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父子》的結尾想表達的是什麼
阿寶已經對父親徹底失望了,就是父害了自己孩子一生,但是阿寶卻又渴望得到愛。導演用很直白的方法傳遞了這種父與子的感情,始終血濃於水,但是又是一種矛盾的愛。本片真的值得父母思考。
2. 如何評價郭富城《父子》這部電影
悲劇電影,看時,甚至到現在回想,心情都很復雜,鼻子發酸。一個不負責的父親帶著兒子生活,父親的打罵是家常便飯,還要成為父親犯罪的幫手甚至替罪羊;成年後的兒子也成了罪犯,當他遠遠看到父親時,給了他一個決別的眼神,然後轉過了頭,而父親的眼神里有不解、失望、悔恨,同時又摻雜著些許的希望,這個鏡頭,值得郭富城拿影帝了。
3. 電影《父子》
樓上亂復制什麼額。。。 完全牛頭不對馬嘴。
對於提問者的問題的解答:
1.最後那個女的在之前是都沒有出現過的 所以在影片里根本沒交待她是誰 也沒有這個必要的。。。
2.兒子長大後的扮演者叫 「徐天佑」
他的照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0%EC%CC%EC%D3%D3&t=3
他的資料:http://ke..com/view/1323859.html?wtp=tt
4. 郭富城的《父子》表達了什麼意思
影片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在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發展中,他們的價值觀與家庭一起崩潰的故事,表達了對父權的顛覆,以及對家庭關系的深入解構和探討。片中郭富城飾演了一個目不識丁、脾氣魯莽火爆、卻又嗜賭成性的廚師,無論從造型還是性格塑造上都完全顛覆了他以往的形象,也是貫穿全篇的靈魂人物。
5. 郭富城主演的《父子》講的內容是什麼好象還貨獎了,。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劇情簡介 · · · · · ·
阿寶(吳景滔飾)夢中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後坐,一手拿著風車,一手緊緊地抱著,然而美夢破碎。落魄父親周長勝(郭富城飾)有著爛賭惡習,母親阿蓮(楊采妮飾)為此無法忍受,決定出走後被抓回。為了挽救夫妻間已經破裂的感情,父親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郵輪度假,母親趁機離家不歸。
窮困潦倒之餘,周長勝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連番失意的他想拋下阿寶,但還沒離開就被追債的人打斷腿。父子二人踏上了逃亡之路,傷殘的父親沒有賺錢能力,只能逼迫阿寶去借錢甚至偷東西。有一次,阿寶偷竊失手,怯懦的父親無力挽救……。這對父子的再次相見將會如何?
我覺得很傳神的描述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6. 電影《父子》其實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結局又是什麼意思
《父子》顛覆愛與貧窮的神話 愛意味著責任和付出。
一個地位卑微,性格暴虐而又生存乏術的父親,對兒子也有一份真摯的愛。盡管這種愛也有可能會讓大多數正統人士嗤之以鼻。
7. 如何評價郭富城電影《父子》結局
結局很壓抑。
如果是自殺了,反而是樂觀的結局。影片之所以壓抑正是因為,父親這樣不由自主的人連自殺都沒有勇氣和毅力,連自殺都沒有貫徹到底。
兒子得到了救贖,定然不會再走他父親的老路,不會再犯父親的錯。父親沒勇氣自殺,就像之前沒勇氣砍掉自己的手,未必能夠真正悔改,父親與另一個女人走在一起,之前和之後的生活或許還是會重演歷史。父親、兒子、母親實際上代表了三種象徵。
《父子》是譚家明執導的一部電影,由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孩的父親是個濫賭的混混,失望的母親遠走高飛;之後被打斷腿的父親開始讓小孩偷東西,一次小孩失手被失主逮住,而父親則落荒而逃。父子再次相見已是10年後,父親希望得到兒子的諒解,但兒子卻咬下了他的耳朵。
2007年,該片在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獎項。
8. 郭富城的電影父子是什麼
《父子》是譚家明執導的一部電影,由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孩的父親是個濫賭的混混,失望的母親遠走高飛。之後被打斷腿的父親開始讓小孩偷東西,一次小孩失手被失主逮住,而父親則落荒而逃。父子再次相見已是10年後,父親希望得到兒子的諒解,但兒子卻咬下了他的耳朵。
角色介紹
電影《父子》中郭富城飾演的是一位道德淪喪的父親阿勝,阿勝虐待兒子阿寶,最終阿勝非常後悔,想得到兒子的原諒,但是卻被阿寶咬掉了耳朵。
影片中郭富城飾演的這個角色十分負能量,郭富城和這個角色本身有著很大的差別,為了入戲,郭富城自從接拍這部影片開始就沒有開心過。直到拍攝完成之後,郭富城才漸漸走出角色,但是卻因為入戲太深蒼老了許多,長出不少皺紋。
阿勝這個角色脾氣暴躁,沒有責任心,完全顛覆了郭富城的本人的真實形象,所以塑造出這個角色,對郭富城來說確實是任務艱巨。
9. 有關於<<父子>>電影的問題
你好!!
