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安的電影斷背山獲得奧斯卡金獎後哪個詞語一夜間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斷背
【由來及釋義】
【相關詞彙】
同性戀題材電影《斷背山》電影海報
[編輯本段]【由來及釋義】
斷背(Brokeback),2007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的171新詞之一,出自李安的同性愛題材電影《斷背山》。電影《斷背山》講的是兩個小夥子之間一段長達20年的感情糾葛。斷背隱喻同性戀,現在網上很流行用「斷背」來代替「同志」。中國古代把男人和男人相愛稱為「斷袖」「龍陽」「分桃」,所以「斷背」也就用來暗指兩個男人之間的同性相愛。
李安說:「人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斷背山'」。在這部電影中,李安真正的達到了「直抵人類情感最敏感最隱晦」的一面,將現實中不被認同的真實情感表現出來。李安不贊成人們將《斷背山》歸類為狹隘的同性戀電影,而認為應該將之視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也是一部有關全人類情感的影片。
Ⅱ 充滿了中國式武俠哲學的電影《卧虎藏龍》,真的能夠被稱為經典嗎
不按套路出牌,不少情節也樂趣橫生,算是一部很經典的劇。
這部劇僅從獲獎的情況來看就可以看出來這部劇的厲害,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算得上是華語片的優秀代表作了。如果說《卧虎藏龍》不算經典,又有哪部劇能夠稱為經典呢?
雖然說這一部電影是一部武俠電影,但是其實和現實生活中很多都是很相似的。比如說俞秀蓮,雖然一身武藝,但也還是要照顧自己的鏢局,還要帶領自己的手下討飯吃。然而這其中的無奈,和現實生活的我們都是很相似的。
俞秀蓮與李慕白之間之間的愛情也是很令人動容的,這點電影中都拍攝的很好。雖然說這部電影是部武俠片,但更多的還是關於人性的討論。所以,這可能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這么經典的原因。
Ⅲ 都說李安的《比利·林恩》是里程碑式的電影,它究竟開創了什麼
都說李安的《比利·林恩》是里程碑式的電影,它開創了一個歷史題材的一個先河,從他的作品內容和場景構思上面都是和之前不一樣的,這無形當中讓觀眾的視覺有一個很大的沖擊,這部歷史題材在他的導演下顯得更加不一樣,給全球所有人帶來了深思,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還有一些國家還在忍受著戰爭的折磨,也算是呼籲大家團結,和睦。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部影片來自戰爭主題,淺顯地來看,李安並沒有給出相當明確的立場指涉,在戰與不戰之間站隊,這讓美國主流價值觀很難摸到痛點,這是一部細膩關注內心的具有多重解讀空間的作品,李安的精髓永遠是向內進攻。這也讓很多人去反思當下的生活,和對當下國際形勢的關注。
Ⅳ 如何評價李安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很多人說李安是用東方人的情感,表達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術,拍東方人的哲學。其實在人性深處,哪有什麼東方西方,我們的焦慮,我們的恐懼,我們的困惑,我們的憤怒,以及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痛苦是個人的,痛苦也是全人類的。
Ⅳ 李安談120幀技術,對電影意味著什麼
主持人:你做的事情非常的領先,很多事情都還在探索當中,你是怎麼跟劇組溝通,以及說服出資方?怎麼跟大家溝通這件事是沒錯的?
李安: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告訴他們其實你們不夠好,我也不夠好。對美國人來說,YOU ARE NOT GOOD ENOUGH 這話不太容易出口,但我還是講了。
常常已經都開拍了第三個禮拜,我才發現有個東西做了一百年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拍是錯誤的,你要發現這種錯誤。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棒,那就不行了,所以第一個要謙卑。這蠻難的,每個行業做到那麼好的時候,他不只是有信心、技術,他有他的驕傲跟身份,一個好萊塢做 3D 的你跟他說,這樣不行,他會發脾氣,這時候就要去調和、溝通,真話你要告訴他,會傷害他然後要哄他。片廠的話,就是連哄帶騙(笑)。所以搞這么久不是我工作,都是在一些溝通上面。
加上最終怎樣去商業發行,怎樣在這個工業的環境裡面,去把一樣一樣事情做出來,怎麼聯系、串聯,最後就是發行和觀影習慣,要扭轉觀影習慣當然是很困難。
我覺得最後你可以不喜歡我的電影,但不要去罵這個「媒介」。我們剛剛上手,我希望觀眾看的時候,只要知道這是值得追求的,這樣就足夠了。
主持人:在團隊帶領上,這些人是你長期合作,還是根據案子合作?
