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葉問2》羅師傅打的什麼拳
《葉問2》中鄭師傅所使用的是八卦掌,與太極、形意並成為中國三大內家拳。鄭師傅剛開始沿著桌沿走了兩圈才動手,體現出來八卦掌趟泥步、剪子腿的特點。在與葉問對打過程中還使用了回身掌招式,更有劈掌、撩掌這些八卦掌的基本掌法,由此判斷鄭師傅用的是八卦掌。羅師傅用的是螳螂拳。
『貳』 從天而降的掌法什麼梗
你可曾聽說一招從天而降的掌法。這個梗也常常存在於同學之間的玩笑,其實呢它出自於星爺演的電影《功夫》
『叄』 《白眉大俠》中有哪些高手的掌法非常精彩出眾
《白眉大俠》中的武林高手分別來自於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門,各門派的武功五花八門,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那些非常有名且精彩的掌法。
在《白眉大俠》中大力金剛掌是一種很常見的掌法,很多武林高手都能使用這一掌法達到單掌開碑的境界。尤其在擂台上比武的時候經常出現一對三掌這樣的約定,因此高手們都喜歡用大力金剛掌的掌法來擊打對手的頭頂或背部,試圖通過這種剛猛的掌法將對手打倒從而快速贏得比武的勝利。比如在八王擂以及閻王寨十陣賭輸贏的時候高手們就使用了大力金剛掌,為了增加威力,他們喜歡在大力金剛掌中再加入金砂掌、銀砂掌、鐵砂掌以及鷹爪力的功夫使得自己的大力金剛掌法更加具有威力。
除了上面這些掌法外還有白眉大俠徐良的九宮八卦連環掌和白雲瑞的鴛鴦掌,只不過兩人更喜歡用兵刃與敵人打鬥很少赤手空拳跟對手過招,因而這兩種掌法並不算很有名。
『肆』 電影 《 功夫 》 里,周星馳 ,的最後一句台詞,到底是什麼含意。
周星馳說他在《功夫》里用如來神掌,是因為如來神掌是一個佛家的掌法,代表的是善心,佛教里提倡即使是大惡之人也要去理解他,幫助他,感化他,使他歸入正途,在中國的傳統里,真正的勝利不是將對手置於死地,而是使對手心悅誠服。
電影里的阿星最後對火雲邪神一讓再讓,並沒有把他打死,而且火雲邪神問道阿星「這是什麼掌法」,他還說「你想學,我教你」。最終火雲邪神自己跪地說「我輸了」
電影里的這些情節就是周星馳要表達的善意,寬容。
『伍』 降龍十八掌號稱天下第一掌,為什麼逐漸失傳了
降龍十八掌作為金庸老先生武俠小說中,號稱第一的掌法,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撼。當這套掌法在喬峰手上時候,更是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武俠界的戰神形象。
然而這套厲害的掌法,卻沒能夠很好地傳承下去,到後面也就慢慢的失傳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都在於會用這套掌法的人越來越少,就連相應的武功秘籍,也被人毀掉,所以慢慢也就沒有人再會使用這套掌法。
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高手的隱退,使得掌法沒有被流傳下來。
『陸』 從天而降的掌法是什麼
從天而降的掌法是如來神掌。
這是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功夫中對如來神掌的描寫。包租婆在大結局前說的這段話,你記不記得有一招從天而降的掌法,接著周星馳飾演的主角就從天而降,雙手還冒著火花使出了最強的這招如來神掌。
《功夫》是由周星馳執導,主演周星馳,曾謹昌,霍昕,陳文強編劇,周星馳,黃聖依,林子聰,陳國坤,梁小龍,元華,元秋等主演的動作喜劇類電影,於2004年12月23日在中國上映。
如來神掌的招式。
第一式:佛光初現。第二式:金頂佛燈。第三式:佛動山河。第四式:佛問迦藍。第五式:迎佛西天。第六式:佛光普照。第七式:天佛降世。第八式:佛法無邊。第九式:萬佛朝宗。
天子五版本的九式神掌均有出現,每式都有一把護法佛兵,要結下法印才可使出。練齊前七式神掌,才可修練神掌第八式:佛法無邊。
