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諾漢特什麼電影

諾漢特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9 20:21:05

『壹』 肖邦《降E大調夜曲》創作背景

肖邦故園
(作者簡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凱維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義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於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朴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張振輝)

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教學理論選自《教育應是文化的傳承》)整合的意識 現代教育中的課程是以分科設置為主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計,適應了社會分工的需要,有利於各科知識的專門化學習,但也導致了知識學習的孤立化。

肖邦故園
【學習目標】: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學習建議】:文本研習。以學生討論為主,並加強朗讀,通過朗讀准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雅一伊瓦什凱維奇是波蘭當代傑出的詩人和小說家,也是非常優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暢,真切中見精神,樸素中有華彩。本文筆調親切平和,抒情優美,感情深邃沉穩,真摯感人。作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懷有深深的敬意,他選取肖邦故園為切人點,介紹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狀,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著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那種無法割捨的深沉的愛。
2、資料鏈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3. 【預習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徵的詞句有哪些
(2) 祖國與肖邦的音樂有哪些聯系?
一、自學評價
基礎字詞 馬廄 夙願 通衢大道 煢煢孑立 瘠薄 繾綣 命運多舛 天籟 簌簌
詞語 荒誕不經 煢煢孑立 玲瓏剔透 浪跡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無幾 繾綣 霧繚煙繞 促膝談心 蘊藏
二、文本研習
1、.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徵的詞句有哪些?
明確:肖邦出生在一個「簡朴」「清寒」「簡陋」的小屋裡,這個說明肖邦出生低微,來自於勞苦大眾,為後文中肖邦能創作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鋼琴曲埋下了伏筆。
2、.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肖邦故園 如今有什麼樣的故事?
明確:文本第二節說肖邦故園是「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游覽的古跡,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園從某種層次上已經不再是具體的,實在的,有形的一個故居,而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象徵,一個連接波蘭民族的凝聚力的符號,一個音樂拓荒者的橋頭堡,肖邦的音樂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這里起航的。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肖邦故園雖然「簡朴,清寒,簡陋」,但是由於肖邦音樂對後世的影響,肖邦故園的意義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園因為肖邦和他的音樂而聞名,那麼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有什麼內在聯系?
明確:通過描寫肖邦故園的「簡朴」「清寒」「簡陋」來突出對比肖邦音樂的偉大,同時暗示肖邦故園孕育了肖邦的音樂風格,即:熱切,激情的愛國主義。用文中的話說是「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的心弦的每一個旋律,而且,在他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系」。
4、.肖邦、肖邦音樂和肖邦故園對世界的影響?
肖邦被後世稱為神童,「音樂詩人」,是第二個莫扎特,是始終心懷祖國的愛國者。他的音樂是後世音樂家創作的清流源泉,能給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它已經滲透進了波蘭民族的最深層,可以這樣說,肖邦的音樂已經成為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成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作為一種斗爭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園在這里已經不在是波蘭的文化遺產,它已經超越了歐洲,甚至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為一種那些客居他鄉,漂泊異地者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已經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一個圖騰,被後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問題探討
1.祖國與肖邦的音樂有哪些聯系?
明確: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後一組瑪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於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於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村的質朴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
明確: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敘事的開頭幾節;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禦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3.人們為什麼會懷著景仰的心情,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聖地?
明確: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貳』 <肖邦故園>

肖邦故園
(作者簡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凱維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義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於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朴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張振輝)

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教學理論選自《教育應是文化的傳承》)整合的意識 現代教育中的課程是以分科設置為主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計,適應了社會分工的需要,有利於各科知識的專門化學習,但也導致了知識學習的孤立化。

『叄』 外國人名字有哪些

外國人部分名字:

1、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後。如John Wilson譯為約翰.維爾遜,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譯為愛德華.亞當.戴維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為姓。

也有的人把母姓或與家庭關系密切者的姓作為第二個名字。在西方,還有人沿襲用父名或父輩名,在名後綴以小(Junior)或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John Wilson, Junior, 譯為小約翰.維廉,George Smith, Ⅲ, 譯為喬治.史密斯第三。

2、法國人姓名

法國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後,一般由二節或三節組成。前一、二節為個人名,最後一節為姓。有時姓名可達四、五節,多是教名和由長輩起的名字。但現在長名字越來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譯為:亨利.勒內.阿貝爾.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簡稱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名字,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一般以父姓為自己的姓,但少數人也有用母姓為本人的姓。

