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訓傳>>講的是什麼為什麼被禁止
************************************************************************
《武訓傳》就是告訴被榨乾的窮人:窮人們不要抱怨,都去低三下四地要飯吧,要飯可以揚名立萬!
毛澤東說:「武訓自己一個人想得不對,是極小的事,沒有什麼影響。後人替他宣傳就不同了,這是借武訓來宣傳自己的主張,而且要拍成電影,寫成著作或論文,向中國人民大肆宣傳,這就引起了根本問題了。」
2012年3月23日中國的富翁,花費7000萬元,為女兒舉辦婚禮,規模更加奢靡盛大。諸多當紅明星現身表演,堪比春節晚會。
面對這種現實,《武訓傳》諄諄教誨我們:不要仇富,不要怨聲載道,你看武訓先生被榨得一干二凈,到處要飯,興辦教育,最終名垂千古;你們不要民怨沸騰,不要起來抗爭,你們喝著地溝油,吃著轉基因,背著高利貸款,照樣可以興辦教育大有作為的,要飯就是一條不錯通往小康的光明大道,奴顏媚骨低三下四向富人乞討吧,要30飯年你們將名垂青史。
*****************************************************************
武訓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武訓不思變革,而去維護封建統治,此其罪一也。
面對社會殘酷的等級壓迫,武訓不是積極地去反對等級壓迫,而是承認甚至擁護等級壓迫,在他看來,等級壓迫沒什麼不好,只要我們拚命往上爬,就可以不受壓迫,而成為壓迫者,此其罪二也。
其實武訓生錯了時代,他有點像張勛,張勛復辟的行為如果在幾百年前,一定是個青史留名的忠臣,但是處於封建社會消亡的大背景下,他這么做就是歷史的反動。
總體而言,毛主席批判這部電影是用心良苦的。
一、他希望改變中國人骨子裡的奴性,希望人們能夠做一個清醒的戰士而不是像武訓這樣糊塗的好人。作為一個革命者,當他想要喚醒群眾反抗壓迫的時候,遇到的最頭痛的問題就是人民群眾變得麻木,他們不是想要消滅壓迫,而是想要通過某種方式成為壓迫者。武訓就是這樣的人,他認同壓迫,他要讓學生改變命運去參加科舉成為壓迫者以解放自己,但這樣卻無法解放社會。
二、中國當時剛推翻了一個等級社會,那麼接下來應該建立另一個等級社會還是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就成了一個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毛主席的戰友們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49年就是革命的結束,而毛澤東認為49年只是革命的開始,所以毛澤東想以此教育他的戰友們,不要總想著裂土封侯,要為人民立新功。
毛澤東去世以後,壓迫和剝削越來越明顯,終於武訓傳也解禁了
『貳』 為什麼說對《武訓傳》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
讓我們來推理一下:
1.武訓自己貧苦,他分析貧苦的原因是不識字
2.為了讓貧苦人識字,不受欺辱,要辦義學,讓他貧苦人的孩子讀書
3.武訓採用各種自虐手段籌集資金,辛苦一輩子積蓄辦了學校,招收窮人孩子讀書
4.問題來了:窮人孩子在義學接受教育以後……
1)讀書成功,考取功名,做官了,跳出龍門了,誰能保證武訓學校培養的舉人進士能站在武訓的立場拯救自己的階層?他們已經脫離了原來的階層,躋身統治階級,利益決定了,他們會背叛自己的階級!
2)沒有考取功名的孩子,他們脫離了文盲階層,識文斷字了,利益驅使,他們必定依靠自己的優勢,謀求自身利益,從文盲階層獲取利益。
3)從武訓義學走出的學子,或許會記得武訓的良苦用心,具備一定的社會良知,但是,制度與利益決定了,他們最終走向自己原來階層的對立面!
批判武訓的根本就在於:武訓的義學不能從根本上達到武訓自己尋求的社會公平正義,恰恰為幫助統治階層培養幫凶,這是武訓本人沒有意識到的,也是同情武訓的大眾沒有看到的。
批判武訓傳的目的就是讓大眾明白——沒有建立公平正義的制度,看不到制度局限性,一腔情願的熱情,或許出發點是好的,結局必定走向反面。
——革命的合理性!
