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未央生什麼電影

未央生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8 03:08:45

⑴ 《阿凡達》是否定義了神作

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一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一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沖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彷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一種簡單對立關系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一。本來我以為在人類僱傭軍這一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一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再「蘿卜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卜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么?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小學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一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樣的本來不相干卻捲入兩大沖突群體的主人公、一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斗爭、一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系。這樣的故事,比《與狼共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一致。

⑵ 葉子楣有個電影吃桃子水果是什麼電影

電影《玉蒲團》;

(2)未央生什麼電影擴展閱讀:本片是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三級電影,也是劃時代的限制級別的電影,引發了無數的跟風作品,由麥當雄監制、麥當傑導演,由吳啟華、鄭則士主演,用誇張手法將著名章回小說《玉蒲團》搬上銀幕,不但賣弄葉子楣、周弘、和日本小電影王後村上麗奈的身材,也賣弄千奇百怪的淫具。故事描述未央生風流成性,娶妻不久即貪新厭舊,到處出外獵艷,後來搭上布販之妻,終日縱欲,體力衰歇,前往求醫,不料巧遇從妓院訓練出來的王牌回春聖手,正是其妻玉香。

⑶ 主角是未央生的電影

是一部小說的男主角。

⑷ 求一篇阿凡達的影評

《阿凡達》:神作的真諦

文/紅袖添飯
大家都說《阿凡達》(Avatar)會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為今年北美票房雖然創了記錄,但那些所謂的「好萊塢大片」中,實在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論中外,都有些「年終總結」的情結,於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漲起來。

更何況,「神作」總得要「神導」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夠格的「神導」都偃旗息鼓,不是沒推出新作、就是轉移了陣地玩小眾;真正鎮得住歲末檔壓軸戲的,還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阿凡達》就是「電影」神作了呢?會開創電影「藝術」的新紀元呢?

{一}

千萬不能這么想。個人認為,「開創藝術新紀元」和「神作」沒有必然聯系——前者注重前衛而先鋒的想法、概念、與意識,後者則需要完美的執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藝術理念,離「神作」的標准還很遠。在電影這行,藝術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實施過程中苛求完美、並且也能實現完美的沒幾個。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作」不僅不應該被吹得如在雲端一般飄渺,反倒應該是……像最強壯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實,像這種非常堅實、能經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狀態,英語中有個非常適合的詞叫「蘿卜絲特」(robust)。是的,我認為,「神作」都應該是蘿卜絲特的。

可是,「神作」難道不應該是「深刻」的么?

事實是:電影從來沒有「深刻」過,而且也沒必要「深刻」。個人覺得,「深刻」總得和「原創性」掛鉤才有意義。如果電影表達的東西,都是前人思考過、甚至是思考過無數遍的東東,那有什麼深刻意義可言呢?我還從來沒有發現有一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原創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現的東西都有據可查、有前例可援。在這個意義上,且不說「電影一思考,人類就發笑」吧,至少「前人」是會發笑的。作為一種表現藝術,電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題思想,表現方式很差勁,那也是垃圾;反過來,再爛俗的主題,表現方式新穎以至於令人對同一主題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現藝術的勝利。所以,作為「神作」的電影,「深刻」與否是無所謂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評價《阿凡達》似乎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阿凡達》是蘿卜絲特的么?是的。
《阿凡達》是深刻的么?無所謂。
所以,《阿凡達》是神作么?呃……暫時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卻很簡單,不掰開了細說,是難以下結論的。以上說的都是「必要條件」,不具備鐵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過來,即使必要條件全具備了,那還得看電影整體以及各方方面面執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結論。

就電影故事而言,想必大夥都知道了,《阿凡達》的故事比較簡單,也一點都不深刻。說白了,影片情節在大的層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與反殖民斗爭,在個體層次上則是一個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都沒啥新鮮的。但是,這種設定對電影而言是「蘿卜絲特」的——換句話說——是足以支撐起電影敘事需要的。直觀地說,一個「蘿卜絲特」的故事給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牽強。《阿凡達》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沒有讓人覺得荒誕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那種在其他大片中常見的「危險總是追著主角走、但總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沒有。我一向比較佩服卡梅隆玩弄橋段的能力:他總是能將一些本來是俗套的東西,調度得讓觀眾感覺「本應該如此」,這就是「蘿卜絲特」的真諦;另外,影片故事「蘿卜絲特」與否,還可從編導鉤織情節背後的誠意與努力來略窺一斑。一般而言,從「誠意」來看影片的質量是很不靠譜的,因為沒有哪個片方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沒有誠意」。這里關鍵得看「人」,電影製作「人」里的核心是導演,導演實沉了,這電影的故事也「虛」不到哪去。向來崇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卡梅隆,絕對是好萊塢最「實在」的導演之一,再加上長達十年的打磨,包括對整個潘多拉世界的設定,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營養」,《阿凡達》這個「孩子」想不強壯都難。

