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民凱恩為什麼被稱為現代電影的開山之作
《公民凱恩》是一部內涵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體影片,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實驗影片,被譽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
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掘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學原則。
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後人模仿到泛濫,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沖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一時代的巔峰。
2. 電影公民凱恩被叫做好萊塢電影的另內因為它是一部什麼電影
2.電影《公民凱恩》被叫做「好萊塢電影的另類」是因為它是一種(D)電影。
A舞台劇化
B音樂劇化
C小說化
D詩化
3. 公民凱恩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公民凱恩》又名《大國民》,是一部傳記體影片,也是當時年僅25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概述
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詳細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穿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 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標)。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 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況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
4. 《公民凱恩》講述了什麼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奧遜·威爾斯於1941年導演並主演的影片《公民凱恩》。
奧遜·威爾斯自己是這樣敘述這部影片的。「《公民凱恩》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名叫湯普森的記者,為了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的含義所進行的一番調查……他認定,一個人的臨終遺言應該說明這個人的一生——這點也許不假。可是他卻始終未能發現凱恩臨終遺言的含義。但觀眾卻弄清了。他的這番求索使他接觸了五位非常了解凱恩的人——五個或者喜歡他的人,或者愛他的人,或者恨透了他的蠻橫無禮的人。他們講了五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各持己見。所以關於凱恩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就像關於任何人的真相一樣,只能根據有關他的說法的全部總和予以推測。」這就使得影片具有獨特的結構形式和新穎的敘述角度,採用閃回技巧,在現在時態的進程中,不斷穿插五個見證人的回憶,從而打亂了時間順序,把現實和歷史結合起來,展現凱恩和他的一生。這一形式,給情節帶來曲折變化,也使敘述更具客觀性。
《公民凱恩》海報
當然,更重要的是,它便於從不同側面刻畫凱恩復雜的性格特徵。通過他一生的命運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凱恩性格是個矛盾的復合體。「玫瑰花營」只不過是漆在他兒時玩過的雪橇上的商標。當他面對死神時,他終於擺脫了自尊心和功名欲的束縛,道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表達了他對美好童年的記憶。一個人即使贏得整個世界,但也無法挽回失去了童年和像童年一樣值得珍惜的人的純真,凱恩在臨終前認識並承認了這一點。結尾時,雪橇被扔進火堆,玫瑰花營的商標頓時化為烏有,令人回味無窮。
這部影片多多少少是以出版家威廉·赫斯特的身世為根據的,因此受到赫斯特的百般阻撓。但影片最終還是公映了,並立即獲得巨大成功。
5. 公民凱恩因為屬於什麼電影,而被叫做
公民凱恩因為屬於詩化電影,而被叫做好萊塢電影的另類
6. 一部美國著名傳記體電影公什麼什麼恩
《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曾獲得1941年奧斯卡獎七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個?
7. 《公民凱恩》為什麼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那麼高
公民凱恩》在它1941年公映時,在美國評論界很受好評,也拿到了奧斯卡的編劇獎,但由於之後奧遜·威爾斯和好萊塢的恩怨糾葛,和赫斯特集團的糾纏不清,和美國政府的暗地沖突,他在本土混不下去了,聲譽在這之後的十多年越來越低。例如理查德·格里菲斯在1949年的《迄今為止的電影》(The Film Till Now)一書中貶低此片為「tinpot if not crackpot Freud」。
因為戰爭的緣故,《公民凱恩》問世後一直沒有在歐洲大規模放映過,直到1946年隨一大批好萊塢影片一起湧入法國,結果大受好評,安德烈·巴贊是它的衷心擁護者,還為它和薩特打了一場眾所矚目的筆戰。巴贊在後來的經典名篇《電影語言的演進》中認為,《公民凱恩》對電影的表現力有劃時代的貢獻。
1956年,Peter Nobel寫了《了不起的奧遜·威爾斯》(The Fabulous Orson Welles),在英國出版。1961年,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出版了《奧遜·威爾斯的電影》(The Cinema of Orson Welles)一書,可能是美國最早的關於他的著作。關於威爾斯和《公民凱恩》的研究由此展開。
1952年《視與聽》首次十佳評選,《公民凱恩》落選,不過在歐洲影評人的擁護下,它的排名是第十一,顯示出了潛力。
1958年,在布魯塞爾的世界博覽會上,上百位影評人和電影製作者投票選出了影史十佳電影,《公民凱恩》名列第九。從這時候起,它已經被公認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了。1962年《視與聽》的第二次十佳評選,它高居第一,並一直蟬聯了下去,從此「之一」也被摘掉——直到2012年的這次評選它的位置被《迷魂記》取代。
年復一年各種榜單的反復強化,導致《公民凱恩》身上的光環越來越強,我覺得這就是經典電影的「馬太效應」。就像格里菲斯被封為電影語言之父,其實他用的電影技巧手段,單獨來說在當時並無明顯創新,但他做了一個集大成的工作,而且同期和更早的許多其他電影並未成為經典,也就被大眾遺忘,他有《一個國家的誕生》,有《黨同伐異》,所以他成了被偷懶的外界選擇性記憶的對象。《公民凱恩》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
《公民凱恩》的確是一部「教科書式的」影片,它具備那種被當作里程碑的特徵,塔蒂的《玩樂時光》也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它太特殊了,不容易讓人一、二、三、四、五地數出它的貢獻和偉大之處,但《公民凱恩》可以。它用了太多當時的新奇技術和風格(多非原創),深焦攝影、長鏡頭、帶天花板的仰角鏡頭、閃回的敘事……它的「偉大」是易見的。
8. 公民凱恩影評與賞析
《公民凱恩》這部電影是一部1941年的電影。但是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卻很高,評分有8.8。這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也正是感動觀眾的地方。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人生,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有這種過程,也同樣能夠給觀眾帶來一些共情的體會。
這部電影中的主角的主要故事線是從各個角色的角度去展現的。所以對於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中所採用的這種剪輯手法是比較特別的,這也是這部電影本身的特點。
除了在電影手法一些技術上的因素讓這部電影具有看點以外,講述一個人本身的人生,這個主題也是吸引到觀眾的。在這個故事中,這個角色為什麼想要一樣東西?在這個東西的追求對於這個角色本身來說又意味著什麼?這些都是留給觀眾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