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圖片是啥電影的呢,女主角看起來好性感,求助大神了!!!
2004年的史詩動作愛情電影《特洛伊》(Troy)
圖片人物是
海倫Helen(黛安·克魯格Diane Kruger 飾)
Ⅱ 推薦一些感人電影
NO.1:《迷霧》,《迷霧》屬於科幻恐怖片,連接異空間的大霧籠罩著小鎮,異空間的生物開始捕獵人類,在恐懼下人的內心也開始變化,總體來說,情節還是比較緊湊,比較吸引人,但是有些血腥鏡頭還是讓我覺得難受,不恐怖但嚇人,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結局很出乎人的意料,也讓人糾結,人性中的選擇或善惡有所討論,往往陷入危險的人們總是被人性的弱點打敗,會引起人們的反思,個人覺得還不錯。
NO.8:《異世浮生》,電影里讓人驚懼惶恐的實在數不勝數——地鐵里驚惶扭曲的臉孔、卡車上轉瞬即逝的猙獰、醫院里的輪椅、未知效果的針劑、一地血污肢體臟器滿地的幽秘空間、無力無措的掙扎。劇中場景不斷切換,平靜生活與真切的夢魘交替出現,不斷地呈現出多重世界中人的生理及內心的狀態曲折晦澀的變換。讓人不能分清真實與虛幻,錯覺迭生的輪回感油然而生,訝異驚悚的種種讓人捉摸不定。
Ⅲ 有哪些電影截圖讓人感覺很驚艷
我家道枝最帥
Ⅳ 那些電影質感的照片到底怎麼拍的
電影質感的照片通常都是後期製作的,並不復雜,稍微懂一些Photoshop即可,一般電影效果主要是改變畫幅的比例,如1:2或極限的1:2.35,可以在1920×1080(以常見電腦解析度為例)的畫幅上下加上黑邊模擬寬銀幕,增加一些顆粒的濾鏡增加質感和滄桑感,另外就是整體色調的改變,如港版《無間道》整體色調是藍色,而美版則改變成土黃色。最後加上中英文字幕。。。
Ⅳ 「電影感」是什麼
電影感,當然是存在的,我們拍東西的人,最怕別人說,我拍的東西像電視劇。當然,這也是特指咱國內的電視劇。上學的時候,有一次田壯壯老師拿了一段楊超采景拍回來的DV給我們看,說不要小看DV,拍出來的東西一樣可以有電影感。這個DV小片,後來就發展成了楊超的《長江圖》。我有朋友在長江圖的組,回來跟我講李屏賓大師的故事。說他每到一個地方,最先逛的,一定是古玩市場。他也不買,就只是看,後來才跟我朋友說,我們拍電影的人,最重要的是養眼。電影感這東西,的確沒什麼科學的定義。電影歷史上與此最相近的術語是 上鏡頭性。維爾托夫上世紀提出,最早特指演員的形象所具有的適合鏡頭展現的特質。我們口中常說的電影感,是第五代嘴邊常掛著的一個並不精確的概念。但了解了第五代的背景,就知道這個詞為什麼對中國電影這么重要了。那場著名的"讓電影與戲劇分家"的大討論,直接催生了至今代表著中國電影美學與藝術高峰的第五代電影。在他們創作之初,是帶著對電影本體論的認知進行探索的!如果非要給電影感定義,大概就是將電影本體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後所帶給人的感受吧。所以,不客氣的說,很多人的認知是錯誤的,電影的本體不是演員的表演,戲劇的本體才是。即便用現代的敘事學理論來說,電影敘事與戲劇敘事的區別性特徵就是不同的媒介手段。這么說有些抽象,舉例子就是畫畫是用顏色、材料、構圖、透視、畫框、筆觸去表達,音樂是用音符、旋律、和聲等去表達,戲劇的核心是現場的演員與觀眾,電影則是連續的似動視覺與聽覺。有沒有電影感,有沒有視聽敘事的意識,有沒有細致細膩的視聽修養與美學思考,明明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因此而跳腳。說句討罵的話,這事就像原來一個文人對著京戲說你這不"雅",崑曲才"雅"。你京戲唱的是好,又叫座,可的確是通俗淺白,手段上也落俗了點了嘛。您非得搬出周總理那話給自己撐腰,咱也沒辦法。好在,電影史是時間來書寫的!
