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部有關孤獨的優秀電影
對於電影來說,孤獨似乎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話題,它聽起來不那麼引人注目。然而,它是人類情感的基本組成部分,與我們對愛、友誼或簡單理解的渴望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普遍的主題,孤獨對許多電影的感覺至關重要,從存在主義的藝術電影(比如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到更有商業頭腦的浪漫喜劇(如西雅圖不眠夜)。孤獨的人包括那些精神病患,年老的鰥夫,困惑的青少年和其他所有人。導演大衛利恩(桂河大橋)曾說:「我認為孤獨是我們所有人的;它是一種比愛更普遍的情感,但我們很少談論它。我們為它感到羞恥,這恰好說明了我們自身的不足。」
基於以上對於孤獨的看法,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描寫孤獨的十部優秀作品。
晚春 (1949) 導演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是低調的,那些在空間上的停留和對日常場景的安靜觀察,似乎很適合傳達出尖銳的、微妙的情感。他最好的電影都是對家庭關系,代溝和生活中各種失望的詩意思考。電影晚春聚焦於27歲的紀子,她和她的父親周吉生活在一起。她很滿足,但周吉覺得他的女兒應該結婚,這樣就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孤獨一人。
父親同意別人為自己提親的事,只是說要紀子找到伴侶之後才會考慮自己的這門婚事。此時紀子才明白,是真的到了該出嫁的時候了。父女二人從京都旅遊回來後不久,紀子就出嫁了。其實,父親欺騙了紀子,他只是為了能讓紀子去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說了違心話。在那晚春的夜晚,只有父親一個人孤獨地消磨時光,父親的行為給影片帶來了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悲傷,這是一部讓人看後回味無窮的電影。
另外有個有趣的事情是電影里有位演員名叫「青木放屁」。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導演 大衛里恩
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比浪漫的威尼斯更能凸顯孤獨嗎?正如美國中年遊客簡哈德遜(凱瑟琳赫本)很快發現的那樣,這座城市的浪漫很快就會變得令人壓抑。簡從來沒有體驗過浪漫的愛情,她只是這個愛都里的備胎。導演大衛里恩在他的電影里最喜歡強調別人的快樂——反復的鏡頭語言比如情侶們手挽著手散步,空氣中響起的笑聲,而赫本的表演則令人心碎,堅強的外表下,眼淚總是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
然而,當簡與義大利古董商Renato De Rossi(洛薩諾布拉奇)在一次短暫的會面後,陷入愛河。希望是永恆的,但是,這樣的事情會不會持續下去,還是會讓簡覺得接受現實比堅持不可持續的願望更好呢?
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1960) 導演 比利懷德
比利懷德的作品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是對美國公司的諷刺,這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浪漫故事,作為故事承載的主體「公寓」是孤獨的,而公寓的主人「巴德」是一個被系統腐蝕的正派人。為了升職,巴德把他的公寓借給了他的主管進行婚外情,婚外情的主角正是他愛慕的女郎,而他卻永遠被冷落在寒冷的地方(在一個場景中,他獨自等待,凍得要死)。當他回家的時候,他就會去看電視,這是一部用孤獨來講述愛情的電影。
恐懼吞噬靈魂 Angst essen Seele auf (1974) 導演 法斯賓德
作為一部新德國電影的經典之作,恐懼吞噬了靈魂是導演法斯賓德更容易被接受的作品之一。孤獨的中年寡婦艾米遇見了外籍勞工摩洛哥人阿里,他們很快就在彼此身上找到安慰。但是社會卻反對他們。影片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一個冷漠、刻薄的社會,探討了這個社會之中存在的各種歧視以及人性之中孤獨又灰暗的一面。
綠光 Le rayon vert (1986) 導演 埃里克侯麥
