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他強調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的影響以及兩者的有機統一,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他們的學說對意識流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的關於潛意識的觀點以及他的用自由聯想醫治精神病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觀念。從弗洛伊德的學說出發,人是充滿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和人與社會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論,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12/03/D156123.html
Ⅱ 這電影太意識流了,是什麼意思
太傻了
或者說白點就是一般人都看不懂的.類似與繪畫中的抽象派
Ⅲ 意識流電影的意義
特徵
全球影壇上呈現的意識流影片的作品特徵是極其鮮明的,回納興起有如下*個特徵: 意識流電影往往是打破了時間、時間、中央的界線,把時間、中央自由地扭結興起,由於這些影片編導認為,當一匹夫著想題目時是沒有時間、中央觀念的,思想活動往往是沒有條理性和規矩的,他們還認為,要「真實」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動,就否則受時、空、地的限制,特定誇張時間、中央的同一,必定有「虛偽」的因素,有「編」的紋路。千萬把時間、時間和中央混在一起的伎倆,在常軌電影中也呈現,有時也呈現「閃回」、「倒敘」,但它是圍繞一度主題和一度核心事情來治理的。意識流電影的「閃回」、「倒敘」卻不同,不是為核心事情服務,完整是按照人的潛意識的不規矩活動而混在一起的,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現代有名影片《老槍》就是成功的典型。
《老槍》這部影片由法國有名導演羅貝爾·昂里哥於20百年70時代執導的。他成功地將20百年三四十時代形成的電影傳統和五六十時代呈現的摸索創新聯合興起,使影片取得令人贊美的成績,所以榮獲了1976年法國首屆最高電影獎——凱撒獎的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聲音獎。這部影片最明顯的特徵是大批應用了「閃回」。「閃回」在影片中呈現10餘次,在時間上把持了全部影片攝影時間的五分之二,這在一般影片中是少見的。這部影片由「閃回」在構造上形成了兩個時空層次,即現實時空層次(客觀的時空層次)和心理時空層次(主觀的時間)。這兩個層次明白明白地將影片分成兩個部分,敘述了兩個本事:一度是二次大戰末期,法中醫生於連為妻子女兒報仇,手拿老槍,孤身一人消滅德國殘敵的本事。另一度是大生前於連和妻子克拉拉從一見傾心,到孕前生養女兒弗洛蘭絲的幸福性命。這兩個層次展開的兩個本事是有機地聯合在一起的,互為報應,挺進兩個本事雙向展開。現實層次觸發了心理層次的展開,心理層次又為現實層次的舉動需要動機,兩個層次互相比例,互相烘托,構成了這部影片劇作構造的房基骨架。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意識流影片《老槍》中的「閃回」真實充散施展了作用。傳統影片中的「閃回」重要作用取決交差或彌補某些事情,以保證書影片敘述的本事有頭有尾,完整無缺,很少用於展現人物的心坎全球。而《老槍》中大批應用「閃回」,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將暗箱深進到人物的心靈深處,揭示人物心態,從而塑造了一度幾何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並因此大大加強了影片主題的深度和廣度。如影片中的現實層次是按照時間先後次序展開的,心理層次則證據物主公於連的心態呈呈現來的,和現實時間恰恰不同。第一次「閃回」,是於連的「想像」:妻子和女兒被德寇用噴火槍殘害成「木炭」。這里用於連的想像就使觀眾親口看到了於連這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閱歷到他的激憤之情。下一場呈現的一度個閃回,使觀眾從於連的心理立場,看到了於連幸福的家族性命和甜密的愛情性命。從這些「閃回」里,觀眾看到了部隊在一匹夫心理上發生了深厚的烙印,同時也看到了一度真實的好漢。這完整來自「閃回」伎倆的功效。因此說《老槍》是一部憑借「意識流」描繪部隊的成功影片。這個特點體現了50時代以來眾人重視展露部隊對人實質上的反應,而一反傳統部隊片從外部體現部隊的老套。
再提一下《廣島之戀》,這部影片完整摒棄了傳統的本事和線性的敘事構造。它超出大批的「閃回」和畫外音手腕,打破了時空界線和對內容的外部描寫,把過往和現在、閱歷和閱歷的描寫交錯在一起,在對印象和遺忘,閱歷和時間等題目標探究中表示了部隊給人帶來的夢魘。影片中對過往的希望並不但是對往事的回想,而是被深深嵌進今日之中,和今日構成了一種暗喻式的構造。影片中搬動攝影的廣島街頭的暗箱和同樣方法攝影的納韋爾街頭的暗箱組接在一起。這種過往和現在的融合形成了影片一度時間性的主題,片中的「她」就是作為「過往」的一度專人,這兩位都有著自己幸福家族的物主公之間的愛情顯然不能從一般的性命的意義上往懂得,而毋寧說是一種象徵。納韋爾姑娘的匹夫遭遇和廣島遭遇的浩劫完整不能相比。但導演雷乃卻有意把這兩個相差懸殊的全球聯系在一起,以一種奇特的比例誇張部隊的殘暴。這兩個異地呈現的事情又能從時間輓聯系興起(「她」獲得革命之時,正是廣島遭遇災禍之日),從而進一步打破了它們的時間界線,使其變化人類永遠的印象。
