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歡迎閱讀。
什麼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台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於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紮根於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藉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製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製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准備好後,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也有乾脆不畫的。
而國內也有十分重視故事板的導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徐克的手繪故事板就是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手繪圖。 這么多年來,他始終保留手繪鏡頭的習慣,靈感來了就會畫上幾筆,《通天帝國》、《七劍下天山》、《蜀山傳》等電影的手繪鏡頭都是無一例外地華麗漂亮。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製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製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並不局限於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於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註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這個表格的最左邊是場景號和鏡頭號。許多初學者會誤以為一格就是一個鏡頭號,其實並不是這樣,有的連續畫面鏡頭會佔用好幾個格子,是為了詳細的表現鏡頭的運動方式,或鏡頭中角色的行為等。
然後是「畫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現的畫面畫在這些格子里。
「內容」、「台詞」部分則是要寫清楚無法用畫面表達的和需要加強說明的一些內容和拍攝手法,比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角色的台詞、表情動作等。
「秒」就是秒數,有的視頻製作可以不必特別精確,不過對於動畫創作而言,很多時候是要精確到秒的,所以這里主要是標注鏡頭時間的。
最右邊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說明。
接下來介紹一些分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分鏡頭劇本(故事板story board)繪制要求
1、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
2、分鏡頭運用必須流暢自然。
3、畫面形象須簡捷易懂。
4、分鏡頭間的連接須明確。(一般不表明分鏡頭的連接,只有分鏡頭序號變化的,其連接都為切換,如需溶入溶出。分鏡頭劇本上都要標識清楚。)
5、對話,音效等標識需明確。(對話和音效必須明確標識,而且應該標識在恰當的分故事板畫面的旁邊。)
關於鏡頭方面的問題
景別: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在鏡頭拍攝上,也就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在一般的視頻拍攝中,景別的劃分通常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以被拍攝人物角色在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另一種就是以被拍攝景物在鏡頭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按照造型風格和表現風格來分,景別可分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大遠景:一般用來確定當前事件發生的大場景,同時也為後面的鏡頭確定故事的情節關系。大遠景典型的拍攝用法都是用於表現地域的廣闊、大城市的天際線、一片街區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採用靜止鏡頭或在不改變鏡頭畫面結構的情況下緩慢移動拍攝,努力營造一種寧靜、深遠、空曠、廣闊的意境。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部電影的一段情節開場或結尾經常看到此類鏡頭。
遠景:相對於大遠景來說,遠景中的被攝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鏡頭畫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當前的地點、被攝主體和行為。這也是一般視頻拍攝中最為重要的鏡頭,它包含了一段視頻片段的幾乎所有要素,遠景可以描繪一個足球場、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場。此類鏡頭為視頻片段定下了基調,並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動空間。
全景:字面意義上來說就可以了解,把一個人頭頂畫面頂端,腳踩畫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別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見)。 不過「頂天立地」的拍攝感覺出來的人很「傻」,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拍攝全景時要在頭頂和腳底留出來一定的距離,除非及特殊的情況下,不建議主體人物緊貼視頻邊框。
中景:中景的鏡頭畫面范圍一般是指從人物的頭頂到膝關節或者腰部的畫面。不過千萬不要把畫面卡在膝蓋和腰部,這是拍攝視頻的大忌。同時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腳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區別在於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運動。中景畫面是敘事性的景別,所以在平時的視頻拍攝中占的比例較大。中景在兩人或三人的對話場景中使用最頻繁。臉部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能在此景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鏡頭中還包含了足夠的背景,可以讓觀賞視頻的人獲得更豐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攝主要截取的范圍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類拍攝主要用於體現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類似,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細節、動作進行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內心活動。
特寫:特寫鏡頭是拍攝人像的面部,或被攝物的局部所採用的鏡頭。特寫鏡頭有很多變種,但是總體上拍攝人物是從肩旁上方截取畫面。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為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單一。表現的對象在整個環境中突顯了出來,造成強調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緒變化,使欣賞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Ⅱ 電影的分鏡有什麼意義..
