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黑天鵝電影觀後感
《黑天鵝》的格局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無論是在故事、角色、內涵上都沒有太大的野心,觀眾只要認真欣賞,注意細節,片中所涉及的懸念就不會有含混不明的地方。
電影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著名芭蕾舞劇目《天鵝湖》為背景,主要講述了發生於一位芭蕾舞者身上的超自然驚悚故事。
該片在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5項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憑借該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達倫·阿倫諾夫斯基被提名為最佳導演、影片亦同時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
圍繞娜塔莉·波曼飾演的妮娜,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母親——退休的芭蕾舞演員艾麗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
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漸漸的,兩位舞蹈演員的競爭與對抗進入扭曲的狀態,妮娜開始魯莽、不顧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這也將毀掉她。
『貳』 對《黑天鵝》這部點影的評價
《黑天鵝》雖然是文藝片,但顯然已經不是小眾片了,它所受的關注度從有關它的評論就可見一斑——從開始的一片叫好聲,到後來的質疑。僅僅關於片子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就已經有很多說法。從我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成長故事,而且不是特例,而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長故事。從影片伊始,我們看到的妮娜,正如托馬所說的——美麗、脆弱、略帶恐懼,當然還有妮娜母親無時不刻不掛在嘴邊的sweet girl。這是她性格的寫照,更折射出了她的生活狀態——她已經28歲了,但是她所過的卻是一個8歲女孩的生活。從擺滿毛絨玩具的粉色房間,到母親為她料理一切,都說明妮娜從來沒有真正成年,她的心理和情感從未發育完全,就像她纖弱的身體一樣。沒有成長,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我。向黑天鵝的蛻變,正是妮娜尋找和挖掘自我的過程,這樣的變化是妮娜極其渴望的,但渴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讓這個過程變得格外痛苦和極端。(這突然讓我想到小時候換牙時的經歷:原來的智齒才剛剛松動,新的牙卻已經冒尖了,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聽之任之,隨後新牙長歪,要麼將智齒硬生拔出,痛到要死)在妮娜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托馬、莉莉、貝絲是最重要、最具象徵性的四個人物。有人討論過這四個人物存在的真實性(主要是母親、莉莉和貝絲三個角色),但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建立在「分裂」這個主題上的。而我認為,這三個人物是真實而客觀的存在。雖然這部電影完全是屬於妮娜的,大多數的鏡頭都是緊跟著她,觀眾所看到的,就是妮娜看到的;配樂也完全貼合妮娜心理和情緒的起伏變化。但這並不代表電影將主體的概念強化到了如《搏擊俱樂部》之高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說,兩部電影並無可比性。《黑天鵝》所展現的心理過程是相當真實的,而現實的成長中,很多人身邊都有如母親、托馬、莉莉這樣的人。母親這個角色不應該被當做專制和壓抑的象徵,這就是一個母親,每個人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或者說,都有這樣的一面,不論他們的性格如何。父母在給予我們庇護的同時,必然會延緩我們的成長,在真正長大之前,我們的生活,甚至人格都是依賴於父母的。獲得父母的肯定、達到父母的期望在某一階段是孩子最大的追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我的追求開始萌芽,當兩種追求發生沖突時,陣痛就開始了。影片中妮娜和母親的關系正是沿著這一線索發展的。開始的sweet girl,對母親的溫順和依賴,在選拔中表現失常後抱著媽媽抽泣、被選為天鵝皇後後第一時間往家裡打電話(這段nat的表現太出色了,看得我眼淚都流下來),都是小女孩的典型表現。