瑞典導演伯格曼的《野草莓》也是超出人物的意識在現實媒人潤澤下自由地活動,完整打破了時空界線,竟然歸納了老教授波爾格全部的一生。影片在一段波爾格向觀眾敘述自己的本事的片頭後,就是他作的一度噩夢。在夢中,他看見一輛靈車在街上自己行走,棺材開辟來,裡面的逝世人伸出來要拉他進往。而他覺察,這個逝世人正是他自己。夢中包括的對逝世亡的膽怯促使他對自己進行反思。影片長波爾格探看家母親的段落是用現實的形象來暗示他對自我的摸索。影片中的另一度夢,象徵著他對自己的審訊,揭示了老教授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否定和自責,而又和他在現實中正在動向一度新的聲譽形成了鮮明的比例。在影片結尾,老教授又作了一度美好的夢,表呈現他對新性命的渴看。伯格曼在影片中不但應用大批直接的心理畫面來表示過往的反思,並且超出對現真情景和人物的規定,使其和過往緊密連貫,以強化人物的主觀感受。這些現實中的形象既為波爾格的心理活動需要了根據,也使過往和現在、夢幻和現實構成了一度互相耦合的整體。 上百年的三四十時代,好萊塢的本事片作品取得了壯盛時代,而這些本事片都是戲劇式構造,故稱戲劇式電影。在藝術歷史的長河中,先有戲劇,後有電影,早期的電影學習了戲劇。因此電影作為本事片式樣從一生育,就受戲劇反應,總是沿襲亞里士多德、易卜生等的戲劇編劇方法和舞台治理方法,即開端、發展、早潮、結局、尾聲等5個階段的構造方法,或為三幕劇方法,即第一幕開端,第二幕發展,第三幕開端。但意識流電影的編導們認為,這種作品規律和構造方法不合合電影的特徵,電影的特徵是能夠開辟微觀全球,把肉眼看不見的工具,超出攝影機成為可見的。於是證據這個原理,他們更覺得電影應當表示人的內在的心理形狀,除非反對戲劇性,反對內容化,摒棄「編戲的捏造因素」,性情「如實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
因此,不論是《野草莓》、《81/2》,還是《廣島之戀》和《往年在馬里昂巴德》等這些經典的意識流電影,它們的構造都是打破了傳統的戲劇式構造,是反內容化、反戲劇化、反傳統的舞台劇構造,也不請求有一度完整的戲劇事情在影片中貫穿始終,而是打破時空次序、隨便跳躍、非理性怪誕、無邏輯的閃接。
而是覺得「體現一種較倫理更為深奧的哲理」。
哲理化偏向表示在各種題材影片中,尤其是倫理道德題目范疇,過往有不少電影編導,為倫理道德題材影片開辟了一條奇特的作品途徑。他們歷來誇張「哲理的深度」,力圖深化主題和哲理化的摸索。前蘇聯在上百年20時代就攝影了一部驚世之作——《第四十一》,到了50時代又重新改編搬上了銀幕,可見編導的別具意匠。影片不斷到今日還禁得起時間考驗。也在50時代法國攝影的《廣島之戀》更震動全球影壇,它把部隊給廣島帶來的災禍和法國女演員在戀愛題目上的悲劇聯合興起,提出部隊和和平、匹夫愛情和人種感情這樣的哲理題目。由於單純從人性立場來看,今年的法國姑娘和德國士兵兩相甘心的戀愛是純粹的,但從人種感到來看,姑娘的行動對法蘭西人種是有罪的。而介意識流電影編導們看來,「門房倫理的影片只不過告訴觀眾誰是老好人誰是壞人,應當要什麼不應當要什麼,要體現一種哲理的影片卻是讓人往懂得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諦」(轉引自羅慧生著《全球電影美學思潮史綱》,山西國民塔斯社) 。
Ⅳ 西方意識流電影名詞解釋
「意識流」,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意識流電影自然是在電影中用意識流手法來表達了。
Ⅳ 意識流電影是什麼
意識流電影
它是指這類電影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於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於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並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於紀實性,使環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於1957年,劇情發生在現在時態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互愛的關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潛意識為對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這部影片後來成為西方電影研究家們探討意識流的「範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識流影片還有《第七封印》和《處女泉》等,前者描寫一個中世紀武士參加十字軍征戰後,感到精神毀滅而回到瑞典。當時瑞典瘟疫流行,到處可見強奸、盜竊和殺人的罪行。他更感幻滅,要從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後來他從死神那裡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與死神對弈,故意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對夫婦),以彌補虛度一生的內心悔恨。後者則著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惡多端,合謀強奸少女嘉琳,還殺死了她。她父親為了報復而處死他們。為了消除內心恐懼,他先舉行了異教徒的祭祀儀式。影片結束時,嘉琳屍體下湧出了泉水,象徵著道德「乾枯」的世界已恢復了精神平衡。
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也以運用意識流著稱,其特點是強調直覺。他不但受存在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也受哲學家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中直覺最重要。沒有直覺認識也就沒有邏輯認識;沒有邏輯認識卻照樣有直覺認識。所以他們極端強調直覺,反對任何理性加工,鼓勵創作「內省作品」。費里尼於1962年拍攝的《8 1/2》(又譯《八部半》)正是強調直覺的「內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頓與危機。這位導演准備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為此,他來到了溫泉療養院,邊療養邊准備拍攝工作。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危機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經搭好,但他的構思還是朦朧一團,處處是阻礙和矛盾,與此同時,他也深陷於個人生活的危機中,與妻子在感情上無法溝通,情婦又對他糾纏不休。