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類似火星計劃的電影
只要名字嗎,那我就直接寫了
《星際迷航》
《星際傳奇/漆黑一片》
《星河戰隊》1、2
《迷失太空》
《太陽危機》
《黑洞表面》
《紅色星球》
《飛向太空》
《2001太空漫遊》
《星際旅行》
《星艦迷航記》
《人猿星球》
《決戰猩球》
《黑焰天魔》
《兵人》
Ⅱ 星粵計劃是什麼
星粵計劃源起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星粵是由廣東省河源市一群有夢想有抱負的80、90文藝青年發起的團體,憧憬要把廣東的河源,打造成中國的河源,乃至世界的河源。
希望粵同胞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共同宣傳廣東粵文化,讓粵語「你好」在世界各地留下印記。
所有海內外粵同胞和喜愛粵文化的朋友可以共同參與,一起來為星粵計劃發聲!
星粵計劃是透明公開的,是屬於所有參與者的,屬於中國的。
星粵計劃將會持續宣傳,直到我們中國粵文化傳遍全球每一個角落,我們所有參與者都會刻入歷史的記載,我們在現代科技的新媒體網路上完成了一件偉大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讓全球知道我們廣東人,我們粵同胞,我們中國人是團結友愛的,是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
Ⅲ 」星球大戰計劃」是什麼計劃
美國的防務計劃
用衛星,導彈
把別人的導彈打下來
1983年 3月28日,電視節目的黃金時間里,美國各地的電視觀眾正在收看電視節 目。忽然,電視屏幕上出現了總統里根的面孔,他以非常自信的表情、極有感染力的 語氣開始發表電視演說。幾十年的電影演員生涯對於他的演講技巧非常有幫助,70多 歲的高齡不但沒有影響他的演技,反而使里根更具有了令人信服的領袖氣質。他以平 靜的、但不容質疑的口氣告訴人們:
「……讓我和你們一起展望有希望的未來,這就是我們要從事一項採取防禦性措 施來對付可畏的蘇聯導彈的威脅……
至今我們已使我們的威懾戰略更依賴於報復的威脅。但是,如果自由人民知道他 們的安全可以不依賴美國迅速的報復來威懾蘇聯的進攻,知道我們能在戰略導彈抵達 我們或我們盟國的國土前加以截擊並摧毀時,情況又如何呢?
我知道這是一項巨大的技術任務,本世紀結束前可能不會實現。然而今日的技術 高度成熟使我們完全有理由開始這項工作……
我清楚地認識到防禦系統有其局限性並會產生問題和分歧。如果它們與進攻系統 配合,則可能被看成助長了侵略政策……
我號召給我們造出核武器的科學界將其偉大的才能轉向造福人類和世界和平的事 業;賦予我們使核武器失效和過時的手段…… 我正在採取重要的第一步,我將指示作出全面和深入的努力來制訂一項長期研究 和發展的計劃……
美國同胞們,今晚我們正著手有希望改變人類歷史航向的努力。這將會有風險, 而成果也需要時間。但是在你們的支持下我相信我們能完成它。」
美國總統里根說得如此美妙的這項計劃究竟是什麼哪 ?其正式名稱是「戰略防禦 倡議」(Strategic Defene Initiative,即 SDI),簡單地說就是使對手的核武器失效 和過時,與自己的進攻武器相結合會「助長侵略政策」的一項所謂戰略防禦計劃,就 是要在太空擺戰場,這與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非常相似,所以人們稱其為「星 球大戰計劃」。
一石激起千重浪,對於這一石破天驚的計劃,美國國內和國際上反應十分強烈。 40多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一份長達106頁的聲明,指出該計劃將冒政治上的極大風險, 包括前總統卡特、麥克納馬拉、萬斯等軍政要人也發表聲明反對這一能引起新一輪軍 備競賽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提交了一份26頁的研究報告,批評 該計劃;而前國務卿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國防部長溫伯格等人則表示大力支持。
國際上,以蘇聯反應最為強烈。3月27日,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發表講話說: 「天基防衛系統將證明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的結論是這種系統將使製造人感到失 望,它將只能導致新的一輪軍備競賽,並使第一次打擊武器得到繼續發展。」
5月5日,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在《紅星報》上稱:「如果美國打算使太空軍事 化,並因此打破目前存在的均衡,蘇聯除採取反措施外,沒有別的選擇。」
後來,蘇聯的新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給美國的科學家寫信,強調:「當今世界 沒有人不為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擔憂。」並警告說:「特別是美國不要邁出這致命的 一步,否則將會導致核戰爭的升級和更加瘋狂的軍備競賽。」
