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影視城有幾個
1.長影世紀城:
在長春市西側,有一座集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特效電影於一體得影視主題公園,為世界獨有、令人稱奇的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它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美麗的凈月潭畔,長影世紀城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是長影改革、二次創業的標志性工程。在上個世紀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電影業遇到了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著名的長影製片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長影積極穩妥地推進了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與電影創作生產自身規律相符合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取得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長影集團借鑒國際電影產業的成功經驗,依據自身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把現代電影工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延伸電影產業鏈,打造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開創了中國大電影時代的新模式。
2.橫店影視城:
橫店影視城,位於中國東陽市橫店境內,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距杭州160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乘飛機、火車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達。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已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3.上海影視樂園
上海影視樂園,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上海影視樂園有舊上海的市井風情,有拍電影的幕後秘密,有歐式的標准庭院。有「宋子文舊居」、汾陽路上的「工藝美術學院」。老上海特色的風貌是其特色之一。
4.中山影視基地
中山影視基地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中山城佔地面積300畝,分為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五大部分。它沿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起來的,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同時又展現了以中山市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成一個既有革命紀念意義又有歷史文化品位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旅遊城。
5.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距銀川市35公里,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里保持並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 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盡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讓電影藝術家們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心情盡興地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6.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影視基地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千年歷史文化古鎮同里素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緻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跡遍地的特色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 「天然攝影棚」、「東方小威尼斯」和「 明清建築博覽館」,已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由於保存完好和得天獨 厚的資源優勢,紛紛被電影電視劇組看中選為拍攝外景地。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鎮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同里影視基地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
7.象山影視城
象山影視城,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象山縣大塘港生態旅遊區,以靈岩山為大背景,巧妙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該影視城總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1091畝,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庄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象山影視城詮釋著宋代古建築藝術,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為全國單體建築最大的影視城,於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
8.北普陀影視城
北普陀影視城位於大興縣瀛海鄉南宮,距市區20公里,佔地30萬平方米,是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研修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影視文化城,是繼中央電視台無錫、涿州影視城之後崛起的、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調的第三大影視城。北普陀影視城擁有20多個景區,50多處景觀。主要有城中紅樓夢園、北普陀寺等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蒙古茶包、天橋把式、喬裝花會、綉球臨幸等洋溢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動;明清古鎮三街一村、研修學院、明星搖籃預示著中國影視文化將進一步走向發達;書畫院、陶藝館及松、竹、梅三園則更具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每逢周五、六、日,城中的藝術團體在「水中舞台」及各景點,會同當地民俗花會,舉辦熱鬧非凡的「演藝花會游園活動」。
9焦作影視城
1995年因拍攝《東周列國志》耗資數千萬元建起來的焦作影視城,分為即城門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個區。氣勢恢弘,設施完善,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集中體現了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風貌,再現了東周夯土築台之風。
焦作影視城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造型古樸為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主要景點由文化廣場區、周王宮區、市井區、楚王宮區、古戰場區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城門廣場區以銅鑄方鼎、西周東遷和大秦一統的大型浮雕、青銅武士、古錢幣狀大門以及三皇像、六哲人、四神獸雕塑等為代表,集中體現了影視城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色彩,周王宮區包括周王宮、攝影棚和靈台。
10.涿州影視城
北京西南60公里處的涿州影視城將現代電視製作藝術同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它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電影電視的拍攝場地,而是一個充滿了東方的民俗趣味及古韻氣息的,集影視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異國風情於一體的影視城、歷史城、文化城和旅遊城.