這是導演侯麥「喜劇和箴言」系列的第五部,一個巴黎秘書戴爾芬為度假操碎心。戴爾芬本來約了朋友一塊去希臘玩,但朋友臨時爽約,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她就要孤身一人在巴黎人潮中度過八月天。她希望找到夢中情人,但追求她的全是她看不上的。最後她來到海邊聽著人們談論:誰能看到綠光誰就能得到幸福。終於她在車站遇上了一個靦腆害羞的男孩,他們來到海邊,戴爾芬朦朧間似乎看到了傳說中的綠光。
電影《綠光》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一個迷惘卻堅定的過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國諺語里說,「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
重慶森林 (1994) 導演王家衛
王家衛的電影,講述了一段關於錯過的關系的電影,這也是一種真正令人振奮的電影體驗,它讓孤獨和憂郁看起來很浪漫。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啟發,同時又充滿了沉思和哲學。王家衛用令人吃驚的電影技術來展現角色的孤獨,最明顯的是那些伸展的腳步和鏡頭。生活對孤獨者和戀愛中的人都是一種拖累。
遠方 Uzak (2002)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已過不惑之年的馬赫穆特是一名來自土耳其鄉村的獨立攝影師,經過多年打拚他終於在伊斯坦布爾謀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後,他獨自過著平靜而自在的生活。某日,來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闖入了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廠倒閉讓內向的尤瑟夫丟掉工作,為了貼補家用並給母親治病,他獨自來到大都市闖盪,在此期間暫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離和不同的生活軌跡讓這對表兄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而馬赫穆特卻越來越厭煩尤瑟夫對他個人世界的侵擾,一份尷尬在兄弟間悄然而生……
這是一部平凡的電影:看電視,在冬日的街道上徘徊,抽煙,從窗外看。這也是一部凝視的電影,馬赫穆特凝視著大海或蒼白的雪景,或者在看著他無法與之交流的女性時,會躲起來。
東尼瀧谷 (2004) 導演 市川准
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故事,電影大多時候都處在一種安靜的氣氛當中,甚至就像一部無聲電影,如果有哪部電影宣稱自己在描寫孤獨,我想這部電影就當之無愧。
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 (2006) 導演 阿基考里斯馬基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電影,是導演的「芬蘭」(或「失敗者」)三部曲的最後一集,前兩部是漂浮的雲(1996)和沒有過去的人(2002)。主角是個性格堅忍的男人,一個沒有朋友的保安,習慣於羞辱和宿命論。
克里斯汀 Christine (2016) 導演 安東尼奧坎波斯
克里斯汀是一位佛羅里達的新聞記者,1974年在直播中開槍自殺。她的故事最近成為了兩部電影的主題。
孤獨和抑鬱是克里斯汀的問題的核心,同時也反應了她對上世紀70年代的工作場所性別歧視的不滿,以及她所工作的媒體的聳人聽聞的本質。她很有進取心,也很粗暴,但她也很脆弱,社交上很尷尬,而且很敏感。對同事的迷戀,會侵蝕她本來就很脆弱的自尊,讓她感到孤獨,使她更受到心理上的傷害。
全文結束
B. 有什麼電影、電視劇是說一個人的孤獨身邊沒有朋友 不是說愛情的
《殺手:代號47》《士兵突擊》《越獄》
C. 如何解釋 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精靈 這句話
錯了哦。是: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我個人認為:
野獸指的是一種脾氣暴躁,行為兇猛,每個人都怕的一種生物。
神靈指的是世間所有的事情都知道,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人物。
野獸因為人們害怕它,所以它總是一個人,所以慢慢的它就成了孤獨的人。