妮娜和母親的追求從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深層的沖突已然存在:妮娜對在舞台上的完美的渴望勝過一切,所以她必須釋放黑天鵝;而母親期待的永遠是那個sweet girl,托馬和莉莉都被視為入侵者,妮娜的變化更讓她不安和無所適從。隨著妮娜的成長,即對黑天鵝的挖掘,沖突不斷升級:關於托馬的爭吵、關於莉莉的爭吵,其實都是關於妮娜變化的爭吵。在二人沖突達到最激烈的時候,母親哭喊的是:「where is my sweet girl」,而妮娜給出的回答異常決絕:「she has gone」,最後,妮娜不惜傷害母親,掙脫出目前的阻止,甩下一句:「I am the swan queen,you are the one who never leave the corpes」這一刻,妮娜其實在精神上「弒母」了,這樣說不免有些殘忍,但如果沒有這一幕,最後黑天鵝也不可能那樣淋漓盡致。影片從妮娜的角度敘事,很容易讓人忽略另一方的心理。其實在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中,不適應是雙方面的:蛻變成長中的妮娜無法適應母親的限制,而母親也很難接受女兒的自我覺醒。這樣的情況恐怕不止出現在電影中。如果片子真的就將這條線索止於這一幕,那未免過於殘忍:難道自我尋找要以眾叛親離為代價?好在最後一刻,人群中出現了滿眼淚光的母親,滿是對女兒的憐惜和擔憂,而妮娜在看到母親時微微鄉下的嘴角也表明,無論長大與否,在最脆弱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小孩,對家終有本能的依賴。托馬之所在妮娜的蛻變中舉足輕重,之所以成為妮娜和母親爭吵的焦點之一,只有一個原因:性,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對妮娜的指導,同時是一個性啟蒙的過程。關於托馬「潛規則」妮娜,這一點是徹底站不住腳的。對於托馬這樣的情場老手和性格奔放的人來說,妮娜是毫無吸引力的,否則他不會帶妮娜回家而不有所行動,也不會再親吻妮娜時那樣冷淡地突然離開。托馬知識在教導妮娜釋放自己的魅力,而妮娜在化身黑天鵝後的那個吻,給托馬帶來的是一種驕傲和喜悅(文森特卡索的表情萌翻了)。性覺醒是成長的一部分,黑天鵝最重要的特質正是對異性的誘惑,這是作為女人才有的能力,而還處在女孩狀態的妮娜沒有。因此,釋放女性魅力成為導演最著重強調的一點。不僅以托馬作為啟蒙的象徵,還以貝絲和莉莉作為「榜樣」的象徵加以強化。貝絲和莉莉對妮娜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合一的。她們身上擁有妮娜缺乏的危險、魅惑的氣質——黑天鵝的氣質。這種氣質一方面讓妮娜感到壓力和恐懼,但同時,對妮娜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妮娜自我定位時,成為一種榜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出現與莉莉親熱的幻覺的第二天,妮娜的表現取得很大突破,她的服裝也首次變成了黑色。這當然不是因為某種性幻想,而是她在潛意識中已經成為了莉莉(現實中,她也確實在葯物的作用下,放縱了一次)。同樣在那天晚上,妮娜扔了所有的玩具——成長即將完成了。影片最後半小時,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輪番在妮娜的幻覺中出現。我想這是在蛻變徹底完成前的一種極端的不確定和不自信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恐懼,這是最痛苦的階段,妮娜臨近崩潰。最後在化妝間對「莉莉」的傷害,鞏固了妮娜對新的自我的信心,於是,黑天鵝終於震撼全場。而妮娜也為蛻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妮娜的《黑天鵝》是一次被放大和極端化的成長。但對母親的依賴與反抗、對競爭者警惕和欽羨相交織的感情、在渴望下不斷埋積的壓力、不自信和不確定的折磨,還有總被隱晦的性覺醒,都被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還有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節奏收放自如的掌握和對細節的完美追求真實地展現出來,成就了一部運用超現實手法的寫實佳作。
『叄』 電影《黑天鵝》看完後大家覺得這部劇怎麼樣
妮娜是生活在紐約的一個芭蕾舞演員,和她的同行一樣,妮娜這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芭蕾舞。她和自己固執的媽媽艾瑞卡住在一起。艾瑞卡曾經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員,現在她不再跳舞,但是為了讓女兒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樹,她對自己的女兒施行著令人窒息的管教。
『肆』 電影黑天鵝一百字影評
黑天鵝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傑出文藝電影,導演加入了驚悚懸疑的佐料,將一部文藝片烹製成懸疑的驚悚詩意片,在探討人性深度的罪惡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解構.