練齊前八式神掌,兵解前八柄佛兵,才可修練終極第九式神掌:萬佛朝宗,整個天子傳奇系列只有佛祖和龍戈兒練就全九式如來神掌。
『柒』 從天而降的掌法是什麼呢
從天而降的掌法是如來神掌。
這是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功夫中對如來神掌的描寫。包租婆在大結局前說的這段話,你記不記得有一招從天而降的掌法,接著周星馳飾演的主角就從天而降,雙手還冒著火花使出了最強的這招如來神掌。
劇情簡介
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廣東,有一名無可葯救的小混混阿星(周星馳飾),此人能言善道、擅耍嘴皮,但意志不堅,一事無成。他一心渴望加入手段冷酷無情、惡名昭彰的斧頭幫,並夢想成為黑道響叮當的人物。
此時斧頭幫正傾全幫之力急欲鏟平唯一未收入勢力范圍的地頭,未料該地卧虎藏龍,痴肥的惡霸女房東肥婆加上與其成對比的懦弱丈夫二叔公,率領一班深藏不漏的武林高手,大展奇功異能,對抗惡勢力。
『捌』 《龍虎門》中甑子丹使用的掌功
哎,其實甑子丹所拍的掌法是袁和平武術指導經過各種武術套路編排出來的,它是不成系統的,裡麵包含了太極綿掌5式和8式,南拳的蝴蝶手,看起來很柔美,嘻~~~不過甑子丹最近走了混合式格鬥的路子了,《龍虎門》里的招式過於虛假,可能打架的話,被人一拳就搞扁嘍~~
至於你所說的掌法,很多嘍,但不可能象你說的那樣又有霸氣,又有實戰性,有時候魚和熊掌是不可以兼得的:我跟你介紹幾種的練過的,實戰性很強的掌法:
A 大力金剛掌功
「太祖大力金剛手,趙門神功世罕有。鐵手一發奪人命,功成江湖任意走。運氣發氣正宗藝,苦練硬功稱魁首。拳似油錘掌如刀,不遇狂賊不出手」。(太祖門還有大力金剛捶功,與大力金剛掌功同稱大力金剛手) 大力金剛掌是太祖門的絕藝,屬陽剛之勁,重在傷人,數年純功即可開磚斷石(圖8,圖9)。 1.大力金剛掌運氣功。「混元內氣已大成,再練秘法運氣功。先吸後呼是要竅,先聚後走是要領。吸時心守丹田處,呼時意隨內氣功。運氣千萬不能快,快則氣散白練空。心領意引一路走,哪裡需要哪裡停。打通道路氣方順,百練功純自通靈」。 (1)推運勢。先做好預備勢:身正直立,雙腿並齊伸直。雙掌合十,高與鼻齊。眼平前視。閉唇合齒,舌抵上齶。用鼻吸氣,意念守住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當氣吸滿後,雙手即開始動作,向前緩緩平行推出,手為五峰掌型,五指開張,掌指斜指向上,掌心向前,臂同肩平。同時用鼻呼氣,意想丹田內氣緩緩上提通臂,並漸漸貫注於雙手。至臂直時,正好呼完。心念集中,呼吸細勻,動作沉穩。炯目,咬牙,松肩,伸臂,直膝,收頦,含胸,探背(圖10)。 然後緩緩收歸原預備勢,收回時吸氣,回到原位,正好吸滿,如此反復練習。 (2)撐運勢。先做好預備勢:身正直立,雙腿並齊伸直。雙掌合十,高與鼻齊。眼平前視。閉唇合齒,舌抵上齶。用鼻吸氣,意念守住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當氣吸滿後,雙掌即開始動作,向左右緩緩撐出,五指張開,掌指向上,掌心向外,臂同肩平。同時用鼻呼氣,意想丹田內氣緩緩上提通臂,並漸漸貫注雙手,臂直呼完。心念集中,呼吸細勻,動作沉穩。炯目,咬牙,松肩,伸臂,直膝,收頦,含胸,探背(圖11)。 呼凈後,緩緩收返原預備勢,收回時吸氣,如此反復練習。 (3)托運勢。先做好預備勢:身正直立,雙腿並齊伸直,雙掌合十,高與鼻齊,眼平前視,閉唇合齒,舌抵上齶,用鼻吸氣,意念守住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當氣吸滿後,雙掌即開始動作,緩緩向上平行托出,五指開張,掌指向後,掌心向上,臂寬同肩,同時用鼻呼氣,意想內氣漸漸貫注雙手,至臂直後完成呼氣。心念集中,呼吸細勻,動作沉穩。炯目,咬牙,松肩,伸臂,直膝,收頦,含胸,探背(圖12)。 然後緩緩收回預備勢,收時吸氣,回到原位正好吸滿。