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在翁源拍電影叫什麼片

在翁源拍電影叫什麼片

發布時間:2022-08-31 05:18:39

1. 翁源縣挑戰者汽車特技俱樂部有限公司怎麼

簡介:翁源縣挑戰者汽車特技俱樂部有限公司,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官渡鎮032鄉道上榕角,佔地面積約20多畝,總投資5000萬人民幣。項目於2012年8月25日正式開始建設施工,並於12月26日正式啟用。是一家集汽車和摩托車特技表演、專業汽車性能測試及駕乘體驗和安全駕駛培訓於一體,擁有大片區固定表演場地的大型民營企業。是中國汽車特技的搖籃和影視拍攝基地。俱樂部擁有專業汽車特技表演場地,16000平方米的漂移廣場與場地賽道的完美組合,蔚為壯觀,堪稱「特技伊甸園」。場地賽道包括預備道、加速道和主賽道,其中主賽道擁有11個參照汽車拉力賽道設計建造的准備彎道,表演秀將演繹多種高難度漂移、華麗優雅的汽車華爾茲、驚險刺激的極速追逐、扣人心弦的摩托車障礙飛躍、令人驚嘆的摩托車技巧表演、豪情沖天的沙灘車炫技等。漂移入庫已經達到十公分的吉尼斯記錄,有6個人能夠完成前後車距加起來僅十公分的漂移入庫。每晚7點15分都有精彩的大型汽車特技表演!挑戰者汽車特技俱樂部車手:隊長加強領隊黃德隆梁慧君李瑜張丹妮塗海媚黃智華凌山黎浩劉忠正李武明張德勇劉雨軒帥永久周慶
法定代表人:羅樂天
成立時間:2012-10-1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22900001272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翁源縣官渡鎮上榕角

2. 有關採茶戲啊啊

採茶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恢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采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麴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採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採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採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採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採茶戲。

採茶歌是產生採茶戲的胚胎,採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採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採茶女,兩個男隊首的採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並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採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採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後來又在由採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採茶戲。

贛南客家採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採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後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後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雲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後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採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採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於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採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採茶歌」、「歌十二月採茶」、「採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後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採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徵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採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採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採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復雜的古裝戲。後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後,由於戰亂動盪,粵北採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後,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於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採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採茶劇團。這些採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採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採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採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後,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台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採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庄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於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獻演《四九看妹》。當年10月經中共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採茶戲再度進京,地采、高採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聯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全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公映。高安採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采、高采致力於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采《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後,《郎當索》、《樟樹坳風情》、《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鄉潮》、《寒儒求監》也獲得較好成績。《寒儒求監》、《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採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採茶劇團與江西電視台聯合攝制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全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緊接著又將高安採茶劇團的《南瓜記》、《斷雞》、《四九看妹》、《游湖》搬上熒屏,拍成舞台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區採茶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高安採茶戲《木鄉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著又榮獲「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並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高安採茶戲好戲連台,人才輩出。50年來,這塊紅土地不但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等幾代表演藝術家,也培養了黃凱、馬正太、漆薪傳、胡桔根、趙日祥、劉敏濤等著名編導作曲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作功力一直為贛中老表津津樂道。
採茶戲:《睄妹子》 免費在線視頻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3. 翁姓發源地在哪裡以前叫什麼

翁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00位,現今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一些村莊有對這個字在姓氏的讀音里為Gong,來源於走西口是的山西洪洞縣,後定居與內蒙古。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今天的浙江杭縣)。

翁姓多分布在福建和台灣地區。
宗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翁難乙,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啟為夏朝君王時期,有個貴族叫翁難乙,相傳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怎麼都掰不開,惟獨周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只見嬰兒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周昭王即賜姓翁,取名弘,成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後封任楚國左丞,死後謚號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梁原城在今甘肅靈台梁原鎮,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後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但因距今三千年了。翁氏始於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執政時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發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瞭然。
翁氏後人多尊翁弘為翁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廣東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記載:「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該支周昭王庶子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翁氏,世代相襲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翁吳特氏,亦稱翁果特氏、威古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 哈巴羅夫斯克)、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igut Hala。所冠漢姓即為翁氏。
⑵.蒙古族翁郭里氏,世居寧袞郭羅(今遼寧南部、葫蘆島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go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⑶.蒙古族翁果特氏,亦稱翁吳特氏,世居翁科(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g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⑷.蒙古族翁吉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翁吉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⑸.蒙古族翁科特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ke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⑹.蒙古族翁尼特氏,亦稱倭依特氏,世居察哈爾,後多冠漢姓為翁氏、鄂氏、吳氏等。
⑺.蒙古族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sej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⑻.蒙古族翁集爾金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gilg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⑼.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薩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為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ng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翁氏者。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克達氏,源出女真巴雅拉氏族,後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翁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等。
⑵.滿族翁尼哩氏,滿語為Wengni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冠漢姓為翁氏。
⑶.滿族翁鈕啰氏,滿語為Wengniol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大凌河(今遼寧錦縣),後多冠漢姓為翁氏、鈕氏。

4. 在廣東韶關拍過電視電影嗎

據我所知,韶關的南華寺拍過電視,不過只上了一下鏡。《虎山行》

5. 翁源飛鷗電影城今日影情

宮鎖沉香
又名:宮電影版
看點: 周冬雨 清宮 於正
類型:愛情 劇情 喜劇
語言:漢語普通話
地區:大陸
時長:115分鍾
導演: 潘安子
演員: 陸毅 周冬雨 陳曉 趙麗穎 朱梓驍 包貝爾 趙文瑄 鄔君梅

6. 求 富江之終極復仇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富江之終極復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DmWi_lb_tp-3IhZzss2Sg

