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活著劇情介紹
B. 活著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
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
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
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
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
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
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
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
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
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
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
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C. 《活著》當年為什麼遭禁呢
因為《活著》內容比較敏感,所以當時國家遲遲沒有批准《活著》去外國電影節參賽。
根據余華小說改編,表現人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可悲的頑強和堅韌,因詆毀社會主義法制,詆毀政黨執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D. 活著春生死的主要原因
春生,比較精明會生存的人。在和富貴一起為國民軍拉大炮時,在那個時代,富貴回憶「等到再也沒有什麼可當柴煮米飯時,蔣委員長還沒有把我們救出去。好在那時飛機不再往下投大米,改成投大餅,成包的大餅一落地,弟兄們像牲畜一樣撲上去亂搶,疊得一層又一層,跟我娘納出的鞋底一樣,他們嗷嗷亂叫著和野狼沒什麼兩樣。」 當別的兵都在瘋搶軍隊從飛機上拋下來的大餅時,他和老全想的是分開去搶,才能多搶些大餅回來,可是春生則想到脫別人的膠鞋當作煮米的燃料,三個人邊煮著米飯,邊看著那些光腳在冬天裡一走一跳的人,嘿嘿笑個不停。在寒冷的夜裡他去死的兵身上扒衣服取暖……春生在無數次的戰爭中活下來,從第一次在長江附近打仗到抗美援朝,頑強地和命運抗爭著,九死一生。可是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折磨迫害,最後弔死在一棵樹上。生命啊,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E. 《活著》到底傳遞了什麼
「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
分享人:梅美生活
分享作品:余華《活著》
一、作者簡介
二、《活著》說明
表現的是在中國不同時代背景下一個叫福貴的人的命運。
余華的《活著》這部作品,建議應全文細讀。僅從它的片段概括不了全文傳遞給我們的力量感。但我還是決定從書里摘錄不同句子與段落讓大家去體會。
(1)「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頭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2)「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3)「那四樣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是吃到下面都是一塊差不多大小的豬肉。起先我沒怎麼在意,吃到最後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塊豬肉。我一愣,隨後我就嘿嘿笑了起來。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
「家珍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心裡對我不滿,臉上不讓我看出來,弄些拐彎抹角的點子來敲打我。」
三、分享整部作品讀後感
我從來沒有如此快地讀完一本書,而這本《活著》卻讓我一拿起便放不下手。一個周末里,我如飢似渴地讀著,從書桌旁挪到沙發上,然後從沙發再轉移到床上,不到兩天時間,我讀完了這本書。
我很慶幸自己能看到這本書,作家余華是我很早知道的作家,可我卻一直沒拜讀過他的作品,那天@臨湖風徐徐道來老師分享名著精彩片段,他選擇的是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自從閱讀了那篇分享後,我開始坐不住了,我不喜歡苦難,可是我又不得不直視,我發現了福貴身上潛藏的一點點「阿Q」影子,我從魯迅又轉到余華的視角,我要珍惜這部作品給予我的啟發。
余華在《活著》里塑造的主人公福貴的時代,有些是我聽父母講家族成員史時反映的背景,我清晰記得父母探親假時,帶著幼年的我回老家探親,我直到今天才讀懂了雙目失明的奶奶久盼愛子一家回鄉時的心情,想到我們離開時,她老人家不舍的眼淚與反復撫摸著我臉蛋的乾瘦的雙手,聽到父親在大學校里被飢餓折磨而浮腫的故事,聽到家族裡的人因參加戰爭後出家與死亡的故事,我還模糊記得幼年時聽路過的行人手指哪張大*字*報的字更漂亮的情景……感激余華幫我補上了從我爺爺輩出生始至我幼年期的一段真實歷史。