李安:除了剪接師之外,我沒有固定班底,大部分是根據案子找人合作。至於領導一個團隊,大家基本上都是蠻希望跟我工作,點子說出去,就變成大家的一個信仰,就一起同甘共苦,不管是喂獅子還是怎樣,就手拉手,我就好像一個傳教的人。不過,因為是新的東西,他們也會有疑惑,基本上我也是蠻老實的,也不會去過度哄他,因為這也是有限度的。
但我覺得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這個經驗很值得。其實如果是個喜歡這個行業的人,通常他是歡迎這種善意的折磨,他們會喜歡挑戰,喜歡做不到的東西,盡管失敗做不出來,還是會有一點活力,這樣的人我比較傾向跟他合作。
像那種覺得自己已經很棒的人,我就不太甩他。我都沒很棒了,你怎麼可以很棒。大家都應該一樣在學。而且我很不喜歡那種是攝影,就天天講攝影的人,這種我覺得非常不 OK ,就是只把他那塊搞好,其他都不管,這種人我就覺得干電影要干嗎?我希望他跟我講戲劇,電影、人生、文學,談什麼都比談一些本行技術好。
主持人:明明已經很成功了,可以打不少安全牌,為什麼要持續走入一個有風險的新領域?特別你已經進入不惑之年了。
李安:人過六十還真的是開始在困惑了。簡單講,就像麥當娜的歌 「LIKE A VIRGIN」,希望每次做都像第一次 。
我覺得是個性吧,真誠很重要。當電影拍到上手,發覺套路之後,最好連方法都要改。
電影以前大家都這樣做,也沒想這是好還不好。舉個例,好萊塢做的那個海浪,就像澡盆一樣,在大池子里,水在那邊盪來盪去,那不像海浪,就是澡盆。
我如果是在好萊塢拍(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就會有人說,我得過幾個奧斯卡、做過《泰坦尼克號》之類,但你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好萊塢那個雨,我從來就沒看過下雨下得好過,做得都不能看,但大家就不會去懷疑。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拍攝場景,位於台中水湳機場
像海的波長其實很長,它不是來回擺盪,我要製造新的,你好萊塢就是不會做,所以我帶到台灣自己發明。我們把浪削掉,浪就不會打回來,我們可以把波長做得長一點,雖然還不到真的海,就是「OPEN SEA」的感覺,但我覺得這東西就很有意思。不過,到現在都還是沒看到有人這樣做。
當然講一個故事還是很重要,只是在這之外,我覺得講什麼內容,跟怎麼講這個故事,是同等重要,因為電影是一種體驗。你的身體怎麼感受它,直觀上,觀眾看到那個影像,怎麼跟它去呼吸、溝通,這是電影的本質。故事中的喜怒哀樂,說穿了也是一種形式。電影最可貴,就是你跟它的直觀關系,這跟你的拍法、科技有很大關系。
所以內容跟科技不是兩回事,這是一體兩面。
童子賢:大家都覺得李安是溫和、溫文的,但是他回答的時候,他的本質是一個具有創造力,帶點叛逆個性的李安。這就差不多看得出他六十歲以後,還會持續探索創造,也會繼續叛逆,不會安於電影產業的既有規范,條條框框或技術架構,是不能滿足的。
事實上,對於科技產業來說,改變就是它的產業特性,時常我們會發現,硬體(硬體)跟軟體(軟體)走的速度不一樣。硬體開發到一個程度,根本還沒回收,新的技術又來了,對於硬體方來說,當然會很渴望內容產業的帶動,沒有內容,大家有硬體要做什麼,其實科技產業都會有發明、創造的沖動,但如果整個應用跟不上來,也就有困難。
主持人:未來會繼續挑戰更高技術?
