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孫臏怎麼死的
孫臏應該是功成身退。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馬陵之戰後,孫臏去了哪裡?史無記載。有的傳說他隱居青州。有的說他與田忌一起逃亡到楚國。以我之見,這二種傳說都有一定道理。我們可以從田忌將軍的去向中尋找孫臏去向的蹤跡。 依照情理,作為十餘年在一起互相配合、共同浴血奮戰的老搭檔,作為一起被削去兵權、生死相依的一對落難人,在生死關頭,二人一定會共同商討出路。田忌決不可能拋棄孫臏,獨自逃走。孫臏也必定會追隨田忌。根據史書《戰國策·齊一·田忌亡齊而之楚章》記載:「田忌一行來到楚國」。明確記載田忌一行人被迫流亡楚國。在田忌逃亡楚國的一行人中,有沒有孫臏?可能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孫臏就在這一行人中,直接就來到楚國。第二種情況是,一行人中沒有孫臏。有可能田忌考慮孫臏雙腿殘疾,行走不便,長途逃亡有一定困難。加上當時田忌逃亡前途未卜,不知能否找到落腳之處。田忌可能首先為孫臏就近找一個安全之地,隱居下來。待田忌有了安生立命之地再把孫臏接去。 田忌一行人到楚國,楚宣王接受杜赫的建議,把江南之地封給了田忌。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是哪種情況,是直接還是間接,孫臏也一定到了江南。孫臏墓葬地在鎮江,有力地證明這個判斷。孫臏後半生在江南生活。 杜赫建議實際上事先取得了齊威王的同意,當田忌、孫臏出逃時,杜赫恰好在齊國。齊威王內心明白,田忌、孫臏謀反並沒有直接證據,不明不白。對待這二位剛剛為齊國,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的知名人物,總不能趕盡殺絕。齊威王當時害怕的是田忌借重楚國的勢力回到齊國。所以和杜赫商量,讓楚國把遠離齊國的一塊江南之地封給田忌,等於把田忌、孫臏等流放了事。而楚宣王也不願得罪齊國,接受杜赫從齊國帶回來的這一建議。 江南地域遼闊。田忌、孫臏得到的封地在江南何處呢?戰國策沒有具體指明。孫臏墓在鎮江,那麼,有沒有可能田忌、孫臏得到的封地就是在鎮江一帶呢?有這種可能。早先,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齊相慶封在齊國大權獨攬,慶封家族在齊國勢力很大,慶封家族與其他家族發生矛盾,互相殘殺,慶封失敗,被迫逃亡到吳國。吳國將朱方縣(朱方縣包括鎮江)封給慶封,使之「富於在齊」。(見《史記·吳世家》)因為有這個先例,齊威王或者是杜赫自然就會想到這個主意。 商末周初時,長江下游南側當塗、江寧、丹徒、丹陽等地稱之為朱方。朱方原本屬於楚國,後吳興起,成為吳地。越滅吳後又成為越國之地。越國在公元前412年後,發生內亂,國勢大大削弱,領地面積不斷縮小。相反,楚國日益強大,不斷向外擴張,到公元前334年,楚國基本滅掉了越國,越國王無疆被殺,越國分散為幾個微不足道的小國,濱於海上,朝服於楚。楚國在向外擴張時,首先恐怕就會奪取原本屬於楚國的土地。在公元前343年田忌一行人來到楚國時,越國已臨近滅亡,朱方等地極有可能又屬於楚地了。當然,由於年代非常久遠,很難查到確切的記載,上述判斷需要史學專家進一步探討論證。 公元前319年,齊國政局發生變動。齊宣王已經繼位。與田忌不和的政敵齊相鄒忌病死,另一個政敵田嬰,在接替鄒忌相位後不久就辭職。田忌、孫臏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田忌回到了齊國,恢復了職務。田忌從逃亡楚國到回到齊國,前後一共在江南生活了約24年之久。孫臏有沒有與田忌一起回齊國呢?學者大膽推論,此時的孫臏沒有再回齊國生活,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田忌的根基在齊國,而孫臏在齊國無任何根基。 二、田忌回齊國雖然恢復了名譽,恢復了職務,但沒有受到重用。僅不過是體面的養老送終。孫臏再回齊國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三、據宗譜記載,孫臏有一子,名勝,字國輔,為秦將。孫臏有一個孫子,名蓋,字光道。為秦漢中太守。說明孫臏有家室。如果孫臏到了江南,生活安定後才娶妻生子,那麼,經過二十多年,在田忌回齊國時,孫臏的孫子恐怕也已出生。孫臏為兒子取名勝,字國輔。大概是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希望兒子長大後英勇善戰,每仗必勝,輔助國家。為孫子取名蓋、字光道。希望孫子武功蓋世,道德高尚光明。從兒孫的職務看,他們都受到過孫臏的良好的教育,沒有辜負孫臏的希望。 孫臏在江南有家室、在楚王的照顧下,家業也不會差。在田忌回國時,孫臏已是58歲左右。作為一個步入老年的殘疾人,已不太會願意挪窩移居他鄉。孫臏後半生在江南賦閑。孫臏到達江南時,年齡大約在34歲左右,正處於精力充沛、思維敏捷的壯年。通過在鬼谷的理論學習和在齊國的實戰實踐,當時的孫臏已經十分成熟。從而有條件進一步整理、學習、鑽研《孫子兵法》,並總結戰國時期各國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創作出不朽的兵學著作《孫臏兵法》。