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譯為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貝拉斯克斯,de是介詞,Silva是父姓,y是連接詞「和」,Velasquez是母姓。

已結婚婦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頭稱呼常稱父姓,或第一節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諾.埃梅內希爾多.特奧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節為個人名字,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簡稱時,用第一節名字加父姓。

(3)諾漢特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知識

1、較早產生的姓氏源於聖經,希臘羅馬神話的教名通常不借用為姓氏。

2、英國人習慣上將教名和中間名全部縮寫,如 M. H. Thatcher;美國人則習慣於只縮寫中間名,如 Ronald W. Reagan。

3、在姓名之前有時還要有人際稱謂,如職務軍銜之類。Dr., Prof., Pres. 可以用於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僅用於教名或姓名前。

英語姓名的一般結構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場合中間名往往略去不寫,如 George Bush,而且許多人更喜歡用昵稱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

『肆』 香港黎漢特演了《霍元甲》後還演了什麼武打連續劇

《四大名捕》、《再向虎山行》、《一江春水向東流》

『伍』 求港片《樹大招風》網盤資源

《樹大招風》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8rf49HepbeDPOzx4R_IUQ

?pwd=6pst 提取碼: 6pst

《樹大招風》是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和海潤影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出品的警匪片。該片由銀河映像製作,杜琪峰與游乃海監制,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聯合執導,林家棟、任賢齊、陳小春主演。

《樹大招風》改編自1990年代香港「三大賊王」張子強、葉繼歡與季炳雄的犯罪經歷,講述三人在同一家酒樓偶遇,策劃合作大案的故事。影片於2016年4月7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陸』 伊瓦什·凱維奇簡介

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凱維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
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
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
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
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
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
《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
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
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
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
(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
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
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
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
《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
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
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
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
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義大利短
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
《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
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
(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
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
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
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
於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朴質、流暢,情
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
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
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柒』 伊瓦什凱維奇名字讀音

【yi wa shi kai wei qi】
伊瓦什凱維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捌』 誰知道肯尼迪遇刺,越詳細越好。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巡視時被人刺殺,半小時後在醫院身亡。今年是肯尼迪遭暗殺40周年,特別的年份又引來人們特別的感想。幾十年裡,人們對肯尼迪被刺的原因,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沒有多少人相信美國官方當時的結論:刺殺肯尼迪是奧斯瓦爾德的「單獨」行動。今天,人們的疑問並沒有隨時光流逝而有所減弱。

肯尼迪之死:未解的謎團

當我們把時間鏡頭拉回到40年前的那個時刻時,不得不說:人們的懷疑並非沒有道理,那一起「意外」看起來的確不太像是「意外」。

似乎是一個預告,就在肯尼迪遭暗殺的當天,他所視察的城市所出版的《達拉斯晨報》曾刊出過一個整版的廣告,就像通知什麼人的去世那樣,這則廣告四周被圍上了黑框,而且有一個挖苦性的通欄大標題《歡迎光臨達拉斯,總統先生!》,內容是向肯尼迪提出的12個問題,這些問題要求他為監禁和監視成千上萬在美國的古巴人負責,還質問他正在向越南殺害美國人的共產黨士兵出售糧食,並明白地暗示,總統與美國共產黨人達成了秘密協議。據說,在肯尼迪遇害的那天早上,他和他的夫人傑奎琳都曾閱讀過這張報紙。第二天早晨,全美國的報紙都畫出了黑框。

在肯尼迪遇刺後,繼任的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總統親自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徹查此案。這個由首席法官厄爾·沃倫為主席的委員會,後來被習慣稱之為沃倫委員會。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取證,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全收入了《總統特別委員會關於肯尼迪總統被暗殺案的調查報告》(又叫《沃倫報告》)中。

報告中最後得出的結論,認為事件為兇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一個單干,與其他人和任何組織無關。自沃倫報告出台伊始,它就一直面臨無盡的責難,而把肯尼迪遇刺案炒得最熱鬧的,則當數1993年由好萊塢大腕導演奧利弗·斯通,根據上世紀60年代美國部檢察長吉姆·加里森的反調查報告拍攝的電影《肯尼迪》。