回到《活著》這部作品裡,余華說得對,「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這么說,我們眼裡福貴的苦難其實在福貴本人眼裡並不全是吧,因為他享受過祖宗留下的財產,他做過有錢人,他有百依百順的妻子家珍,他兒女雙全過,他有過孫子。他的世界裡曾因擁有過他們而富有意義,可是,這些親人們又一個個地突然消失了,是他們先他而死了。
這部作品敘述得很緊湊,所以讓我們感覺,福貴在不斷地與活人告別,對於活得更久一點來說,他是僥幸的,他僥幸戰爭沒有被打死,他僥幸龍二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他僥幸自己在活著的時候終於靠勞動所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頭牛。這算是給老爹交代了,也成全了孫子的心願。因為徐家雖敗光在他這個闊少爺手裡,可是他通過積極跟上時代的步伐,靠著自己的勞動又實現了家族從零、從一隻雞又變成一頭牛的「發跡史」。只是,徐家只剩下了叫「福貴」的人與老牛。余華的故事結束了。
可是情況並不如此,想到福貴的餘生也許就只能這樣「活著」,直至衰老死亡……他將要由家族以外的人去埋葬他,這樣就理解了他為何在能活得更久這點上是「慶幸」的。想到每個家族裡與身邊的人也會面臨著類似經歷的時候,便覺得是福貴的經歷觸發了大家的共鳴,他也因此成為一個越發令人同情與心酸的人物。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向第一人稱的「我」合盤托出自己的經歷,他清楚而精彩地講述著自己,從他家爺爺輩留下二百多畝地開始,父子倆一起敗家,直到把家業連房子全部敗光,故事以國家變化為大背景,以自家人物一個個死去為記錄,直到最後一家人里只剩下了自己一個人。
福貴活得似乎有點缺心眼,不喜不悲,有時候很麻木,他不得不為自己曾經的不爭氣,為自己的長不大與不成熟買單。他熱衷嫖娼,把女人當畜牲;他熱衷賭博,卻被下了老千;他不孝順老爹,把爹氣死了。可他分明知道自己最愛老婆家珍;他又是護財的,他想通過賭博賺回老爹曾敗掉的一百多畝地;他又是明白為父的責任的,看他對兒子的教育就知道。
福貴在解放後才有了知覺,知覺龍二與沈先生兩個「大老千」在賭桌上沒少設騙局欺負自己,可俗話說「一山更比一山高」「長江後浪推前浪」老千對老千,就看誰的出手快。結果更年輕的龍二勝了賭局,黑遇到了更黑的,沈先生出局。
這讀來一切令人心情起伏跌宕的片段,讓人對福貴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他被稱為敗家子簡直當仁不讓了,當我們絕望到要拋棄福貴的時候,又好奇他為什麼是家族裡最後存活的人。一切因為他蘇醒了,雖然他醒得有點慢,但「浪子回頭金不換」。
書中設計了一些細節描寫來表現他「蘇醒」,比如:福貴和他爹一樣,願賭服輸,這一點可側面反映他們算是有誠信的地主;自從福貴爹死後,福貴就長久坐在茅屋前發呆;長根是福貴家以前的僱工,自從福貴敗了家後,成了居無定所的叫花子,但他依然回來幾次看了福貴,這說明長根還是念著福貴家人曾對他的好,也因此讓福貴心生哪怕再窮,也要為長根養老的善念;王喜是福貴家以前的佃農,在人民公社期間有意把福貴兒子有慶養的羊放在最後吃,他還因同情福貴的破落,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綢衣留給福貴以後穿,這也算是知恩圖報了;家珍在娘家生下福貴的兒子半年後又回到福貴身邊過窮日子,福貴也真正心疼起自己的女人;因生活貧窮,鳳霞無奈被送出後逃回家,福貴決定即使家人都餓死也不會再放開女兒;兒子有慶死後,福貴怕家珍傷心,於是刻意瞞著家人獨自傷心地埋了兒子;福貴體貼女婿獨自帶著孫子的艱辛,主動要求自己承擔照顧孫子的責任;面對春生前來向自己告別決定一死,福貴與家珍原諒了他並鼓勵他一定要堅強活著……
「福貴」是一個人與一頭牛的名字,是人與畜牲在作品裡的巧妙設計,是作品裡虛實結合的安排。也可能是真實的存在。可我看到了現實中的人—福貴通過這頭踏實勞作的牛在洗心革面。總之,勞動者是光榮的,只有勞動才會得到「福貴」。余華用他比較隱晦的擬人化手法寫了勤勞耕田與陪伴報恩老福貴的這頭牛。
因為在福貴的心裡,他永遠記得老爹的一句話「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雖然「此牛」非徐老爹所指的「彼牛」,但仔細想想,家業不就是這么一點點積攢起來的么。
還有,福貴的老婆—家珍也在側面烘托著福貴,家珍看起來是一個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有錢人家女兒,她以一種難等可貴的忍讓與寬宏大量謙讓著福貴,她的謙卑是心甘情願的,是不出聲的但卻不傻的,她明明有自己的思想與看法,可她就是要在眾人面前給丈夫面子,當然面對福貴同樣如此。她有反抗但用了含蓄方式,這給人傳遞的是一股不可思議的堅韌力量。
但她的啟發也是像福貴的老爹一樣,這在危機來臨前非常管用,對於敗家是晚了,可對於救贖福貴的靈魂卻剛剛好。沒有如此深刻的教訓就沒有福貴的蘇醒。
特別是作者設計了家珍雖身體奄奄一息,卻十分頑強地陪伴在福貴身邊,這種堅定的等待與耐心是千百年裡母性最好的詮釋吧,對待丈夫,妻子充當著多重角色。我被這個堅強的米店老闆女兒一顆金子般的心所打動。她毫不動搖地守在福貴跟前,她的存在,她對整個家族的堅守具有重要的意義。她沒有耍自己的有錢人家小姐脾氣,而是選擇繼續陪伴福貴,這順受令人覺得窩囊,可是誰又會否認,除了封建社會的背景,這種女性力量的震撼與感染力?!如果說《活著》的力量通過福貴表現,我從家珍身上感受到了更多。
「 』活著』是充滿力量的一個詞,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余華
分享完畢。歡迎筆友們指正!