如此反復練習。 (4)按運勢。先做好預備勢:身正直立,雙腿並齊伸直。雙掌合十,高與鼻齊。眼平前視。閉唇合齒,舌抵上齶。用鼻吸氣,意念守住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當氣吸滿後,雙手即開始動作,緩緩向兩胯外下同時按出,掌指向前,掌心向下,五指開張,同時用鼻呼氣,意想內氣緩緩貫注雙手,至臂直後完成呼氣。心念集中,呼吸細勻,動作沉穩。炯目,咬牙,松肩,伸臂,直膝,收頦,含胸,探背(圖13)。 然後緩緩收回原勢,收時吸氣,到原位後吸滿,如此反復練習。 (5)擔運勢。先做好預備勢:身正直立,雙腿並齊伸直。雙掌合十,高與鼻齊。眼平前視。閉唇合齒,舌抵上齶。用鼻吸氣,意念守住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當氣吸滿後,身體與雙手即開始動作,腰向側扭,雙掌前後擔出,掌心向外,五指開張,掌指向上。若向右扭,則左掌在前,右掌在後。若向左扭,則反之。先左後右或先右後左,順序自便。臂高同肩,同時用鼻呼氣,意想內氣漸漸貫注雙手,至臂直後完成呼氣。心念集中,呼吸細勻,動作沉穩。炯目,咬牙,松肩,伸臂,直膝,收頦,含胸,探背(圖14)。 然後緩緩收回原勢,收時吸氣,到原位時吸滿。如此反復練習。 運氣貴乎緩!隨動而運,使意氣相合,要求加強心意體會。其呼吸用「順呼吸法」,吸氣時腹鼓,呼氣時腹收。氣到雙手,有熱脹之感,覺雙手氣聚生勁。運氣功成,雙臂經脈通靈,意之所動,內氣即動,意到雙手,氣即貫注。 雙手底功已備,則可發氣斷物。 2.大力金剛掌發氣功。「練罷運氣練發氣,發氣全在一氣疾。吸聚呼發三節動,以氣摧力大無比。意氣力合成一體,內勁一出人驚奇。再加外功鐵手硬,走遍天下無人敵」。 運氣有成,即練發氣,以獲得雙手勁力。 (1)拍發勢(太祖拍案)。發氣前先做好預備勢:兩腿前後分開,立成左馬樁。揚起右掌,揚掌時用鼻吸氣,全身放鬆,思想集中,意守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然後向下拍擊而出,掌心向下,掌指向前,五指並緊。兩腿變成左弓步。拍掌時要用全力,即以腰發勁,同時以鼻快速呼氣,氣流從鼻孔短促噴出,意在掌面,意感氣發到掌,力大無比。炯目,咬牙,擰腰,轉胯,掌緊(圖15)。 發完即收,回原預備勢,蓄氣再發。如此反復練習。 (2)推發勢(單掌推碑)。先做好預備勢:兩腿前後分開,立成左馬樁。右掌拉撤,撤掌時用鼻吸氣,全身放鬆,思想集中,意守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然後向前全力推擊而出,掌心向前,五指並齊,掌指向上。兩腿變成左弓步,同時以鼻快速呼氣,氣流短促噴出,意在掌根,意感氣發到掌,力大無比。炯目,咬牙,擰腰,轉胯,掌緊(圖16)。 發完即收,回原預備勢,蓄氣再發。如此反復練習。 (3)劈發勢(力劈華山)。先做好預備勢:兩腿前後分開,立成左馬樁,右掌揚起,揚掌時用鼻吸氣,全身放鬆,思想集中,意守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然後向下全力劈擊而出,掌心向左,五指並齊,掌指向前。兩腿變成左弓步,同時以鼻快速噴氣,意在掌棱,意感氣發到掌,力大無比。炯目,咬牙,擰腰,轉胯,掌緊(圖17)。 發完即收,回原預備式,蓄氣再發。如此反復練習。 (4)削發勢(寶刀削喉)。先做蓄氣勢:兩腿前後分開,立成左馬樁。右掌提撤,提掌時用鼻吸氣,全身放鬆,思想集中,意守丹田,覺氣緩緩充盈丹田。 然後用全力向前削擊而出,掌心向下,掌形平卧。兩腿變成左弓步,同時以鼻快速噴氣,意在掌棱,意感氣發到掌,力大無比。炯目,咬牙,擰腰,轉胯,掌緊(圖18)。 發完即收,回原預備勢,蓄氣再發。如此反復練習。 以上為金剛掌發氣四大母勢,動作皆按右後勁勢為例。 發氣貴乎急!先蓄後發,配合手動,以氣催力,提高速度,加大沖量。氣在先行,力在後隨,氣到則力到。練習日久,即聚即發,隨意蓄發,氣勁合一,大有妙用。 3.大力金剛掌硬功。「內練丹田混元氣,外練雙手筋骨皮。