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正與邪都在內心的一念之差,貪婪、奸詐、虛榮、嫉妒、毀滅正是導演用黑天鵝隱喻人性中的邪惡丑,用幻想意識流審視窺探人性在名利場上的得失心態究竟會達到哪種可怕的境地?人性的黑與白正是內心面臨巨大誘惑時難以左右難以抉擇難以自控的矛盾臨界,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只天鵝,飛出白還是黑?沒逼到絕境誰都不知道,這就是電影的偉大:永遠探尋人性黑白,靈魂深處拘禁黑天鵝,放飛白天鵝,願全人類都如此!
『伍』 看完《黑天鵝》有怎樣感受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晦澀難懂的感受。整個影片完全沒有外景拍攝,訓練廳、化妝間的長廊、黑暗的地鐵、舞台、晃動的鏡頭,沒有白天明亮的光線,沒有天空。從開始到結束,故事始終被拘納在昏暗甚至黑暗中,正如情節對主人公內心的反復壓迫。
(5)為什麼喜歡電影黑天鵝擴展閱讀
《黑天鵝》主要劇情:圍繞娜塔莉·波曼飾演的妮娜,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母親——退休的芭蕾舞演員艾麗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好機會終於降臨,當導演托馬斯(文森特·卡塞爾)決定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新演員時,妮娜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不過,她還有一個競爭者,莉莉(米拉·庫妮絲),托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盪。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漸漸的,兩位舞蹈演員的競爭與對抗進入扭曲的狀態,妮娜開始魯莽、不顧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這也將毀掉她。
『陸』 用心理學的分析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觀感:成長的蛻變
自幼便深受母親藝術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動人的大姑娘時,也已然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而母親的固執與特立獨行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女兒的成長。眼下,年輕上勁的妮娜正迎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參演並競爭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女一號。導演托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潛質,並對她進行了適時的提點。然而,托馬斯所要求的這個女一號不但要求擁有舞劇中白天鵝的高尚、純潔與善良,還要兼具黑天鵝的邪惡、狡詐、激情與淫盪。在競爭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現出了她天賦異稟的白天鵝的美貌與品質,而她有力的競爭對手莉莉也在對黑天鵝的演繹中精彩迭出,雙雙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贊嘆。結果是,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從藝術表現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擊與糾纏的局面。鉤心斗角、自殘甚至同性戀接連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激烈的競爭,妮娜出現了幻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覺中殺死了競爭對手,其實傷害的是自己,為了完美像白天鵝一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開藝術欣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無處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個強權、控制慾望極強、期望值極高的母親。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母親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禁錮著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任憑媽媽控制著,包括從被迫小彈鋼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脫衣服、剪指甲,用愛控制著女兒,干涉著女兒的隱私。從小被迫去學芭蕾舞(劇中母親說:「如果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你早就放棄了」),長大後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母親的願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並且內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便是母親用壓力和期許來引導或者是糾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否則,便會如同在妮娜得到領舞的資格後她讓妮娜吃蛋糕一樣堅持執拗。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妮娜這個28歲的小女孩。
隨著內在的潛意識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演,假想敵lily的啟發,妮娜對控制、束縛的代表媽媽發出怒吼:滾 ,並告訴她:「你的乖女兒死了」。 當母親發覺「黑天鵝」這個角色吞噬了女兒,為時已晚,母親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深深的植入女兒內心,對成功的嚮往、好勝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勝一籌。成長的過程不只有快樂,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懼,就像蛇的蛻變,自己找一塊礪石硬生生的剝掉一層皮,很痛;還有有很多的慾望、誘惑,該何去何從,該怎樣去尋找自我——嗑葯,去酒吧放縱,交同性戀朋友,很迷茫;恐懼自己內心一些不被媽媽認可和被自己壓抑的慾望。所有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內心的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類型:1)母親,象徵著被內化了的超道德感、權威;2)導演,又是權威、又是內心的智慧老人,引導著妮娜的成長,「戰勝自己才能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羈絆」;3)假想敵lily,是妮娜壓抑了的本能願望:性、自由。