蘇聯並不僅僅是停留在語言上的警告,而是立即付諸「反措施」的行動,加緊發 展自己的空間反衛星、反導彈武器系統,研究對付美國太空武器的新戰略、新手段、 新武器。1987年12月,美蘇最高級會晤前夕,戈爾巴喬夫出人意料地宣布蘇聯也有星 戰武器。據專家們研究後確定,蘇聯的宣布並不是恐嚇,而是確有技術上的突破。蘇 聯自從50年代起就在研究「脈沖能」,這是星戰武器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特別是蘇聯 對新型太空武器的研究,如作戰衛星、激光、粒子束和「太空雷」等,都取得了一定 的進展。據說「太空雷」能突破美國的太空防禦系統,使太空防禦系統失靈,然後以 常規導彈將其摧毀。這表明新的一輪軍備競賽開始了。
對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並不相信美國對盟國的承諾,尤其是法國, 態度非常明確。1984年底,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法國完全不同意空間 軍事化的「星球大戰」計劃。同時,法國還提出了自己的「太陽神」和「錫拉庫薩」 —2軍事太空計劃。西歐17國還於1985年7月17日通過了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的關於建 立與之抗衡的「尤里卡」計劃。「尤里卡」計劃的目的就是要使西歐保持與「美國平 等的夥伴」地位。可見,西歐也想在工業化和軍事化的太空中佔一席之地。
前聯邦德國1985年6月21日正式決定支持法國的「尤里卡」計劃,並決定不以政 府名義參加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
英國的態度比較積極,但也是有所保留。1984年12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訪 美時曾表示支持「星球大戰」計劃,但僅限於支持研究,而不包括部署。
義大利對此態度謹慎,總理克拉克西訪美時雖然表示支持「星球大戰」計劃,但 強調在部署前要與蘇聯進行談判,並繼續遵守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
西歐其他國家態度都不積極,挪威、丹麥、芬蘭和奧地利都宣布不參加「星球大 戰」計劃,荷蘭、比利時態度曖昧。
日本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最感興趣,態度也最為積極,不僅最先作出積極反 應,而且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國會答辯時還表示,對戰略防禦計劃提供技術合同問題, 將根據1983年11月美日兩國就向美國提供武器技術所達成的一攬子協議進行。
對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世界各發達國家都根據自己的利益表示了不同的 立場,但不管該計劃對人類是福是禍,美國都要一意孤行地進行下去。
天衣無縫
1980年,里根還在為競選總統而奔波於各地時,他的競選班子中有一位現代戰略 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戰略——「高邊疆」戰略的概念。這個人就是美國國防部情報局 前局長、里根競選班子中的國防顧問丹尼爾·格雷厄姆將軍。里根入主白宮後,在傳 統基金會的資助下,格雷厄姆將軍組建了由30多名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空間工程 師和軍事戰略家組成的「高邊疆」研究小組。「高邊疆」研究小組經7個多月的研究, 於1982年3月3日正式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High Frontier》(高邊疆)。這份報告提 出了美國開拓和利用宇宙空間的總體構想,系統地論述了關於美國未來在軍事、經濟 和科學諸方面綜合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總戰略,並認為「高邊疆」戰略是「關系國 家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是美國能否在21世紀繼續保持霸主地位的關鍵。這一戰略 主要內容就是實現「宇宙防禦」和太空工業化。
「高邊疆」戰略得到了里根總統的認同和大力支持,於是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 大戰」計劃應運而生,並緊鑼密鼓地全面展開。
1982年7月,里根頒布指令,規定了美國宇宙活動的主要方針,明確了美國太空 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建立「宇宙防禦」。
1982年9月1日,美國建立了航天司令部,從而為「那些想在空間向蘇聯挑戰的人 奠定了組織基礎」。
1983年3月23日,里根發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戰」演說。