❷ 戰國孫臏怎麼死的在電影《戰國》中,孫臏最後為什麼要跳崖
孫臏的死
功成身退。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馬陵之役,齊軍大破魏軍。魏軍主帥龐涓自殺,魏太子被生俘。齊國取代魏國,成為霸主。
但是,齊國內部卻產生了矛盾。丞相鄒忌嫉妒大將田忌功勞,陰謀陷害其謀反。孫臏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內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
孫臏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斗之後,產生歸隱之意。最終引退。
一說跟從其老師鬼穀子的足跡引退鬼谷。一說帶領門下弟子,一邊躬耕,一邊整理兵法.
電影里都是騙人的.都是那些無得的編劇捏造用來騙錢的,現在這些無恥的編劇.導演之類的畜生為了錢一遍遍的侮辱歷史。
❸ 電影《戰國》最後孫臏為什麼跳崖,景甜演的田夕歷史上有這么個女人嗎
因為孫臏殺死投降的龐涓和十幾萬投降的士兵,內心悲痛。不想繼續為齊國賣命,繼續殺人。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斗之後,自覺留下無益。所以孫臏跳崖。(歷史中孫臏功臣身退,隱居了)。
景甜飾演的田夕是電影《戰國》中虛構的女主角,歷史並無其人。電影中是齊國大將軍田忌的女兒,田夕先是與龐涓有一段兩小無猜的少年朦朧感情,其後遇上改變了她一生的老師和男人孫臏,兩人經過很多磨難,卻有情人難成眷屬。最後嫁給了齊威王。
(3)電影戰國最後孫臏為什麼死擴展閱讀
《戰國》劇情簡介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齊將田忌之女田夕率兵與魏軍交戰,原以為勝券在握,不料卻被半路殺出的孫臏用匪夷所思的計謀打敗,手下傷亡慘重。田夕滿懷悲憤力擒孫臏,原本想殺了他為齊國將士報仇,誰知求賢若渴的齊王卻下令赦免闖下大禍的孫臏。
河洛大會上,孫臏親自上陣幫齊國賽馬,奇才初露之時,偶遇昔日同門師兄龐涓。已經成為魏國大將軍的龐涓以三座城池為代價,將孫臏換到魏國。孫臏對師兄一片赤誠,原以為可以從此團聚相守,誰知他身懷絕世的兵法卻埋下禍根。
龐涓、龐妃、魏王為其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幾大諸侯國也是虎視眈眈。懸疑重重的權勢角力之中,一場曠古未有的殘酷戰爭一觸即發。一個更可怕的驚天奇謀剛剛露出冰山一角。
❹ 電影戰國的最後結局是什麼意思
孫臏自殺了,夕兒只好回去做大王的妻子,她想完成孫臏的心願。盡量把各國政治維持和平,讓所有人不準再找兵法,不再起亂爭。
孫臏不自殺,田老將軍也不會讓他活得。孫臏應該知道。田是希望她女兒是國後。夕兒也明白他的心思,所以最後宣布不可再有戰爭。
(4)電影戰國最後孫臏為什麼死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戰國時代,七雄並起。傳說一代縱橫家鬼穀子將畢生絕學傳給得意門生,尚未被臏便自稱為臏的孫臏(孫紅雷 飾),遂引得各方諸侯相機而動。在齊魏之戰中,孫臏憑借才學大挫齊國銳氣,雖然淪為階下囚,但深得齊王(中井貴一 飾)賞識。
齊王將其推薦為田忌(姜武 飾)之女田夕(景甜 飾)的座上賓。不久,河洛大會舉行,各國勾心鬥角,局勢緊張。孫臏危急之時代表齊國賽馬,大出風頭。
在此之後,他被同門師兄龐涓(吳鎮宇 飾)引入魏國。魏王為人多猜忌,龐涓又忌恨孫臏獨得鬼穀子的絕學,故而設計剜去孫臏的膝蓋骨。一場混雜了友情和奇謀的曠世傳奇就此拉開血腥的大幕。
❺ 戰國孫臏怎麼死的在電影《戰國》中,孫臏最後為什麼要跳崖
孫臏的死功成身退。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馬陵之役,齊軍大破魏軍。魏軍主帥龐涓自殺,魏太子被生俘。齊國取代魏國,成為霸主。 但是,齊國內部卻產生了矛盾。丞相鄒忌嫉妒大將田忌功勞,陰謀陷害其謀反。孫臏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內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 孫臏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斗之後,產生歸隱之意。最終引退。 一說跟從其老師鬼穀子的足跡引退鬼谷。一說帶領門下弟子,一邊躬耕,一邊整理兵法. 電影里都是騙人的.都是那些無得的編劇捏造用來騙錢的,現在這些無恥的編劇.導演之類的畜生為了錢一遍遍的侮辱歷史。
❻ 《戰國》結尾為什麼孫臏要跳懸崖自殺
第一:他殺死了投降的龐涓和十幾萬投降的士兵,內心悲痛。
第二:他不想繼續為齊國賣命,繼續殺人。
第三:他已經是個不能走的廢人,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斗之後,自覺留下無益
❼ 戰國中孫臏為什麼自殺
《戰國》電影中,孫臏為了救人最後選取了跳崖自殺。
據史書記載孫臏並不是死於戰場,也不是死於政治內斗,而是功成身退後隱居山林最後無疾而終的。
馬陵之役後,齊國大敗魏國,而魏軍的主帥龐涓因為兵敗自殺,魏太子被生俘,齊國成為霸主。但是,齊國內部也開始產生了矛盾,齊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宰相鄒忌為首,另一派是以大將軍田忌為首。