李安:我就怕下一部這樣規格電影,就是我的下一部電影,再下一部還是我的,那我就退休了(笑)。我很希望我的同業,不管他們感覺怎樣,一定要上手來試試看。這一定要有產業。像是電視就很明顯,電視已經可以不用戴眼鏡就可以看 3D ,可是沒有這個軟體、需求,做了也白做,所以我希望當然不要這種情形。
我會盡我能力到處推銷,不只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至少要跟我同業說這是一個可能性。我一再講說,我沒有瘋,我沒有發瘋,真的是看到,這是個很好看的東西。就算不喜歡這部電影沒關系,但只要知道這個東西值得追求就好。
現在要把觀眾拉到電影院真的不容易,但我很相信戲院這回事,尤其我們現在不進教堂、廟宇。我們需要溝通,大家聚在一起看一個東西,就是導演跟大家分享一個精神上的東西,你需要假裝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然後去應證你的生活,找到條理。
我覺得人很本能,從我們有歷史開始,不管是在岩洞點個火把講個故事,未來電影一定會往前走,這只是剛開始。你要在 IPHONE 上看也可以,但你跟很多人一起聚在一起看、體驗,我覺得這是摸到人心裏面的真相一個很重要的活動。
有人問我 VR 怎麼樣,我說還不曉得,但作為一個拍電影的人,我寧願相信「MY VR IS NOT YOUR VR 」,我覺得這個東西的升級,不管是技術、藝術都是各方面。
我真的很希望把觀眾帶回戲院。
而對於好萊塢的那些人,「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告訴他們,其實你們不夠好」。
題圖來自《天下雜志》、豆瓣,本文轉載於「好奇心日報」ID:QDAILYCOM - 你的頭條不該只是些無聊事,讓好奇驅動你的世界。歡迎關注!
- END -
微信ID:劇透社( jutou321)
每天牛逼一點點!
Ⅵ 台灣取景剛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李安說《少年派》這部電影是在「台灣」取景的,請問取景地點在哪裡
我只知道好像是在屏東,具體的位置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建議你別去了,一個荒廢的破軍用機場改造的一個大水池有什麼好看的。都是後期製作的,肯定大部分設備早就已經入庫了,你肯定看不到的。一般的程序就是,這些東西都得留著李安老的時候拍賣掉,再賺一筆。不過跟你說一聲,這個水池現在已經有用的是全球第一的造浪技術,估計你真夠嗆能進去參觀。
Ⅶ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獲成功 3D技術功不可沒
《少年派》
深刻的思想內涵才是最大的亮點,
也是電影的成功之處。
無論從宗教、
生態、
哲學甚至語言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都值得觀眾細細品味。靠信念,他神奇地活了下來。
一、
《少年派》充分的表現出了李安成熟高超的藝術功力
1.
三條線索的互補和角逐
關於李安在電影里置入的三個故事,也就是三個角度來呈現一個事件,成為了觀影者對
影片對饒有興趣的部分。
你到底相信哪一個故事,
也成了影片之後觀眾之間對人性拷問的一
個游戲問答。
第一個就是影片大部分精美壯觀的部分,即海上漂流,少年派獨自與孟加拉虎對峙、幫
助、共處的故事
;
;影片用日本保險公司的人不相信這個故事,用無人島不存在的客觀事實
來逼供出
「真實」
的第二個故事,
當然顯得更加黑暗和殘酷,
顯然沒有人獸共同對抗大自然
來得壯麗;
更為絕望和幽深黑暗的是講述人沒有講述的故事,
即隱含在敘事部分空白處的情
節。
內心有猛虎,李安也想告訴觀眾,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老虎,而我們不願正視或看不到
他人的內心,通常都有一個令人戰栗的瘋狂和野蠻滯留其中。
之所以有幾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在同一部作品闡釋,正是因為李安的聰明和力量,他對
於作品的駕馭和本身對復雜人性的理解,
甚至他的懦弱和狡詐,
都已經成為觀眾對完美作品
的一種極致審美。
2.
畫面安靜、悠遠宛如水墨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李安形容為自己的
「
一個夢境
」
,縱觀李安這位導演,他的夢境
必然是安靜、
悠遠的,
而這部電影的畫面就是這樣。
影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多次出現的
海洋鏡頭,
無論是派在海底看見大船緩緩沉沒,
還是他在如鏡面一般的海水上獲得重生,
甚
至派孤獨地對著大海落淚
……
無論當時派的情感是快樂還是心碎,
這些海洋的鏡頭都異常安
靜,每一幀都像一幅水墨畫。
3.