分鏡頭實際上是電影的表現形式,每一種分鏡頭都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有些可以交代人物的關系及畫面上的距離感,有些又可以通過各種不同是視角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達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
接鏡頭的方式也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動接動,靜接靜了,總之,這裡面的學問實在是太多了,一兩句話實在是說不清楚,建議你可以查看相關的一些書籍。。呵呵!!!!
Ⅲ 電影分鏡與不分鏡的區別是什麼
分鏡(Storyboard),有時又直譯為故事圖或故事板。原先意指安排電影拍攝程序的記事板。現在已是動畫、電影、電視系列劇、廣告等各種影像媒體的製作工具之一,系指在實際拍攝或繪制之前,以圖表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分解成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並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如果我們著手准備一部影片的整體分析或片中敘事及剪接方面的部分分析,那麼分鏡必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分鏡對於影片其他層面的分析,即使是完全屬於視覺上的分析,由於其能突顯影片的風格及修飾的選取角度,也是一項很有用的工具。
分鏡時常是由導演親自編繪,也有專門的分鏡師。
Ⅳ 為什麼導演要畫分鏡頭手稿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腳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已經接近電視,或者說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經獲得某種程度上可見的效果。
電視節目編導在編寫分鏡頭腳本時,工作的主要內容有:
將文字腳本的畫面內容加工成一個個具體形象的,可供拍攝的畫面鏡頭,並按順序列出鏡頭的鏡號。
確定每個鏡頭的景別,如遠、全、中、近、特等。
排列組成鏡頭組,並說明鏡頭組接的技巧。
用精煉具體的語言描述出要表現的畫面內容,必要時藉助圖形,符號表達。
相應鏡頭組的解說詞。
相應鏡頭組或段落的音樂與音響效果。
分鏡頭腳本的作用,就好比建築大廈的藍圖,是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師進行後期製作的依據和藍圖,也是演員和所有創作人員領會導演意圖,理解劇本內容,進行再創作的依據。
分鏡頭腳本的格式: 電視節目的分鏡頭腳本,通常採用表格的形式。
分鏡頭腳本的寫作方法是從電影分鏡頭劇本的創作中借鑒來的。一般按鏡頭號,鏡頭運動,景別,時間長度,畫面內容,廣告詞,音樂音響的順序,畫成表格,分項填寫。對有經驗的導演,在寫作時格式上也可靈活掌握,不必拘泥於此。
鏡號:即鏡頭順序號,按組成電視畫面的鏡頭先後順序,用數字標出。它可作為某一鏡頭的代號。拍攝時不一定按次順序號拍攝,但編輯時必須按順序編輯。
機號:現場拍攝時,往往是用2台到3台攝像機同時進行工作,機號代表這一鏡頭是由哪一號攝像機拍攝。前後兩個鏡頭分別用兩台以上攝像機拍攝時,鏡頭的組接,就在現場通過特技機將兩個鏡頭進行編輯。單機拍攝就無須標明。
景別:根據內容需要,情節要求,反映對象的整體或突出局部。一般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Ⅳ 電影分鏡頭有什麼作用
即分鏡頭腳本,又稱攝制工作台本,「分鏡頭劇本」又稱「導演劇本」。也是將文字轉換成立體視聽形象的中間媒介。是導演將整個影片或電視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攝制的鏡頭的劇本。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制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
Ⅵ 分鏡頭腳本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寫分鏡頭腳本?