神靈在人們眼裡是很厲害,很崇拜,而神靈自己也會覺得自己很厲害,自己什麼都會,所以就總是自大,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所以就會不屑於人們的親近,久而久之它就變成了孤獨的人。
其實我自己覺得不應該說是喜歡孤獨。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她們只是迫於無奈,迫於自尊心強罷了。
這句話應該改成:會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這只是我自己個人的看法。有什麼不喜歡的地方請諒解。
D. 王家衛的迷情志:《東邪西毒》有哪幾種孤獨
愛情就像一個連載的、無法解決的、無法形容的故事,說出來是不對的。
歐陽峰在《東邪西毒》的《生命之信》中有一句話:你尤其應該避免數七,你應該用你的生命去終結。但是我很叛逆,所以我想用七個數字來寫電影中的七種孤獨。
因此,在看完這部電影後,仍然感到孤獨。總之,每個人最終都是孤獨的。
E. 《如晴天,似雨天》這是一部關於孤獨、陪伴的電影嗎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講述孤獨、陪伴、友誼,夏天、閱讀和音樂。它缺乏好萊塢式的驚喜高潮,也沒有出人意料的情節反轉,它只是簡簡單單的,記錄了女孩和少年的這次相遇和別離。我在網上閱讀到此片導演,同時也是編劇的弗蘭克·威力的一篇采訪報道。威力導演說,這部電影的劇本撰寫完成於2008年,此後四五年的時間,他一直忙於籌備工作,包括尋找影片的投資方。起初,事情進展並不順利,沒有人願意投資這樣一部情節平淡的影片,有人建議導演修改劇本,增加一些戲劇化的情節,而導演也確實這樣做了。比如在結局處增加了前男友的戲份,讓他出場持槍殺死了所有角色。導演把修改後的劇本拿給自己的老婆看,誰知對方看完立刻把劇本扔進了垃圾箱,她老婆說修改後的劇本已經面目全非,不再是以前的故事,如果他要投拍這個新劇本,應該要改掉標題"Like Sunday, Like Rain",重新命名。幸運的是,導演最終找到了願意投資原劇本的投資方,拍攝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部佳作。不敢想像,如果導演當初沒有找到現在的投資方,不得不摒棄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溫柔的故事,在「Like Sunday, Like Rain」這樣一個詩意的標題下拍攝了一部起伏誇張的cliche,會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情。
據導演回憶,電影的拍攝時間僅有二十天,預算也是少的可憐,他甚至要求每條片NG次數不超過4次,以此節約成本。或許正是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讓整個影片看起來行雲流水,毫不造作。有一段戲是女孩和少年在地鐵中的交談,據說紐約地鐵是嚴禁任何形式的拍攝的,一旦違規將遭受高額罰款。為了拍攝,導演組把設備進行了精簡,偷偷帶進地鐵,在人少的時候進行拍攝,而且拍攝時沒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所以那一小段的表演實際上是演員二人間真實的互動(導演在采訪中也提到Meester和Julian兩人一拍即合,私下也成為了非常要好無話不談的朋友)。
報道中還寫到,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導演自己的經歷,有一次他在紐約散步時偶遇了多年前的一位朋友,當時的友誼在當年看似偶然看似倉促,但其實對導演後來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導演想要把這樣的紐約式的偶遇和友誼搬上熒幕,展現出這類情感的珍貴,以及探索在這樣的友誼結束之後,會對一個人的長期人生有怎樣的轉變和影響。我想導演做到了這點,《Like Sunday, Like Rain》很好的呈現出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不管你認為這種感情是友誼也好,是淡淡的愛情也罷,男女主人公在這段感情中都有非同尋常的收獲,電影的結尾似乎也把這種感情推向了高潮,如果有一個人能幫你找回生活中的熱情和夢想,他/她一定是值得珍惜一輩子的人。
F. 求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
嗯。。。《海上鋼琴師》很不錯的
