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部美國災難片 好像是馬特達蒙演的 記不得了 劇情裡面有一個人發病開除草機碾壓死了人
電影——《滅頂之災》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在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正日益威脅人類生存的情況下一家人掙扎求生的故事。電影里的大自然母親已經對我們污染環境的行為忍無可忍,決定把人類趕出地球。於是,一種無形的神經毒素被釋放到空氣中,導致人類不斷自。殺。
❷ 《星際穿越》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有什麼觀後感
片中給出的核心危機是:地球的所有糧食因為一種枯萎病減產,恐養不活所有人,而且植物的減少會導致氧氣含量下降,憋死所有人。片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要移民太空,移民太空就需要控制重力的方法,要解一個有關空間的方程,這個方程已經被基本邁克爾凱恩扮演的老教授解出來了,就差一組數據,這組數據叫做量子數據,只存在於黑洞的視界內部,按照現有理論這組數據無法取出。這是plan A,是為了解救全人類。還有plan B,就是通過蟲洞,把人類的火種:五千個受精卵發射到遠方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這相當於拋棄大部分現存在地面上的人,只留下人類的文明火種。由於糧食不夠吃,所以政府關停了任何太空探索計劃,NASA變成了地下組織,專門干這plan A和plan B,拯救地球的事情。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槽點太多,首先是糧食不夠吃,把全人類搬上太空算哪門子解決辦法?太空中哪裡有空間種糧食,其成本比在土地上種高太多。再說了,地面上的枯萎病不會被帶到太空中去嘛?至於植物的減少會憋死人,同理。太空中也沒有氧氣,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就算是要去找什麼宜居星球,改造一個陌生星球的環境會比改造跟來就有有自愈功能的生態圈的地球更容易?那個行星還是在黑洞旁邊啊。。所以plan A想達到的,解救全人類的目的,只能靠治療植物的枯萎病解決,而不是飛向太空。如果用航天技術去解決人類存亡的問題,那麼只有plan B是說得過去的:送一小撮人,或者一小撮受精卵去別處尋求生機,拋棄地球及其人類。然後就是主角拚死撲進黑洞利用隱喻發給她女兒的,用在解空間方程中最重要的量子數據,到了我也沒發現這玩意兒是幹啥用的。按片子所說的,這個數據可以用來解一個方程,解出來然後,然後呢?為什麼好像等主角回到地球,一切生存危機就都被解決了?諾蘭試圖做出一副硬科幻的派頭,扯了很多黑洞,空間,時間的幌子,結果主要危機落腳在生物學上,最後把觀眾的注意力用父女關系吸引過去,而把一開始設置的劇情沖突——植物都要死了——的解決辦法這么不負責任地就掃到地毯下面去了。沖突是這樣層層被轉移的:植物都要死了>解方程需要數據>主角掉到了黑洞里回不去,一切都完了>數據拿到了,傳回去了,危機解除!