但是,一個「強壯」的、能擔當得起整部電影架構的孩子,未必是顧盼生輝、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個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個能達到「神作」級別的電影故事所具備的充要條件。《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中間部分對於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態、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現,完美地彌補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較沉悶無聊的缺陷,使得整部電影感覺非常緊湊,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也似乎過得特別快;不過,這個故事最終還是流於常規,因為可預期的轉折與結果而缺乏驚喜,無法帶給人新鮮的感觸。

{三}

其實,像《阿凡達》這樣常規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過細節設定的豐富化、而帶來一些更復雜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對電影表現力而言,其實壓根就沒啥「先天深刻」的主題,只有對既定主題的演繹「深度」、才決定了電影本身的深刻與否。《阿凡達》所選擇的主題,什麼「反殖民」啊、「環保」啊、「生態和諧」啊,不管認同其中哪一個,在「唯深刻論者」們看來,無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題;然而,單單選擇這樣的主題,並不能保證電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一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一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沖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彷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一種簡單對立關系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一。本來我以為在人類僱傭軍這一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一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再「蘿卜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卜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么?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小學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

{四}

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一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樣的本來不相干卻捲入兩大沖突群體的主人公、一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斗爭、一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系。這樣的故事,比《與狼共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對比一下《阿》與《幽》,就會發現在框架設定的復雜微妙、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動豐滿、乃至最終的情感與思維震撼上,《阿凡達》都是無法比肩《幽靈公主》的。尤其是後者中的幻姬大人這個角色,雖說從行動上和《阿凡達》中人類軍事以及行政事務官所作所為差別不大,但行為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所體現的人格復雜性,則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簡單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愛情,其實是最爛俗的,但恰恰是這種沒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淚。偶當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對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溫馨面對死亡的老夫婦該多好!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是一個將《飛屋歷險記》(Up)中那五分鍾延長的感人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恐怕就很難幫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巔了。我從來都覺得,對於男女感情關系的處理,是卡大神為數不多的弱勢之一。他最多能將這種關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會缺乏光彩——《深淵》(The Abyss)中那一對深海鑽探的夫妻檔,算是卡老師描繪得最有神採的男女關系了。《深淵》中的男女關系,看設定其實也很簡單而典型,但是它有細節,而且是那些瑣碎中更見細膩的描繪;而《阿凡達》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就缺少這種令人回味細節,一切交往的步驟都顯得很程式化,沒有任何硬傷,但也沒有任何火花。這點直接影響了像偶這樣愛胡思亂想的觀眾對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鳴,比如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齊飛的場景,美是美極了,極具視覺沖擊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聯想起《獅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戲」、與《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飛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飄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類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說,《阿凡達》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細的故事設定,沒能讓偶激動起來;而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維層次,也不是那種能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從思考中獲得樂趣的類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溫情設定,也有些濫觴。一般而言,敘事性的「神作」電影,要在以上「冷」、「熱」、「溫」中至少達成其中一項或者兼而有之;《阿凡達》的故事框架及具體演繹,距離那樣的高度還有不小的距離;你可以說卡老師沒有那樣的野心、或者說不值得為了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商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不能說《阿凡達》能在電影表述方面進入「神作」的范疇。
{五}
幸好,《阿凡達》不止是要講一個故事。在個人看來,影片情節之外的設定,比這個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為類型片,《阿凡達》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鮮的理念來,實在對不住這史無前例的陣勢。具體的科學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各天體之間的運動軌跡、什麼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數與Navi族人身高的關系、什麼珍稀礦藏Unobtanium與聖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這些都大大超出一個高考物理差點沒及格的理科敗類的認知范疇。嚴謹的科學內容是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給物理滿分的優等生去做好了;偶們廢材只好鼓搗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或者說完全不需要研究——說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東東。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師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時常YY能夠擁有的一件物事——單兵武裝機甲(Armed Personal Unit,簡稱APU)。想必大家對《異形2》結尾的一場地球女性PK異形皇後的終極大戰印象深刻,進入本世紀以後,大夥也都在大銀幕上領略過《黑客帝國3》中錫安機甲戰團勇抗百萬機械章魚的壯烈,今年在《阿凡達》之前,《特種部隊》與《第九區》中也有人形機甲的精彩展現,所有這些電影場景中,都有「人機合一」機械繫統的參與。對於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個人覺得在最近兩百年的時空范圍內(《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154年),「人機合一」系統都將是人類舉足輕重的道具。

