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拜見希特勒的幕後製作
德國製造的首部希特勒喜劇片
作為德國本土首部製作的關於希特勒的喜劇片,自2007年1月11日上映以來好評如潮。有媒體評論說,這部影片的面世說明,德國已成為更加正常的國家,正在解決希特勒統治所產生的集體罪惡感和其他問題。當然,影片能否在德國賣座則是另一個問題。同時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編劇兼導演丹尼·雷維出生在北歐國家瑞典,也是一名猶太人。由此引發了當地的猶太組織對電影的合理性提出相當大的疑問。他自己的解釋是,試圖利用喜劇向人們解釋,為什麼德國人不再可能追隨希特勒這類人物。丹尼·雷維開創先河的做法,也喚起德國人關於製作希特勒的喜劇片。
丹尼·雷維想模仿卓別林在1940年執導的《大獨裁者》,把一些半開玩笑的幽默因素加入到故事情節中。影片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其中的格調,這也是雷維職業特徵最頑固的一個弱點,有的時候他將其運用到恰到好處,例如說2004年大獲成功的電影《尋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關於德國猶太大屠殺和家庭劇情片《我是父親》(I'm the Father,2002),有的時候則不盡如人意,例如以納粹黨作為時代背景的驚悚片《殺手老媽》(The Giraffe,1998)。因此,對於《拜見希特勒》而言,最好的事情莫過於50多年之後,德國電影工業終於鼓起勇氣開始製作一部關於希特勒的喜劇片。然而,對於《拜見希特勒》而言,最糟糕的事情也許就是揮出去的拳頭打過了頭——使得全片變得壓根就不太好笑。
喜劇?正劇?鬧劇?
在《拜見希特勒》中,雷維無法敲定是否該把它製作成一部故意錯誤百出的喜劇形式,還是一部傳達某種信息的喜劇加正劇片,或者是一部肆無忌憚的鬧劇。結果就是在緊湊有限的時間內,所有這三種元素糾纏在一起,使得影片看起來遠遠要比95分鍾的長度長了更多。即使是有配樂大師尼基·雷瑟的出色背景音樂,依然無法化解問題,而且交響樂似乎更加適合用在一部常規的第三帝國正劇片里。更加糟糕的是,本土喜劇明星赫爾基·施楚奈德(Helge Schneider)擔當領銜主演,角色分配上嚴重不當。雖然他有著希特勒奧地利人滑稽的口音,雖然人物造型上與其他著名角色一起努力做到逼真,但依舊不太像是真實生活中的元首。在一部純粹的怪異喜劇片中,這點無足掛齒,只是影片因此削弱了施楚奈德的戲份,而把更多的膠片(以及更多的嚴肅)留給了一個猶太人的角色,格林巴姆,最終成為了影片的核心和靈魂人物。
然而,影片在格林巴姆的家庭生活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如此大篇幅的嚴肅段落,結果是削弱全片的喜劇色彩而成為一部回憶往事的常規反納粹題材的正劇片。同時情節線的一條副線,戈培爾和希姆萊密謀打擊首相、奪取帝國統治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表現。影片最大膽的地方在於保留了最後結局的懸疑,「最後一分鍾」的發展就是把格林巴姆推倒了懸崖邊上。與此同時,雷維的劇本又將它推倒了喜劇的天地,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喜劇,以及有更多良知的正劇。
核心人物格林巴姆和希特勒
在這個虛構的荒誕故事中,時間背景是1944年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地點是德國柏林。戰敗之後,德意志帝國就如它的城市一樣被瓦解得支離破碎。希特勒(赫爾基·施楚奈德飾)整日躲在地堡里,極端沮喪,發現自己無法向支持者再發表演說。考慮到按照計劃元首要在新年當天發表重要演說,宣傳部長戈培爾(西爾維斯特·格洛斯飾)從猶太集中營里找來了前著名戲劇演員阿道夫·格林巴姆(烏爾里希·穆埃飾),試圖重新激發希特勒心中燃燒的激情,讓他教希特勒演說。
