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綠皮書是人物傳記嗎
不是,是一部電影。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托尼,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導演
彼得·法拉利
編劇
Brian Currie、彼得·法拉利、尼克·維勒歐嘉
主演
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
②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到底是為誰而拍的呢
“綠皮書”的標題來自非洲裔美國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專門為方便黑人旅行而寫的小冊子。 在影片中,托尼正是參考了這本綠皮指南,才知道把唐送去哪裡吃飯睡覺,不惹麻煩,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托尼和觀眾都發現,這本小冊子還不夠。 作為一個護身符,唐因膚色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來自他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③ 綠皮書真實故事原型是什麼
綠皮書真實故事原型是唐謝利。這位生於牙買加的美國古典音家和爵士樂鋼琴家,出生於1927年,母親是教師,父親是牧師。他從兩歲就開始學習鋼琴,9歲曾受邀到列寧格勒學院學習音樂理論,成為第一個被破格錄取的黑人校友。後進入美國天主教大學與ConradBernier和ThaddeusJones一起學習,於1953年獲得音樂學士學位。
綠皮書真實故事原型背景
1927年1月29日,唐謝利生於牙買加的金斯頓,兩歲時,便開始接觸鋼琴,學習演奏鋼琴曲。七年後,9歲的唐謝利已經能夠流暢地彈奏大部分的鋼琴曲。隨著唐的鋼琴技藝不斷提升,他的父母准備將他送往華盛頓著名的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樂理理論,1945年,18歲的唐首次與波士頓流行音樂合作。1946年,唐在倫敦愛樂樂團演奏了他的第一部原創作品。
④ 綠皮書真實故事原型
《綠皮書》改編自美國歷史上的真實故事,《綠皮書》「托尼」原型:白人司機托尼·利普他是一名義大利美國保鏢,曾在酒吧擔任保鏢。但酒吧關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成了唐·謝利的獨家司機成了唐朝的朋友。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這種跨種族的友誼往往得不到認可。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背景下,它才如此值得稱贊。
綠皮書中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是真的,那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種族和階級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唐謝利和托尼利普建立了最真誠的友誼!至於兩人如何建立這段友誼的細節,大概只有當事人知道。其實在《綠皮書》的片頭,寫了這樣一句話:inspired by a true story(靈感來自真理)。
也就是說,電影《綠皮書》不是一部傳記電影,而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情節電影。作為美國本土獎項,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美國傳統核心價值輸出的任務。歷史題材、人物傳記、音樂類型等屬於本土宏觀文化價值的,都符合非常清晰的價值評價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綠皮書無疑是最重要的「奧斯卡冠軍階段」的影片。
⑤ 《綠皮書》原型人物有哪些
電影《綠皮書》音樂家唐的人物原型是唐謝利,意裔美國人托尼的人物原型是維果莫特森,托尼和謝利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生活經歷,通過電影形式展現了出來。
《綠皮書》是以美國60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位知名的非裔鋼琴演奏家唐與他僱用的司機兼保鏢托尼前往當時種族歧視嚴重、民風保守的美國深南部地區進行巡迴演出,兩人在幾個月的相處過程中,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到後來逐漸相互磨合,相互理解,最後建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真實故事:
發生在1962年,謝利是牙買加移民,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從2歲開始,謝利就展現了驚人的鋼琴天賦,卻因為謝利是黑人,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膚色的不同註定讓謝利無緣舞台,但謝利靠著古典音樂和其他音樂融合的成果,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古典鋼琴家。
謝利遇到托尼就是在巡演的時候。和謝利不同的是,托尼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歧視者,受從小生活環境影響,托尼很討厭有色人種,這一觀點直到遇見謝利才有所改變,可以說是托尼的不拘一格影響了謝利,謝利的平等思想影響了托尼。性格保守嚴謹的謝利學會了用手吃炸雞,托尼也改變了對黑人的看法,認可了謝利的平等思想,二人感情越來越親密,謝利巡演結束後,還一起開車去旅行。
⑥ 綠皮書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和電影一樣,真實的故事主要發生在1962年。
音樂家謝利出生在哪裡?
許多文章都說唐·謝利出生在牙買加的金士敦,其實不然。《綠皮書》的真實故事披露,謝利1927年1月29日出生在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他的父母是牙買加移民。父親埃德溫是一名牧師,母親斯特拉是一名教師。作為一個神童,謝利從2歲開始彈鋼琴,18歲開始在波士頓流行樂團專業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謝利真的因為他是黑人就被告知不應該從事古典音樂嗎?