1983年6月,白宮決定成立由弗來徹領導的「防務技術研究小組」和由霍夫曼領 導的「未來安全戰略研究小組」,開始了對「星球大戰」計劃在政治上、外交上和技 術上可行性及後果的研究。
1984年1月6日,美國總統里根根據上述兩個小組提交的研究報告,簽署了第119 號國家安全指令,命令有關當局迅速著手研究激光和粒子束等空間武器,為摧毀可能 對美國襲擊的洲際導彈做好准備。
20天後,里根在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中正式把開拓「高邊疆」列入國家戰略 目標,並決定建造一個永久性的載人太空站,計劃於1992年送上太空,標志美國開始 全面貫徹「高邊疆」戰略,不僅在軍事上爭奪太空,同時在經濟上也著手開發太空。
1984年 3月21日,白宮確定由宇航員詹姆斯·亞伯拉罕森將軍負責「星球大戰」 計劃。4 月,美國組建戰略防禦計劃局,里根任命詹姆斯為局長。從1985年起,美國 開始每年為「星球大戰」計劃投入20億以上美元的資金,「星球大戰」計劃開始全面 展開。按計劃預算,SDI工程將耗資近萬億美元,耗時四分之一世紀。
美國投大量人力物力、冒極大風險的「星球大戰」計劃能達到什麼目的呢 ?「星 球大戰」計劃的正式名稱是「戰略防禦計劃」,而真正要防禦的目標就是對美國進行 襲擊的洲際導彈。其基本設想分兩部分:一是「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就是在宇 宙空間建立多層防禦體系,將來襲導彈的飛行軌道分為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採取 不同的防禦手段,前級防禦層可以減輕後級防禦層的壓力,後級防禦層可以填補前級 防禦層的漏洞,摧毀穿過前級防禦層的來襲導彈,達到全部摧毀來襲導彈的目的;二 是「反衛星計劃」,就是研製和部署天基與陸基相結合的反衛星武器系統,以摧毀對 方的衛星。
「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是根據導彈從發射、飛行到命中目標過程的特點,建 立包括4層防禦網的防禦系統:
第一防禦層是助推期防禦階段。由於導彈從助推器點火至穿過大氣層階段,導彈 飛行時間一般持續3~5分鍾,會釋放出大量熾熱氣體,並產生強烈的紅外線或可見光, 很容易被探測到。因此,防禦系統必須及時探測到導彈的發射點、導彈類型和控制中 心,迅速摧毀導彈的助推器。這一階段的防禦非常關鍵,因為發射後的導彈在助推後 期會放出若干個分彈頭,包括再入飛行器的假目標,這將給以後的防禦階段增加極大 的困難。因此,此階段摧毀一枚導彈,相當於其後防禦階段摧毀數個彈頭和數以百計 的誘餌,效費比高。按計劃每顆反導衛星可摧毀100枚以上的導彈,摧毀率可達99%。
第二防禦層是後助推期防禦階段。這一階段通常持續6分鍾,導彈母艙將放出多 個彈頭飛向不同的目標,再入飛行器、假目標和其他輔助穿透設備也在此時被釋放。 它們沿彈道曲線慣性飛行,穿出大氣層飛向目標。這一防禦階段使用陸基或艦載激光 武器摧毀漏網的彈頭,理論計算摧毀率也可達90%。
第三防禦層為中斷攔截層,即對再入大氣層之前飛行的前兩層漏網的導彈彈頭和 突防裝置進行攔截。這一階段導彈飛行時間約10~15分鍾,彈頭數量多,真假混雜。 計劃用電磁軌道炮或由地面發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導彈武器碰撞殺傷等手段摧 毀,按要求命中率也要達到90%以上。
第四防禦層為末端攔截層,即對重返大氣層後的彈頭進行攔截。此時彈頭飛臨目 標只剩幾分鍾時間,可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所有漏網彈頭,命 中率也要達到90%以上。
如能達到理論計算的要求,對來襲導彈總攔截率可高達99.999%,如此一來,美 國就算裝進了保險箱,不用擔心在核大戰中與對手同歸於盡了。
「反衛星計劃」實際上是戰略防禦系統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就是利用太 空基地的監視系統,對敵衛星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指令天基或陸基定向能武器系統 摧毀敵人衛星。 由於衛星在監視、預警、通信、導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戰略防禦 系統重要的任務就是使對方的衛星失去作用。因此,美國早在1977年就開始研製反衛 星武器,基本的設想是在截擊機上使用攻擊導彈摧毀對方的衛星,這一研究已取得了 一定的進展。到SDI計劃提出來時,美國已開始研製激光反衛星武器,並通過了可行 性論證報告。
這樣,堪稱天衣無縫的「星球大戰」計劃在理論上已被證明是可行的,在技術上 是可能的,似乎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里根總統最後的拍板,為「星球大戰」計 劃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太空擺戰場已在所難免。
「亞瑟王之劍」
對於「星球大戰」計劃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能否研製出有效攔截導彈的武器。在 古代神話中和科學幻想中,有很多具有魔力的武器,隨手一指,就會有強大的光束或 風束將敵人消滅。太空擺戰場,就需要這種武器。在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中,有一 類全新概念的武器,就是束流武器。