提取碼:xx3d

《富江之終極復仇》是及川中執導的一部日本恐怖電影,該影片上映於2005年4月,由 しらたひさこ 、 美波、伴杏里等參與主演。

7. 韶關市翁源縣有多少個鎮

截至202年9月,翁源縣下轄龍仙、江尾、壩仔、周陂、官渡、翁城、新江和鐵龍八個鎮。

翁源縣:

翁源縣,隸屬廣東省韶關市,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接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東經113°39′2″至114°18′5″,北緯24°07′30″至24°37′15″。東西極端長66.5千米,南北寬55千米,總面積2175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15日翁源縣解放,建立翁源縣人民政府。

1956年12月18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復,將新豐縣梁壩鄉劃歸翁源縣管轄,隸屬第二區。

1958年7月3日,英德東片的漁灣、大鎮、橋頭、青塘、白沙5個鄉並入翁源。

1959年4月,紅旗公社改稱新豐公社,翁江公社改稱利龍公社,增劃水上公社和橋頭、青塘、沙田、梅坑、營盤6個公社,全縣共15個公社和牛屎壢礦山辦事處。

1960年1月14日,增設橫石公社和5個場1個所,即三華國營農場、黃陂畜牧場、鐵龍林場、羅坑水畜牧場、九曲水林場和河口農業科學研究所。

1964年7月10日,廣東省人委批復設立龍仙鎮、蒲竹鎮(原牛屎壢礦山辦事處)2個鎮。1966年3月15日,城鎮公社劃出龍仙鎮。

1971年6月,全縣共有南浦、三華、壩子、江尾、附城、周陂、官渡、翁城、新江10個公社和龍仙鎮、蒲竹鎮及鐵龍林場。

1980年11月,全縣共有2個鎮、15個公社、1個林場和1個大隊級(貴聯)農林場,152個大隊。1981年8月,蒲竹鎮定為大隊級鎮,同年經韶關專署批准撤銷。

2001年,貴聯鎮並入南浦鎮,廟墩鎮並入官渡鎮,連新鎮並入新江鎮。全縣由18個鄉鎮合並為15個鎮。

2004年,南浦、三華2個鎮並入龍仙鎮;岩庄鎮並入壩仔鎮;紅嶺、仙鶴2個鎮並入江尾鎮;六里鎮並入官渡鎮;礤下鎮並入周陂鎮;保留翁城鎮、新江鎮,鐵龍鎮改為鐵龍林場。2019年10月,經省民政廳批復,鐵龍林場恢復鐵龍鎮名。

至2020年,全縣行政區劃設8鎮,分別為為龍仙、周陂、翁城、新江、江尾、壩子、官渡,鐵龍;共156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982個村小組。政府駐地龍仙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翁源縣

8. 韶關市有幾個縣城分別叫什麼縣

韶關市轄有5個縣:始興縣、仁化縣、翁源縣、新豐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9. 翁源縣以前拍過什麼電影

始料未及
又名:無
看點: 未知
類型:懸疑 劇情
語言:未知
地區:大陸
時長:62分鍾
導演: 黃金慶
演員: 周甜甜 黃立君 范瑞

10. 求一部國產老電影

煙雨情 外文名稱 Serenade in the Mist 導 演:張子恩 編 劇:孔良 主 演:紅豆 劇雪 唐遠之 廖學秋 謝偉雄 上 映:1993年
這是部描繪人類對自然,對社會惡勢力所作出反映的電影。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爺孫和一對父子,以粵北翁源的煙雨迷濛為拍攝地點。該處民生皆以養鴨維生,而劇情的演進亦由養鴨開始,阿公安福(唐遠之)與孫女秀妹(劇雪)並無親人,彼此相依為命,阿公深愛孫女並生怕失去她,把她保護得密密,猶如建了一度密封的牆,孫女唯一的傾吐對象便是她所養的一隻殘廢的跛腳鴨。 至於那對父子,父親周田(謝偉雄)、兒子長勝(紅豆)則是稱雄江上的人物。父親既是放鴨行家,復是情場聖手,與風流寡婦仙霞(廖學秋)痴戀,而二人調情戲語對在成長中的兒子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一天,兒子意外地發現被傳為「麻婆」的秀妹,原來美若天仙,彼此更一見鍾情,但卻受到阿公的防範和當父親的嘲笑。 阿公決意拆散這對初戀情人,撐船到荒無人煙的上游放鴨,惜得罪了田主,鴨全被毒死。在絕望中,他不但服下毒葯,還迫孫女飲下毒酒,幸好為父子二人所救。

閱讀全文

與在翁源拍電影叫什麼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俠電影國語版免費 瀏覽:155
軟體app免費看電影 瀏覽:259
五億探長雷洛傳2免費vip電影 瀏覽:114
王胖子是什麼電影里的 瀏覽:284
snoopdog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920
丁度電影庫貝爾飯店免費下載 瀏覽:643
彭於晏校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256
拍微電影多少錢一套 瀏覽:616
怎麼把手機電影發給微信好友 瀏覽:513
美團怎麼看不了電影簡介 瀏覽:205
電影一生一世說的是什麼事件 瀏覽:473
萬寶路在哪些電影里出現過 瀏覽:141
章子怡有哪些大尺度的電影 瀏覽:832
電影朗讀者為什麼沒救 瀏覽:833
電影里那些假身份是怎麼來的 瀏覽:189
北逃電影免費看 瀏覽:856
江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有哪些影片 瀏覽:339
瀏覽器電影不載入失敗怎麼回事 瀏覽:461
漫威電影總共多少分鍾 瀏覽:679
越南拍的好看的電影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