砂袋木板磚石具,你不吃苦不成器。先輕後重要漸進,先軟後硬要循序。肉手成鐵真絕藝,打人如同打稀泥」。 硬功主修外剛,堅硬雙手,以氣功為根,再加用砂袋、木板、磚塊、石塊等硬物操練,使肉手似鐵,雙掌如刀。 (1)鐵砂袋:用細鐵砂或粗鐵砂,加布作一袋狀,大小適中,先練小後練大。 鐵砂袋練功有兩種置放法:一種卧放,放置於椅上、凳上或桌上;一種掛放法,掛在牆上或樹木上。 卧放操練力劈華山、太祖拍案。掛放操練單掌推碑、寶刀削喉。都按發力要領打。 (2)木板:用小木板或大木板,卧放或懸掛。 卧放操練力劈華山、太祖拍案。懸掛主要操練單掌推碑,輔練寶刀削喉,都按發氣要領打。 (3)磚塊:准備普通磚幾塊,卧放於地上或置放於桌凳上。 操練力劈華山、太祖拍案。按發氣要領打。 (4)石塊:自製大石塊,置於桌上。 主要操練單掌推碑,輔練寶刀削喉。按發氣要領打。 初習時,可在磚塊上或石塊上加覆書本、毛氈等軟物,由軟漸硬,可防受傷。高度要適當,動作要准確,不要急於求成。 練硬功要循序漸進,發力由慢到快,打擊由輕到重,功量由小到大。最忌急躁蠻暴,否則不但功夫無進,而且有害於身體。尤其打磚石時,稍有不慎,即致損傷,此時必須立即停止練功,調養後再練。重者須療治。
B 八卦掌
在中國眾多武術流派中,以「掌」為最的當說八卦門。
「八卦」最早見於《周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用,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享譽武林。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講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勢:三形即「行走如龍,動轉若猴,換勢似鷹」。 三勢即「步如蹚泥,臂如擰繩,轉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腳心涵空,胸心涵空。」 三合即:「意與氣合,氣上力合,力與意合。」
3.三圓三頂:三圓即「脊背要圓,兩膀抱圓,虎口張圓。」 三頂即「舌頂齶,頭頂天,掌頂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氣要裹,肩要裹,兩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講究:
1.掌型掌法:掌型有仰掌、俯掌、豎掌、抱掌、穿掌、劈掌、 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託帶領,搬扣劈進。穿閃截攔,沾連粘隨。 削砸劈挎,纏挑刁鑽。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馬步等。
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3.腿型腿法: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龍,腰如軸立,身法講究擰裹鑽翻,圓活不滯,身隨步動,掌隨身變,步隨掌轉,上下協調,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擰旋走轉似流水,上下翻動如嬌龍。
(三)八卦掌的技擊原則:
以掌為法,以走為用,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避正就斜,順勢順勁,虛實莫測,脫身化影。柔則棉里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迅如閃電驚雷。
八卦練功者從行步入手,內功為基,正形、通氣、懂勁、熟技、明變。以八大掌為母掌,演化出不同風格的實用掌法和套路。 八卦掌的器械種類很多,尤以八卦刀最為著名。
C 朱沙掌功
