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運動的意思
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確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最大特徵是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網路)
『貳』 下面哪一項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但看過的每一部都非常經典。除了以上這兩種,還有一些片子據網友反映也很不錯,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政治反思片〕
《卡桑德拉大橋》(強烈推薦!!)
(如果犧牲掉數百個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萬人,你會否把他們犧牲掉?哪怕,這些人是無辜的。這部片子是和英國、義大利合拍的,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一列火車上的乘員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這列火車引向毀滅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橋。)
《竊聽風暴》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德國版的《1984》,對極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出了質問,但片子拍得很客觀,沒有過多煽情的成分,導演無意把柏林牆的倒塌形容為西方民主的勝利,反而刻畫出了東德人在信仰破滅後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竊聽者」的光頭演員,在現實中,他是「竊聽風暴」的受害者……)
《再見列寧》
(故事發生在兩德剛統一後,影片非但沒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講述了一個普通婦女,信仰共產主義的那種樸素精神,揭示了信仰與政治始終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會主義信仰強加於民眾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會主義又是另一回事。)
『叄』 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經歷的四個階段的變化十萬火急!!!!
一、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從1919年一1924年大致經歷了5年的時間。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上述法國先鋒派電影中 的各種美學流派一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開始於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繪畫中,而後在文學、戲劇、音樂及建築藝術中相繼出 現,形成了一場文藝運動。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 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 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主義的美學追求,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劇場和咖啡館 中,招貼畫、廣告畫和裝磺設計都被蒙上了一層表現主義的色彩。德國藝術家仍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 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這樣一種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現主義的電影誕生了。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劇中人物弗朗西斯的敘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惡和他對社會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創造出那個純屬於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1920年),描寫了一個由社會政治所造就的專制暴君的殘酷性, 並藉此轉喻為威瑪共和國初期德國的命運。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記》(1921年,又譯《疲倦的死》),在命運之神囚禁著千萬條生命的高壘堅壁的城堡中,一 次愛情與死亡的沖突,終於征服了命運之神。
弗萊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枚》(1922年),是關於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結隊的老鼠,則預示著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羅 ·萊尼的《蠟像陳列館》(1924年),蠟像館中3個蠟人起死復生,各自講述了他們以殘酷的刑罰殘暴地統治人類的故事。在這些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 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那個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 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然而,這恰恰映現了戰敗後的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心理狀態。而以象徵表現內心現實,以主觀化反證社會現實,正是表現主義電影 以美學化、風格化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實際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當時的人們以「卡里加里主義」作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將二者等同起來。這便突出了這部影片作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編劇是卡爾。 梅育和漢斯·雅諾維奇為這部影片提供了一個反常規的敘事方式,影片一開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個人講述他所經歷和參與過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進入了事件本 身:幾起謀殺引起了弗朗西斯對游戲場上施催眠術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懷疑,但警方以查無根據否認了弗朗西斯的猜測。
又一起殺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蹤卡里加里來到了精神病院,結果發現他竟是這家醫院的院長。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覺的機會,弗朗西斯和醫生們翻看了他的日記,發現 了他以催眠術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進行謀殺的真相(這里運用了幻想畫面)。在被揭露為兇手的時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開 始,弗朗西斯以戰勝了對手結束了他的敘述。但影片並沒有完,弗朗西斯再次來到精神病院,在他與卡里加里的沖突中,卻向我們證實了弗朗西斯實際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個病人,而卡里加里則完全是一個善良的醫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時,確認他的病可以治癒,全片結束。影片的劇作結構非常富有特點,出現了多層面的 敘事,特別是最後一筆(當然,在克拉考爾論《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認為這一筆是導演羅伯特·維內的絕妙處理。)使得本來就是戲中有戲的敘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層曖昧性敘事,使影片結構更加復雜。最終關於謀殺的幻想主題也得以形成,從而使觀眾進入到一種對於真實的相對性的思維狀態之中,人們不僅要問誰是 真正的病人?誰究竟失去了理性7這種沒有答案的處理,恰恰是作品的獨具匠心之處,它是創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界限不清的狀態的表 現。而對於資產階級權威人物的象徵——卡里加里所進行的描寫與揭』露,則實現了創作者對於資本主義的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秩序等所進行的曲折鉤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