李安慣有的東方思想
李安在好萊塢的電影,
一向以東方思想去拍攝歐美人的故事,
從而
受到全世界觀眾的青睞。
在這樣一部貌似主打視覺效果的影片里,
李安仍然把他的東方思想
融入到該片的方方面面,男主角派的語言、舉止、甚至思維方式,都極具印度色彩。
二、從影片的商業性上看
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無論從投資、製作、宣傳無一例外地都走大片路線,但實際上該片
並不是傳統商業電影的模式。
沒有救世者靈魂附體的英雄,
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愛恨,
該片就
和李安以往的電影一樣,節奏舒緩、悠長,完全是一部文藝片的調子。片名《少年派的奇幻
漂流》將影片分成三個部分:
「
少年
」
、
「
派
」
和
「
奇幻漂流
」
,電影用了近一個小時去介紹派從
出生到成長為少年時在印度的生活,
這段情節略顯得有些緩慢,
而且夾雜了很多派的父親向
他介紹人生觀以及派對宗教的思考的情節,
觀眾需要很強的耐心,
才能堅持看到真正
「
奇幻
」
的故事
,
而讓觀眾倍感期待的
「
奇幻漂流
」
部分,只在電影里佔一半左右,這個部分其實才真
正展現了該片商業巨制的色彩。
2.
特效的催化!
《少年派》的成功,技術的突破性運用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奇幻漂流的夢
幻海景,以及老虎、斑馬、猩猩、鬣狗、各種海中動物,都是在成熟的特效技術上呈現出來
的。
當畫面試聽的奇觀如此神妙,
真的能夠彌補觀眾對於情節的注意力,
讓整個電影向生理
視覺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電影不僅真實可信,更可以單純以獵奇而贏得天下!
其拍攝的手法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片,也不同於動畫電影那般誇張,
《少年派》很好
的依靠三維技術,
把寫意和寫實,
把浪漫和現實巧妙地雜糅的天衣無縫,
片中各種動物的細
節奇觀,
老虎的眼神,
魚兒的鱗片反光,
午夜的星辰和海洋生物的熒光,
既是本著寫實的思
路去精心建構,
但是其效果卻是飽和的高度完美,
形成了基於三維技術的獨特美學。
單從這
種標桿性的美學意義來說,
《少年派》也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
Ⅷ 李安第一部外語電影《理智與情感》,為什麼說溫暖動人美如油畫
眾所周知,這部電影是根據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簡·奧斯汀精妙而有意義的話語為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艾瑪·湯普森作了適當的改編,而李安則用圖像溫柔地表達了這個故事,並將其濃縮成這部美麗的電影。李安第一部外語電影《理智與情感》,小編覺得說它溫暖動人美如油畫的原因如下:
4、在電影的結尾,埃琳娜欣喜若狂的哭泣是一種理性壓抑後的情感爆發。瑪格麗特·安的愛情是無拘無束的。她的愛情註定要從強風大雨和烈日的邂逅開始。這是一種接二連三的安排,一種莎士比亞式的戲劇愛情。這兩種愛的本質其實是奧斯汀委婉曲折的語氣。雖然電影的結局已經變成了大團圓結局,但小說中的悲劇可能更令人震驚。
Ⅸ 李安的電影《色·戒》講的是什麼
片名:《色,戒》 英文片名:Lust, Caution 導演:李安 原著:張愛玲(走過中國現代文學史,張愛玲是你要流連駐足的一塊里程碑;走過女性書寫的流域,張愛玲不是大河,是彼岸;走過中國最黑暗的年代,張愛玲在黑暗中點燈,從淪陷區里發聲。她生於上海,十里洋場孕育了她的獨特才華;她隱逝美國,客死異張,塵歸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 編劇:王蕙玲 James Schamus 主演:梁朝偉 湯唯 王力宏 陳沖 內地上映日期:2007.11.01 出品:銀都機構上影集團 海上影業易先生電影製作公司 《色·戒》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關鍵詞:暗殺、特務 小說描寫了一場未遂的暗殺事件的全過程。易先生回家———王佳芝在和太太們打牌———兩人都離開了———暗殺始末———易先生晚上回到家中,就是這么半天左右的事兒。這是小說本身的故事。往前可以延伸為一個長得多的過程:在香港,王佳芝所在的小組,就打算接近易先生,但沒能得手。我想要拍電影,光是現在的故事還不夠,李安一定會向前推到這個地方為止,其實這是張愛玲早就安排好了的。 張愛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提示了兩點,非常重要。第一,王佳芝並非職業特工,只是「玩票」。王佳芝憑一時愛國心的沖動,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就干起特工來了。小說里只有一個職業特工,就是組織王佳芝暗殺易先生的人。相比之下,王佳芝就太不專業,所以才會感情用事,導致行動失敗,自己也送了命。 第二,張愛玲強調,王佳芝在香港「第一次企圖行刺不成,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是為了喬裝已婚婦女,失身於同夥的一個同學。