所謂「硬核」科幻,核心要義是其設定必須講究邏輯依據與科技發展軌跡。「人機合一」興起的必然性,是由人體的物理局限決定的。簡單說來,在自動化機械智能有限、而人體又比較脆弱的情況下,「以人類智能控制准自動化機械、以機械增強並保護人體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為自主智能化機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選擇了。

「人機合一」對於科幻迷來說其實早就不新鮮了,動漫迷們可能還更早一些,因為日式動漫里最喜歡玩「高達」一類的美少女戰士操縱大鐵傢伙的套路了。好萊塢主流作品接觸這個方面相對較晚一些,所以《異形2》中的裝置看起來頗具先鋒性。不過,最近幾年隨著美國軍方對「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並開始投入資金研究,這才激發了藝術人士在這方面的想像與創作熱情。

{六}

在偶這不及格的理科腦子看來,「外骨骼」其實又是APU之前的一種過渡狀態;如果把所有附屬於人體的外在裝置都歸為一個體系的話,那這個體系的最原始狀態,就是過去的士兵、和如今軍警常用的護甲了,中間形態是「外骨骼」,高級形態才是APU。「外骨骼」系統相對於常規護甲最大的區別,在於能提供外在動力。比如美國軍方「國防尖端研究項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萬美元啟動資金來設計與製造能讓單兵負重更多、行進更快、並能進行超常規跳躍的機械裝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原型產品「人體多適型負重器」已經可以幫助士兵輕松背負起重達200磅的裝備而行進自如。

再往後發展的話,外在機械裝置就不僅僅能加強人體的物理機能,還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裝備和防護裝置,這就步入了APU的范疇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異形2》中的「人體叉車系統」還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級階段;《黑客帝國》系列中的「雙槍鐵疙瘩」的確是APU,卻又是APU體系當中比較初級的階段,因為它僅僅提供初級動能及火力系統,人機互動的形式是完全機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連個防彈玻璃護罩都沒有的防護系統了;不過,人錫安兄弟們資源有限,簡陋點是可以理解的;《阿凡達》中的人類僱傭軍資金充裕,電影中的APU在靈動性上基本和常人無異,遠超《黑客帝國》時期的笨重;人機交互系統也由純液壓聯動、升級為虛擬感應系統;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虛擬顯示屏對於戰場動態與APU機能狀態有了比較全局的把握。關鍵是,所有這些技術,不僅是基於目前階段的科學原理可以實現的原型,而且在具體細節的先進程度上,是符合未來科技發展的時間邏輯的。由此可看出一個「蘿卜絲特」的科幻導演,與那些純粹以想像取勝的科幻作品之間的區別;這就是同樣有APU展現的《黑客帝國》《阿凡達》與漫畫改編作品《鋼鐵俠》與《特種部隊》之間的區別了。
剛才說到APU系統中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有必要引起注意,因為它是引領下一個無聊話題、同時也是《阿凡達》電影中一個核心「花架子」設定的切入點。如前所述,「人機合一」系統的設計出發點,是加強與放大人體的機能,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戰)。「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開始的階段,都取決於人體之外的那些系統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是會飛速發展到像指揮自己身體一樣自如的階段;可這種自如並不是「終極」的,因為在APU系統中人類對外在機甲的操控,還是要通過一些列中間傳導手段的,即使高級到「鋼鐵俠」那樣的智能階段,還是得靠聲控指令來指揮下一步反應。有沒有不用自己說或者做某個動作、而外在機甲系統能「直接」掌握人類命令、從而即時做出反應的可能呢?也就是說,唯有將人類的意識(這里泛指人類所有神經感知與反應的系統與活動)直接賦予機械,才能達到終極的「人機合一」。

{七}

這種終極的合體狀態,已經超出了APU的范疇,開始步入「化身」的領域。

也許有同學會使用「分身」一詞,認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個人建議最好不要,因為在H文明、BL文明滋潤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種特指意義的,而這種特指可能會讓一部分傳統女性面紅耳赤、或讓主流腐女們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腦海里盡是閃爍「總攻總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無邪氣攻天然受健氣受強氣受誘受平胸受推到」之類的純潔字眼,看個電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們想要使用的語境里,作為個體意識外化的途徑與方式,「化身」與「分身」,還真有顯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簡而言之,「化身」意味著主體意識與外化形態是同一的,是捆綁在一起的,無法獨立運作的;而「分身」則意味著主體意識可以獨立於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詳見齊天大聖與他的一身毫毛。

現在不要說地球人,連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達》講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將人類與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創造出一種可以讓人類意識進入並控制的、外表上與常規Navi族人無益的新物種。粗看起來,這里沒多少新鮮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與「靈魂出竅」么?過往似乎已經有不少科幻作品玩過這些概念了。不過,個人覺得,卡梅隆老師這次還真玩了些比較具有開拓性的玩意兒,這主要得從「化身」這一復雜技術系統所包含的幾個核心元素來看。