SDI計劃中,要研製的束流武器主要有4種:高能激光、粒子束、等離子束和強微 波射頻武器。其共同特點與拋射武器不同,其戰斗部不是被拋射出去通過碰撞或爆炸 摧毀目標,而是像射出的高壓水柱,它們是以強大的能量束射向目標並摧毀之,射速 極快,可達或接近光速。對於束流武器的研製,近幾年來,在武器輸出能量、光束質 量、精密跟蹤與控制及試驗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進展。
激光技術出現於60年代,由於其無可比擬的特點很快就在軍事上引起了重視。19 76年美軍用LTVP—7型坦克裝載 100千瓦激光炮擊落2架無人駕駛靶機;1983年美軍用 400千瓦激光炮擊毀5枚「響尾蛇」導彈;1989年美軍用「米拉克爾」中紅外高能化學 激光器,第一次成功地攔截和擊毀了一枚快速低飛的巡航導彈。30多年的研究,激光 技術在武器上的運用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化學激光器、準分子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 器、X射線激光器等都成為對助推段導彈進行攔截的最有效的高能激光武器。
SDI 計劃中,部署在天基的高能激光發射器,其輸出功率要達到幾百至幾千千瓦, 其中有兩項關鍵技術:一是如需要達到每平方厘米10~20千焦的破壞閾值,就必須有 25兆瓦的功率做保證;二是要有15米直徑的反射鏡部署在空間軌道上,用以聚焦折射 激光束打擊目標。這兩項技術美國已取得了一定進展,最後解決只是個時間問題。
粒子束武器類似於激光武器,主要是以電子或中性粒子為彈丸,利用電磁場把亞 原子粒子加速到近光速的高能狀態,再靠磁場的作用聚集成密集的高能強粒子束流射 向目標,以巨大的動能摧毀目標。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一個帶電粒子源使這些粒子經過 一個電位場的加速,形成粒子束。由於粒子束在擊中目標的瞬間可產生8000攝氏度的 高溫,不僅可使目標表面迅速破碎和氣化,而且高能粒子束還會在目標附近形成附加 電場和大電流脈沖,在瞬間將目標內部的電子器件擊穿。可見,粒子束武器對目標的 破壞能力比激光武器更大。目前,粒子束武器研製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粒子束 必須能傳播較遠的距離才能有效摧毀目標,在幾百兆電子伏能量和 0.25~1安培流強 的條件下,怎樣才能產生擴散度很小的中性粒子束?二是中性粒子束不能穿越大氣層, 這就必須將粒子束武器部署於太空的軌道上,縮小加速器的尺寸和減輕其重量就成為 另一個難題。按SDI計劃的要求,美國要在低軌道上部署 10~40個粒子束武器,每個 重達60噸。
等離子體炮雖然叫做炮,但不是用炮管發射等離子體炮彈的炮,也是一種用加速 器產生多股高速大密度等離子體攻擊目標的武器。這些等離子體內磁場很強,足以使 等離子體保持一段時間,因而可像中性粒子束一樣作為武器使用。等離子體炮最大的 優點是製造和使用比中性粒子束武器容易,而且體積小,效益高。
強微波射頻武器是一種以高強度輻射場包圍目標,使其敏感的電氣和電子線路產 生致命的電壓和電流而遭到破壞,是攻擊C�3I系統、隱形飛機和反輻射導彈的有效 武器。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大型天線及有關設備組成射頻武器系 統,利用大功率微波的電磁場,以光速迎擊並摧毀來襲目標的電子器件,使之控制失 靈。
可見,束流武器就是把能量匯聚成為一束極細的能束,沿著精確的制導方向以近 於光速發射出去,對目標進行殺傷。其特點是能量集中,速度極快,射程遠,精度高, 比拋射武器有很大的優越性,堪稱「亞瑟王之劍」。
誰擊落了轟炸機
1987年9月27日,美國一架B—1型轟炸機突然墜毀,6 名機組人員3人遇難,令人 驚訝的是擊落飛機的是一隻大鳥。一隻重 6.8公斤的白鵜鶘竟然撞落了幾十噸重的轟 炸機。巨大的沖撞力是從哪產生的呢 ?原來是靠速度而產生的,這就是動能。物理學 有個動能公式:E=MV,物體相撞時產生的動能E等於物體的質量M與物體運動時的速度 V 的乘積。也就是說,動能的大小既取決於物體本身的重量,也取決於物體運動的速 度。
小鳥撞毀飛機的怪事以前也時有發生,這給科學家以很大的啟示:既然只有飛機 千分之一重的鳥可以撞落飛機,那麼靠物體碰撞時產生的動能也可以作為一種武器摧 毀目標。於是,動能武器的概念就提出來了。所謂動能武器就是利用高速運動的彈頭 通過直接與目標相撞而摧毀目標的武器,包括非核動能攔截彈、電磁炮和反衛星導彈 等。
在「星球大戰」計劃中,對於摧毀來襲的導彈,運用爆炸特別是核爆炸以摧毀來 襲導彈,雖然十分有效,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和副作用,而使用動能武器則可以消 除這種不利的影響。於是,美國開始大力研製動能武器,共設立了包括大氣層內外非 核摧毀技術、超高速發射技術、對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助推段截擊技術等11個技術項 目。