全面傳授:不傳之秘的硃砂掌功法,硃砂掌是江湖談掌色變的掌法,練習日久暗勁大增,打上身人當時表面沒有明顯變化而內在卻已造成內傷,被打處數日後呈現硃砂色掌印面名之但現在練習該功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增慧開智,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由於吸收了道 儒 釋 等功,所以還有采氣,煉氣的功法以及金身玉體,光環,靈活,恬淡,虛空,修性煉意的內涵,使該功在祛病,強身回春,自衛,醫療,等以下五個方面效果。
(1) 對頸椎、腰椎、肩周炎、類風濕、腱鞘炎、關節炎、痔瘡、糖尿病、神經衰弱、胃病、肝病、前列腺肥大。近視、遠視,飛蚊病,高 血壓、低血糖、心臟病,各種婦科病、陽萎、早泄等有神奇效果.(2)練此功,可迅速達到筋柔骨健,活筋健髓,內強外壯,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調理肌體平衡'
(3)練此功,老年人可推遲或延緩衰老,使耳聰目明頭腦清醒,反應敏捷。恢復和增強記憶力,神采飄逸,並使內分泌旺盛,保持耳聰目明頭腦敏銳 固腎回春。
(4)練此功 即可承受排打,又可技擊出掌,且勁大力整,變化快捷,提高和增強防身自衛能力。
硃砂掌功三部十五式
第一部 虎部
其中有五個基本動作,由於其修煉的主要目的不同,因之主要方法也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別,分為《築基圖》、《煉意圖》、《采氣圖》,均可分別修煉。
《築基圖》也可說是「煉形圖」、「煉身圖」、「煉力圖」。此練法能強筋健骨,使氣血周流,提高臟腑功能,內練三寶精、氣、神,外練三寶筋、骨、皮。達到精神充沛,內氣充盈,肌肉發達,勁大力整,使之有金剛之體、羅漢之身,能祛病延年,使膚色健美,耳聰目明。
預備式
身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行向前,腿微屈;頭頂百會,下身會陰和兩足湧泉之中點(兩足湧泉穴連一直線取中點),三點上中下相對,雙肩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伸展;舌頂上齶,口微閉,自然呼吸,鼻吸鼻呼,全身放鬆,不加意念,也就是什麼也不想。如此3分鍾。
第一式 虎掌踏地
吸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心朝下成俯掌,十指朝前。呼氣時頭微頂,雙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第二式 虎掌前推
吸氣時全身放鬆,雙臂抬起向前平伸,立腕,掌心向前,十指向上。呼氣時頭微頂,雙掌用力前推;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第三式 虎掌托天
吸氣時全身放鬆,兩臂直上舉,掌心朝天,十指向後。呼氣時頭微頂,雙掌用力上托;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第四式 虎掌分壁
吸氣時全身放鬆,兩臂向下左右平伸,成立掌。呼氣時頭微頂,雙掌用力向外推出;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第五式 虎掌摸蒼穹
兩臂下垂如預備式,吸氣時全身放鬆,腳不動,上身以腰為軸向左扭轉;雙手掌心向里交*,左外右內。繼之,雙掌上舉,掌心向外向上翻,當到達頭頂上方時,左掌在下,上身正面向左。
呼氣時頭微頂,雙手逐漸分開,立腕,直臂劃弧,徐徐下落,雙掌用力摸掌;相扣,瞪目遠視。當雙臂下落將貼於自身兩側時,上身回轉向前成初動姿勢。身體右轉,右勢動作、呼吸及要領同左勢,右、左勢各做一次為一完整動作。