編導大師姐
2019年10月20日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影視創作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再創作的腳本,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的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分鏡頭腳本設計是從文字到影像的預演,是影視思維的具體呈現,是影視導演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
分鏡頭腳本設計的目標
//
微電影作為影視創作的新類型,雖然具有「微投入」「微時長」「微周期」的創作特點,但它也必須符合影視創作的基本規律,在重要的工作環節上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對微電影製作團隊是影視藝術的初學者而言,他們的影視創作手段還未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熟練程度,因此,分鏡頭腳本設計在其創作中的地位更為突出。
電影分鏡
分鏡頭腳本設計是導演確定影像風格、劃分段落和場次的創造性工作。導演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進行簡單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因此,分鏡頭腳本設計的首要目標是將文字思維轉化為影視思維,構建影片的整體形象。
分鏡頭腳本是各工種之間協調合作的指導書。雖然分鏡頭腳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影像,可在某種程度上展現視聽效果。分鏡頭腳本建構了未來屏幕上的總體形象,使抽象的文字表達變為具體的畫面、聲音、時長、場景等,是創作團隊內部溝通、交流的文本。因此,分鏡頭腳本設計的第二個目標是成為一份拍攝「說明書」,劇組各工種看了這份「說明書」之後,對自己的職責會有更清晰明了的認識。
//
分鏡頭腳本設計的任務
//
將文字腳本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可供拍攝的畫面鏡頭,用精練、具體的語言描述出要表現的畫面內容,必要時藉助圖形、符號表達,並按順序列出鏡頭的鏡號。確定每個鏡頭的拍攝方式,如固定鏡頭拍攝還是運動鏡頭拍攝,如果是運動鏡頭,則要標明攝影機的運動方式。
「
確定每個鏡頭的拍攝景別,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確定每個鏡頭的時長。排列組成鏡頭組,並說明鏡頭組接的技巧。
設計相應鏡頭組的人聲。故事類微電影設計相應鏡頭組的對白;紀實類微電影撰寫相應鏡頭組的解說詞。設計相應鏡頭組或段落的音樂與音響效果。
Ⅶ 電影分鏡與不分鏡的區別是什麼
分鏡(Storyboard),有時又直譯為故事圖或故事板。原先意指安排電影拍攝程序的記事板。現在已是動畫、電影、電視系列劇、廣告等各種影像媒體的製作工具之一,系指在實際拍攝或繪制之前,以圖表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分解成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並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如果我們著手准備一部影片的整體分析或片中敘事及剪接方面的部分分析,那麼分鏡必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分鏡對於影片其他層面的分析,即使是完全屬於視覺上的分析,由於其能突顯影片的風格及修飾的選取角度,也是一項很有用的工具。 分鏡時常是由導演親自編繪,也有專門的分鏡師。
Ⅷ 分鏡頭的電影例子
對著名電影中的角色,我們因其早期概念藝術而感到震撼,如果命運的手指向另一個方向,他們會是什麼樣子呢。
而在紙上設想一個角色是一回事,但是要描繪一系列動作,作為電影成品的骨架則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在故事板中,口頭描述無法傳達導演的意圖。 正如《地獄男爵2》的分鏡故事板製作者Josh Sheppard指出的那樣:「這個工作很困難」。但最終呈現的是驚人的藝術作品,有早期電影人物刻畫和著名電影場景效果圖的一些影子。
《守望者》
Storyboard Artist: Zack Snyder
《007之明日帝國》
Storyboard Artist: Martin Asbury
《群鳥》
Storyboard Artist:Harold Michelson
《角鬥士》
Storyboard Artist: Sylvain Despretz
《星球大戰》
Storyboard Artist: Joe Johnston
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台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於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紮根於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藉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製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製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准備好後,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製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製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並不局限於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於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註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Ⅸ 電影分鏡與不分鏡的區別是什麼
分鏡(Storyboard),有時又直譯為故事圖或故事板。原先意指安排電影拍攝程序的記事板。現在已是動畫、電影、電視系列劇、廣告等各種影像媒體的製作工具之一,系指在實際拍攝或繪制之前,以圖表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分解成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並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如果我們著手准備一部影片的整體分析或片中敘事及剪接方面的部分分析,那麼分鏡必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分鏡對於影片其他層面的分析,即使是完全屬於視覺上的分析,由於其能突顯影片的風格及修飾的選取角度,也是一項很有用的工具。
分鏡時常是由導演親自編繪,也有專門的分鏡師。
Ⅹ 分鏡是什麼意思
你好,如果單獨指分鏡這個詞語的話,分鏡的意思是喻夫妻離異。
明 高明 《琵琶記·南浦囑別》:「懊恨別離輕,悲豈斷弦,愁非分鏡,只慮高堂,風燭不定。」參見「 分鞋破鏡 」。
如果是專業話語分鏡的話,指電影、動畫、電視劇、廣告、音樂錄像帶等各種影像媒體,在實際拍攝或繪制之前,以故事圖格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作分解,並且標注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如滿意,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