有人可能會說,科幻片就是這樣,不需要什麼邏輯。在虛構作品中追求合理性的人都有病。首先,真正好的硬科幻不是這樣的,2001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裡面的科學技術硬傷非常少,是因為有Arthur Clarke把關的結果。其次,邏輯硬傷出現在最主要的戲劇沖突之上,這跟科不科幻已經沒什麼關系了,這是編故事的問題。如果講一個這樣的故事,還要我們不去關注最主要的沖突點,核心的科幻點子站不住腳,整個片子的邏輯地基就根本不存在,那這個片子不就只剩下情懷了么,情懷值幾個錢?考慮到大部分人沒有看過太多科幻作品,沒有形成硬科幻的審美概念,再加上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話,電影說啥他們就認為是啥,所以他們對邏輯漏洞的感受還不是很強烈,導致現在這個電影評分很高。我在看這個片子的時候,特別是在後半段,是很痛苦的,因為我喜歡裡面的特效,喜歡演員的表演,看著他們被這樣的故事邏輯糟蹋,很不開心。
而且,有一點讓我難受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又一次遭到了扭曲。理論計算很容易,在白板上chua chua chua幾下就能算出來,所需的數據用莫爾斯碼就能傳輸完畢,航天技術跟開賽車差不了多少,科學家宇航員的身份抵不過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情人。我敢說,憑著從電影里的來的印象,大眾才在一定程度上有這樣的想法:科研經費給的太多了,都被科研人員拿去吃喝玩樂中飽私囊了。憑什麼給你們那麼多錢,你們動動腦筋就能有吃有喝,這對你們還不夠好嗎。這個往偏執了去說就是影片對於科研工作的極端不尊重了,不過反過來想,人家這么花大價錢炫酷化科研工作者,倒也挺享受的。沒錯,我們正在造的便是那毀天滅地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指哪兒打哪兒,無所不能。有一次我們實驗室說要停電,我們就開動加速器,撞了點裂變元素出來點燈用。是的,我們就是這么野。
我試圖用類比的手段表達一下這種難受,因為可能我受不了的一些設定硬傷,在別人看來不太影響他們的觀影體驗。想像一下,你在看的片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馬修麥康納的國家正在遭受懶癌疫情的威脅,所有人都懶在家裡不上工,市場停擺,金融垮台,眼看著所有人都要餓死了。馬修麥康納原來是一名政客,因為疫情的原因,開始當一名快遞員,給患了懶癌的人挨家挨戶送吃的用的,維持他們的生命。因為大家懶,所以政府關停了金融機構,因為反正也沒有交易了。在全人類都快要懶死的危機之下,馬修麥康納發現了隱秘在叢林之中的紐約交易所,他們在密謀兩個計劃,plan A是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盤活整個金融體系,以拯救全世界,plan B是派一小波人,去尋找一片未被懶癌污染的潔凈市場,帶著貨幣的概念,到那裡去創造新經濟體系。馬特達蒙作為先遣隊,搶先來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叢林中的一個野人部落,向馬修們發信號,說那裡的市場特別干凈,特別適合重建一個市場經濟體系。結果馬修麥康納放棄了別的幾個先遣隊發來的市場化信號,和馬特達蒙會和,結果發現馬特達蒙所在的野人部落早就英特納雄奈爾了,市場毫無立足之地。這邊廂,邁克爾凱恩在執行plan A的過程中,一直困擾於計算大量資金注入之後會導致什麼後果,算到最後一步,發現需要一組數據,那組數據描述的是,看不見的手能產生的推力上限。而這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取到的,所以邁克爾凱恩隱瞞了這個事實,讓大家意味方程仍在計算當中。最後的最後,馬修麥康納主動跳入一個市場內部,利用看不見的手,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正在幫助邁克爾凱恩計算的他的女兒感受到了這股異樣的市場波動,從而將看不見的手的推力上限數據傳送給她的女兒,一舉解決了那個方程,大量資金注入市場之後的結果能被成功預測。大家終於團圓了。劇終。
什麼嘛。懶癌呢?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嘛。
這個想像中的片子的一個場景:馬修麥康納的女兒皺著眉頭計算方程式,收到了他爹發給他的看不見的手的數據,眼中閃過智慧的光芒,在白板上計算了起來:「不不,我們一開始的假設都錯了,這是一個e的負指數函數,所以積分沒有上限,而應該有一個下限,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應該有最小推力而不是最大推力!我解出來了!Eureka!!!!!」然後把白板從陽台上扔向陽光下的普羅大眾。
其實這個片子中的確有很不錯的地方,比如一開始造出的末世氛圍,沙塵暴和植物枯萎,政府的反智政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講故事的環境。只是諾蘭為了要給觀眾營造視覺奇觀,生拼硬湊起來一個有關蟲洞之類的劇情。我非常喜歡一開頭馬修麥康納開著破吉普捕獵無人機的橋段,原始的追獵,和高科技的獵物組合在一起,美得人肝兒顫。馬修麥康納駕駛著陸器入大氣層的螺旋式下降,是曾經太空梭重返大氣層的減速招式,只不過電影做了酷炫化處理。方方正正的極簡主義機器人也特別萌,我不知道這個機器人的外形設計是否參考了2001里黑方石碑的設定,其行為和性格設定是否參考了銀河系漫遊指南里馬文的設定。每次那幾台方機器人的出場都會讓我特別開心。以及片子最後的殖民衛星。在高達中有著經典地位的圓筒形殖民衛星終於出現在了大熒幕上,不得不讓人感慨。這個圓筒狀殖民衛星的點子最初也來自於Arthur Clarke。
最後列舉一下其餘對主要劇情影響沒那麼大的硬傷
1.開頭離開地球的是分級助推的大型火箭,後來在1.2G的星球上,一個登陸艇靠自己的引擎就上軌道了,那一開始地球上用那麼大的火箭是為啥?
