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劇本里的第一場第一鏡是什麼意思
劇本里第一場第一鏡是指第一個場景里的第一個鏡頭
場,就是場景的意思,按劇本拍攝進行劃分,指當天拍攝日程的第幾個場景,或者是總劇本上的第幾個場景。鏡,就是鏡頭的意思,將每個場景里所有拍攝鏡頭調度包含在內,只要換了鏡頭就算第幾鏡
為了後期剪輯和前期拍攝方便,拍攝時候是根據場景來逐次殺青的,所以劇本中所有同一場景鏡頭要一次性拍完。因此,在拍戲前會進行打板用來記錄第幾場第幾個鏡頭。
(1)拍電影一鏡三次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每一次開拍前都會使用場記板來記錄電影公司,片名,導演和攝影師的名字,場景的序號,鏡頭的拍攝次數。
場記板是一塊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其作用為:
一、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二、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後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三、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㈡ 拍戲幾場幾鏡啥意思
拍戲是根據劇本走的,劇本分集分段,每集分幾句台詞和場景、拍攝時間也不同,所有場次和鏡次修改合成就可以放映了,場次就是,就是屬於劇本第幾場,和書本中的頁碼一樣,叫法不同,鏡次就是一句話場景為一鏡,比如這集有二句台詞,就分二鏡拍攝,一鏡就指一台攝影機,
㈢ 拍電影事通常一個鏡頭可以拍多少次
這個當然希望拍一次就可以過啊,拍的次數越來用的膠片就越多,費用也就越多
㈣ 電影裡面的「一鏡到底」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一口氣拍下來,對演員、調度、整體配合都是一個考驗。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但一鏡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謂的一鏡到底,基本上適用於紀綠片的拍攝手法, 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 ,用在商業片上這就是國際人士認同的厲害。
舉例:
《冬蔭功》:3分54秒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闖進一個房間,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幾個打手擺平之後鏡頭馬上轉到門外,這時一幫人很快沖進這個房間,但是沒發現Tony轉身走了,鏡頭又馬上轉到門上方,原來Tony已經在那裡了。這里雖然寫了很長一句話,但實際上時間非常短,Tony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攀上門緣,並且是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層樓的情況上做的,實在佩服。其實如果不用連續長鏡頭,而是剪輯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里卻是完全真實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拍這里時也出現過失誤的,有一次在Tony從門緣上跳下來時,右腳不慎在右門上掛了一下。雖然這並無大礙,但總是美中足,所以還要重拍。
㈤ 為什麼拍電影的都要說多少場多少鏡多少次然後喊開始!
電影也要一個鏡頭一個畫面按步驟來拍的,拍這么1個來小時的鏡頭不是一氣呵成的,都要分成很多鏡頭場景的,所以就會這么拍,導演這么喊也是給演員和工作人員心中有個數,有點像倒計時的樣子
㈥ 動畫製作中一拍一 一拍二 一拍三是什麼意思
動畫片播放過程中,眼球接受最為自然的是1秒24張圖片,一拍一就是1幀就需要畫一張圖;一拍二就是一張圖停留2幀,也就是1秒畫12張圖;一拍三就是一張圖停留3幀,只需要畫8張圖。
在動漫業發達的日本,使用最多的是拍二拍三,這主要運用在有限動畫中。一拍三這基本也是動畫視覺上的極限了,正因為一拍三的動作連貫性比以上那些差,所以日本在人設、情節和動作設計還有鏡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直接促使原畫模式的誕生。
原畫模式一言而概之,就是時間上而言是關鍵幀的使用,空間上則是鏡頭位置的運用。
(6)拍電影一鏡三次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動畫的英文有很多表述,如animation、cartoon、animated cartoon、cameracature。其中較正式的 "Animation" 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字根anima,意思為「靈魂」;
動詞animate是「賦予生命」的意思,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動畫可以定義為使用繪畫的手法,創造生命運動的藝術。
動畫技術較規范的定義是採用逐幀拍攝對象並連續播放而形成運動的影像技術。不論拍攝對象是什麼,只要它的拍攝方式是採用的逐格方式,觀看時連續播放形成了活動影像,它就是動畫。
㈦ 在拍電影時,有一個人總是在喊:「第十五場四次二鏡」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詳細的分解一下謝了!
拍戲是很復雜的過程,我給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劇本:
內景:卧室。
時間:晚上,天氣雷暴雨
人物:A和B
鏡頭一 :卧室牆上的結婚照。
鏡頭二:床底下的男女鞋子和亂七八糟的衣服。
鏡頭三:A和B的床戲。
外景:公園、噴泉池
時間:上午九點,天氣晴
人物:A和C……
鏡頭一:穿裙子的A
鏡頭二:穿西裝的C
(看得出來,這是A和B、A和C的兩場戲,場景不同,天氣不同,要求的光線也不同)
然後場工拿著打板器喊「第一場,四次二境。」就是第一場戲的第二個鏡頭,床底下的衣服和鞋,並且是第二次拍這個鏡頭。
為什麼要在拍攝前,就把場次和鏡頭標下來,是方便剪輯的。
以前用膠片拍攝,剪輯特別麻煩,需要每一場,每一個鏡頭,都要在膠片前面標記清楚是第幾場,第幾個鏡頭。
現在換數碼拍攝了,也挺麻煩,磁碟文件夾裡面一大堆的視頻。如果不標記清楚,會給剪輯師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就好比我們的文件夾裡面,有一大堆文件,需要給文件備注帶有序列的名稱,如此它們按照序列排列。數百數千個視頻,就方便剪輯師拼接、剪輯了。)
㈧ 什麼是一鏡到底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所謂一鏡到底的實現大致來說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基本上適用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用在商業片上,國際人士認同的拍攝手法。
一鏡到底的技術要求,利用鏡頭的起幅和落幅的精準設計和控制,可以很好的掩蓋剪輯的痕跡。同時導演也運用了一些其他技巧來掩藏剪輯點,比如在主體運動時觀眾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內容的變化、物體的運動過程容易被無視、鏡頭眩光、借用時間過渡造成的光影變化和實際光效中不經意的暗場,等等。
(8)拍電影一鏡三次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舉例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
《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導演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㈨ 電影拍攝技巧中,一直重復一個鏡頭叫什麼。
多重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