斯通把焦點對准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工業聯合體,他認為這一集團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者,而起因則與越南戰爭有關。這個由五角大樓的鷹派、武器製造商和石油商、特工部門的極右翼分子等組成的利益同盟,「想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戰爭經濟的體系之中」,他們所期望的越南戰爭卻沒有得到肯尼迪的支持。後者對美國的海外戰爭一直持矛盾態度,1963年10月11日,即在遇刺前一個多月,他曾簽署了《第263號國家安全行動備忘錄》,決定在1963年底將1000名美國軍事顧問從越南撤出。而在即將展開的爭取連任計劃中,肯尼迪有意要排斥副總統約翰遜,並打算於次年從越南撤軍。這自然與軍工集團的利益相違背,他們一心希望在與「共產主義世界」的持續緊張中獲利,肯尼迪不能「代表」他們,於是便為他們所不容。

斯通的電影為肯尼迪之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他的說法構成了那些形形色色解釋中的一個。有人總結了一下,自肯尼迪去世以來,世人對他被刺原因的猜測,至少有8種之多。如,是反卡斯特羅的古巴流亡者乾的,刺殺的原因顯然是肯尼迪在豬灣行動中拒絕提供足夠的空中援助以及制止所有旨在消滅卡斯特羅的行動;是古巴的陰謀,刺殺的原因是通過「豬灣事件」和「導彈危機」,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羅的死對頭;是中央情報局的變節行為,因為在豬灣慘敗後,肯尼迪於1961年免去了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職務,並削弱了中央情報局的職能,這導致其內部「鷹派」頭目和一些將軍的怨恨;是美國聯邦調查局下的毒手,理由是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與肯尼迪兄弟深有嫌隙,肯尼迪想讓胡佛提前退休,此舉嚴重得罪了胡佛;是美國極右翼勢力所為,德州石油商、歐洲移民、國家安全部門、古巴流亡者、白俄君主主義者和美國反卡斯特羅政權志願人士等,他們報怨總統對共產黨人過於溫和,因此與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串通一氣,聯手設計了暗殺行動,並銷毀了這個陰謀的所有證據,以中止肯尼迪的內政、外交政策,嫁禍蘇聯與共產主義世界;人們還把懷疑的眼光盯上了時任副總統、並在肯尼迪被殺兩小時後宣誓成為第36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身上,認為曾在196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了肯尼迪的約翰遜,和德州石油大亨哈羅德森·漢特,共同導演了這起大謀殺。政治世家,屢遭橫禍肯尼迪之死只是一個家族命運的一塊浮冰,在這塊浮冰背後,是整座冰山。

當我們把視野稍微拉長,從約翰·肯尼迪身上轉移到他所處的親族關系時,一個家族及其神話與悲劇,也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肯尼迪家族曾號稱美國第一家族,這個由愛爾蘭移民後裔、天主教信仰者組成的家族已經構成了美國歷史的一部分,《華盛頓郵報》曾感嘆,美國如果也有莎士比亞,其著作中必有一部肯尼迪家族史。

榮耀的背後總是悲劇。美國著名作家費茨傑拉德曾說:「你說出一個英雄的名字,我就可以給你講一個悲劇的故事。」而有著200年歷史的肯尼迪家族無疑能驗證此說。

肯尼迪家族充滿了傷感,沒有人能夠真正解釋肯尼迪家族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家庭成員遭遇不測,比利時的一家報紙說:「肯尼迪家族的故事就是一長串訃告,身為肯尼迪家族一員,你就不要指望躺在床上靜靜地死去。」排列這個家族的悲劇讓人觸目驚心:

1944年,約瑟夫的兒子、年僅29歲的海軍飛行員小約瑟夫·肯尼迪在二戰期間死於一起飛機墜毀事件。

1948年,約瑟夫的女兒凱瑟琳·肯尼迪在其夫於諾曼底戰役中犧牲後,也在法國一起飛機墜毀事件中罹難。

1963年,約瑟夫的次子、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在達拉斯遇刺身亡。

1963年,約翰的兒子派屈克因呼吸系統疾病夭折。

1968年,約瑟夫的兒子、曾任美國司法部長的羅伯特在參加總統競選時在洛杉磯遭槍殺身亡。

1984年,羅伯特之子戴維因過量吸服海洛因致死。

1997年,羅伯特的另一個兒子邁克爾在科羅拉多滑雪時受傷,翌日在醫院不治身亡。

1999年,約翰·肯尼迪之子、有「美國最性感男人」之稱小約翰駕駛的飛機在長島外海域失事墜毀。

一個家族的不幸自然有其不可抗拒的宿命,有人把這種宿命歸結為他們對政治的狂熱、對冒險的孜孜不倦,這是對的,然而,兩位優秀家族成員的相繼遭遇政治謀殺,則不僅是一個家族的不幸,而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的不幸。