『叄』 武訓為什麼該被挫骨揚灰
武訓不應該被挫骨揚灰,也沒有被挫骨揚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的的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10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並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武訓縣。
武 訓(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
武訓先生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肆』 《武訓傳》在當時為什麼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麼
批判緣由: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寫的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電影《武訓傳》上映於1951年初。它描寫和歌頌了清末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跡。
《武訓傳》上映後,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意見的爭論。贊揚者認為,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好電影」,武訓是「永垂不朽值得學習的榜樣」。批評者認為,電影《武訓傳》是一種「缺乏思想性有嚴重錯誤的作品」、「武訓不足為訓」。這本是文藝界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
(4)為什麼批判武訓傳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黃宗英、周伯勛、張翼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於1950年公映。
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侖影業公司出品。該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訓的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傳記影片。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興學」而終於獲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
『伍』 武訓傳為什麼被解禁
因為《武訓傳》是一部宣傳正能量的影片,所以解禁了。
一、簡介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黃宗英、周伯勛、張翼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於1950年公映。
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侖影業公司出品。該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訓的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傳記影片。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興學」而終於獲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
二、劇情
電影一開頭,就是一個當官的在閉著眼喊道:義學就是讓窮孩子們念書,孩子們沒錢還不趕緊幫著家裡幹活兒,要是讓他們多識了字,懂得事情多了他們會造反的。
這個影片拍攝跨越了新舊中國,上映後被禁了幾十年,是新中國的第一部禁片,直到80年代才被解禁開來,並且得到了大力的宣傳。
清朝光緒年間,主百思特網人公武七跟娘靠討飯度日,這天武七看到一個學堂,回到家就問母親:娘,讀書有啥用?娘嘆了一口氣說道:讀書可以明事理,不會被別人欺負。但是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能讀書,我們窮人家是不能讀書的。
於是他開始嚮往讀書,讀書需要錢,那就去要錢,他開始學著賣藝表演,終於攢了一些錢去了私塾交給先生,但是他卻被粗暴地趕出了門:叫花子也配念書,書是你能念的嗎?
於此同時,武七的娘積勞成疾去世了,鄰居大娘看不下去,把武七領回了家。
17歲那年,他來到了薛家店,心想著我不識字,但是可以老實本分地打工賺錢啊。於是他拚命地幹活,這種傻乾的勁頭被張舉人看中了,最傻最累的活都是武七在干,於此同時他也和地位卑微的小桃有了莫名的情愫。
後來他得知小桃本事來寄養,但是由於父母不識字,張舉人用賣身契代替了寄養契約,致使她再也逃不出這個黑暗家族的魔爪。
『陸』 毛主席為什麼批判《武訓傳》
毛主席批評《武訓傳》的原因: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象武訓這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統治者的偉大斗爭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是一種丑惡的行為,不值得我們歌頌。
毛主席嚴厲地指出:《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承認或者容忍對它的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衊農民革命斗爭,污衊中國歷史,污衊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為正當的宣傳」。
他說「一些號稱學好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竟至向這種反動思想投降」。並由引得出「資產階級思想侵入了戰斗的共產黨」的嚴重結論。
毛主席還說:「《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武訓和《武訓傳》的歌頌之多,說明了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種的地步。」
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也應該向前發展了,我們的黨中央和廣大人民群眾早就在呼喚社會主義的藝術春天了。
因此,我們對於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文化產品,我們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准確的判斷:什麼屬於真正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什麼屬於反動的封建主義文化?什麼屬於腐朽的資產階級文化?我們應該提倡和支持什麼文化?反對和制止什麼文化?
我們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把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只有把這些最根本的問題搞清楚了,才能對症下葯,才能及時的、徹底的鏟除那些屬於反動的、毒害和麻木人們的心靈的東西。
我們真正屬於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事業才可能會真正的繁榮起來,才能促進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更加順利的進行。
『柒』 為什麼批判電影《武訓傳》
不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教育怎樣搞不需要革命的手段,武訓的做法也是一種慈善捐獻,現在也需要。
『捌』 當代文學史內容簡答如何評價50年代初有關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運動
就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而言,武訓是一個可圈可點人物;但就中國老百姓利益而言,武訓對其不濟於事;關鍵是電影武訓傳宣揚得是奴才教育。於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和諧。批武在次,批奴才是主。
『玖』 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新中國文藝界有什麼不良影響
《武訓傳》的批判,對新中國文藝界的電影產量有很大的影響,使文藝工作者在拍電影的問題上畏手畏腳,對電影製作團隊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武訓傳》批判運動初期,趙丹每天在外面開完大會小會受夠了氣,回到家就嚷嚷:「我想不通!把我打死也想不通!」但全國鋪天蓋地的討伐向他壓來,他開始否定自己的演技。長達五年,趙丹沒有資格上戲,下放基層改造,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
1955年,他終於有機會在電影《為了和平》中出演進步教授,自己給自己定下框框:藝術必須為政治服務,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要有階級的內容,結果拍出了一生最不滿意的電影。
電影界萬馬齊喑。1950年全國出品電影二十八部;1951至1954年,全國只拍攝了十六部電影,大量電影還在構思討論中就下馬,連成為禁片的機會都沒有。
夏衍這樣回顧:「劇作者不敢寫,廠長不敢下決心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風氣。當時就有人向我開玩笑,說拍片找麻煩,不拍保平安。」
(9)為什麼批判武訓傳電影擴展閱讀
1979年秋末文藝界迎來了復甦,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80歲的上海代表孫瑜,與濟南的「列席代表」李士釗重逢,兩個老人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孫瑜晚年十分期望看到《武訓傳》復映,哪怕是小規模地放一放也好,直到1990年去世他的願望也沒實現。
趙丹在臨終卧床時,還念叨著「武訓是我一生演得最好的角色,可惜啦」。遺憾的是,六十年來,盡管《武訓傳》被反復討論,很少有人關注趙丹在片中的演技。這部電影政治意義之重大,讓人無暇顧及它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