涿州是迄今為止接待攝制組最多的(由於擁有2200畝的拍攝場地和兩座各為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從《唐明皇》到《武則天》 ,從《三國演義》到《西遊記》 ,從《上官婉兒》到《大明宮詞》 ,從《中國命運的決戰》到《漢武帝》 ……
『貳』 南海電影藝術學院是本科嗎
南海電影藝術學院,
同時招本科和專科。
南海電影藝術學院,
是海口經濟學院直屬二級學院。
南海電影學院開設「攝影系」「編導系」「表演系」,2020年計劃招生600人。
『叄』 南海電影學院出了哪些明星
摘要 有孫黎,林心,朱曉華等等
『肆』 南海電影學院是正式大學嗎
南海電影學院是正式大學。南海電影藝術學院是由海口經濟學院理事單位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舉辦的。由於海口經濟學院就是民辦本科學校,所以南海電影藝術學院也應該是民辦本科,也是全日制本科。
一、學術研究
南海電影學院以「創辦一所創新型、應用型、實戰型的專業電影學院」為理念,借鑒北京電影學院及全國影視行業的專業優勢,創新「高起點教學、密集性訓練、全方位培養、實踐中提高」的辦學特色,注重實際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在藝術修養、業務實踐和技能訓練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二、辦學條件
該學院開設攝影系、編導系、表演系,2020年計劃招生600人。該學院聘任了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等知名影視院校的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擔任各學科專業帶頭人;聘請了具有豐富電影創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的張會軍、謝曉晶、陳浥等一批知名學者、藝術家到校授課。
『伍』 海南省海口經濟學院
摘要 今日海經現任領導海經校歷海經地圖海經榮譽校園風景
『陸』 85後青年演員侯京健,被譽為偉人專業戶,他演過八次毛澤東同志
他演過八次毛澤東同志!
他曾是2008版《鹿鼎記》中光明磊落的楊溢之。
《新神鵰俠侶》中聰明機敏的馮默風。
也曾是《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的不靠譜好丈夫南海。
他是特型演員,從2010年起就先後在《鐵肩擔道義》《毛澤東》《秋收起義》《偉大的轉折》等多部電視劇中扮演毛澤東形象,被譽為「偉人專業戶」。
他就是85後青年演員侯京健。
侯京健,1985年4月2日,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侯京健從小就展露了表演天賦,讀書的時候就會說相聲,還在北京市拿過幾次獎。
學生時代的侯京健是班裡的文藝積極分子,經常去參加一些相聲表演的比賽。因為之前也沒有讀過藝術學校,像舞蹈、台詞這些都是零基礎。高三藝考前,侯京健持續大半年,每天早起來練台詞,學舞蹈,到老師家去上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戲、北電、上戲三所表演系的最高學府均考上,侯京健最後選擇了離家近的北京電影學院。
侯京健199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反腐風雲錄》,在劇中飾演鍾小童,從而正式出道。
在多部主旋律電視劇中飾演中年、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是山東演員侯京健給觀眾留下的深刻熒幕形象。侯京健飾演的毛澤東形象,也得到國內多位著名導演的信任。
2009年首次扮演青年毛澤東,被侯京健稱為是自己的角色初期啟蒙階段。
侯京健:第一次出演毛澤東是2009年一次特別偶然的機會,我的一位長輩是一個製片人,偶爾看到這個有部劇叫《鐵肩擔道義》在招募青年毛澤東這個角色。這部劇跟《覺醒年代》的時代背景差不多,我去試戲的時候,片方就給我簡單的造個型,粘了個頭套,穿了一個長衫。當時的年紀也是20多歲,外形和氣質可能挺吻合的,於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澤東的經歷。
2012年,侯京健身上干凈的氣質和英氣的眼神,吸引了導演高希希。
侯京健得以出演高希希執導的大型史詩電視劇《毛澤東》,在劇中飾演青年毛澤東。回想起最初飾演毛澤東的心境,侯京健說,這不僅是在完成表演工作,更帶著 社會 責任感,「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表演,讓觀眾看到今天的幸福日子是怎麼來的,讓每個年輕人都可以珍惜現在。」
此後,侯京健又連續在《秋收起義》《毛澤東尋烏調查》等多部作品中飾演毛澤東。2019年,更是在革命題材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偉大的轉折》《絕境鑄劍》三部作品中三度飾演毛澤東,憑借精湛的演技,侯京健飾演的中、青年毛澤東形象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侯京健每一次扮演毛澤東都在進步。
侯京健:其實第一次出演的時候,我心裡是沒底的,只能抓緊時間閱讀史料、了解時代背景,而且那時候的影像資料都不像現在這么豐富。
到後來,我出演過不同階段的主席,從20多歲到56歲都嘗試過,他每一個階段的特質是不一樣的。他在北大的時候,對新知識新文化的求知慾和 探索 欲是非常強烈的;在革命時期,他有一種堅韌、不服輸的精神;而到長征時期和蘇維埃時期,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但他的這種打不倒的精神是比較足的,有一種運籌帷幄的感覺。