為了將妮娜內心的成長視覺化,電影里用了大量的隱喻性鏡頭:
1. 母親作畫——是在畫自己希望成為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也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雕刻自己的女兒。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頭流血——成長的覺醒,隱喻著妮娜決心破殼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價;
3.一次次被媽媽剪掉指甲——隱喻著媽媽再次失去的恐懼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業),阻撓妮娜自我的發展成長;
4.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28歲的妮娜被媽媽當小女孩一樣教養;
5.撕掉手指的皮膚——妮娜嘗試著去蛻變,但是很痛,就淺嘗輒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慾望不時的沖撞著自己(抓破脊背,破繭而出);
6.黑天鵝的翅膀——象徵著超越,從壓抑情形中解放出來。
7.手指流血——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對母親背叛的罪惡感。
8.和莉莉的同性愛——人格的整合願望:單純、可愛 、脆弱 、順從 無主見的「白天鵝」與反抗、自主、桀驁不羈 、敢愛敢恨的「黑天鵝」的整合。黑白天鵝的互換與成長正貼合妮娜由壓抑控制中的人格,向開放自由的個性的轉變。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殺死亡——喻示著有著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最終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部影片的劇情中有心理學的背景,特別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高一個境界、更受人們歡迎的緣故吧,雖然故事讓人們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特別是對那些做了父母親的人們。
感覺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不只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大師,否則不會拍出這么專業的心理電影。很欣賞他!
心理驚悚片《黑天鵝》:潛藏在心中的黑天鵝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災難片在講述人類或地球滅亡的背後,反應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心理驚悚片《黑天鵝》講述了一位舞蹈演員為追求一個角色,不堪承受過重壓力,精神崩潰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後反應的則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
2010年,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鵝》,作為第67屆威尼斯影節的首映影片,並入圍該屆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歌劇《天鵝湖》的心理驚悚片,影片展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劇中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前前後後其內心出現的種種恐怖幻象。
原來,在歌劇《天鵝湖》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鵝和和黑天鵝。白天鵝善良、美麗;黑天鵝卻邪惡,極具誘惑力。白天鵝本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語,被變成了一隻天鵝,只有在午夜之後她才能恢復人形。有一天,白天鵝在湖邊偶遇打獵的王子,她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憐惜轉變為愛情,他決定要救出天鵝公主。白天鵝告訴他,只有一個真心愛她願意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語。於是,王子准備舉辦晚宴,請白天鵝赴宴,並真誠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讓自己的女兒扮演成了天鵝公主的樣子,只不過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參加宴會,誘惑王子。王子以為這只黑天鵝就是天鵝公主,於是跟她雙雙起舞,並宣布訂婚。白天鵝在窗外一聲絕望的悲鳴,振翅飛去……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不是《天鵝湖》中的神話故事,而是關於芭蕾舞演員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紐約劇團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並且乖巧、漂亮,很討人喜歡。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於她嚴厲而冷酷的母親,在母親的管教下,妮娜從小就是個特別聽話、刻苦的乖女兒。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種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來追求完美,自我壓抑而缺少情感的釋放。