非核動能攔截彈是利用與來襲導彈碰撞時產生的巨大動能來摧毀目標,而不是靠 核裝料的爆炸摧毀目標的一種攔截導彈武器。根據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不同的使用 特點可分為兩種。用於大氣層外攔截的是一種以陸基為發射台的三級攔截彈,攔截點 的高度在160公里左右,以9公里/秒的速度撞擊並摧毀目標。與核裝料彈相比,其最 大的優點是既可攜帶幾十枚彈頭摧毀不同的目標,又避免了自相摧毀的負效應。用於 大氣層的攔截彈通常是兩級火箭導彈,飛行速度在5~6公里/秒,射程200公里左右, 攔截高度15~50公里,發射重量5~7噸。 1984年6月10日,美國陸軍在南太平洋誇賈林島上空185公里處以「民兵」—1 型 模擬導彈為目標,對非核動能攔截彈進行了試驗並取得了成功。同時,美國還進行了 小型雷達尋的攔截的研究,至1987年已先後進行了7次靶試,大部分攔截成功。
電磁炮是靠電磁力而不是靠傳統的發射葯把彈頭加速,以彈頭的動能摧毀目標的 新武器系統,包括「直流低壓導軌炮」、「交流同軸線圈炮」、「重接炮」和「電熱 炮」等。其基本原理是以兩根導軌和一個電樞形成一個電路,通過電樞的電流同導軌 上數兆安級的電流產生的磁場之間形成洛侖茲力,推動電樞沿導軌加速行進,帶動有 制導的戰斗部加速,最後以 10~20公里/秒的高速射出,彈頭產生的撞擊力足以摧毀 任何目標。
電磁炮的特點是速度快、炮口動量大、加速均勻、對彈頭影響小、命中精度高、 殺傷威力大、發射時無聲響、無煙霧、無炮口火焰等,電磁炮的發明揭開了火炮發展 的嶄新一頁。美、英、德、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目前都在重點研究坦克電磁炮,利 用電磁炮彈的穿甲特性使其在反坦克戰場上大顯身手。美國急於將電磁炮用於「星球 大戰」計劃之中,雖然由於超導技術的迅速發展,電磁炮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但距離在太空中實用還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提高射速。
反衛星導彈的研究開始較早,60年代美、蘇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70年代美國 開始研究非核戰斗部,1977年正式命名為「ASAT衛星攔截彈」。這種小型尋的飛行器 是採用紅外製導、自動識別跟蹤和瞄準目標的攻擊武器,其有效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 左右。1984年初至1985年底,美國先後進行了5次試驗,其中第三次是在1985年9月13 日進行的,以一顆廢棄的衛星作靶子,F—15戰斗機在 10公里高空發射了一枚反衛星 導彈,該彈在自身制導裝置的引導下進入目標衛星軌道,隨後分離出一個15分斤重的 自動尋的彈頭,以每小時1.74萬公里的迎面速度沖向目標,將衛星撞得粉碎。
「智能卵石」攔截彈是在「星球大戰」計劃的實施中提出來的,是對該計劃進行 修改的產物。「星球大戰」計劃總共要耗資近萬億美元,需要20多年的時間,這一直 是該項計劃反對者的主要攻擊之處,而且該計劃在具體實施中發現,存在的困難要比 最初設想的多得多。特別是美國國會加強了對該計劃預算的審批控制,批準的經費逐 年減少,這使白宮不得不尋求一項較易實現又降低費用的折中計劃,以爭取各方都能 接受。
1989年 2月9日,美國SDI計劃局局長亞伯拉罕森在離職報告中聲稱:「我認為只 要繼續努力,按參謀長聯席會議關於改進後的第一階段作戰使用要求,採用『智能卵 石』方案,在2年內可被證實,3年後可開始部署。」在降低經費的問題上,他特別強 調說:「到1994年,一套『智能卵石』系統將可隨時部署,費用為 250億美元,僅是 SDI計劃第一階段所需費用的1/3。」在此,他正式建議採用「智能卵石」方案。亞伯 拉罕森的建議得到了新任總統布希的支持,「智能卵石」計劃開始實施。
所謂「智能卵石」就是一種靈巧的小彈頭,具有能獨立探測、跟蹤、識別和攻擊 目標的全自動裝置。由於其重量較輕,一枚「大力神」運載火箭可攜帶百枚「智能卵 石」進入預定軌道,這比發送重達數噸的龐大束流武器發射裝置要經濟得多。特別是 「智能卵石」的全自動裝置,使其只要地面給它一個指令,就可見機行事,完成攔截 任務,不必依賴易遭攻擊的指揮控制中心。
這種「智能卵石」裝有能探測數千公里外飛行目標的高分辨紅外探測器,敵方導 彈一露出雲層就會被發現,高功能計算機同時會指令啟動小火箭發動機,引導「卵石 」高速沖向目標,並與之同歸於盡。這種方案比原計劃經濟易行,技術上容易實現, 因此,美國計劃於本世紀末部署10萬枚「智能卵石」於太空不同軌道之上,代替原計 劃中的激光、雷達網與電腦組成的作戰管理綜合網路。
動能武器與束流武器相比,技術上相對比較成熟,遇到的困難較少,費用也較低, 這使美國政府改變了兩者並重的政策,而是突出重點,側重於動能武器的研製,並逐 年增加經費,使動能武器的研究與試驗逐漸接近於實用。
動能使飛鳥可以撞毀飛機,動能武器擊落來襲導彈的日子也不會很遠了。
「星戰計劃」計劃向何處去
美國耗資巨大的「星球大戰」計劃看上去令人眼花繚亂,似乎天衣無縫,難道「 星球大戰」計劃真的像美國人所吹噓的那樣萬無一失、無懈可擊嗎?美國真的有必要 進行這項計劃嗎?