影片剛開始是一些有趣的情景,格林巴姆在集中營里被拖了出來,用淋浴沖洗干凈然後帶到了一處遭到炸彈重創納粹黨總部。在那裡,他還得到了一塊火腿乳酪三明治。誰知,就在即將完成訓練之際,由於理發師不小心剃掉了希特勒的半邊小鬍子,希特勒咆哮過度徹底失聲了。最後,格林巴姆被迫替希特勒發表演說,希特勒本人則站在台前對口形。影片的核心段落就是在格林巴姆和希特勒之間展開的,前者被刻畫成一個無助的但又老謀深算的猶太人,而後者則被塑造為一個極端可笑的人物。希特勒因為毒品中毒而精神失常,喜歡在浴缸里玩軍艦模型,還給他的狗穿上納粹軍裝,而那名猶太演員訓練希特勒時,不僅讓希特勒在地上蠕動,還讓他像狗一樣叫。最後希特勒假演說的段落更使他看上去十分荒謬,格林巴姆訓練希特勒發表演說的場景幾乎都是以歌舞表演的形式來展現的。
從整體上而言,強大的演員陣容,只是證明了自己精湛的表演與劇本本身的局限性毫無關系。烏爾里希·穆埃和西爾維斯特·格洛斯尤為搶眼,兩人的角色成為支撐起整部影片的最重要人物。烏爾里希·穆埃出演的另外一部影片《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代表德國出征2007年奧斯卡,已經入圍了最佳外語片提名。在形形色色的配角中,卡嘉·瑞曼扮演的愛娃·布勞恩只是短暫地露了一下臉,難以給觀眾留下太多印象。
⑵ 【帝國的毀滅】電影里經常被惡搞的那個片段,是在電影里的多少時間
我看的是聖城家園150分鍾加長版中英雙字
從39分到43分這段
PS:LS,無恥混蛋的希特勒是挺夠味的
⑶ 希特勒扮演者去世,你還看過他哪些作品
布魯諾·甘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演員,在中國有一大批粉絲,雖然這些粉絲大多是通過鬼畜認識的他。其實他不僅是一個演員,還是歌劇藝術家,有一個說法形容他是「起於歌劇,成於帝國,火於B站」。
對於布魯諾·甘茨的最常見評價莫過於「神作」和「演技炸裂」。拋開鬼畜這種搞笑的認識方式不談,《帝國的毀滅》確實稱得上是老爺子的封神之作,他在片中對於希特勒的演繹堪稱是教科書式的演技,以至於大家都只知「元首」不知「甘茨」。
尤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布魯諾·甘茨在劇中對於現實與夢幻的切換,這是他演技出神入化的體現,他能夠准確地把握住每一個情緒的釋放與控制。可以說,看他演戲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布魯諾·甘茨的離世是電影屆的損失,只希望老爺子一路走好,他的作品會永遠留在世上,為後人所銘記。
⑷ 一部關於希特勒的片子,名字忘了好象叫《希特勒的女狼警》!
刑房 Grindhouse (2007)
導 演: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Robert Rodriguez 昆廷·特拉蒂諾 Quentin Tarantino
主 演: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昆廷·特拉蒂諾 Quentin Tarantino 邁克爾·比恩 Michael Biehn 羅斯.麥高恩 Rose McGowan 庫爾特·拉塞爾 Kurt Russell 喬希·布魯林 Josh Brolin 傑夫·費伊 Jeff Fahey 丹尼·特喬 Danny Trejo
上 映: 2007年04月06日
地 區: 美國
對 白: 英語
這樣的,磨坊里Quetin Taratino & Robert 兩個人分別拍攝《死亡證明》和《恐怖星球》各60分鍾,整個電影《磨坊》中還穿插著一些電影的預告片,當然是為了完全模仿70年代 喬治.羅眉羅和約翰.卡朋特兩位CULT大師那個時代的《磨坊》電影,其實都是虛構的預告片!
具Quetin本人說其中預告片有4個,都是B級!
一個黑人感官片(blaxplotiation),一個功夫片,一個性感官片(sexpoitation),一個「意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 film)!
Quetin指導 性感官片!
搖滾歌手「僵屍羅伯」(Rob Zombie)指導 其中一部 名字叫《黨衛軍狼女》(Werewolf Women of the S.S)
其中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將在其中扮演傅滿洲(Fu Manchu),尤杜.齊爾(Udo Kier)扮演希特勒
⑸ 求一堆二戰有關於希特勒的電影!