Ⅵ 怎樣讓照片具有電影感
可以自製一個照片電影,比如添加多張圖片,配音樂,就成了
Ⅶ 求這張圖片的電影,看起來好感人哦
出自電影《死亡錄像3》
直接網路可得,百分百正確
滿意請按答題先後採納~
你的採納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謝謝!
Ⅷ 請問這個圖的是什麼電影,感覺好像看過
《吸血刑警羅道烈》
又譯《僵屍刑警》,是由李時明執導的搞笑喜劇片,金秀路、趙茹珍參加演出。2006年2月9日上映。
Ⅸ 如何拍出有電影感的照片
電影感的照片是帶有情節故事的,現在很多的一些照片拍攝都會模擬電影的表現手法,那麼想要拍攝出電影感的照片首先需要確定主題,根據主題選擇適合拍攝的場景,適合主題的主人公,對人物外形氣質的要求就要選擇適合主題的模特,服裝的選擇也要根據主題的年代感選擇,包括一些道具的安排也是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左右,千萬不要畫蛇添足的。
電影劇情式的拍攝是目前影樓流行的拍攝手法,很有市場,不僅僅是考驗攝影師的導演能力,而且也是鍛煉攝影師的組織能力。一組照片的拍攝通過編導故事的形式記錄。主要突出故事情節和人物情緒的表達,以情感為主。
主題確定和畫面元素
這組照片的主要是戰爭題材,主題確定之後,服裝造型的設計也是模仿影視劇中戰爭題材的造型.色彩和款式都與影視劇中的類似。這樣能更深刻地體味拍電影的感覺身臨其境地演繹那個年代的愛情故事。軍裝,鋼盔,望遠鏡,老皮箱,貝雷帽,馬燈。見圖1 ISO20050mm f/161/15秒
圖1
場景的選擇
場景的選擇在北京的溫榆河,機場高速,場景的環境是個馬場的環境,柵欄,飛機,視角比較開闊,發揮的餘地比較大,人物情緒的設計通過環境的元素比較好把握。離別時的傷感通過人物的背影和環境的渲染出來。見圖2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
圖2
通過煙霧的表現手法把硝煙彌漫的戰場表現出來。見圖3 ISO20018-105mm@18mm f/161/125秒
圖3
畫面色調的控制
戰爭題材照片的色調都具有老照片的懷舊感,偏向於暖色調,和本身固有的服裝環境協調。畫面的色彩使觀者印象深刻,有回到那個年代的時代感。見圖4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圖4
美姿的設計
畫面安排表現依依惜別,既是戰友,又是情侶的表現手段,把復雜的情感通過溫柔,戰爭無情人有情的細節把握。通過人物身體角度的變換,見圖5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手的牽引,見圖6 ISO20050mm f/21/2500秒視線的引申刻畫人物的內在情感表現片段。見圖7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圖5
圖6
圖7
構圖和用光
畫面通過特寫大場景明暗對比,大小,虛實的表現手法敘述戰爭與愛情
圖8
圖9
見圖8 ISO20050mm f/1.81/1600秒用環境烘託人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搭配使用,強調人物的情緒和交代劇情。使用了一支400瓦的萬次閃光燈在人物的左前側對人物塑形,用反光板控制人物面部的光比。用大光比突出人物在戰爭年代所表現出的情緒,使畫面更加劇情化。見圖9 ISO20018-105mm@32mm f/161/200秒
歡迎進入中藝網校官網學習
www.z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