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部二戰或二戰前的電影,要求大軍團作戰或巨艦大炮的海戰,幾個人之間的對射就不要了。
一戰電影:《西線無戰事》、《紅男爵》、《終極戰役》、《我的兒子傑克》、《勾魂谷》、《漫長的婚約》、《失落的戰場》、《空戰英豪》、《海軍上將高爾察克》、《阿拉伯的勞倫斯》、《帕斯尚爾戰役》、《光榮之路》等。
㈡ 古時候戰爭真的是超近距離對噴的嗎看電影看多了
樓主看的是《愛國者》吧,的確,陸戰時很搞笑,也很殘酷,就是一幫人排成一排排去送死,當然,電影中有些過了,一般來說,100個人VS100個人,就滑膛槍的那個准確率,一排槍過去就死30多個,再來一排槍過去死的就不到十五個。(但是美國的肯塔基槍手卻可以在411米的超遠距離上幹掉敵人,簡直不可想像)俄國有句話叫「子彈里出孬種,刺刀下見英雄」,所以俄國人是很看不起滑膛槍的,准確率又低,裝填很慢。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滑膛槍裝彈時先要用嘴巴咬開紙袋包裝的火葯包,然後把火葯倒進槍管里,用通條搗實,再拿出子彈塞進槍管,再用通條搗實,最後拿出雷帽套在擊發扳機上,這樣才算完成一次裝彈。我試驗過完成這樣一次裝彈大約要15秒左右,所以這發彈效率。。。你可想而知。再來就是准確度,現代槍械的口徑一般也就是7.62毫米或者是5.56毫米,但是在那個前膛槍時代,每一把槍的口徑都比現在的巴雷特的口徑(12.7毫米)還要大,英國的是19.9毫米,法國的是18點多毫米,但是每一顆子彈卻只有15毫米到17毫米,子彈打出前,圓形的子彈就在槍管里亂撞,出槍管後就不知道飛哪裡去了,所以那時候的前膛槍有效射程都不會超過100米。所以在那個時代拿一把鋼盾和一把長矛就可以完爆一個火槍手。
軍備上的落後自然也就決定了戰時陣型的落後,那個時代的主流陣型就是線式作戰,也就是一排排人對打,排在前面的槍手倒霉啊,但是沒辦法,只有靠的近你才能打對人,隔遠了就射飛了。還有就是線式作戰很符合歐洲人的風格,紳士風度,這個和中世紀的決斗是一樣的,中世紀的決斗就是雙方騎著馬,拿著一槍一盾對沖,歐洲人認為戰爭應當是紳士的,禮貌的,甚至在作戰之前雙方還要互贈禮物以表尊敬,《愛國者》里有一段就是一個護送資源的英軍小隊長在開戰前還要先來一段關於英王的演說,盡管我們看起來很好笑,但是卻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華盛頓首創出了散兵作戰,也就是游擊戰,但是鑒於當時大陸軍的軍人素質真的很低,這些戰法效果不明顯,倒是法國人傳統的線式作戰幫了大陸軍大忙。
再來就是炮兵,這絕對是那個時代最吃香的軍人職業,遠距離的攻擊使得他們可以遠離第一戰線,滑膛槍時代的炮兵是很重要的,一者是對對方的線式軍團造成高傷害打擊,二者就是可以鼓舞士氣。比如約克鎮戰役,這就是一場著名的炮戰,雙方就是以各自的炮兵陣地展開拉鋸戰,那場戰役中炮兵決定了一切,唯一的兩次步兵沖鋒也是為了奪取更好的炮兵陣地。還有就是奧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戰役,那時工匠就在城外鑄造(也有一說是在離君士坦丁堡141千米外鑄造)巨型火炮,直接用炮彈重達550公斤的火炮轟塌城牆。一炮過去,管他打中的是誰,所以滑膛槍時代火炮誤傷的幾率很高。進入一戰,火炮的作用更加明顯,比如德軍攻克烈日要塞,幾次步兵沖鋒都攻克不了混凝土堡壘,最後拉來巨型重炮「大貝爾塔」將烈日要塞炸了個稀巴爛。
其實古代以及近代戰爭也不完全是超近距離對射,那個僅僅只限於火槍手,我們不要忘記了騎兵的存在,近代騎兵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還是保留中世紀的樣子,長矛,軍刀,盾牌,另一方面就是配備了火槍的騎兵,當然很多的都只是配置手槍,而且一配就是配有三把手槍,比如德國的黑騎兵,英國的龍騎兵,打完一槍換一槍,打完三槍就拼刺刀了,中國古代也有配置火槍的騎兵,配的火槍就是《三槍拍案驚奇》里的那把樣子奇特的三管火槍,我記得好像是叫什麼「三眼火銃」,不僅可以打槍,還可以拿來砸人哦。所以如果是騎兵和火槍手搭配作戰的話,應該是騎兵擾亂敵軍攻擊,火槍手在騎兵後面放槍。
一般來說滑膛槍時代很講士氣的,每一個正規的軍隊都有自己的鼓手負責奏樂以鼓舞士氣,盡管滑膛槍的戰損率不高,但是一旦士氣落下來,軍隊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你看《愛國者》里軍隊極其重視士氣。
海戰的確是很多注重於船舷對射,那時候的船艦火炮大多數都裝在兩舷,所以火炮對射時也和陸戰差不多一字排開(當然飛翔的荷蘭人號有裝在前甲板的火炮例外)。至於丟繩子和伸木板這種戰法已經是很古老了,最早是希臘人為了對付善於海戰的迦太基人發明的,這個主要是因為希臘人善於陸戰,能將遠距離的海戰化為近身的陸戰自然是希臘人的願望,所以這種實用的戰法一直持續到15,16世紀,但是為什麼喜歡用這種戰法呢??第一,陸軍訓練比海軍便宜,第二帆船技術還比較落後,第三,火炮技術落後,第四,海軍技術不夠成熟。這就導致了為什麼會有在海戰中把海戰轉化為陸戰這種奇葩的戰法,從軍備不斷發展的角度來說,這顯然是很落後的(海盜拉近了來打是為了搶奪錢財,遠遠地擊沉了還撈個屁啊)。所以到了無敵艦隊的阿瑪達戰役,先進的英國艦船運用遠距離的長重炮和可以按旋轉的火炮終結了運用近距離加農炮和繩鉤戰術等等落後的技術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近代的海戰漸漸走來了。所以到了18世紀的特拉法爾加海戰,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一次較為成熟的海戰了。