1,《希特勒最後的秘密武器》
《希特勒最後的秘密武器》是Thorsten Näter執導,伊馮娜·卡特菲德、Rosemarie Fendel主演的愛情、戰爭題材電視電影,該片於2011年10月18日在德國上映。
2,《希特勒的男孩》
《希特勒的男孩》是由丹尼斯·甘塞爾執導,馬克思·雷邁特、湯姆·希林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4年7月4日在捷克上映。該片講述了出生於工人家庭的弗萊德里希在納粹德國開辦的精英訓練學校接受了「優勝劣汰」、「排猶」等軍國主義思想,之後他在好朋友阿爾伯特之死的影響下開始徹底醒悟的故事。
3,《惡魔的崛起》
《惡魔的崛起》(《Hitler: The Rise of Evil》)是Christian Duguay執導,John Pielmeier、G. Ross Parker編劇,Robert Carlyle、列維·施瑞博爾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片主要講述了希特勒的人生故事。
4,《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艾伯絲·戴維茲等主演的一部戰爭片。該片於1993年11月30日在美國華盛頓點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5,《刺殺希特勒計劃》
《刺殺希特勒計劃》是中德合拍的戰爭片,Brad Davis、Madolyn Smith Osborne參加演出。影片講述了在歷史上的1944年,幾位德國高級軍官嘗試刺殺希特勒,然後控制德國政府而布置的一個周密計劃。
⑹ 《烈日灼心》鄧超爸爸表現怎麼樣
如果你之前驚異於鄧超、段奕宏、郭濤三個人同時獲得上海電影節影帝時,在看完本片的一霎那,你就會知曉答案。鄧超演過很多「好玩」的電影,是個好玩的人,卻難得一次在演技上真正突破自我,總給人留下這個人很火、很有趣、卻只能這樣活在我們的眼界里的印象。這次曹保平把鄧超、鄧超也把自己逼到絕境,將老鼠躲貓這個游戲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貢獻了本片之前傳言的所有具有爭議性話題的表演,譬如和呂頌賢飾演的台灣設計師搞同性戀,譬如用表情帶領觀眾感受注射死刑的瀕死體驗,在人性的掙扎里為了挽救一點點良善,而在精神輪回的深淵中與自我纏斗不息。這片子具有我能希望看到的好電影中所有的元素:貓鼠游戲,正邪大戰,心理糾葛,感情桎梏,一個講得好的故事和許多演得好的角色。所有國產片、國產犯罪片、國產文藝片那麼多,這幾年來真正留存於心的只有兩部婁燁的《浮城謎事》和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如今等來了《烈日灼心》。它們有個共同點是在故事開始交待了一個突發事件,然後抽絲剝繭告訴你這個事件結果為何發生,帶你在故事最後品抿人性善與惡。通過小說《太陽黑子》改編的《烈日灼心》同樣有事件誘因,但在銀幕影像中的每一刻都崩足了氣勢。觀眾知道正邪,但故事人物握有決斷。觀眾能直接看到的是一條辛小豐(楊自道)與伊谷春在言語、眼神、心理的一次次交鋒,而更讓人沉思又沉默的是辛小豐和楊自道想贖罪卻不得始終的困頓。
鄧超在演戲中走進了辛小豐的苦悶不堪的內心,段奕宏也是,一個負擔有心結的復雜特性警探形象十分立體。故事基調是人性的,也是黑暗的。影片開始的評書旁白和多場大雨綻放出無限氣場,然後一點點的線索、一絲絲的人物沖突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美劇《真探》般由案件映射每個人人性的篇章。開始事件的結局得以讓觀眾跳出銀幕跟故事走向剖析每個人的思想,卻始終不得知最後結局會怎樣。只能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感知主角們的內心,深陷於故事感同悲喜。
⑺ 求助請教一部二戰的喜劇電影
是《拜見希特勒》吧?
新浪娛樂訊 據《明鏡》周刊24日報道,隨著第一部關於希特勒的喜劇的上映,德國電影業將在明年1月開辟出一塊新領域。猶太籍導演丹尼·雷維步影片《大獨裁者》導演查理·卓別林的後塵,在《拜見希特勒(Mein Führer: The Truly Truest Truth about Adolf Hitler)》中態度鮮明而無情地把希特勒描寫成一個尿床的吸毒者。
在這部影片中,希特勒因為在孩子時代遭受過虐,就讓世界遭受苦難。他喜歡在浴缸里玩耍玩具戰艦,總是尿床,性無能,沉溺在毒品里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儀中。《拜見希特勒》吊足了觀眾胃口,預計在明年1月上映。它的出現符合德國境內新出現的處理納粹歷史的趨勢。奧利弗·西斯貝格推出的2004年影片《帝國的毀滅》是最早近距離揭露希特勒私人生活的影片之一。
就在幾年前,德國人製作的納粹鬧劇還使人感覺不可思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納粹時代德國人的相繼去世,一些人開始用新眼光審視過去的歷史。在瑞士出生的雷維想要模仿卓別林在1940執導的影片《大獨裁者》的風格,把一些半開玩笑的幽默因素加入到故事情節中。在《拜見希特勒》中,希特勒遭到父親毒打,於是燃起報復全世界的怒火。