因此,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是擔任白天鵝角色的不二人選;但是黑天鵝的角色,其帶有邪惡、誘惑的特徵,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而歌劇總監托馬斯要求新演員能夠同時飾演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眾所周知,在《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會事業會更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能會一舉成名。妮娜心中極度渴望飾演這兩個角色。於是,妮娜一個人找到歌劇總監托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爭取到這個機會。托馬斯最終答應了讓她來演這兩個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學會釋放情感、展現誘惑,並在這方面一直誘導她。而劇團中還有位舞蹈演員莉莉,天性大膽活潑,充滿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鵝不但獲得眾人的贊賞,也得到了托馬斯的認可。雖然,莉莉是作為黑天鵝的替補人選,但這也給妮娜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怕有人與她爭奪這個角色。整天拚命的練習,精神的高度緊張,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開始她練習黑天鵝的舞段時,就不小心扭傷了腳;後來因長期的練習,她的腳趾也因鞋子綁得過緊,腳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斷地出現傷痕,應該是壓力過大時自己用手抓撓的;她還在洗手或洗澡時,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滲出鮮血——當然這是妮娜出現的幻覺。後來妮娜不斷出現幻覺,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來後妮娜感覺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換——但是莉莉那晚並沒有跟她回家;還有一次她獨自練習的時候,聽到響動,跑過去卻看到了總監托馬斯正在和莉莉做愛——其實也沒有這回事。這個時候,妮娜身上已經出現了黑白天鵝並存的雙重人格。
在最後的演出中,妮娜一開始不小心動作失誤,使得托馬斯大為光火。後來妮娜來到化妝間,又發現莉莉在化妝間里,並諷刺地說不如把黑天鵝的角色讓給她,於是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當然,這個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屍體」拖進了洗手間,當她再次進入化妝間,鮮血從門縫下流出來,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門縫。就在這時,莉莉卻敲門前來向妮娜祝賀,稱贊她演得很好。妮娜驚訝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當她再去檢查毛巾時,下面根本沒有鮮血,洗手間里也根本沒有屍體。這時她發現她刺的是自己,玻璃還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傷地留下了眼淚……
就在妮娜悲傷地流淚的同時,我的心頭也在不停震顫——一個人就這樣殺死了自己,而她不過是追求飾演一個角色而已,值得嗎?再細細思考,妮娜的這種舉動,反應的恐怕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死亡有什麼可怕——正如北歐神話關於奧丁的傳說寫道:「富人會死,親人會死,而且你也會死,但我知道一樣東西不會死,那就是每個人對死去的人的評價。」不朽的名聲成了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為追求成名而「殺死自己」的不在少數,影片不過是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這一現象而已。看看,我們人多少人一天在電腦前坐十幾個小時,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煙刺激神經,加班加點。現代社會慢性疲勞和過勞死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不過是無法抵抗生命中的那點虛無。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會空洞,沒有意義。但是,生命的本質卻不是工作,更不是通過工作獲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種自然的歷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輔助。我們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標,也可以挑戰自己,但是要記住,這些都是為了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抹殺生命,獲取聲名。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莊子的這一段話千萬不能截取前兩句,莊子的真正觀點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知道了還這樣,真是危險極了!
看來,莊子的對生命的了解還是最透徹的。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人們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類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將生命的過程當成是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莊子那段話的後半部分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就是莊子的生存哲學,所謂「保身」是指社會生活中讓自己不受社會非理性的傷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為生命活動的目標,人生存就應該要維護一個完整的生命;「養親」是指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和照顧;「盡年」是指「全壽而歸」。這才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白天鵝都要能飾演黑天鵝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鵝也很好!