以上純手打,打的很辛苦啊。。。。
㈢ 求一部歐洲古代戰爭片,結尾是英雄帶一幫農民用巨無霸大炮轟擊城堡,城堡守軍用小炮還擊,
是這一部:《氣壯山河》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1957)
㈣ 中國古代造炮的電影
你看看《林則徐》電影裡面有造大炮的內容。
《大清炮隊》忘記有沒有造炮。
㈤ 現代女人開大炮去古代什麼電視劇
這個電視劇很奇怪啊,我也要看看去,要知道現在的女人開大炮是很有意思的。
㈥ 誰知道描寫中國古代海戰的影片有哪些
※ 電影名稱: 甲午風雲
※ 英文名稱: Jia wu feng yun
※ 地 區: 中國
※ 片 長: 95分鍾
※ 出品年份: 1962
※ 影片類別: 戰爭/
※ 導 演: 林農(Nong Lin)
※ 主要演員: Wenbing Zhou(Wenbing Zhou)
Qiuying Wang(Qiuying Wang)
龐學勤(Xueqing Pang)
李默然(Muran Li)
※ 影片簡介:
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
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於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進入我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片中王國成及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煉、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
㈦ 古代炮彈能炸嗎
1.開花彈——這是爆炸性彈丸的別稱,內部裝有火葯,因其炸開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而得名。中國自南宋未期就出現了鐵殼開花彈,其改進型曾被元軍用於征討日本之役。炮射開花彈在明代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如寧錦大捷,就是使用這種炮彈的成功範例。
2.明朝實心彈——這種炮彈內部沒有火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人員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或靠擊中其他物體,使之碎裂飛濺,造成間接人員殺傷。
炮彈是指口徑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發射,完成殺傷,爆破,侵徹及或其他戰術目的作用的彈葯。晉中之窗通常包括風帽、彈丸(戰斗部)、引信、彈帶、底火和葯筒(內裝發射葯)等幾部分。根據裝彈方法,分成定裝彈和分裝彈兩種,晉中之窗定裝彈將彈丸和葯筒合一,裝填時,彈丸和葯筒一起裝填;而分裝彈在裝填時先裝填彈丸,再裝填葯筒。
㈧ 求一部電影 大概是一個小村子造了一個鐵疙瘩(類似坦克,大炮,堡壘之類的)為了抵抗官兵....
是《太極2:英雄崛起》。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於2012年投資拍攝的功夫電影。由馮德倫導演,洪金寶動作導演,陳國富編劇、梁家輝、袁曉超、Angelababy、彭於晏、馮紹峰、吳彥祖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段發生在中國陳家溝的傳奇功夫故事,怪咖楊露禪頭生異角,在陳家溝歷盡艱辛吃盡苦頭,最終成為一代太極拳大師,並抱得美人歸。
(8)古代大炮對射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楊露禪和陳玉娘大喜之日,失蹤多年的陳家長子栽秧(馮紹峰飾),突然帶著媳婦允兒(謝欣穎飾)現身,並以「莫測高深」的武功震懾眾人。未久,高掛在陳家祠堂里的銅鍾大法陀,突然在深夜落地自轉、巨響不歇。
村民騷動,他們說銅鍾夜響是滅族前兆,長老則認為收外姓入門,觸犯了祖先立下的禁忌銅鍾讖。任憑玉娘如何辯護,改變不了家族成員驅逐楊露禪的決心。
當所有矛頭都指向楊露禪一人的時候,深謀遠慮的掌門人陳長興親手拆穿了兒子栽秧的詭計:他用花樣百出的科學手法偽裝成武功高手。和允兒連手製造騷亂、混淆視聽,目的在挑撥離間家族內部和諧,與方子敬里應外合,陳家溝不攻自破。
太極拳的精髓,消解了讓楊露禪頭上的肉角,並為他贏來陳玉娘的愛情。但遭到朝廷通緝的方子敬已經逃亡,另一場風雲變幻,似乎在隱隱醞釀。
㈨ 古代帶龍頭的火炮叫什麼名字,就是美國電影《花木蘭》里出現的那個
花木蘭是北魏人,而火葯用於軍事是在唐末,那時期怎麼可能有火炮?完全是歪曲歷史。中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遲於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明朝前期,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將軍」一詞常作為具有較大威力火炮的封號)等十餘種。「大將軍」稱號的大炮在當時都屬於重型火炮,其威力可以大大震懾敵軍,故被擬人化地授予大將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