對於她失去童貞的事,這些同學的態度相當惡劣———至少予她的印象是這樣———連她比較最有好感的鄺裕民都未能免俗,讓她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然也不至於在首飾店裡一時動心,鑄成大錯。」王佳芝大概有生以來頭一次有真正被人愛的感覺。有這樣的背景,人物的心理變化才合理。 《色·戒》中究竟有多少張愛玲本人的情感? 關鍵詞:無情、無奈 這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愛情觀。「無情」是張愛玲對世界的總的看法;但是她又強調無情的背景下人物些許的情感體現,將這視為人生的必要支撐。這個特點,在《色·戒》裡面表現得非常明顯。王佳芝在首飾店,看見給她買首飾的易先生臉上「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她突然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王佳芝死了之後,易先生回想起來,「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兩個人的想法完全一樣,就像張愛玲說的「如出一轍」。 張愛玲的小說,第一個特點是心理刻畫深刻,過去的《金鎖記》、《茉莉香片》,整個故事情節,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動來推動的,心理變化,導致了人物關系的變化,《色·戒》在這一點上很明顯。第二個特點是結構嚴密,情節發展環環相扣,滴水不漏,《色·戒》尤其如此。還有一點不一樣,這以後的小說更多強調人物面對命運的無奈,而之前,無論曹七巧,還是白流蘇,都是敢做敢為,多少還有「英雄」的影子。《色·戒》寫的正是人物面對命運的無奈。 《色·戒》改編成電影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心理活動 小說中有兩段重要的心理活動。故事的轉折點是易先生突然提出要給王佳芝買個鑽戒,作為紀念。看了好幾款,都不滿意,後來看中一個六克拉的,他很爽快地講好價錢,而就在這時,王佳芝忽然感到,「這個人是真愛我的」,於是說出「快走」。暗殺行動就這樣失敗了。 小說最後一段,易先生的心理活動,跟這一段如出一轍。晚上回到家裡,他想:「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這也很難表現出來。但是假如沒有這兩段心理活動,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色·戒》最精彩的就是人物的心理變化,全是內心戲。在這點上,要超過《斷臂山》。那電影結尾,兩個人的衣服套在一起,把人物的關系揭示無遺。李安要拍《色·戒》,也得找到類似這樣的東西。 在張愛玲筆下有兩副眼光,其一是人的眼光,比如王佳芝怎麼想,易先生怎麼想,這都是人的眼光;同時,還有另外一種眼光,就是俯視人類的,可以說是上帝的眼光,這也體現於《色·戒》之中。王佳芝是女主人公,在小說前半部,都是她的視點。但是小說寫到她從首飾店出來,坐上人力車,遇到封鎖,就不再寫下去了。之後視點移到易先生那兒,說:「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鍾統統槍斃了。」王佳芝就在這「統統槍斃」之中,簡直微不足道,被一筆勾銷了。這就是用上帝的眼光去看,可以形容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不知道這怎麼在電影中表現出來,而這一筆,實在是太厲害,太精彩了。 《色·戒》的背景 《色·戒》寫於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才發表。張愛玲的《傳奇》以後的作品,大家都關注得不夠,而對《傾城之戀》、《金鎖記》這些前期作品關注過多。其實此後她還有很長一段創作歷程,往往被忽視了。而《色·戒》恰恰是這個階段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 雖然《色·戒》在社會上不大被關注,張迷還是很看重這個作品的,張愛玲自己還寫過一篇關於《色·戒》的文章。張愛玲很少寫文章為自己的作品辯護,為了《色·戒》,她專門寫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的小說發表之後,有人批評,她不同意,就寫文章加以反駁。我覺得,因為這是她的得意之作,所以才不願意受到誤解。 《色·戒》的原型 《色·戒》是有原型的,比起張愛玲的其他小說,這里的原型更加切實。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村,汪偽政權特務頭子;王佳芝的原型是鄭蘋如,抗戰前《良友畫報》就登過她的照片,後來成為中統特工,參與刺殺丁默村,未獲成功,反而被害。抗戰後審判漢奸,丁默村被判處死刑,罪狀之一就是殺害了鄭蘋如。這都是有記錄可查的。鄭蘋如的後人現在也還在。 關於《色·戒》的素材,張愛玲本人說:「這個故事的來歷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後再談。」我覺得我們也只能說到這兒為止。王佳芝不等於鄭蘋如,丁默村也不等於易先生,二人的關系更不等於當年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否則的話,怎麼還叫小說,豈不成了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