他幻想出來的思想女性剛剛出現,立刻就顯露出同樣令人痛心的世俗態……最後,他舉行了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同請來的客人跳起了倫巴舞。這部影片是費里尼的創作轉向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的標志。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干將阿侖?雷乃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也創作了震撼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尤其是《廣島之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的「一顆精神原子彈」。這部具有反戰傾向的影片,敘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去日本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她認識了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他們相愛了。在相愛的過程中,女演員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在家鄉納韋爾愛上了一位23歲的德國士兵,但是,他在納韋爾解放的那一天,卻被打死了。這位18歲的少女則因為與德國人戀愛而被打成「法奸」,關在地窖內,並被剃光了頭,遭盡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子。「她」與「他」分手後回到旅館,因忍受不住孤獨的寂寞又來到街上,與徘徊至那裡的工程師相會。「他」懇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卻難忘巴黎的家。最後,兩人互相告別,並深情地呼喚著對方象徵的名字:「廣島!」「納韋爾!」這部影片不少地方運用了「閃回」鏡頭,由現在轉換到過去,由日本轉換到法國。日本建築工程師的任何動作,都引起這位女演員回憶二戰時的那位德國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組鏡頭特別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館里,女演員從陽台回到房間後,看見日本工程師還在床上睡,他的一隻手在睡夢中蠕動。接著下面一個鏡頭,馬上就是那個德國兵躺在地上,在臨死前一隻手痙攣的景象。這兩個鏡頭的突然轉換和連接,表明現在和過去的情景同時出現在女演員的腦海里了。整部影片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展現的過去和現在、回憶和聯系,全是女演員的意識活動。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繼《廣島之戀》後又一部涉及到關於記憶與時間以及遺忘之間關系的意識流影片。這也是一部沒有傳統的故事和連貫的情節、人物身份也極不明確的影片。描寫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華建築中,聚集著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訴一位叫A的女士,他們去年曾在馬里昂巴德見過面。她當時答應過離開她的丈夫M,與他一起私奔,現在一年過去了,他不願再等下去,她必須跟他一起走,A女士卻無論如何也記不清有過這段往事,不承認與X先生有過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復訴說下,她終於拋棄了M丈夫,與X先生一起離開了。
除了介紹以上幾位世界電影大師的意識流影片外,當代著名的經典意識流影片還有法國的《老槍》等,也在電影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都具備著共同的創作特點。
Ⅵ 什麼叫意識流
一、什麼叫意識流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用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二、意識流小說的文體特徵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閱讀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到燈塔去》,我們可以獲得對意識流小說真切的感受。
Ⅶ 意識流 什麼意思
【意識流】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意識流常用技法】
【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似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自由聯想】
人物的意識流表現不出任何規律和次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赫賦格曲的結構。
Ⅷ 流行詞「意識流」是什麼意思
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手法包括:
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編輯]內心分析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似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編輯]自由聯想人物的意識流表現不出任何規律和次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編輯]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編輯]詩化和音樂化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的喬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赫賦格曲的結構。