{八}

首先,從意識的主體與客體的存在形態來看,《阿凡達》中的化身技術創造了一個新的體系。在以往的科幻影視作品中,有這么幾種意識主、客體的存在組合:一,客體是機器人,人類意識通過某個系統灌注到機器人指揮系統中,說白了其實就是「以人腦代替電腦」。 09年的電影《未來戰警》(Surrogates)中的未來社會模式,就是這種方式的典型代表:人類都躺家裡安安穩穩,出門工作生活的都是灌注了主人意識的機器人;二,客體是虛擬人,是不具備實體的,但在虛擬的世界裡具備所有的主體意識特徵。這個類型比較另類而古怪,所以,也只有那一對「齷齪司機」姐弟才能想到並在《黑客帝國》系列中具體實現。這與第一類狀態的聯系與區別是:主體的物理軀體都是不動的,意識也都灌注到了外在的「化身」上,只不過前一種「化身」是具備物理形態的,而後一種其實只是主體意識在虛擬世界的反映。《阿凡達》中外在的「化身」是真實存在的,這點與第一類狀態相同而不同於《黑客帝國》的模式,但《阿凡達》中的「化身」不是機械或者電子軀殼,身上沒帶任何我們已知的無機元件,這種「意識灌注有機體」的模式,在科幻影視里是前所未有的,有些類似咱仙劍小說里「離體種神大法」;不知青帝靈感仰看了《阿凡達》會不會找卡老師要專利費?看老外科幻看到和中國古神怪志有如此相通的聯系,實在是件趣事。

其次,意識在主客體間連通的方式來看,《阿凡達》中的設定也比以往要玄妙得多。不管是《未來戰警》式的「以虛入實」(意識進駐機器人)、還是《黑客帝國》為代表的「以虛入虛」(意識成為程序世界的虛擬個體),這當中都是有物理設備連接、並管理意識與「化身」之間的聯系通道,這是符合邏輯的。《阿凡達》中人類主體的意識,也必須通過一套設備來進駐Navi「化身」體內,但是,影片後來展現的情節,似乎在「化身」的物理身軀遠離初始接入設備很遠的地方、也能照樣進行「種神大法」,點解?

答案有兩種可能:其一,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化身」Navi人的時候、某種「無線神識接收裝置」已經安裝在體內了。這種無線意識植入的方式,很有可能類似《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系列的設定:草剃素子姐姐他們不是動不動就入侵人腦么,而且是在被入侵的那個傢伙沒有以任何數據線與公安九課的主機相連的情況下哦,這難道不說明真的可以有科學根據的「虛空種神」么?在《攻殼機動隊》的設定里,世界是高度網路化的,基本上所有機器人、生化改造人、乃至絕大部分有機原生人類,其意識都是可以通過這個網路access的,也就是說,有機生物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里只要植入了晶元可以實現無線上網的(淚目,偶也想裝一套啊~~),而在黑客的世界裡,只要連入了網路就能被入侵…….這樣一種牛A無比的設定,方便了像素子姐姐和「木偶師」這樣的超能黑客,他們玩起網路版的「種神大法」來才會顯得那麼輕松自如。鑒於卡老師本身就是《攻殼機動隊》的鐵桿粉絲,《阿凡達》沒準是借鑒了草剃素子們的招數。

不過,《攻殼》式的無線意識入侵方式,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DNA 一致的意識才能成功進駐化身」:即使DNA攜帶的遺傳密碼可以用來設置「化身」腦內無線防火牆的access code,只要這個密碼是以電子形式存儲在無機元件上,理論上就能夠通過黑客編程技術更改或破除,這樣一來就用不到男主角了(直接刷「化身」體內的「網卡」就行)……個人猜測,《阿凡達》中所設定的「遠程意識控制」技術,是比以電子網路技術為基礎的無線連接方式更玄妙、也更和諧的方式。人體腦意識可能被直接轉換為能量,而Navi克隆體在DNA合成階段就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了機體,變成可以進行類似「心靈感應」之類的遠程意識交流;只不過克隆體沒有主體意識,與人類主體意識的交流變成完全被動的接受,但這種「接受」的意識會被克隆體詮釋成「原生」的、因而在意識指揮行動方面沒有任何功能障礙。說白了,這種方式下的克隆體意識系統相當於「空有架構、沒有內容」的容器,只有當接受傳送過來的意識時才有了意識流量、才會激發各種生命機能的運行,而這個容器天生只能接受和本體生命信息一致的意識流。這就不止是電子信息技術那麼簡單了,而是一種生物科技與電子科技的融合,可以說徹底打破了有機生命元素與無機機電元件之間的壁壘(有機體與無機物都變成信息與能量的載體與傳遞工具)。