2.枯萎病滅了小麥,現在開始滅玉米,據說最後能毀滅所有植物。真的有這種病可以傳染不同種屬的植物?
3.先遣隊去的幾個行星都是在一個巨大的黑洞附近,那麼這個體系應該是以這個黑洞為中心,行星繞其旋轉。那麼沒有恆星的行星系統,怎麼可能適合人類居住。在幾個行星的地表場景中,可以看見大氣的散射光(明顯是在地球上取景),說明有恆星存在,那麼恆星在哪兒?
4.如果這個太陽系確實有一顆恆星,那麼這個恆星有較大可能和黑洞組成雙星,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繞這個雙星系統的行星的軌道會較大程度地偏離圓形,行星與恆星的距離波動會很大,氣候會非常不穩定。再考慮到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恆星被黑洞擋住,就更加劇了行星的氣候波動,地表存在液態水的幾率非常小。這樣的行星適宜人類居住,說啥都不信。
4.5.說道那個有水的行星,為什麼海那麼淺(片中角色站在水中,海水到腰),能有幾十米高的浪?那麼高的浪,行進在淺水中,會形成拍岸浪,就是在海邊見到的,浪尖捲曲向下拍擊的浪,拍完之後大浪就消失了。而片中那個浪經過主角們就直直的繼續前進了。
(有人說是引力引起的潮汐浪。潮汐的波長是半個行星周長,你不可能看見一堵水牆沖過來,你只能看見水位上升和下降)
5.另外一個問題,據片中展示,黑洞周身環繞著發光氣團,如果這是黑洞捕獲的恆星物質,那麼這些恆星物質因為角動量守恆會形成一個圍繞黑洞旋轉的圓盤,而不是像片中那樣像條哈達一樣繞得哪兒哪兒都是。在黑洞捕獲恆星物質的時候,會放出極高強度的X射線和gamma射線。這些輻射在主角兒們能看見黑洞的時候就把他們輻射死了,飛船幾毫米的鋁板(片中原話)根本不可能擋住這么強的輻射。
(關於黑洞吸積盤的問題,就是黑洞吸引恆星物質產生的光帶,確實應該是平面。但我在看片子的時候忽略了黑洞的引力透鏡效應,處在黑洞後面的吸積盤的像會被彎折,看起來像是從黑洞的上下兩方向探出頭來。
❸ 就《我是傳奇》和《火星救援》來看,威爾史密斯和馬特達蒙誰的演技更勝一籌
《我是傳奇》另一個名字是《末日傳奇》,於2007年上映,是根據李察.賣森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品。電影講述的是人類被一種變異的病毒感染,最後整個紐約市都只剩下威爾史密斯扮演的前軍方病毒學家羅伯.耐佛。
之所以可以倖存,是因為他體內有抗體,這部戲百分之八十的戲份是由威爾史密斯完成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非常考驗演技。
更加難得是,電影並沒有在絕望的氛圍上進行深層渲染,我們甚至看不到幾分傷心難過,反而總是被馬可的那種樂觀、不放棄的心態與精神時時鼓勵包圍。馬特達蒙的表演輕松、生動又極具說服力,將一場絕境生存變成了觀眾的視覺、心理享受。
無疑,這兩部劇很多都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很考驗演技,兩位演員的演技自然不用說,不過如果按作品的表現來說的話,我覺得馬特達蒙的演技更勝一籌。
❹ 一部科幻片主角叫馬克斯,工作是製造機器人,被輻射了
極樂空間》,英文名《Elysium 》,說的是2154年,由於環境污染,地球已變成了貧民區,洛杉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到處是破敗和荒涼的景觀,富人們住在距離地球20分鍾路程的空間站「極樂空間」,那裡擁有可以提供及時治療的醫療機器,沒有戰爭和疾病,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居民們呼吸著潔凈的空氣,在巨大的私人泳池邊曬太陽。馬克斯(馬特-達蒙 飾演)在洛杉磯的一家監獄工廠上班,幫助製造警察機器人。一次工作中的事故讓他受到嚴重輻射,只有五天可活,他只能鋌而走險地闖入極樂空間去醫治……