復雜的六十年代與羅伯特·肯尼迪之死「第一人的突然身亡

使情勢急轉直下

他人為君高處不勝寒

為時已晚也太年輕

威脅來自海上和陸地」

這是一首關於一位意欲改變國家現狀卻為時已晚的年輕統帥的命運的預言詩,出自法國巫師諾查丹瑪斯所作的《諸世紀》,後人把它解釋美國第35屆總統約翰·肯尼迪的政治命運。詩中,「為時已晚」是指肯尼迪上台後的主張無法令已經近乎癲狂的政客們冷靜下來,「威脅來自海上和陸地」暗示當時蘇聯無論是在本上還是在其核潛艇上都已將核導彈對准了美國,「突然身亡」暗示了肯尼迪遇刺。

巫師的預言是真是假無關緊要,但人們對這幾句詩的解釋卻意味深長。肯尼迪之死及其家族的命運,也只有放到個人和家族所處的國家的制度與精神狀態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理解。

這種復雜性首先體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繫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已成火山的古巴問題之外,上任之初的肯尼迪,還全盤接受了艾森豪威爾的「多米諾骨牌」理論,把越南問題放在了外交政策的關鍵性位置,認為印度支那是遏制共產主義的重要地區。然而,隨著對國際政治認識的加深,肯尼迪後來從原先的立場上後撤了,他不再贊成繼續與蘇聯關系緊張,不想出兵支援「解放」古巴,也不主張投入美國軍隊在越南打一場反共之戰。他在對外政策上的改變激怒了那些反共鬥士,也得罪了靠戰爭發財的軍工利益集團。

這種復雜性更體現在當時的美國國內狀況上。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黑人民權運動開始在美國各地紛起雲涌,南方一些州長及白人種族主義者露骨地主張種族隔離,肯尼迪雖然在競選時贏得了他們的一些支持,但當民權運動快要威脅到美國的國內安全時,肯尼迪兄弟最終採取了同情黑人運動的立場。在越來越多的黑人認同肯尼迪兄弟時,越來越多的右翼白人種族主義者逐漸對肯尼迪懷恨在心。

肯尼迪兄弟之死,當然與他們深深地捲入了美國政治的內核密切相關。肯尼迪兄弟的反種族歧視立場不能見容於白人種族主義者,而羅伯特在總統競選中對中東問題的表態、他的親猶太人而反阿拉伯人的做法,則惹怒了阿拉伯激進主義者;還有他早年在司法法工作時,曾加入惡名昭著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領導的、專門迫害共產黨人、親共嫌疑分子和自由主義人士的參議院常設調查委員會,也長久讓許多自由主義進步人士,難以原諒他當時的行為;他當司法部長期間與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的較勁、對有組織犯罪的嚴厲打擊,則不僅獲罪於了一些政府核心部長與政客,還獲罪於了黑手黨、三K黨等勢力強大的黑社會組織。所在這些對他懷恨在心的人和組織,一起為他的被殺,編織起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他終於沒有逃脫這張殺人之網。

何時謎能解?

在肯尼迪遇害40周年之際,又傳來一條關於他的新消息: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網10月27日說,為了徹底調查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事件,該公司利用電腦完成了原景再現,並「無可置疑地」證實刺客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的確是單獨作案。

但人們很難相信這個結論。我們不知道在1963年及其後的調查中,圍繞肯尼迪到底發生了什麼。1963年,約翰遜總統作出命令,禁止在2039年之前發表肯尼迪總統被害案的最重要的文件和照片。也許,只有到2039年,等關於肯尼迪的那些檔案解秘之後,才可能一見分曉。

肯尼迪的遺孀----後來曾嫁於希臘船王的傑奎琳·肯尼迪在夫君被刺殺後曾悲切地說:「失去的東西不可能有所替代。」在她最悲傷的日子裡,小叔子羅伯特·肯尼迪成了她的知心朋友,給了她最大的勇氣和安慰。然而,1968年6月那個黑色的日子,羅伯特也步哥哥的後塵被人暗殺。傑奎琳對一位友人說:「我痛恨這個國家,我蔑視美國,我再也不想讓我的孩子在這里生活下去了。我必須離開這里。」----也只有像她這樣親歷了險惡、親眼看到被殺者鮮血的人,才會深昧美國政治文化中的殘忍與野蠻!