最後,與連接方式相關的,是意識在主體與「化身」之間的穿梭機制;更確切的說,是「意識緊急返回機制」的可能性與有效性。毫無疑問,在意識傳送主體這邊「強行關機」,是會造成「化身」的功能性死亡的,無論是《黑客帝國》還是《未來戰警》都是這種設定,《阿凡達》這邊也不例外。但是,反過來是否成立,就各有說法了:在《黑客帝國》里這是人類戰士們最大的危險,如果母體中的虛擬化身死亡了,真實世界裡的肉身也會「腦死亡」;《未來戰警》里那些真實世界裡的機器人「化身」遭攻擊死亡也是會影響到主體肉身的;《攻克機動隊》里的設置稍微有些復雜,按照電影版的設定,第一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識入侵其他義體時如果被侵入體毀滅也是有危險的,但到了第二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識已經網路化了,簡直無所不在,可以藉助任何義體行動,義體的損害或毀滅再也無損素子的無上神識;素子姐姐的「神識」可以同時控制多具義體,就像偶們同時在兩台電腦上玩《虛擬人生》似的。《阿凡達》中沒有任何人像素子姐姐那麼變成超越肉體的智慧體,但為什麼也能做到「化身」的滅亡對人類本體沒有任何影響呢?個人認為,《阿凡達》設定的存在於「化身」腦內的主體意識,不像《黑客帝國》那樣是「同一體」,而只是主體意識的一個「鏡像」而已,本體肉身與化身肉體就相當於不同的伺服器,鏡像伺服器的「關閉」,並不會影響主伺服器上資料(主體意識)的完整與可持續性。

本文來自:影評網{ yingpingwang.com }
本文鏈接:http://yingpingwang.com/ou-mei-dianying-857.html

⑸ 阿凡達觀後感

家都說《阿凡達》(Avatar)會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為今年北美票房雖然創了記錄,但那些所謂的「好萊塢大片」中,實在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論中外,都有些「年終總結」的情結,於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漲起來。

更何況,「神作」總得要「神導」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夠格的「神導」都偃旗息鼓,不是沒推出新作、就是轉移了陣地玩小眾;真正鎮得住歲末檔壓軸戲的,還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阿凡達》就是「電影」神作了呢?會開創電影「藝術」的新紀元呢?

【一】

千萬不能這么想。個人認為,「開創藝術新紀元」和「神作」沒有必然聯系——前者注重前衛而先鋒的想法、概念、與意識,後者則需要完美的執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藝術理念,離「神作」的標准還很遠。在電影這行,藝術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實施過程中苛求完美、並且也能實現完美的沒幾個。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作」不僅不應該被吹得如在雲端一般飄渺,反倒應該是……像最強壯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實,像這種非常堅實、能經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狀態,英語中有個非常適合的詞叫「蘿卜絲特」(robust)。是的,我認為,「神作」都應該是蘿卜絲特的。

可是,「神作」難道不應該是「深刻」的么?

事實是:電影從來沒有「深刻」過,而且也沒必要「深刻」。個人覺得,「深刻」總得和「原創性」掛鉤才有意義。如果電影表達的東西,都是前人思考過、甚至是思考過無數遍的東東,那有什麼深刻意義可言呢?我還從來沒有發現有一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原創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現的東西都有據可查、有前例可援。在這個意義上,且不說「電影一思考,人類就發笑」吧,至少「前人」是會發笑的。作為一種表現藝術,電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題思想,表現方式很差勁,那也是垃圾;反過來,再爛俗的主題,表現方式新穎以至於令人對同一主題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現藝術的勝利。所以,作為「神作」的電影,「深刻」與否是無所謂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評價《阿凡達》似乎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阿凡達》是蘿卜絲特的么?是的。
《阿凡達》是深刻的么?無所謂。
所以,《阿凡達》是神作么?呃~~暫時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卻很簡單,不掰開了細說,是難以下結論的。以上說的都是「必要條件」,不具備鐵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過來,即使必要條件全具備了,那還得看電影整體以及各方方面面執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結論。

就電影故事而言,想必大夥都知道了,《阿凡達》的故事比較簡單,也一點都不深刻。說白了,影片情節在大的層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與反殖民斗爭,在個體層次上則是一個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都沒啥新鮮的。但是,這種設定對電影而言是「蘿卜絲特」的——換句話說——是足以支撐起電影敘事需要的。直觀地說,一個「蘿卜絲特」的故事給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牽強。《阿凡達》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沒有讓人覺得荒誕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那種在其他大片中常見的「危險總是追著主角走、但總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沒有。我一向比較佩服卡梅隆玩弄橋段的能力:他總是能將一些本來是俗套的東西,調度得讓觀眾感覺「本應該如此」,這就是「蘿卜絲特」的真諦;另外,影片故事「蘿卜絲特」與否,還可從編導鉤織情節背後的誠意與努力來略窺一斑。一般而言,從「誠意」來看影片的質量是很不靠譜的,因為沒有哪個片方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沒有誠意」。這里關鍵得看「人」,電影製作「人」里的核心是導演,導演實沉了,這電影的故事也「虛」不到哪去。向來崇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卡梅隆,絕對是好萊塢最「實在」的導演之一,再加上長達十年的打磨,包括對整個潘多拉世界的設定,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營養」,《阿凡達》這個「孩子」想不強壯都難。