所以對於我來講,拍每一部戲雖然名字都叫毛澤東,但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不能一成不變。每一次要嘗試突破對我來說是非常難的事情,反而第一次出演是最簡單的,因為別人都會覺得我是一張白紙,對我的包容度會比較大,現在我覺得會越來越有壓力。
為了演好毛澤東的偉人形象氣質,侯京健費了不少精力去揣摩毛澤東的人生底色。
特別是在劇組拍攝行程緊張、條件尤為艱苦的情況下,侯京健拍攝過程中吃過不少環境的苦頭,這被他認為更好地幫助了自己還原角色人物的狀態。「演戲過程中需要無限地去接近這個角色,才可能塑造好他。在貴州拍攝《偉大的轉折》時,由於大雪,只能步行從山裡的拍攝地回劇組駐地,當時感受著毛澤東和紅軍走過的長征路,這11公里讓我覺得在冥冥之中,註定了要去走一次,感受當時的氛圍和艱苦,體會紅軍的韌勁兒。」
侯京健今年35歲,數次獨挑主旋律劇集的大男主,他主演的《共產黨人劉少奇》《偉大的轉折》《絕境鑄劍》三部作品同時斬獲「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他說,這也是他第一次最近距離地觸碰到了大學時的夢想,「參加飛天獎,走一次飛天獎的紅地毯,是我學表演之後一直的夢想。這次拿獎對我來說是一種認可,是一份榮耀。」
很多圈內的朋友都說侯京健背詞兒背得快,大段獨白還能一條過。
在電視劇《偉大的轉折》中,遵義會議和會理會議這兩場戲中,侯京健的段個人獨白分別長達二十八分鍾和三十六分鍾,打破了中國電視劇個人獨白記錄。侯京健說,自己流暢的台詞功底離不開每天閱讀的習慣,「我每天堅持看書,拍戲再累我都會看個半小時,文字帶來的自信和你對文字的敏感性會增加很多,拍攝的過程也會相當順利。」
在《共產黨人劉少奇》中,侯京健第一次挑戰扮演中老年階段的毛澤東。懷著 歷史 和 社會 責任感,侯京健認為塑造毛澤東的形象應該演進老百姓的心裡,更接地氣兒,「我會盡量做到比別人更努力刻苦,比別人更踏實。」
重大革命 歷史 題材劇《覺醒年代》,是侯京健第八次扮演毛澤東。
在這部劇中,從受到《新青年》雜志影響,到堅定共產主義信仰,青年毛澤東呈現了不斷 探索 救國之路的思想變化歷程。
雖然飾演這個角色已經數次,但侯京健坦言,要完美塑造不同時期毛澤東的形象,難度依然較大。
首先要保證「形似」。拍攝前,侯京健將體重減了十七、八斤,試圖在纖瘦外形上更接近朝氣蓬勃的青年毛澤東。由於毛澤東是湖南人,劇中特意增加了不少吃辣椒的戲份,不擅吃辣的侯京健向導演申請盡量找一些比較辣的辣椒,力求真實,而不是用菜椒代替。這些細節在表演上會對演員有很大的幫助。
在「神韻」上,侯京健認為毛澤東最顯著的特徵是「真誠」——發自內心地想去了解很多不知道的知識,尤其在第一次到北大後,他對這個全新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慾。同時他也是一個願意直面自己缺點的人,坦誠直接,不去偽裝;謙虛友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且不盲目,會產生自己的思考。「比如毛澤東同誌喜歡看書,但他並不是盲目求學,別人告訴他不懂的東西,他會記下來,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侯京健: 「一部影視作品除了讓大家觀看之外,還能讓觀眾感受到一些精神,是我們演員的初心和使命。」
演員侯京健一直為人低調,所以關於他的緋聞也是少之又少。
據網友爆料稱侯京健的女友叫牟星,是一名模特、演員。
牟星不僅有著甜美的外表,而且在性格方面也是那種非常大氣豪爽的女孩子,憑借著如此多的優點成為了眾多粉絲心目中的偶像女神,很多觀眾就是因為看過她所出演的影視劇後才成為了她的粉絲,大家在關注牟星的同時對於她的感情生活也非常好奇,雖然網上一直有牟星的緋聞戀情,但是牟星生活中目前還沒有結婚也沒有老公,其實直到現在牟星男朋友是誰都不被我們所知。
其實,侯京健目前還是未婚狀態。
『柒』 南海電影學院是全日制本科嗎
南海電影藝術學院是由海口經濟學院理事單位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舉辦的。由於海口經濟學院就是民辦本科學校,所以南海電影藝術學院也應該是民辦本科,也是全日制本科。
『捌』 青島歷史名人1-2位,越詳細越好,趕緊的,學校急用。。。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馮沅君:(1900—1974年),原名馮淑蘭,河南唐河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來青島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與林庚合編的《中國歷史詩歌選》獲全國統編材料一等獎。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陸侃如:(1903—1978年),江蘇海門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國立山東大學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辭選》、《杜甫詩選》、《韓非子選注》、《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等著作。馮沅君、陸侃如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