『玖』 《高度懷疑》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影片介紹:

本片根據表現主義電影大師弗列茲·郎1944年執導的同名經典黑色懸疑片改編重拍。
大檢察官馬丁·漢特為贏得官司,不惜在審理過程中製造偽證,多名本來因證據不足而幾乎逃脫法網的罪犯也因此被置於死地。當地民眾和媒體視馬丁·漢特為罪惡剋星,令他在新一輪的州長競選中遙遙領先。
記者希傑一直在尋找大新聞,在研究了馬丁·漢特的所有案子後,他相信後者在做偽證。但因為沒有任何證據,希傑的想法根本得不到老闆的支持,無奈之下,他想出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計劃。於是,在好友的協助下,希傑將自己偽裝成一起命案的兇手,並成功「落入」馬丁·漢特之手,如果在審理過程中出現了所謂的關鍵性證據,他便可以徹底扳倒對方。
但可惜這個完美計劃被漢特識破,他搶先一步毀滅了所有能夠證明希傑清白的人證和物證,並令希傑獲判死刑。現在,希傑的所有希望只能寄託在他的女友、同時也是漢特助手的艾拉一人身上了

來源:商促網

『拾』 《草莓》 作者簡介

  1. 《草莓 》是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所寫的散文。

    簡介:伊瓦什凱維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2. 《草莓》

    作者:伊瓦什凱維奇(1894-1980)

    草莓已被錄入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時值九月,但夏意正濃。天氣反常地暖和,樹上也見不到一片黃葉。蔥蘢茂密的枝柯之間,也許個別地方略見疏落,也許這兒或那兒有一片葉子顏色稍淡;但它並不起眼,不去仔細尋找便難以發現。天空像藍寶石一樣晶瑩璀璨,挺拔的槲樹生意盎然,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念。農村到處是歡歌笑語。秋收已順利結束,挖土豆的季節正碰上艷陽天。地里新翻得玫瑰紅土塊,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艷。我們許多人一起去散步,興味酣然。自從我們五月來到鄉下以來,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我們漫步田野。在林間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裡,它是那樣的香,那樣的甜,真是一種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氣味,在我的嘴角唇邊久久地不曾流逝。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此刻我才察覺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我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麼不一般。那時,樹木是另一種模樣,我們的歡笑時另一翻滋味,太陽和天空也不同於今天。就連空氣也不一樣,因為那時送來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這一點無論如何也不能隱瞞。樹木是綠的,但只須吹第一陣寒風,頃刻之間就會枯黃;天空是蔚藍的,但不久就會變得灰慘慘;鳥兒尚沒有飛走,只不過是由於天氣異常的溫暖。空氣中已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這是翻耕了的土地、馬鈴薯和向日葵散發出的芳香。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我們常以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還像那時一樣戴著桃色眼鏡觀察世界,還有著同那時一樣的愛好,一樣的思想,一樣的情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簡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大凡已成為我們的稟賦的東西都經得起各種變化和時間的考驗。

    但是,只須重讀一下青年時代的書信,我們就會相信,這種想法是何其荒誕。從信得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時我們才察覺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當然,今天我們還很年輕——但只不過是「還很年輕」!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後,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氣息已經一去不返了。它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

閱讀全文

與諾漢特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內超過億票房的電影有多少部 瀏覽:448
電影的溫和質是什麼 瀏覽:18
如何播放本地電影 瀏覽:832
西什麼戰電影 瀏覽:168
如何搜索一些已經下架的電影 瀏覽:447
電影網站免費在線看1944 瀏覽:93
其他特種是什麼電影 瀏覽:674
現實如此殘酷是什麼電影 瀏覽:227
手扣電影免費 瀏覽:39
新電影下載多久才可以下載 瀏覽:4
最近電影院有什麼好看的電影11月 瀏覽:569
相關活死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
生化危機終章電影正片免費 瀏覽:159
八百電影總用了多少演員 瀏覽:854
張藝謀電影有哪些2018 瀏覽:479
有馬的電影怎麼變成無碼 瀏覽:329
微光上好看的動畫片電影 瀏覽:489
死侍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968
年羹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20
看一部電影大概要多少流量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