但是,一個「強壯」的、能擔當得起整部電影架構的孩子,未必是顧盼生輝、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個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個能達到「神作」級別的電影故事所具備的充要條件。《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中間部分對於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態、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現,完美地彌補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較沉悶無聊的缺陷,使得整部電影感覺非常緊湊,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也似乎過得特別快;不過,這個故事最終還是流於常規,因為可預期的轉折與結果而缺乏驚喜,無法帶給人新鮮的感觸。

【三】

其實,像《阿凡達》這樣常規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過細節設定的豐富化、而帶來一些更復雜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對電影表現力而言,其實壓根就沒啥「先天深刻」的主題,只有對既定主題的演繹「深度」、才決定了電影本身的深刻與否。《阿凡達》所選擇的主題,什麼「反殖民」啊、「環保」啊、「生態和諧」啊,不管認同其中哪一個,在「唯深刻論者」們看來,無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題;然而,單單選擇這樣的主題,並不能保證電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一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一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沖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彷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一種簡單對立關系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一。本來我以為在人類僱傭軍這一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一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再「蘿卜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卜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么?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小學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

【四】

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一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樣的本來不相干卻捲入兩大沖突群體的主人公、一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斗爭、一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系。這樣的故事,比《與狼共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對比一下《阿》與《幽》,就會發現在框架設定的復雜微妙、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動豐滿、乃至最終的情感與思維震撼上,《阿凡達》都是無法比肩《幽靈公主》的。尤其是後者中的幻姬大人這個角色,雖說從行動上和《阿凡達》中人類軍事以及行政事務官所作所為差別不大,但行為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所體現的人格復雜性,則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簡單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愛情,其實是最爛俗的,但恰恰是這種沒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淚。偶當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對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溫馨面對死亡的老夫婦該多好!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是一個將《飛屋歷險記》(Up)中那五分鍾延長的感人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恐怕就很難幫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巔了。我從來都覺得,對於男女感情關系的處理,是卡大神為數不多的弱勢之一。他最多能將這種關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會缺乏光彩——《深淵》(The Abyss)中那一對深海鑽探的夫妻檔,算是卡老師描繪得最有神採的男女關系了。《深淵》中的男女關系,看設定其實也很簡單而典型,但是它有細節,而且是那些瑣碎中更見細膩的描繪;而《阿凡達》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就缺少這種令人回味細節,一切交往的步驟都顯得很程式化,沒有任何硬傷,但也沒有任何火花。這點直接影響了像偶這樣愛胡思亂想的觀眾對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鳴,比如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齊飛的場景,美是美極了,極具視覺沖擊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聯想起《獅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戲」、與《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飛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飄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類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說,《阿凡達》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細的故事設定,沒能讓偶激動起來;而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維層次,也不是那種能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從思考中獲得樂趣的類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溫情設定,也有些濫觴。一般而言,敘事性的「神作」電影,要在以上「冷」、「熱」、「溫」中至少達成其中一項或者兼而有之;《阿凡達》的故事框架及具體演繹,距離那樣的高度還有不小的距離;你可以說卡老師沒有那樣的野心、或者說不值得為了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商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不能說《阿凡達》能在電影表述方面進入「神作」的范疇。
【五】

幸好,《阿凡達》不止是要講一個故事。在個人看來,影片情節之外的設定,比這個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為類型片,《阿凡達》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鮮的理念來,實在對不住這史無前例的陣勢。具體的科學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各天體之間的運動軌跡、什麼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數與Navi族人身高的關系、什麼珍稀礦藏Unobtanium與聖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這些都大大超出一個高考物理差點沒及格的理科敗類的認知范疇。嚴謹的科學內容是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給物理滿分的優等生去做好了;偶們廢材只好鼓搗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或者說完全不需要研究——說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東東。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師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時常YY能夠擁有的一件物事——單兵武裝機甲(Armed Personal Unit,簡稱APU)。想必大家對《異形2》結尾的一場地球女性PK異形皇後的終極大戰印象深刻,進入本世紀以後,大夥也都在大銀幕上領略過《黑客帝國3》中錫安機甲戰團勇抗百萬機械章魚的壯烈,今年在《阿凡達》之前,《特種部隊》與《第九區》中也有人形機甲的精彩展現,所有這些電影場景中,都有「人機合一」機械繫統的參與。對於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個人覺得在最近兩百年的時空范圍內(《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154年),「人機合一」系統都將是人類舉足輕重的道具。