對於「星球大戰」計劃,美國人一直非常樂觀,在該計劃提出之前,美國的「氫 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就曾斷言束流武器攔截導彈是可行的;「星球大戰」提出之後, 里根總統的科學顧問喬治·基沃斯又宣布80年代末就可研製出攻擊地球同步軌道上衛 星的激光武器;1984年3月,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德芬爾在《戰略防禦倡議》報告中說: 「我相信,當我們進入下一代時代時,我們巨大的財富,我們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性, 將使總統的理想變為現實。」而SDI計劃局局長亞伯拉罕森信心最足,1984年5月他在 國會關於SDI計劃的證詞中十分肯定地說:「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能把較成熟的 波束發生器的性能提高到武器性能的水平。」但事實證明,這些人的樂觀根據是不足 的。
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激光專家布洛姆伯根和帕特爾為首的17人束流武器技術評 審小組在經過1年多的研究後,於1987年4月23日提交了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竟然是 束流武器目前在關鍵部件上性能要提高幾個數量級才有實用的可能,這將需要至少10 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本世紀末部署束流武器已無可能。
SDI計劃共設計了 5大項目,其中4項是單項技術,只有最後一項是系統分析和作 戰指揮及管理,而系統分析這項最為重要。因為星戰計劃包括 4個主要防禦層次,每 個層次又將使用多種攔截武器攻擊數以萬計的真假目標。這種包含近百個子系統的大 系統,系統效能非常關鍵,即使單項技術達到了要求,全系統的總體性能和功能如何 是難以進行全面實驗的,最後可行性、可靠性報告很難找到充分根據。
而最讓美國人頭疼的是SDI系統的生存能力。天基部件長期位於可預測的軌道上, 體積又大,生存能力非常低,相比之下,比彈體、母艙和彈頭要脆弱得多,容易被反 衛星武器、激光武器、太空雷等所摧毀。如果不能解決其生存問題,耗資巨大的 SDI 計劃最後的結果只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星戰計劃使用了大量的計算機,這又增加了一個非常難以克服的困難,就是軟體 的錯誤率。目前最好的軟體技術是在1000行程序中出現 3個錯誤,而短短幾十分鍾的 戰斗計算機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整個SDI系統要連續進行1000萬到1億行無錯誤 的計算機程序運算才能保證防禦的有效性。即使按1000萬行程序,以千分之三的錯誤 率,就是要出現 3萬個錯誤。而一兩個關鍵性錯誤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失靈。可見,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星戰計劃距實戰還十分遙遠。
除此之外,星戰計劃要部署到太空中的總物資量多達 9萬噸,太空梭至少需要 5000次的發射才能完成這一空前繁重的運輸任務。以目前美國太空梭每年平均發射 十幾次至幾十次的能力看,要100多年才能完成。
世上沒有突不破的防線,不要說星戰計劃一時難以實現,就是真的實現了,有矛 必有盾,幾十年的時間內對手完全有可能研製出破解的武器系統,靠發明一兩樣新式 武器以取得一勞永逸的安全是不現實的。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耗費地球有限的資源 和財富,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人類互相殘殺的戰場擺到太空,這明智嗎 ?上蒼 如果有靈,會不會發出埋在人類心底的一句疑問:
「星球大戰」計劃,你將向何處去?!