「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個不同尋常的風格化的特徵,是影片表現主義造型風格的處理。那個由「狂飆社」助三位表現主義畫家:
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里希和雷曼所繪制的布景:
建築物是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線的,遠近透視也是相互顛倒的。表現主義的畫家們以一種超現實的扭曲形式創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問題」的幻覺世界。這個布 景不僅有效地體現了作品的敘事背景和情調的要求,同時,還在影片中起到了視覺主導作用,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由美工師決定影片視覺風格的先例(在德國,這時 的美工師薪水已相當高,著名的美工師可以拿到比主角還要多的錢,這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影片中人物造型的處理也與布景相一致,演員以奇形怪狀的服 裝、戲劇臉譜式的化妝和動作誇張的表演,創造出卡里加里(維納·克勞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特別是卡里加里,在喬治·薩杜爾的評價中被稱作「悲劇 的典型」,同時,他還指出:「這個典型所代表的與其說是個人物,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殘忍和急躁、幻想和瘋狂的混合心理狀態」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諧地在風格上統一起來。《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影片光和陰影的處理。在布景的繪制中,畫家們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對比。而在拍攝的 過程中,影片沒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創造出投射在自牆上的人物黑影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創造性地動用光的陰影效果, 最終成為表現主義影片視覺造型的一大特徵,向表現主義戲劇學習,他們利用腳燈造成使人物變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中,還精心設計了手提燈光、煤油燈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營造影片的環境氣氛。在表現主義電影 之後,具有表現力地運用燈光效果的方法,最終發展為所有德國電影形式表現的一大特徵,同時也為電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經驗;表現主義的電影製作 者們就是這樣,接受了表現主義造型藝術的影響,對於他們眼中的那個荒誕的社會,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尋找到一種怪誕的造型視覺語言來進行表現。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在赫爾曼。伐爾姆的「電影應當成為活動的圖畫」的觀念的影響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確成為一部活動起來的表現主義繪畫,被完全剝 奪了電影的物質性,而成為梅里愛式的「銀幕即舞台」的觀念的再現。然而,《卡里加里博士》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者的形式,而是從梅里愛的取悅於觀眾的魔術表 演,到這部影片神秘、復雜而深刻的敘事;從梅里愛的作為戲劇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這部影片作為環境和氣氛的視覺造型的創造;從梅里愛的固定視點的表面狀態 的形式表現,到這部影片深人人物內心和精神狀態的探索,等等。雖然,同樣是客觀地記錄舞台,同樣是屬於戲劇舞台的場面調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簡單的橫向運動,而是出現了奇特的縱深運動(比如,影片開始的游戲場和夜間追逐兇手的段落的處理等),使人物與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種立體效果。並給 人以啟示,說明在攝影機前面的畫面構圖和場面調度的重要性。
表現主義電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後,作為一種風格化的形式被人們所接受,電影製作者不再把表現主義僅當作是瘋人的敘事視點來看待,而是讓它在創造恐懼與 幻想故事中起到風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爾指出過的那樣,《卡里加里博士》成為以後一系列描寫專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驅。在他之後,《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三生記》、《泥人哥連》等一系列影片出現,他們同是關於謀殺、死亡和暴力的主題的表現,同樣突出了表現主義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觀的 手段創造出來充滿神秘主義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這些影片不拘泥於《卡里加里博士》的舞檯布景的表現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國超現實主義影片中的實景拍 攝的特點,但在這自然背景前面活動著的人,仍舊是屬於表現主義戲劇舞台式的濃重化妝和誇張的表演。表現主義電影美學的實驗,是對電影超現實傾向的發展,特 別是從內容到形式的表現,是建立在當時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上的,因此,正象霍華德·勞遜分析的那樣:「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環境一般都是混亂 的。有的影片表現狂人征服社會;有的表現生性殘暴的人強行進行極權統治;有的表現男男女女聽任超自然的擺布;有的把犯罪和墮落表現為人類社會必然具有的屬 性。大部分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含蓄的批評。但有些批評只是低聲表示不滿,有些則冷嘲熱諷地接受現狀。更多的影片是表現痛苦、失望和無可奈何的憤怒, 偶爾也流露出一線希望」。
去這個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錯。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肆』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
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 1919年 ;
弗里茨·朗格的《三生記》 1921年;
保羅·威格納《泥人哥連》 1920年。
『伍』 表現主義電影有什麼特點
1919年,表現主義電影首次出現於德國,主要運用在畫面構圖、音樂、音響等非語詞傳播手段方面,以深化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並加強反理性主義的因素。著名電影導演維恩、皮克以及電影評論家豪森施坦為表現主義的電影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陸』 如何理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幫助希特勒地位上升
希特勒對於別的民族來說或許是壞人,但對於德國,它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立場不同而已,
『柒』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計》,《泥人哥連》。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表現主義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遜·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捌』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特徵急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1908出現在繪畫和劇場的一種風格。
繪畫——籍由極度的扭曲, 不寫實的圖案來表達內在的情緒。
劇場——誇張的布景, 扭身歪臉的表演方式, 誇張的姿體及舞蹈。
故事——幻想或驚訝的故事。
『玖』 什麼是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記》,《泥人哥連》,伊門多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是當代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創作「德國咖啡館」繪畫系列,描述對兩個德國現實的印象,隨後創作的「德•弗勒咖啡館」繪畫系列反映伊門多夫與自己的榜樣和朋友的關系《演皮影戲的人》,《蠟人館》(1924),《聖女貞德的激情》(1928)。
『拾』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