所謂「硬核」科幻,核心要義是其設定必須講究邏輯依據與科技發展軌跡。「人機合一」興起的必然性,是由人體的物理局限決定的。簡單說來,在自動化機械智能有限、而人體又比較脆弱的情況下,「以人類智能控制准自動化機械、以機械增強並保護人體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為自主智能化機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選擇了。

「人機合一」對於科幻迷來說其實早就不新鮮了,動漫迷們可能還更早一些,因為日式動漫里最喜歡玩「高達」一類的美少女戰士操縱大鐵傢伙的套路了。好萊塢主流作品接觸這個方面相對較晚一些,所以《異形2》中的裝置看起來頗具先鋒性。不過,最近幾年隨著美國軍方對「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並開始投入資金研究,這才激發了藝術人士在這方面的想像與創作熱情。

【六】

在偶這不及格的理科腦子看來,「外骨骼」其實又是APU之前的一種過渡狀態;如果把所有附屬於人體的外在裝置都歸為一個體系的話,那這個體系的最原始狀態,就是過去的士兵、和如今軍警常用的護甲了,中間形態是「外骨骼」,高級形態才是APU。「外骨骼」系統相對於常規護甲最大的區別,在於能提供外在動力。比如美國軍方「國防尖端研究項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萬美元啟動資金來設計與製造能讓單兵負重更多、行進更快、並能進行超常規跳躍的機械裝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原型產品「人體多適型負重器」(HULC,見下圖)已經可以幫助士兵輕松背負起重達200磅的裝備而行進自如。

再往後發展的話,外在機械裝置就不僅僅能加強人體的物理機能,還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裝備和防護裝置,這就步入了APU的范疇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異形2》中的「人體叉車系統」還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級階段;《黑客帝國》系列中的「雙槍鐵疙瘩」的確是APU,卻又是APU體系當中比較初級的階段,因為它僅僅提供初級動能及火力系統,人機互動的形式是完全機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連個防彈玻璃護罩都沒有的防護系統了;不過,人錫安兄弟們資源有限,簡陋點是可以理解的;《阿凡達》中的人類僱傭軍資金充裕,電影中的APU在靈動性上基本和常人無異,遠超《黑客帝國》時期的笨重;人機交互系統也由純液壓聯動、升級為虛擬感應系統;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虛擬顯示屏對於戰場動態與APU機能狀態有了比較全局的把握。關鍵是,所有這些技術,不僅是基於目前階段的科學原理可以實現的原型,而且在具體細節的先進程度上,是符合未來科技發展的時間邏輯的。由此可看出一個「蘿卜絲特」的科幻導演,與那些純粹以想像取勝的科幻作品之間的區別;這就是同樣有APU展現的《黑客帝國》《阿凡達》與漫畫改編作品《鋼鐵俠》與《特種部隊》之間的區別了。
剛才說到APU系統中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有必要引起注意,因為它是引領下一個無聊話題、同時也是《阿凡達》電影中一個核心「花架子」設定的切入點。如前所述,「人機合一」系統的設計出發點,是加強與放大人體的機能,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戰)。「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開始的階段,都取決於人體之外的那些系統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是會飛速發展到像指揮自己身體一樣自如的階段;可這種自如並不是「終極」的,因為在APU系統中人類對外在機甲的操控,還是要通過一些列中間傳導手段的,即使高級到「鋼鐵俠」那樣的智能階段,還是得靠聲控指令來指揮下一步反應。有沒有不用自己說或者做某個動作、而外在機甲系統能「直接」掌握人類命令、從而即時做出反應的可能呢?也就是說,唯有將人類的意識(這里泛指人類所有神經感知與反應的系統與活動)直接賦予機械,才能達到終極的「人機合一」。

【七】

這種終極的合體狀態,已經超出了APU的范疇,開始步入「化身」的領域。

也許有同學會使用「分身」一詞,認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個人建議最好不要,因為在H文明、BL文明滋潤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種特指意義的,而這種特指可能會讓一部分傳統女性面紅耳赤、或讓主流腐女們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腦海里盡是閃爍「總攻總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無邪氣攻天然受健氣受強氣受誘受平胸受推到」之類的純潔字眼,看個電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們想要使用的語境里,作為個體意識外化的途徑與方式,「化身」與「分身」,還真有顯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簡而言之,「化身」意味著主體意識與外化形態是同一的,是捆綁在一起的,無法獨立運作的;而「分身」則意味著主體意識可以獨立於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詳見齊天大聖與他的一身毫毛。