G. 求解之前看過的一部動畫影片或者短片,忘了名字了。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我們願意在一期用動畫電影來闡釋「團結」的節目中,單辟出一個章節來談一談「孤獨」這個話題,孤獨似乎是團結的反面,團結是眾人**的概念,而孤獨則是一人獨享的事情
團結是激進昂揚的,孤獨是寂寞哀傷是,團結似乎是光榮的,但孤獨並不是可恥的
澳大利亞動畫片《瑪麗和馬克思》講的就是兩個孤獨人的故事
瑪麗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她戴著大大的眼鏡,有些胖,額頭有一塊胎記,瑪麗生活在一個令人感覺黯然的家庭當中,父親在工廠上班,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鳥類的標本,他是一個孤獨內向的人,寧可陪著沒有生命的死鳥,也不願意同家人待在一起,母親終日酗酒,還喜歡到超市裡借東西,她有些粗魯,對瑪麗也不夠關心,瑪麗已經上小學,但她沒有朋友,陪伴她的只有一隻叫艾斯爾的公雞和一些用鐵絲木塊做成的玩具
再來說說馬克思,馬克思生活在美國紐約是一個獨居的中年男人他養了一隻瞎了眼的貓,還有一隻吃餅乾的鸚鵡,馬克思喜歡巧克力,他獨創了「巧克力熱狗」這種古怪的食物,每周他都會去「暴食者安慰俱樂部」,那裡的人告訴他需要減肥節食,對此他置若罔聞,可每周還是會去參加,馬克思的生活在一種緩慢卻按部就班的節奏之中,生活之中就剩下那麼幾件循環往復的事情,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愛的就是這種生活
就是這樣兩個孤獨的人,一個小女孩、一個老男人,一個生活在澳大利亞,一個生活在紐約,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就是這樣不同的兩個人卻因為一封信而聯系在了一起
瑪麗的一封來信,開啟了《瑪麗和馬克思》這部影片的所有故事,收到來信的馬克思,現實感到很焦慮,因為這封信打亂了他的生活節奏,但很快,這個孤獨的人坐到了打字機前,給瑪麗寫了一封長長的回信
這些跨越大洋的信件獎兩個孤獨的人連接在了一起,很快他們就知道各自有很多的不同,也有很多的相同,他們都愛巧克力,都喜歡同一部動畫片,都曾經受到別人的嘲笑,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是孤獨的人但卻喜歡享受自己的孤獨
《瑪麗和馬克思》這樣的電影提供給我們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時拒絕喧嘩和騷動的方式,是寧缺毋濫的方式,是獨善其身的方式,孤獨的人,可以不和眾人團結在一起,只要不妨礙別人,那孤獨就是他的自由
在這部動畫電影當中,我們看到兩個孤獨的人聯合在了一起,盡管他們從不見面,只靠鴻雁傳書,但兩顆心的距離卻超越了時空的阻隔,兩個人的聯合也同樣是聯合,兩個人的團結也同樣是團結,兩顆心的靠近有時候比無數顆心的靠近要更為美好
除了孤獨之外,《瑪麗和馬克思》還講了關於生命的許多更為重要的東西,或許這些東西以及應聘的整個情調都不夠積極向上,不夠正能量,但我們仍然願意把這樣一部動畫片介紹給別人,因為,人除了生來平等,生來自由之外,人生來還是不同的,有點喜歡熱鬧,有的人就喜歡獨處,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態度積極,有的人態度消極,生命就是這么的不同,不同的令人沮喪,可是,這個世界不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的不同才更加豐富嗎
就整體情況而言,人類基本上是群居動物,人離開社會,離開旁人離開體制,就會失去人作為「社會人」的一部分屬性,但是我們最後想說的是,人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少數人選擇孤獨,他就有權利去選擇孤獨,的確,少數應當服從多數,但多數也應當尊重少數的選擇,讓少數和多數都能夠和諧相處,才是團結的真正意義所在
這是第十放映室原稿,翻遍了所有才找到的,望採納
H. 求推薦一些從一個主角方面描述的,給人感覺有點孤獨的懸疑電影,類似於《失真的畫》。
樓上推薦的《記憶碎片》《禁閉島》都是這個類型的,另外可以再看看《蝴蝶效應》《霧氣重重》這兩部片子,也是經典
I. 有哪些關於孤獨、寂寞的電影值得一看
我想說的是,只有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個電影非常的孤獨,非常的寂寞,因為這個電影深深的刻畫了兩個人的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不同的教育情況下,而導致的生活不一樣,所發生的一場寂寞的電影,至少大家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