壽終正寢
Ⅳ 微電影《星.計劃 孝之篇》觀後感
今天在短片吧看了一個微電影——《時間門》。這部電影比常見的微電影精製很多,台灣知名導演陳奕先執導、法國著名攝影師dylan掌鏡、視帝羅嘉良擔綱主演,製作品質、演員選擇、幕後班底等各方面都呈現高標准規格。在片中羅嘉良這種「事業型」男人的字典里,事業和家庭是一對不可調和、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其實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的確有著不錯的事業,但卻是以犧牲家庭幸福、放棄家庭責任作為代價和前提的。結束時羅嘉良最終保存記憶,選擇了承諾一生的家庭,讓人回味,片子拍的也是緊張又溫暖感人。
當一位即將失去記憶的病者,推開那一扇扇幸福與遺憾交融的回憶之門時,那些青澀浪漫、溫馨美好、失落怨恨、疏忽怠慢的畫面,頓時激起情上腺,不由得熱淚盈眶。這是真實的感動,每一記憶碎片的閃回都不僅是在供予主人公選擇,更是在用回憶中的畫面擊打觀者的良心。而在片子的結尾處,凱選擇抹掉那段段沒有家人的日子,留下與妻子和孩兒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溫暖感人且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拚命、認真、嚴謹、疏忽、失落、懊悔、滿足……情節中凱的這些生活過程關鍵詞在視帝羅嘉良的精準演繹之下,自然而生動。
Ⅳ 一部叫星什麼的電影
支持是叫《星河戰隊》現在已經出到第三部了!
Ⅵ 快手電筒影星熠計劃是什麼意思
摘要 是快手推出的短視頻創作激勵活動。
Ⅶ 這部是什麼電影叫什麼名字
火星任務 20007.3 / 75000人評論
別名:目的地火星 / 火星計劃主演:加里·西尼斯 蒂姆·羅賓斯 唐·錢德爾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 Brian De Palma地區:美國簡介:公元2020年,雲集了無數頂尖科學家的世界空間站(World Space Station)正在進行一項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由盧克·格萊姆(Don Cheadle 飾)率領的4人小組成功抵達這顆無人星球,他們在此發現一些奇怪景象,隨後小組成員也接連斃命。為了調查這起悲劇的原因並尋找可能的生還者,空間站派出伍迪·布雷克(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率領的救援小組前往火星。然而救援小組也早於諸多磨難,船體損壞、機器失靈、燃料泄漏、成員死亡等等,無一不在消磨者救援人員的鬥志。抵達火星後,布雷克他們找到了盧克船長,繼而發現億外年前外星人留在火星上的遺跡和信息,這一切都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中的情節是火星人 把細胞放在地球上然後 細胞開始進化 成魚 等各種海洋生物
然後生物進化上陸地 然後進化成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
Ⅷ 電影星際穿越是什麼類型題材的 是哪個國家製作的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是一部2014年美國科幻電影,由基斯杜化·路蘭執導,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潔西卡·崔絲坦和米高·肯恩主演。電影講述一組太空人通過穿越蟲洞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
上映日期
中國大陸
2014年11月12日
劇情
地球農作物因氣候轉變及枯萎病而經常失收,曾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工程師和火箭駕駛員的主角庫珀(Cooper)被迫成為農民以協助解決糧食危機。庫珀的10歲女兒墨菲(Murphy)發現其房間書架上的書本無故掉到地上,認為這是騷靈現象。不久一場沙塵暴在墨菲房間中留下了坐標通訊碼,二人驅車到達坐標位置後發現那是北美空防司令部(已成為美國太空總署的秘密基地)。
基地負責人布蘭德教授(Dr. Brand)向庫珀透露土星系統內出現了蟲洞,認為外星智慧有意協助人類前往遙遠星系移居,總署在約十年前已派遣了多名科學家穿越該蟲洞,各自降落在多個被認為有居住可能性的行星上[7],傳送回來的資料顯示其中一個以黑洞「巨人(Gargantua)」為中心的星系有三顆星球可能適合殖民。行星以降落的科學家名字命名:米勒(Miller)、艾德蒙斯(Edmunds)和曼恩(Mann)。庫珀答允布蘭德教授的要求,擔任太空船永續號(Enrance)的駕駛員前往執行兩項計劃:A計劃為確認星球適居性後協助地球人類前往殖民;B計劃為帶著多個人類胚胎進行殖民,留在地球的人類則會滅絕。墨菲因擔心庫珀一去不回而深感憤怒,庫珀在二人沒有道別下離開,與布蘭德教授女兒艾米莉亞(Amelia)、物理學家羅米利(Romilly)、地質學家道爾(Doyle)和兩個機械人塔斯(TARS)與凱斯(CASE)前往太空登上永續號啟程。