以上五式練習次數、用力大小可依身體狀況而定,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在開始練習時每個式子做5次,逐漸加到7次、12次......多可到49次。用力也是先小力,逐漸加大力量。如此練習日久,自會感到:吸氣時氣入丹田,呼氣時意領氣走,氣自丹田貫達雙掌。在開始練習時,不必想著吸氣如何走到丹田,呼氣時,氣如何自丹田貫達雙掌。只要吸氣時全身放鬆,呼氣時雙掌分別按一至五式動作要求下按、前推、上托、分推、摸掌及十趾抓地就行了。
《煉意圖》「虎部」的煉意仍是這五個基本動作,但須將一式、二式、三式、四式連起來做,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動作。第五式向左的是一個完整動作,向右的是一個完整的動作,成為三頭六臂之法。
正面的從預備式即雙手從下往前上慢慢抬起。循二、三式動作路線到達頭頂,再左右分開循第三式、第四式路線徐徐下落,歸返預備式。如此循環往復。左側面的:即第五式的左勢。右側面的:即第五式的右勢。為了不遐思,不受干擾,加強練功效果,須遵循松、慢、勻、大、空、虛、靈、靜八字要訣。
前三個字是動作上的要求。
松:即全身放鬆。
慢:即動作要徐緩。
勻:即動作速度要均勻。
後五個字是意念上要遵循的,要充分發揮意念的作用,也就是說要發揮想像力。佛華嚴曷雲:「虛觀法界情,一切唯心造。」又雲:「心如工畫師......」。愣嚴雲:「萬法所生,唯心所現。」
大:即自身高大無比,有頂天立地使意境。如《大佛頂首愣嚴神咒約義》中所講:「大具三義:法身體大,心情周圓故,般若相大,智慧徹照故,解脫用大,偏照無礙故。」也就是說自己就是法身,頂天立地,智慧徹照,擺脫所有障礙。
空:即宇宙空寂無物,唯我一人之意境。佛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念繞動,白雲萬里」,「一空一切空」。
虛:即冥冥緲緲,虛虛實實,我即神佛,神佛即我,神我一體,又好似神,又好似我,似有似無,似存非存,似是非是之意境。
靈:即自己遍體金身靈光四射。雙手向外分開劃弧時,意念上是雙手描繪著自己全身放射出的立體光環。
靜:即意念集中,侵沉在大、空、虛、靈的意境中,不為外物所誘,不為外聲所擾,不為外情所動。
如此正面做5次或多些,再轉向右及右各5次或多些。也可只做正面的。可多練,也可少練。
《采氣圖》
動作仍是《築基圖》五式,只不過不用力,加強采氣意念。意念通過勞宮穴采氣,攝采大自然的好氣或日月之精華。
第一式「虎掌踏地」是采地氣。吸氣時意念從雙手勞宮采地氣入丹田。為了加強意念和效能,雙掌可慢慢稍加上提,呼氣時可不加意念,只是慢慢伸臂,准備再回收采氣。
第二式「虎掌前推」是采前方之氣。如早晨練功可面向東方,采東方之生氣。中午練功可面向南方,采日之精。晚間練功可對月采月之華。動作意念如第一式。
第三式「虎掌托天」是采天氣,攝取太空霄漢之氣,動作意念同前。
第四式「虎掌分壁」是采自身兩側原野之氣,沒有距離限制,沒有物質障礙,任意攝取,動作意念同前。
第五式「虎掌摸蒼穹」,是采整個大自然之氣。也就是說廣泛地攝取宇宙空間、曠野山林大自然之氣。動作意念同前。
每式動作次數可多可少。也可每天輪換練一種采氣方法。熟練後可採取任意姿勢攝取,根據需要來練。
第二部 龍部
也是五個基本動作。也就是因修煉的主要目的不同,因之方法亦異,取得的效應也有差別,分為《築基圖》、《練意圖》、《采氣圖》。
《築基圖》
也主要是煉身、煉形、煉力。它與「虎部」的《築基圖》相比,加大了難度,加深了層次,增多了軀乾的扭轉屈伸,關節的活動松展,姿勢的高低起伏,兩手的相互襯力,以及腰腎部位的鍛煉。因此除能收到「虎部」《築基圖》的效應外,對體形、體質、體力、臟腑、內分泌等更有著特殊的鍛煉作用。
預備式:同「虎部」《築基圖》的預備式。如接下來練則不必練預備式。
第一式 青龍舒肢