現在不要說地球人,連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達》講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將人類與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創造出一種可以讓人類意識進入並控制的、外表上與常規Navi族人無益的新物種。粗看起來,這里沒多少新鮮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與「靈魂出竅」么?過往似乎已經有不少科幻作品玩過這些概念了。不過,個人覺得,卡梅隆老師這次還真玩了些比較具有開拓性的玩意兒,這主要得從「化身」這一復雜技術系統所包含的幾個核心元素來看。

......(寫不完了)

⑹ 一部演未央生的電影

1足本玉蒲團
2玉蒲團笑傳

⑺ 古代女囚騎木驢是哪部電影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呢?看過《檀香刑》的人都知道,在袁世凱懲罰孫丙破壞鐵路時,他讓趙甲對孫丙用的刑罰檀香刑,就類似一種「烤串」的樣式,把人用穿串的形式放置於檀香木之上,從穀道穿入,直到脊樑中,至於從哪裡出來,就看天意了。

檀香木在油鍋中會煮上幾天,翻滾上人間的煙火,在油鍋中放上面,炸到酥脆。這是讓檀香木更有人間的之氣,但是這個檀香木卻是結束別人生命的刑具。

而這個「騎木驢」的殘酷程度,一點不比「檀香刑」差。明末的騎木驢是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體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下墜,直至木柱從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檀香刑」中,慈禧對劊子手趙甲說出一句話,這些酷刑就是不讓人好死唄,確實是這樣,這些看起來殘酷無比的手段,在古代卻是合法的。

⑻ 鑰匙在我老公那裡 出自哪個古裝電影

玉蒲團之偷情寶鑒主演:吳啟華 / 鄭則仕 / 徐錦江 / 葉子楣 / 周弘 / 村上麗奈 狀態:DVD版類型:驚悚片地區:香港語言:國語導演:唐文康 時間:2013-12-19 21:48:25年份:1996簡介:風流才子未央生(吳啟華飾)自命才高八斗、風流倜儻,誓要淫盡天下美女。雖有老僧從旁規勸,卻不屑於禮教綱常,不相信因果報應之事。 淫人妻女者,妻女也必被人淫。 未央生為證明老僧所言錯誤,遂娶了全縣家風最嚴、勢力最大的富戶之女(葉子楣飾)為妻。二人婚後打得火熱,未央生不久卻離開嬌妻,獨自外出獵艷。 一日未央生巧遇神偷怪盜,請求怪盜替自己盜一美人,而怪盜卻取笑未央生「寶劍」太短,無資本風流。未央生不服氣,隨找到京城神奇屠戶(鄭則仕飾)為自己做手術,用馬的陽具替換自己的。手術竟然神奇般的完成,未央生喜不自禁,遂與怪盜合作,穿牆入室,淫人妻女,風流快活不盡......

⑼ 一部演未央生的電影

那就是 玉蒲團笑傳了 徐錦江演的未央生

⑽ 神仙給男的換小弟弟給女的換了個心,那個電影叫什麼

玉蒲團之偷情寶鑒
本片是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三級電影,也是劃時代的限制級別的電影,引發了無數的跟風作品,由麥當雄監制、麥當傑導演,由吳啟華、鄭則士主演,用誇張手法將著名章回小說《玉蒲團》搬上銀幕,不但賣弄葉子楣、周弘、和日本小電影王後村上麗奈的身材,也賣弄千奇百怪的淫具和性愛方式。故事描述未央生風流成性,娶妻不久即貪新厭舊,到處出外獵艷,後來搭上布販之妻,終日縱欲,體力衰歇,前往求醫,不料巧遇從妓院訓練出來的王牌回春聖手,正是其妻玉香。

閱讀全文

與未央生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己去看電影怎麼拍視頻 瀏覽:293
夜宴這部電影好看嗎 瀏覽:90
華為怎麼買電影票 瀏覽:182
電影片段如何剪輯成原創 瀏覽:69
電影如何設置英語字幕 瀏覽:37
奇門遁甲電影2018免費觀看 瀏覽:770
有總裁這個角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7
一部電影賣給優酷多少錢 瀏覽:3
抖音免費看的三部電影 瀏覽:923
尋夢環游記電影免費觀看hd 瀏覽:228
電影的英語怎麼組詞 瀏覽:794
頭號玩家電影院叫什麼 瀏覽:55
只有男子的城市是什麼電影 瀏覽:3
電影翻拍文學多少錢 瀏覽:645
兆鵬和冷秋月什麼電影 瀏覽:224
好看的90年代老電影 瀏覽:785
挪威的森林電影好看站 瀏覽:851
南瓜電影會員如何下載 瀏覽:501
三英雄電影有哪些人 瀏覽:755
賣原汁內褲被要求退貨是什麼電影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