朱樹屏:(1907―1976年),字錦亭,山東昌邑人,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海洋生態學、水產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者。1946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兼水產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員。新中國建立後,任山東省水產廳副廳長,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副主席。撰有《中國近海浮游植物與水文及漁業的關系》、《十年來我國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論文40餘篇,其《海帶施肥養殖》、《海帶自然光育苗》、《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殖的研究》3項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朱樹屏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13號。
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蘇江都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建立後在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任教。1978年到國家海洋局進行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發表大量中外文論文,著有《狹義相對論》等。束星北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蕭 紅:(1911—1942年),女,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作家。1934年來青居住,1942年病逝於香港。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蕭 軍:作家,原名劉鴻霖,曾用名劉呤飛、劉羽捷、劉燕白、劉軍,筆名三郎、田軍、簫軍。遼寧義縣人,早年從軍,後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夏到青島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期間,蕭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蕭紅、蕭軍故居位於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在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青島的「資歷」恐怕最淺。自1898年德國開始規劃、建設「膠澳商埠」以來,至今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據說年輕的青島躋身「名城」的資本有兩個,一是擁有大片歐洲風格的建築,一是保存著一批文化名人的舊居。
讓人開心的是,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是渾為一體的。文化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里,旅遊者只需在游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當,稍拐個彎兒,便可造訪昔日文化巨子們的遺宅。
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話成為青島標志性的評語。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
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國史的人自會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綉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
與洪宅隔一個大門,就是當年在青島大學(後更名為「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是詩人徐志摩介紹給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的,當時尚未成名的這位湘西青年,顯然不能與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號樓里的12個青年教師中的一個。這個擅長以筆表達思想的文學才子顯然是個靦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懷念從文》中寫道:「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里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人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只好在黑板上寫了『請等五分鍾』五個字。他就是這樣開始講課的。」
「一多樓」位於如今的海洋大學校園內,是當時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的故居。與聞一多先生一起被楊振聲「游說」來青島任教的還有梁實秋先生,但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的學者似乎對青島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寫到青島,稱之是「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與梁實秋家相距不遠,但他們沒有同過事,1934年老舍應聘山大的時候,梁實秋已經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島住過三個地方,黃縣路12號是他住的時間最長的一處。在這里,老舍先生創作欲直比棧橋回瀾,不得不辭職專事寫作,這期間他寫下了《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當然還有他的另一個「作品」———兒子舒乙,也是在這里出生的。