吸氣時雙掌上提,掌心向里,先右掌在里,交於胸前。 不停頓,右小臂內旋上舉至頭頂右上方,當臂將伸直時翻手,掌心向上成仰掌;同時左小臂內旋變俯掌下落。伸直在左胯外側。這時轉入呼氣,右掌用力上撐,左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頭微頂,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再轉入吸氣時,右臂外旋徐徐下落;同時左臂外旋漸漸上提,左掌在里,掌心向里,交於胸前。不停頓,左小臂內旋上撐至頭頂左上方,當臂將伸直時手掌上翻成仰掌,掌心向上;同時右小臂則內旋下落,當臂將伸直時手掌在右胯外側成俯掌。這時轉入呼氣,左掌用力上撐,右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頭微頂,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 如此左右各一次為一個完整動作。
第二式 青龍望海
吸氣時腳不動,雙掌上提,上身以腰為軸向左轉,先右掌在里,掌心向里,交於胸前,恰好上身轉向左方。右小臂內旋上舉至頭頂右上方,掌隨之上翻成仰掌;同時左小臂逐漸內旋變俯掌下落至右臀部後方,上身盡力向左扭轉。當左右臂將伸直時轉入呼氣,右掌用力上撐,左掌用力下按;頭微低,雙眼向下注看右腳後方1米處,如回望海底狀;同時,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再吸氣時,右小臂外旋帶動右掌徐徐下落,而左小臂也外旋帶動左掌徐徐上提,身體逐漸右轉;當成正面時,雙手交於胸前,左掌在里,掌心向里。不停頓,左小臂內旋上舉至頭頂上方,掌隨之上翻成仰掌;同時右小臂內旋變俯掌下落至左臀部後方,上身盡力向右後方扭轉。當左右臂將伸直時呼氣,雙掌用力上撐下按;頭微低,雙眼向下注看左腳後方1米處,如回望海底狀;同時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 如此左右各一次為一個完整動作。
第三式 青龍尋珠
基本動作同第二式,只是頭往後仰,雙眼向左或向右上方看,如舞龍時,珠球高舉在上,而龍左右扭轉仰頭注視至少要看後上方7米遠以外處,找一個固定目標,以綠、藍色為宜。 如此左右各一次為一個完整動作。
第四式 青龍探爪
吸氣時,左掌手心向里上提,右手掌心向上從右前方抬起伸出,當掌與肩相平時,掌向左平抹。以腰為軸,隨掌左抹,上身向左旋轉,當轉向左方時,雙手交於胸前,左手在里,掌心均向里。繼之,左手從口下成仰掌向後方伸出,當臂快伸直時,臂內旋成立掌使掌心朝外;同時右小臂內旋帶動手掌成俯掌並後拉,屈肘沉肩,肘尖微上翹。這時轉入呼氣,左掌用力前推,右掌用力後撐;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再吸氣時上提向右轉向前,左小臂外旋成仰掌向右平抹,右小臂外旋使肘尖下落,掌心向里。當上身轉向右方時,雙掌交於胸前,掌心向里,左手在外。
繼之,右手從口下成仰掌向後方伸出,當臂快伸直時,臂內旋成立掌使掌心朝外;同時左小臂內旋帶動手掌成俯掌並後拉,屈肘沉肩,肘尖微上翹。這時轉入呼氣,右掌用力前推,左掌用力後撐;十趾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瞪目遠視。如此左右各一次為一個完整動作。
第五式 青龍騰雲潛海
此動作之呼吸隨動作收放、開合而變化。也就是說,一般動作收攏時為吸,放開時為呼,要自然些。在動作變化過程中,可自由換氣,只是最後前推後按時是呼氣。動作開始,右腳向右方跨出一步,上身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兩臂相抱,左臂在下。
然後左右臂下再向上分開伸直。
兩臂再向上劃弧,雙手交*於頭頂,左手在下。一般雙手向上交*時為吸。
身體前俯,左手壓右手從前方下落,雙掌置於右小腿前成左仆步。繼之左小臂內旋,帶動左手反臂成仰掌向左方穿出達於左腳處;同時右臂亦內旋,帶動右手反臂成仰掌,向右方伸出上抬。當左掌穿至左腳處,右腿蹬直變左弓步;同時兩臂均外旋伸直成八字掌,掌心均朝外。此時左掌用力前推,右掌用力後按成騎龍步,呼氣;同時十趾抓地,牙齒相扣,收肛實腹,瞪目遠視。在動式中眼睛追隨左手。 再做一次上述動作,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一次為一完整動作。