是的。白人戲劇製作人索爾·胡克對二十多歲的謝利說,他不應該從事古典音樂事業,理由是美國觀眾不願意看到一位「有色」鋼琴家出現在音樂舞台上。相反,胡克建議謝利專注於流行音樂和爵士樂。他最終還是聽從了胡克的建議,把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以及其他類型的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盡管膚色阻礙了謝利作為古典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的光芒,他的流行音樂仍然大放異彩。
謝利很討厭彈琴的時候,會在鋼琴上放一杯威士忌嗎?
謝利討厭夜總會,因為他覺得聽眾對他的音樂不夠尊重。他還覺得爵士鋼琴演奏家在夜總會表演有失身份。謝利在1982年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有些鋼琴音樂家「邊彈邊抽煙,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鋼琴上,如果不像阿圖爾·魯賓斯坦(19世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那樣受到尊敬,他們就會發火。但你不會看到阿圖爾·魯賓斯坦一邊抽煙,一邊把杯子放在鋼琴上……」
謝利真的住在卡內基音樂廳樓上的公寓里嗎?
是的。正如電影《綠皮書》中描述的那樣,謝利在卡內基音樂廳樓上一個高雅的藝術家公寓里住了50多年。有時,他也覺得自己被困在城堡的塔里,希望自己能在下面的音樂廳里演奏。1955年,他在卡內基舞台上舉行首次演出,演奏了艾靈頓公爵的《New World A-Comin' 》。以後,每年他都和他的三重唱在那裡演出一次。
為什麼人們稱呼唐·謝利為「謝利博士」?
據《紐約時報》報道,謝利被朋友和觀眾稱為「謝利博士」,但他從未上過研究生學院。人們認為他的頭銜可能是指他的兩個榮譽學位。
唐·謝利總是在施坦威鋼琴上演奏嗎?
根據托尼的說法,這是真的。電影中,托尼在謝利即將表演的場地發現鋼琴是舊的,也不是施坦威鋼琴,這個場景的靈感來自真實的事件。「當我打開它的時候,我看到鋼琴里有雞骨頭,」托尼回憶道,「我說,如果8點之前我們還沒有施坦威鋼琴,音樂會就沒法舉行了。」雖然最近的施坦威鋼琴在40-50英里之外,但托尼的堅持得到了回報,鋼琴及時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托尼並沒有說這是故意對謝利進行種族歧視,也沒有提到在場的任何人發表種族主義言論。他回憶起當時的地點是一所高中,那裡可能真的沒有更好的鋼琴。
謝利真的拒絕用手吃炸雞嗎?
是的。就像電影里一樣,托尼大大咧咧的性格與保守嚴謹的音樂家謝利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電影里,我們看到托尼勸謝利去吃炸雞。謝利在沒有刀叉的情況下,用蘭花指捏著那塊炸雞,不知道如何下手。
⑦ 電影《綠皮書》為何受人們喜愛
電影《綠皮書》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這也就意味著電影里的內容很真實,讓人們觀看時有一種代入感,而不是過於虛幻的故事情節,讓人看了之後覺得過於脫離實際。電影中講述的是1962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它首先就具備了「真實性」這一大特點,吸引到了人們。
⑧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劇情簡介:托尼由於夜總會關門裝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之中,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給托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
(8)電影綠皮書根據什麼改編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維果·莫特森飾演托尼,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托尼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他不善言談,內心熱愛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兩個還小的兒子。
2、馬赫沙拉·阿里飾演唐,古典樂鋼琴家。唐受過高等教育,談吐不凡,對於吃穿也有極高的要求。他被上層白人歡迎,卻從沒真正地被平等對待過,同時也與自己的族群有著很大差距。
⑨ 《綠皮書》原型是什麼
《綠皮書》原型是馬赫沙拉·阿里和唐·謝利。
對於歷史真實性的是是非非,兩位主要原型人物業已於2013年雙雙離世,《綠皮書》的劇本主要是以托尼的真實信件和口述為事實根據創作的,編劇之一即是托尼·利普的兒子尼克·瓦萊隆加。
關於雪利博士部分的創作,也是根據其留下的錄音帶口述實錄為創作依據。退一步講,《綠皮書》作為電影藝術的創作,是否需要絕對真實地還原歷史,這一點也是可待商榷。
劇情簡介:
托尼是一個吊兒郎當游手好閑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費不會因此取消,所以他的當務之急是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
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的黑人鋼琴家提出僱傭托尼。唐雪莉即將開始為期八個月的南下巡迴演出,可是,那個時候南方對黑人的歧視非常的嚴重,於是托尼便成為了唐雪莉的司機兼保鏢。
一路上,兩人迥異的性格使得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的矛盾,與此同時,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的對待也讓托尼對種族歧視感到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