類似題材的科幻片,已看過幾部,反映出對人類未來的隱憂。人類這種貪婪的動物,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比科幻片中演的更糟糕呢?這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
❺ 誰知道這是馬特達蒙的哪部電影
這是影片《心靈捕手》。
導演:格斯·范·桑特
編劇:本·阿弗萊克/馬特·達蒙
主演:馬特·達蒙/羅賓·威廉姆斯/本·阿弗萊克/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明妮·德里弗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97-12-05(美國)
❻ 一個人拿著一把ak把一個機器人打爛了的是什麼電影
馬特達蒙的最新的科幻大片《極樂空間》,那個橋段是,馬特達蒙拿著改造的AK,其實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沖擊波槍,幾顆子彈接近機器人爆炸的沖擊波將機器人沖擊飛到空中,震得稀碎。鏡頭用的慢放很帥。
❼ 馬特達蒙在星際穿越里客串了嗎
沒有。《星際穿越》是2014年美英聯合製作的科幻電影。該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領銜主演。
該片在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之上進行改編,主要講述了一組宇航員通過穿越蟲洞來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 。
該片於2014年11月5日在美國公映,11月7日在英國公映,11月12日在中國大陸公映。並於2020年8月2日在中國大陸重映 。
《星際穿越》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DtbPTOjpYKthdHHd8MYLYw
❽ 馬特達蒙裝甲車機槍掃射電影叫什麼名字
《極樂空間》是一部美國動作科幻片,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執導,好萊塢影星馬特·達蒙與朱迪·福斯特領銜主演, 故事講述馬特·達蒙扮演一位向統治規則發起挑戰的貧民。他因為在工作中被高輻射只剩五天可活,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偷渡到「極樂空間」。
❾ 美國有一個科幻電影,未來世界以後環境遭到破壞,窮人被留在了地球,富人住在太空並派機器人管理窮了 這
《極樂空間》(英語:Elysium)是南非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執導的2013年美國科幻片。影片主要描述2159年,世界上有兩種人類存在:一邊是富人,他們生活在無污染的人造空間站Elysium(極樂空間),而另一幫窮人則在廢料成堆、人口過剩的地球上苟延殘喘。兩個世界之間存在著來往的通道。但是,朱迪·福斯特飾演的「極樂空間」高官羅茲,一個性格殘暴的鐵血統治者,嚴格執行禁止移民的法律,迫使窮人世代生存在地球上,不得翻身。馬特·達蒙飾演的Max,因身患癌症而意欲冒險前往極樂世界。兩個貌似隔絕的世界是否有反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