四、附《活著》人物關系
我—書中主人公,在鄉村收集民間歌謠的人。
福貴—講故事的人。
福貴老爹—福貴敗完家產後死於村口糞缸處。
福貴之母—病死於福貴去城裡為母親請郎中被抓壯丁後的3個月。
家珍—福貴老婆,城裡米店老闆之女。一個堅韌不拔的軟骨病患者。女兒鳳霞死後3個月,家珍去世。
鳳霞—福貴之女,在福貴被抓壯丁後大病一場導致聾啞。最後生兒子苦根大出血而死,壽命在30年左右。
有慶—福貴之子,死於給縣長春生媳婦生產時輸血過多。活到13歲。
二喜—鳳霞丈夫,死於工作時在裝運現場被水泥板夾死。
苦根—二喜與鳳霞之子,死於福貴煮了很多豆子獨自留他在家,吃豆子脹死。活了7年。
龍二—賭徒,設計出老千讓福貴賠上了一切家底,解放後不服政策而抵制被判處刑。
春生—福貴戰場上一起的兄弟,後成了縣長。文—革—期間被挨整自殺。
王喜—福貴家以前的佃農。他同情福貴,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綢衣留給了福貴,算是很知道報恩的人。
長根—福貴家以前的僱工。自從福貴敗了家後,成了居無定所的叫花子。
老全—跟福貴在一起的老兵。
隊長—算是在文革中栽進紅衛兵小將手裡了。吃了三天拳腳。
沈先生—賭博者,書中描述到60歲。
牛—苦根死後第二年,福貴從屠夫刀下救出命來的一頭老牛。
聲明:圖片來自電影《活著》,但看完改編的電影後,因缺少重要角色牛,而削弱了原著中表現的力量。
F. 余華《活著》中春生人物分析
春生是一個比較精明會生存的人。
圍繞春生所述的,雖不是小說的主線,但是春生在那個年代中的命運浮沉,也深刻反映了那一代中國人的命運。春生做夢都想開的汽車,小說中這個重要意象,最後竟成為讓春生愧疚一生的東西。後來爆發的文革,老婆自殺,自己被打倒,那個年代,命運隨時代浮沉,由不得自己做主。
藝術特色
通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著》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凈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余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著》的悲劇美。作者可以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的苦難。客觀中立的敘事立場、溫情深沉的情感基調在文本中的運用,使得《活著》成為余華的風格的轉型標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活著
G. 活著中那個春生區長為什麼被打成了走資派
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因為人都一樣活著就在不斷的增加罪惡,所以要多行善多積福哦!
H. 《活著》你到底為什麼而活著
在時光網看到過有人評價說余華想表達的就是人在那樣的環境下即牲畜。
沒有人真正嘗試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苦樂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生死,都沒有現今這般重要。
於是死亡才會那麼頻繁。
因為不在乎。因為沒有辦法在乎。
看到慟哭的女人,旁觀的人們只能緊緊拖住她,不讓她看到自己兒子悲劇一樣的面孔。他們做不到別的。騰不出時間也根本沒有能力去想一想這些濃黑色場面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在那些亂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殘喘的活著。只管出氣,只求出氣。
我們仍舊願意相信他們都是善良的。
不需要去重復愚昧單純,這些都是時代造就的。
自然,在這樣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卻那些微弱的人性閃光。被打為走資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遠的場景,張藝謀拍的很正。人在畫中央漸遠。畫外音是家珍的聲音:「春生,你要記得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著!」夜風起了,牆上的大字報邊角輕微舞動。
欲救而不得吧。
這些畫面,林林總總,在當代也仍舊是需喲啊被銘記的。這是我們的過去。因為有了這些,才會有現在,才可能會有未來。
這也是歷史存在的意義。並不一定是以史為鑒那樣大俗套一樣的存在原因,在多數時候,它們的存在就是因為它們是歷史,是我們的由來,是即使要忘記也仍舊存在揭不掉的瘡疤。
瘡疤在,但新的血肉從未也永遠不會停止生長。
I. 活著電影結局是什麼
一、結局:
富貴的家人全都離他而去,只有一頭老牛伴著他,他說:「人嘛,就是要活著。」
二、作品簡介:
《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三、劇情簡介:
福貴(葛優飾)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鞏俐飾)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讓春生到屋裡坐。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好好的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最後,福貴說饅頭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會越來越好。
J. 活著春生為什麼不想活了
你好朋友。有些事情要想開人來到世上也不容易,人來到世上也是父母給的,不要辜負父母的一片心。有什麼事可以想開些,有什麼事也可以找閨密或者好朋友或者是家人父母說一下溝通一下。沒有過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