練此式時要掌握七個字,即:抱、分、交、壓、穿、轉、推。開始雙手相抱,繼之分開向上,交於頭頂;然後左手壓右手或右手壓左手向下,各壓至膝下時,一手前穿,一手後摟;兩臂將伸直時,兩手轉動,成八字掌,掌心朝外,雙掌再分別向前後推出。動作變化過程中,可自由換氣,最後雙掌前後推出時是呼氣就可以。
而步型則是三種:先弓步,後仆步,再騎龍步。
以上五式練習次數,用力大小,同「虎部」《築基圖》。同樣,如此練習日久,自會感到,吸氣時氣入丹田,呼氣時意領氣走,氣自丹田貫達雙掌。
《煉意圖》
煉意也是《築基圖》的五個動作,只不過均不用力,而加強意的鍛煉,仍遵循松、慢、勻、大、空、虛、靈、靜八字要訣。
這里著重講兩點:
1、在「虎部」煉意中講到,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在這里的佛不是遍體金光,而是玉佛,玲瓏剔透,潔白無暇,光澤柔潤,心胸坦盪,怡然自得。也可把自己化為菩薩,菩薩即我,我即菩薩。
2、要有在太空中遨遊之意境。這個佛雖頂天立地,但不是腳踏在地上,而是整個佛身飄在空中,如第一式不僅在動時有這種意境,當成定式時仍要有飄在空中擺動之感。可不管呼吸,沉浸在這種意境,達到適度則再做下式。第二式要有身在空中向下望海之感,看到藍色的海水,水底之龍宮,達到適度則止。第三式要有身在太空,仰首斜望月宮之感,不僅看到柔和的月華,而且看到月宮的桂樹、玉兔,達到適度則止。第四式要有身在太空,前手可探到東海,或摸到西陲之意境,達到適度則止。第五式當雙手在上邊相交舞動時,意念上是飛騰之中,遨遊霄漢,當下勢時猶如潛入海低,所到之處海水讓路。如此反復數次,達到適度而止。
《采氣圖》 動作仍是《築基圖》五式,只不過不用力,加強采氣意念,意念通過勞宮采氣。
由於「龍部」五式均系身、腰、臂、手及下脘的旋轉纏繞動作,方位經常變化,所以每式所采之氣均系在前後、左右、天地、上下、四面八方--整個宇宙大自然界的精氣、生氣、益氣、好氣。而且每當定勢時,也就是說當手、臂伸展到定位時,即《築基圖》中五式從吸氣變為呼氣時,姿勢停頓不動,可連續在吸氣時采氣3、5或7次,再轉做下式。同時還可以逐漸通過天目、膻中、百會,以至全身采氣。
第三部 龍虎部
此部功法主要是為發放外氣所練之功。
預備式:同前,兩腿分開稍寬於肩。
第一式 降龍伏虎
全身放鬆,兩臂上抬稍低於肩,圈成環狀,十指伸展相對,雙臂緩緩拉開和相合,使十指尖、掌、臂有氣感。拉開時也要十指相對,其距離以有氣感為度;相合時,也是十指相對,一般以10厘米為宜。
第二式 坎離相對
全身放鬆,兩臂上抬稍低於肩,肘微屈,使兩掌心相對;雙臂緩緩拉開和合攏,使兩掌、臂有氣感為度,合攏時一般相距三四厘米許。
第三式 太極運轉
全身放鬆,兩掌合抱,一手在中丹田上成俯掌向下,一手在下丹田處成仰掌向上,兩掌相對如抱球狀,這時會感到兩手掌間抱著個輕輕地、皮薄薄的球體。
雙腳不動,以腰為軸,抱球左右轉動。動作可大可小。兩手距離寬,意氣中的球體則大,反之則小;腰的轉動幅度應與之相應。無論如何轉動,兩掌心始終相對。具體做法是:
身轉緩緩左轉;同時左手劃弧轉向下方成掌心向上,右手劃弧向上成掌心向下。 身體緩緩右轉;同時右手劃弧轉向下成掌心向上,左手劃弧轉向上成掌心向下。 如此左右運轉為一次,可重復12、24或36次。
第四式 乾坤交泰
全身放鬆,兩腳稍大開,身前俯,兩臂下垂。 吸氣以勞宮對天采天氣,以腰為軸,先向左轉動。
然後上體後仰,兩臂隨之轉動向上。直至上身和雙手轉向右側時變呼氣。上體再前俯,兩臂隨之垂下,手指對地。呼氣時意念是從手指往外排濁氣。
如此循環5、7或12次,再反過來從右向左轉,同樣循環5、7或12次。
第五式 陰平陽秘
開始時同預備式,然後手掌朝地,兩臂緩緩提起、下落,使兩掌、兩臂有氣感。
收功
成預備式。兩臂外旋從身體兩側成仰掌上抬至頭頂處。雙掌從面前下落至丹田處。
如此兩遍,然後兩手相疊,左掌在內,右掌在外,先順時針摩腹12次,再逆時針摩腹12次。
然後雙手從左右後伸,兩掌分別貼於「腎俞」,上下摩擦12次。然後兩掌心對兩眼貫氣十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