雷維在2004年執導的喜劇片《尋找扎克》好評如潮,它用一種悲喜劇手法描寫大屠殺,講述了德國統一後的猶太人看到的一切。雷維在一份聲明裡表示:「我不想把一個人的憤世嫉俗以及心理上的怨聲載道表現在影片中。我覺得我們應該尊重現實。」在《拜見希特勒》中,喜劇演員海爾格·施奇內德飾演的希特勒在德國元首府匍匐爬行,像他的寵物狗「阿爾撒蒂安·蒲隆地」一樣咆哮個不停。蒲隆地不僅會向希特勒敬禮,還穿著一件納粹黨衛軍制服走來走去。
這部新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納粹時期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還不放棄任何希望。戈培爾從一個集中營里叫來希特勒的前猶太籍表演指導阿道夫·格林巴姆,讓他打扮成這位獨裁者的樣子,到一個盛大集會上去鼓舞德國人。當瘦弱的格林巴姆進入元首府時,戈培爾對他說:「不要親自做出決定。」
納粹軍官擠滿了辦公室,舉起手臂興奮地高呼「萬歲,希特勒!」每隔幾秒就有一次舉手禮。格林巴姆殺死希特勒的計劃連續多次都以失敗告終,於是他辭去這位獨裁者表演指導的職務,最後還變成一個有點像精神病專家的人。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竟然發現一個秘密:希特勒從來都沒有博得嚴厲父親的喜歡,這一直都是他內心的一塊心病。
希特勒躺在元首辦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煩惱的童年往事。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幕:「我的父親曾經給我一個彈弓。他抬頭看了看,並對我說『殺死那隻鴿子!』我彈出子彈,死掉的鴿子落到他的腳上。父親說『真倒霉!』然後就憤然離開了。」這時眼淚從希特勒的臉上靜靜滑落。
影片的另一個畫面顯示,愛娃·布勞恩說「我不覺得你是元首」時,躺在她懷里的希特勒顯得有些不安。在故事結尾中,希特勒的理發師無意中剃掉了他的一部分小鬍子,使這位獨裁者火冒三丈。幾分鍾後,希特勒又不得不按捺住暴躁的脾氣去發表演講。
在所有這些喜劇情節的背後,雷維顯然在向人們傳達一個重要信息。他表示,他拍攝《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真相》的靈感來自這樣一個理論,那就是希特勒的不幸童年是他挑起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雷維說:「通過『治療專家』格林巴姆的角度分析希特勒是有事實依據的。長期以來我就納悶為什麼沒有人把他們間的這種微妙關系搬上銀幕或舞台。」
雷維認為喜劇比悲劇更有說服力更有力度。他曾批評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大屠殺進行了現實描寫,反而更喜歡義大利著名喜劇電影巨子羅伯托·貝尼尼拍攝1997年影片《美麗人生》的手法。這是一部悲喜劇,講述了一名猶太籍男子在集中營里幫兒子逃生的故事。雷維表示:「貝尼尼從來不嘗試聲稱他對年代和悲劇的描寫是現實的,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主題。他把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放在集中營里,巧妙地說明了孩子的想像是無堅不摧的。」他還說,用幻想和荒誕故事可能更容易解釋納粹時代,「戲劇比悲劇更有說服力,它表達的一些事情是用真實而嚴肅的描寫所表達不出來的。」
最近幾年,對納粹時代的興趣在德國高漲,許多故事片、紀錄片和書籍都在探索這個血腥時代,其中有部分作品備受爭議。雖然德國最著名而有天賦的連環畫畫家和電影劇本作家瓦爾特·莫爾斯推出了一套描寫希特勒的熱門喜劇叢書,但是關於這位獨裁者的喜劇影片卻十分少見,這使許多電影人對這方面充滿了濃厚興趣。
影片《拜見希特勒》在柏林拍攝時引起轟動。在今年3月,雷維用一幅巨大的萬十字旗裝飾了柏林市中心盧斯特公園廣場,同時聘請了數百名臨時演員在影片結尾向它揮手並高呼「萬歲,希特勒!」過
⑻ 一部關於希特勒的電影
納粹大謀殺 (1978)
The Boys from Brazil
年 代: 1978
地 區: 美國 / 英國
片 長: 123 min
導 演: Franklin J. Schaffner
編 劇: 海伍德 古爾德 (Heywood Gould) / 艾拉 萊文 (Ira Levin)
類 型: 劇情 / 驚栗 / 科幻
別 名: 納粹大謀殺(台)/納粹狂種(港)/巴西來的孩子/來自巴西的男孩
主要演員:
邁克爾 高夫 史蒂夫 加頓伯格 勞倫斯 奧利維爾
詹姆斯 梅森 格里高利 派克 普魯內拉 斯凱爾斯
利里 帕爾默 沃爾夫岡 普萊斯 沃特 高特爾
劇情簡介:
富蘭克林.J.沙夫納導演,描述一名納粹軍官於戰後匿藏於南美洲,他野心勃勃地希望以科學方法進行人種實驗,以便東山再起,使納粹黨重振雄風。但有一名猶太人以緝捕納粹餘孽為其終生職志,於是雙方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鬥智鬥力。是頗有格調的間諜懸疑片,氣氛處理甚佳。格利高里.派克首次轉演反派角色,與勞倫斯.奧立弗有旗鼓相當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