鄒忌心胸狹窄一心想要謀害田忌,於是孫臏推薦田忌先下手為強,但是田忌以國家利益著想並沒有那麼做,最終田忌敗給了鄒忌,而孫臏也因此不受重用。之後孫臏也產生了歸隱之意,從此退隱山林。
據傳孫臏歸隱後與其師父鬼穀子一齊退隱鬼谷,從此不再過問世間的是是非非。大約死於公元前302年,享年72歲。
孫臏是怎樣死的至今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而史書中也沒有詳細的記載孫臏歸隱山林後的狀況。孫臏用他一生的智慧所寫的《孫臏兵法》與孫武所寫的《孫子兵法》一樣成為了軍事家必備之物。
(7)電影戰國最後孫臏為什麼死擴展閱讀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為氏。衛有陶叔,為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釁,采於寧為寧氏。 孫權號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逃奔齊國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採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臏
❽ 孫臏最後是怎麼死的
孫臏功成身退後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孫臏,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孫臏兵法》。在戰爭觀方面,孫臏主張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他強調戰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
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爭,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爭的准備工作來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做到以戰爭抑制戰爭。
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後盾才能做到「事備而後動」。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戰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要做到「得眾」、「取眾」。
戰爭認識論方面,孫臏提出將領要知「道」,「道」就是戰爭的規律。孫臏認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證取勝,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指揮得當,才能保證取勝。
為此他專門闡述了積疏、盈虛、徑行、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矛盾,還對「奇正」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認為將領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這些矛盾的轉化規律,才能利用微妙的變化出奇制勝。
戰略思想方面,孫臏強調「必攻不守」。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進攻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不僅能夠有效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夠轉換攻守形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戰術方面,孫臏提出「因勢」、「造勢」的思想。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
在具體的戰術方面,孫臏對陣法進行了專門論述,進而分析了攻擊各種戰陣的對策。他還專門論述了攻城的問題,把處在不同地形的城分為難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兩類,論述了當時攻城的策略與技術。
❾ 電影戰國最後孫臏為何跳涯自盡
第一:他殺死了投降的龐涓和十幾萬投降的士兵,內心悲痛。
第二:他不想繼續為齊國賣命,繼續殺人。
第三:他已經是個不能走的廢人,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斗之後,自覺留下無益
對於樓上說的「就算他不跳,田忌也會殺了他的」好像是。但是他跳後,田忌卻說了句「真傻啊」可見田忌似乎不想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