馬塞爾·普魯斯特 喬伊斯 等是其代表作家
Ⅸ 總結意識流的概念
詞彙起源
編輯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1]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並被他們借用、借鑒,從而進入文學領域,作用於作家的創作,從而導致「意識流」文學的產生。
喬伊斯
20世紀愛爾蘭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於都柏林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後家境漸衰。他很早就立志獻身文學事業,力圖通過創作實理其純客觀表現人內在真實的美學理想。1902年,喬伊斯赴巴黎學醫,其後一生不定時居住於歐洲多國,傾心於文學創作。
喬伊斯的作品始終未離開都柏林人和他們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由15個有共同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描寫都柏林中下層市民形色各異的生活,現實主義傾向鮮明。《一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寫照》(1916)是喬伊斯思想藝術發展的轉折點。作品中大量使用內心獨白、時空交錯、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揭示主人公從幼年到青年時代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已伸向主人公的潛意識領域。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充滿寓言色彩,通篇採用夢囈語言,表現人類歷史中死亡與復活這一循環往復的中心主題,語言晦澀、新詞迭生,艱深難懂。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
這部作品從1914年開始至1921年完成,前後歷時8年,是喬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套用」荷馬史詩《奧德修記》的框架,分為3章18部,在人物設計與情節安排上也與之相呼應。但作者卻把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即奧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話,變成了現代普通人布盧姆一天內在都柏林街頭游盪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時代的結束和當代普通人的命運悲劇。《尤利西斯》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迥然不同。它全方位運用意識流的表現手段,通過人物潛意識的流動,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嚴重的精神危機。因此,小說被西方評論界奉為意識流的網路全書。作品沒有傳統小說中故事性極強的情節,只是以布盧姆和斯蒂芬從1904年6月16日早上8點到次日凌晨2點這18小時內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內心活動為主要內容,把他們過去的經歷和精神生活納入其意識無秩序的流動中分別表現出來。而布盧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說中大部分是通過他人視覺顯示出來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現。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的長篇內心獨白結束全作。他們的經歷不能構成完整有序的情節線索,事件的發生與時間的發展也無任何序列關聯,卻成為人物意識流動的一個又一個外在引源,帶出人物綿延不斷的薏識之流,而這種意識活動完全不同於傳統小說中有邏輯、有條理、在理性支配下的心理描寫,而是不受時空限制、不受邏輯制約、具有極大跳躍性、隨意性和不連貫性的人的意識的本原狀態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個,他們身上顯示出多層次的復雜矛盾的性格。某報館的廣告業務承攬人利奧波爾德·布盧姆庸碌、卑微,卻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氣的莫莉耽於肉慾,但內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學歷史教師斯蒂芬·代達勒斯精神空虛,卻不肯放棄幻想。通過他們,喬伊斯逼真描繪出西方現代都市中人的真實形象,他們身上不再閃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著人性的精神家園。作者向人們展現了一幅現代人靈魂全景圖。與其他意識流作家的敘事方法比較,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採用「交錯式」意識流的寫法,即各人所想與其他人不相干,雖然有時出現重疊,卻是偶然造成,因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對同一件事。這種敘事方法,使小說內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內心獨白」的大量運用,「自由聯想」的跨越性與隨意性極大,故而給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困難。
Ⅹ 意識流電影的介紹
意識流電影指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處,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