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們便不會再那麼恐懼虛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話說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領悟了這個道理。莊子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的妻子死時,一開始他也傷心至極,但後來想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最原始的氣也沒有,一切都是從混沌中開始,最後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因此,人死了並沒有什麼好悲傷的,虛無也沒什麼好恐懼的。因為我們都是從虛無里來,並且最好都要到虛無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進了虛無,也是走出了虛無;希望人類都能夠進出虛無而毫無畏懼。
『柒』 電影《黑天鵝》想表達什麼
《黑天鵝》是一部心理懸疑驚悚類電影。所想要表達的是人的精神層面的雙面性。因為追求完美,「天鵝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與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實體化了。
這部電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與惡兩面性。人的內在有兩股勢均力敵的能量,這兩股原始而強大的能量,一面是充滿光明、積極、創造的生的能量;一面是充滿黑暗、壓抑、毀滅的死的能量。
一正一反,這兩種能量就如「陰陽」兩極,相輔相成,相互制衡發展,並且能在某種機緣下彼此轉化。人類也在這種生與死,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不斷上演著各種戲碼,推動歷史的進程。
該片講述了能夠完美演繹白天鵝的芭蕾演員妮娜,為了出演黑天鵝努力發掘自己身上的陰暗面,同時也是在釋放被控制狂母親一直壓抑的野性,最終導致精神世界崩潰,「黑天鵝」降臨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共4項大獎。這也在向世人宣誓著以舞蹈元素為素材的影片將擺脫邊緣化,它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雙重的敘述方式贏得評委的青睞、獲得觀眾的認可。
『捌』 如何評價經典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的故事,很像畢飛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來(莉莉),甚至最後一場演出的「遲到」橋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隨。二、戲與人生毫無疑問,《黑天鵝》是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精細得無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聲音,簡直像是無言的解說,令這部電影更加飽滿,增添奇幻、妖異的魅力。畫面多次著墨在妮娜的精緻發髻、瘦削肩胛、天鵝一樣優雅的修長脖頸,讓人切實感到這就是職業芭蕾舞演員。妮娜時時迷惘、眉尖緊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稍顯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鵝」上身時,魔力欠缺少許,好在黑天鵝的驚悚妖艷妝面提供助力,雙眼圓睜那一亮相,仍令人心頭一凜。駭人的是,她還這樣年輕,小金人遲早是她的——不過,也許不是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幾眼,便覺優雅迷人、透骨而來,暗嘆莫妮卡挑枕邊人的眼光著實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處地有點肉慾色彩,時有媚氣一閃,符合他在女人堆廝混的身份;他特殊之處是雙眼生得有些開(錢老雲:會略害相思病),感覺像《潘神的迷宮》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湊巧也是慾望的象徵。 「莉莉」米拉-庫妮絲,看過她的《忘掉莎拉-馬歇爾》和《約會之夜》。她確實是能讓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鵝的邪魅之美,算是選對了代言人——不過,映襯女主角一定要煙熏眼么?《穿Prada的惡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煙熏眼一次之後便星途坦盪,但願米拉妞能為這條「煙熏眼定律」再做佐證。薇諾娜的戲份不多,但相當出彩。
其實若無當年一場偷盜波折,「白天鵝」這個角色由她擔綱亦非不可能,然而心裡的黑天鵝毀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飛不起來,如今只能看著年輕的波曼挾風直上,夷猶如意。戲中戲外之況味,不知何如?舞蹈團中牙伶齒利、刻薄輕佻的維羅妮卡,肉臉厚唇,也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女人的小團體中,是必定會有一個這般人物的。更讓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攝中結識該片編舞、舞蹈家本傑明-皮勒米,相戀訂婚,如今已宣布有孕。難道波曼與本傑明真的像妮娜與托馬斯一樣,在耳鬢廝磨、肌體交纏的共舞時,情愫滋生?戲中妮娜因一部《天鵝湖》醒覺了性意識,戲外波曼因《黑天鵝》得到愛情婚姻和胎兒。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即此謂也。
『玖』 娜塔莉波特曼的《黑天鵝》,為何能讓觀眾為之沸騰
《黑天鵝》讓很多人為之沸騰,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有很多讓人覺得相通的地方。
在電影中,娜塔麗的扮相其實也是令人非常喜歡的,白天鵝的清純,黑天鵝的冷艷,都是令人眼目一新的驚喜,這部電影其實也是對演員的一種考驗,要將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格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還要讓觀眾分不清,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娜塔麗做到了,甚至可以說將這個人物演活了,她演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掙扎,想要掙脫,卻又無力。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尼娜,有著自己想要反抗卻又無法反抗的命運,尼娜最後的結局,是自己自殺了,最後的場景,絕美但又凄美,這最後的一場戲,令人為之沸騰,娜塔麗的扮相令人驚艷,結局卻又令人唏噓,所以觀眾為此而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