眾人先到達米勒星;「巨人」龐大引力造成的引力時間膨脹使米勒星的一小時約為地球的七年。除羅米利與塔斯外一眾成員乘坐飛艇漫遊者號(Ranger)降落星球,發現地表只有一片汪洋且經常出現巨型海嘯,海嘯的來襲使道爾喪生和延誤了回程。眾人返回永續號後發現對羅米利而言已度過了超過23年的時間。
眾人認為至今只能選擇前往餘下兩個星球的其中一個,經過一番爭辯後終決定後前往曼恩星。同時墨菲已與庫珀離開地球當年同齡,加入了美國太空總署協助布蘭德教授解開拯救地球人類所需要的重力方程式,但教授在健康惡化彌留之際承認A計劃不可能實現。科學家曼恩被眾人從人工睡眠中喚醒後表示方程式因缺乏黑洞引力奇點的數據而無法完成,因此永續號的真正目的並非拯救地球人類。在稍後的營地尋找任務中,曼恩破壞了庫珀的太空面罩並表示所有宜居數據均假,目的是希望太空總署能派人前來救他。曼恩遺下待死的庫珀後奪取漫遊者號前往永續號,同時羅米利試圖從被曼恩拆解的機器人奇普(KIPP)中取得探測資料,觸動了詭雷引發爆炸身亡。艾米莉亞救回即將窒息的庫珀,二人乘坐降落艇追趕曼恩。曼恩在與永續號對接不全下打開氣閘,產生的失控減壓使他身亡和導致永續號失控旋轉,庫珀成功對接永續號使其穩定下來。
永續號上的資源已不足以返回地球,因此二人駛向「巨人」,射出塔斯讓它收集引力奇點的數據,在接收數據傳送回地球後以重力助推前往艾德蒙斯星實行B計劃。為減少永續號質量讓艾米莉亞逃生,庫珀讓自己駕駛的漫遊者號於耗盡燃料後分離進入黑洞,但在漫遊者號被毀彈射逃生後,他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非線性流動的四維超正方體;庫珀至此明瞭未來超越了時空的人類創造了四維超正方體和蟲洞以拯救過去的人類,自己亦是兒時墨菲遇上的幽靈。庫珀把塔斯取得的黑洞數據以引力波透過墨菲的手錶傳送給她;成人墨菲在回憶此事時終發現父親的訊息,完成了布蘭德教授的方程式使人類得以離開地球。
四維超正方體空間在數據傳送完畢後分解,庫珀被送離蟲洞回到土星,被土星宇宙殖民地人員救起。此時他已離開地球91年,技術上而言已是124歲。庫珀在太空站上與年老垂死的墨菲重逢,但墨菲不欲父親目睹自己離世而讓他離開,並說服他前往去尋找在艾德蒙斯星球上的布蘭德。電影最終庫珀與塔斯偷取一艘次世代漫遊者號前往艾德蒙斯星。
角色
馬修·麥康納(左)與安妮·海瑟薇(右)在電影中分別飾演 庫珀 和 艾米莉亞·布蘭德博士。
馬修·麥康納 飾 庫珀(Cooper),單親爸爸,有一子一女,美國太空總署的前宇航員和工程師[8]。
安妮·海瑟薇 飾 艾米莉亞·布蘭德(Amelia Brand),布蘭德教授的女兒,生物技術博士[9]。
潔西卡·崔絲坦 飾 墨菲(Murphy),庫珀的女兒,跟布蘭德教授一起研究移居外星計劃。
麥肯基·弗依 飾 年幼的墨菲
艾倫·鮑絲汀 飾 老年的墨菲。
米高·肯恩 飾 布蘭德教授(Professor John Brand),艾米莉亞的父親,移居外星計劃的策劃及負責人。
麥特·戴蒙 飾 曼恩博士(Dr. Mann)
凱西·艾佛列克 飾 湯姆(Tom),庫珀的兒子。
提莫西·查拉莫特 飾 年幼的湯姆。
約翰·利思戈 飾 唐納德(Donald),庫珀的岳父。
托弗·格雷斯 飾 蓋帝(Getty),美國太空總署的博士,墨菲的男友。
蕾亞·凱恩斯 飾 露易絲(Lois)[10],湯姆的妻子。
韋斯·賓尼 飾 道爾(Doyle)
比爾·歐文 飾 機器人塔斯(TARS,配音)
大衛·吉雅西 飾 羅米利(Romilly)
喬許·史都華 飾 機器人凱斯(CASE,配音)
大衛·奧耶羅沃 飾 湯姆和墨菲的校長
柯萊特·沃爾芙[11] 飾 漢莉老師(Ms. Hanley)
威廉·德瓦內[12] 飾 威廉斯(Williams),太空總署董事會成員
伊萊耶斯·加貝爾[13] 飾 太空總署管理人員
: )
Ⅸ 一部叫星什麼的電影,我也不記得了
《星河艦隊》
由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代表作《星船傘兵》改編而來的《星河戰隊》作為一部大型科幻戰爭片,耗資一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受到巨大好評。《星河戰隊》的故事簡直就是人族跟蟲族的大對決,電影版中大量的蟲族造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該電影先後拍攝了兩部續集,並且被改編為同名動畫以及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