每個人看影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覺得,除了影片平平淡淡中展現真情、不動聲色間感動觀眾的故事情節之外,影片在一些技術環節上的處理同樣是相當的出色,朴實細膩的影像風格與低緩平穩的敘事節奏營造出了一種哀怨苦情的環境氛圍,令每一位觀者為之神傷。攝影、美術、配樂等環節的出色表現更是為我們完美的再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馬來西亞的風俗面貌,這點倒和另一部將故事背景放在回歸之前的澳門的港產文藝片《伊莎貝拉》很是相像,兩者都在影片的一些細節上做足了功課,只不過《父子》比《伊莎貝拉》更加的朴實、更加的感人。
謝謝!!
10. 電影《父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父子》劇情
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社區里,伴隨著一串年輕稚嫩的歌聲,小男孩阿寶夢見爸爸騎著自行車載著他穿過田野。但很快車翻了,兩人摔入草叢,美夢也醒了。這個未完成的夢似乎預示了阿寶的生命中即將發生的不幸。
阿寶的母親阿蓮是個漂亮的女人,但在婚姻中卻又是個不快樂的女人,她和阿勝是一對相愛卻不懂得相處的夫妻,事實上,阿蓮很早便想離開脾氣暴躁、好賭成性的丈夫,只因兒子阿寶夾在中間,才勉為其難地同住一屋,如履薄冰地維系著一觸即發的「家變」。
終於,在經歷了痛苦的抉擇之後,阿蓮實施了自己的逃跑計劃,然而卻被及時向父親通風報信的阿寶破壞了,盛怒的丈夫把她扣留了下來。
為了挽救感情,阿勝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油輪度假,誰知,早已對丈夫心灰意冷的阿蓮卻因此逮到了第二次出走的好機會,從此消失在了父子的生活中。
母親的出走令阿寶和父親之間漸漸產生了一種封閉、殘酷的共生情感,也讓父親更加暴躁不安。窮困潦倒之餘,父親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父子倆只得逃至一所廉價的旅店。
夜深人靜,連番失意的父親竟然想拋下阿寶獨自逃走,可是他還沒離開,就已經被前來追債的高利貸打斷了腿。
無助沮喪的阿寶幾經周折,找到了阿蓮,可看到媽媽如今的幸福生活,又得知媽媽懷孕的消息,弱小而懵懂的他隱隱地意識到,自己唯一的親人是阿勝,所以他必須折回去找父親。
回到旅店,暴戾的阿勝劈頭蓋臉就給了阿寶一巴掌,原始而純朴的親情再次被扭曲,渴望而陌生的親情再次在阿寶心裡支離破碎。
從此,阿寶在恐懼與失望中艱難度日。長時間的生活拮據,再加上年幼的他尚無是非觀、榮辱觀,阿寶在同學家玩時,順手牽羊地拿走了一塊珍貴的手錶。
對之,阿勝並沒有嚴厲地斥責他、教育他,反而在最艱苦的關頭,將手錶抵還了房租,一旁的阿寶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手錶的甜頭竟惡化了阿勝的不勞而獲之心,他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搗、強迫小小年紀的阿寶去借錢、偷錢。
不甚明白危險的阿寶卻深深地感受到了害怕,但迫於父親無知而蠻橫的軟硬兼施,阿寶一次又一次鋌而走險;父親的暴戾、親情的模糊,再一次橫在阿寶的心坎上。
東窗事發時,阿寶遭受失主的毒打,為人之父的阿勝不但逡巡不前、眼睜睜看著,當出現了警察,他更是倉皇而逃。最後,兒子被送入了看守所。
父子再次相見已是10年後,在看守所里,愧疚的阿勝不知所措地想向兒子道歉,阿寶流著淚歇斯底里地嚷著「為什麼要讓我去偷」,末了,阿寶一個撲身,咬上了父親的耳朵,血流不止。
《父子》
是譚家明執導的一部電影,由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獲獎記錄
2007年,該片在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獎項。
創作背景
1996年,譚家明在為一個編劇班教書時,讓學生們創作了多部作品,其中一個學生的作品就是《父子》這個故事的原型,而那位學生的靈感則來源於一則「父親教唆兒子去偷東西,之後被抓住」的新聞。譚家明在1996年就已經完成了劇本,之後的十年間劇本反復修改了5次。
影片評價
《父子》並不打算通過父子之間的對峙,講述一個可以在文化層面上解讀的隱喻性故事。相反,《父子》盡可能排除意味深長的細節,只呈現粗鄙的草根階層的生活狀態。
父親的確是粗野的,滿嘴村話的,但他並沒有就此被擱置在道義的砧板上反復拷打。
在細膩的鏡頭掌控中,父親依然理直氣壯地活動著;由於被鏡頭表現出的現實生存的窘迫和內心的軟弱,他對女人和孩子的傷害,就有了一種讓人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感。
也正基於此,這樣的父親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在這部電影里,父親的形象沒有被簡單化處理,沒有被空洞的倫理親情拔高,也沒有被現實的暴力扭曲,而是表現出與現實生活貼心貼肺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