太尉,江淮浙西制置使等職.順昌一役,大敗金兀術.使其損失慘重.謚號武穆.
在這個忠奸混雜的年代.宋欽宗靖康年間的李綱;宋度宗咸淳年間的汪立信;宋恭宗德佑年間的文天祥皆為一代名將,卻不為所用.
E. 正史中是否記載了楊家女將軍楊門女將都是誰後來怎麼樣了
那麼楊門女將到底都有誰呢?據統計出現在評書中的楊門女將共有22人,包括佘賽花、花解語、周雲鏡、耿金花、鄒蘭秀、董月娥、孟金榜、鐵鏡公主、馬賽英、柴郡主、王蘭英、呼延赤金、杜金娥、蔡綉英、耶律銀娥、楊延琪、楊延瑛、楊排風、穆桂英、姜翠蘋、焦月娘和楊金花。這里為就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下這22人。
十六、姜翠蘋。楊七郎次子楊宗英的正妻,她是蕭太後的義女,也是遼國元帥姜飛雄的妹妹,楊宗英下山認祖歸宗之時與其結為伉儷,後追隨楊門女將四處征戰,最終在天門陣中陣亡。
十七、焦月娘。楊六郎次子楊宗勉的正妻,是楊六郎副將焦贊的女兒。其在抗擊西夏的的戰爭屢立戰功,並成為楊門女將中最重要的成員。
十八、楊金花。穆桂英和楊宗保的女兒,在穆桂英的教導下,她的武功可謂高超無比,其箭法更是精湛,後追隨楊文廣一起保家衛國,屢立戰功。
F. 電影湘江北去中張敬堯的扮演者是誰
電影湘江北去中張敬堯的扮演者是: 洪濤
洪濤是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戲劇家協會會員、電視家協會會員,任職於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代表作品:《曹雪芹》
曾主演話劇《愛爾納突擊》、《紅星照耀中國》、《李國安》等。電視劇《沙場點兵》、《大漠豐碑》、《最後的子彈》、《施琅大將軍》等。曾多 次榮獲全軍和全國會演的表演獎。
《湘江北去》(英文:The Road Of Exploring),中國大陸2011年6月10日上映的一部近代歷史題材電影,講述了青年毛澤東、蕭子升和彭煌等年輕人懷抱救國理想,踏上不同的救國道路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的友誼。該片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獻禮片。2010年11月11日在長沙靖港古鎮開機。
G. 古代季布大將軍的老婆是誰
陛下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庄《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郡王。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後、皇後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後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註:「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H. 80s手機電影怎麼不使用下載工具下載
貌視不行 ,你還是下個迅雷吧 總比Windows默認的下載連接快
I. 看電影用什麼app好
360影視大全
J. 楊門女將都有誰,在史書上有記載嗎正史中記載了哪些女將軍
《楊門女將》虛實雜糅,來源於各種傳說故事,作品中角色個性鮮明,故事貼近生活,深入人心,在民間廣為流傳,表達了百姓千百年來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願望。熱情地贊揚了中國女性保家衛國、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
其她女將軍還有花木蘭、梁紅玉、呂母、洪宣嬌、唐賽爾、馮婉貞等等,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這些巾幗英雄的成就更加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