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1934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里,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出生在青島的很少, 有很多名人都是旅居青島:這些名人的文章,你應該很清楚!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現在稱得上名人的還有都是青島籍貫:
1.唐國強----中國電影協會會長
2.黃曉明
3.黃勃
4.陳好
5.江濤(歌手)
6.倪萍
7.趙保樂
8.林永健
9.蓋麗麗
10.王寧(中央電視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回答者: liu12345678978 | 五級 | 2011-1-9 15:13
古代名人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玖』 電影鐵道衛士里扮演女特務的是誰
葉琳琅,1932年1月出生於南京,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祖籍江蘇吳縣。1950年9月在南京明德女子教會學校中學畢業後,放棄了去金陵女子大學外語系的學習機會,轉而考上了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校(現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四十年來,她參加過《如此多情》、《笑逐顏開》、《鐵道衛士》、《小字輩》、《不該發生的故事》、《血色清晨》、《霧野》等五十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2008年出演由李少紅導演的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一角。
個人經歷
1932年1月出生於南京。1950年9月在南京明德女子教會學校中學畢業後,放棄了去金陵女子大學外語系的學習機會,轉而考上了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校(現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葉琳琅學習努力,刻苦用功,各門功課均名列前茅。畢業後,葉琳琅被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1955年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四十年來,她參加過《如此多情》、《笑逐顏開》、《鐵道衛士》、《小字輩》、《不該發生的故事》、《血色清晨》、《霧野》等五十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為《保爾·柯察金》等四十多部譯製片的主要角色配音,並主演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幾十部話劇。她的表演生活化,人物特性鮮明,尤其是以演反面人物和喜劇人物見長。她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只有幾個鏡頭,都要傾注自己的全部熱情創作,力爭「人各有貌」。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2008年,葉琳琅出演由李少紅導演的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一角。
主要作品
紅樓夢(2008)飾演:劉姥姥導演:李少紅合作演員:王龍華、姚笛、楊冪、於小彤、蔣夢婕、李沁等
梅艷芳菲(2006)
異夢驚魂(2004)
咱爸咱媽(1995)飾演飾演收費老太太
留村察看(1994)
鴛夢驚魂(1993)飾演治安老太
以血還血(1991)飾演老闆娘
高朋滿座(1991)飾演嚴妻
荒唐歷險(1990)飾演宋彬彬母
離婚合同(1990)飾演婦女幹部
民國特大謀殺案(1990)飾演胖嬸
血色清晨(1990)飾演盆嫂
外灘龍蛇(1990)飾演鴇媽
最後一個皇妃(1988)飾演王嬤嬤
溫柔的眼鏡(1987)飾演王二姨
城市假面舞會(1986)飾演胖大嫂
女人的力量(1985)飾演胖大嬸
飄逝的花頭巾(1985)飾演秦母
白霧街兇殺案(1985)飾演葉老太太
狼犬歷險記(1985)飾演螞蚱媽
不該發生的故事(1983)飾演中年婦女
赤橙黃綠青藍紫(1982)飾演解母
星星星(1982)飾演丁嬸
回頭一笑(1981)飾演古嬸
愛情啊,你姓什麼?(1980)飾演林母
排球之花(1980)飾演女導演
小字輩(1979)飾演胖大嫂
青春(1977)飾演張琳
十月的風雲(1977)飾演張琳
南海的早晨(1964)飾演陳官運妻
暑假的禮物(1961)飾演李敏
鐵道衛士(1960)飾演王曼莉
金玉姬(1959)飾演劉桂蘭
試航(1959)飾演小張
笑逐顏開(1959)飾演王麗雲
虎穴追蹤(1956)飾演資麗萍
如此多情(1956)飾演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