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那年花開電影什麼意思

那年花開電影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20 06:02:17

㈠ 電影<那時花開> 主要是為了想說明什麼問題啊 看了半天沒看懂 求高人指點

看那時花開,好象打開了回憶的黑匣子,拚命地記起了那些年少時反復無常的憂傷。

其實這並不算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然而當我們完全以寬容的態度來看這部高曉松半自傳性質的電影時,真的有一些欣慰。

開片不久,就出現了高曉松在全劇中非常熱衷的一種道具——塑料人。城市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永遠不會融入別人的世界,於是就註定了靈魂一輩子孤單。我想這就是他投注熱情想要表達的東西。

我很喜歡那個火柴點亮煙頭時的特寫,在黑暗中暈出一片紅色的陰影;很喜歡他們一群人在海邊度過的一個夜晚。黑暗掩蓋掉了遠處的不完美。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瘋狂叫人以為是世界盡頭。

周迅不停地跳舞,攝影師追悼愛情,有人念起《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人一晚上在沙灘上一直重復挖坑的動作。而夏雨,坐在桌旁,點燃蠟燭,吹滅,再點燃,再吹滅,自得其樂。這場戲幾乎把每個人經歷過的青春沖動凝固在一瞬,我完全可以感覺自己血管里無可救葯迸發出來的聲音。這一場仲夏夜的舊夢,權當是對於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來日時所做的彌補。

滿樹的布娃娃和糖果,風鈴掛滿樹梢,一個荒野的家,這是我們年少時做過的夢,或者也是高曉松青春無悔里的一個舊日幻想。當他借夏雨口說出校園里的搖滾青年是一群花痴的時候這一切已經足夠形成一種過去式,不知他是否還會想起,那時的「青銅器」樂隊,這一路走來,也曾晃晃悠悠,支離破碎。

㈡ 電影.那時花開.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愛情故事.在藝術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是一部期待了好幾年的電影,因為幾張在大學時代就看過的色彩如調色板絢麗的劇照,因為這個充滿青春傷感的名字《那時花開》,更因為它的導演是高曉松,因為我相信他能像《同桌的你》一樣傳達出我們共同的青春無悔,盡管事實上,我和他無論是年齡還是其它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距離。但我相信,青春的感覺是相通的,只要你曾經經歷過,對那段象牙般純潔的日子的回憶是可以共享的,只要你真的在那段歲月里哭過、笑過、瘋狂過。 但是三年之後真的看到了這部電影,我後悔了。青春依然無悔,可我覺得高曉松的影像無法喚起我那些美好的回憶,盡管電影裡面有漂亮的女生,白發的先生,一如我的大學校園,然而這部電影有著太多莫名的東西,陌生的東西,有時甚至會讓我覺得有種看恐怖片的錯覺,而恐怖,這,似乎不是青春的感覺。 事實上影片的一開始老狼的歌聲給了我一個相當良好的感覺,我差點以為這就是一部《同桌的你》的MTV。畢業兩年的我,會在這部電影中想起那時開放的花,找回那時無所顧忌的青春激情,就像那些非常喜歡的校園民謠,在淺吟低唱中帶我回家。 然而我錯了,或者應該說是高曉松錯了。接下來的影片不出意料地有著美麗的畫面,散亂的敘事,前者是我喜歡的,後者我能夠接受,青春的記憶原本就是一些美麗的碎片,如萬花筒一般拼湊出一朵花的模樣。可是我不能夠接受的卻是更多的一些東西: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宅子,叫什麼雙秀園一號,還說什麼二號也是它;一個陰著臉的老僕,和一個從不露面的宅子的主人,盡管影片生怕我們看不懂似的反復暗示他就是三個主人公之一的張揚;穿長衫的夏雨,非常傻,一點也不青春,其實他臉上還分明寫著馬猴的頑皮和倔強,而這個古里古怪的造型讓人為他憋氣;還有並不漂亮或者不能說是清純的周迅,她飾演的大學女生更像是工作多年後才進入大學的(當然我沒有任何看不起這些大學生朋友的意思,相反我倒佩服他們求學的執著),而不是從中學生時代自然過渡到大學時代的女生,因為她內心成熟得可怕(盡管臉上嫩相)並不完全符合我們對大學那道美好風景的記憶,或許是高園園或至少是徐靜蕾來演就會讓人感覺好多了。 其實影片最不能讓我接受的是影片中反復出現的一些塑料模特,我搞不懂高曉松是想藉此說明什麼,還是想省幾個群眾演員的錢。在本是人聲鼎沸的酒吧、教室、機房都出現了塑模,第一次在酒吧出現我還以為是劇情需要的一個道具,是酒吧老闆招攬生意的舉動,但後來在不同的場景中接二連三地代替真人出現,就給人一種無法忍耐的感覺,尤其是在教室的出現,使得本來是生機勃勃的大學教室有一種解剖室的感覺,幾個大活人旁邊是幾個面無表情的塑模一起上課,實在是有些恐怖。 老宅子、「有求必應」卡、塑模、一個不分黑夜白晝下雨刮風始終守著一個體重秤的人……太多這樣的神秘物件和人物使得這部電影中展現的青春幾乎沒了我熟悉的那種陽光燦爛的感覺,我只覺得高曉松的青春記憶怎麼會這么陰晦甚至鬼魅。包括影片最後的結局高舉和歡子的服毒自殺,是真實也罷,臆想也罷,總給人一種莫名的灰色。我們也懷念青春,我們也感傷青春,但似乎沒有這么極端,我們更多是懷念而不是悔恨,並不是非要與往昔作一個了斷。 如果說《那時花開》還有一些與我的青春記憶吻合或者是同感的東西的話,那就是影片中一直貫穿始終的高曉松的獨白中偶然出現的一些句子,充滿了年少無知的迷惘,一如青春:「那時流浪歌手、詩人、畫家屢屢得手,校園內還保留著唐宋遺風」;「歡子就像手指間滑過的那些叫做歲月的東西一樣,偶爾還會湧上心頭」。還有歡子和高舉在電影院中看的那些電影《絕唱》、《魂斷藍橋》、《最後一班地鐵》等,也無疑可看作是高曉松向那些給了他美好觀影回憶同樣也給了我們的老電影致敬。 然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只作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它沒能喚起我太多的青春記憶,沒有歡樂,沒有痛楚。曾經一直覺得導演的處女作是最好的,因為它往往較少考慮商業性(或者說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更多的是旨在抒發一種個人的感受,格外迷人。然而高曉松的處女作讓我失望了,也許這也是一種書寫青春回憶的方式,然而我還是要說:這是他的青春,這不是我們的青春。

㈢ 《那年花開》讀後感100字

《那年花開》觀後感
觀看完《那年花開》這個電影後,我收獲頗多。首先我對其的總的評價是這是一個警醒當代大學生的影片。生活中的我們,不乏會有些人會經歷一些與劇中主人公陳才相似的經歷。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些人大學生活的縮影。
畢竟,初入大學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被一些新鮮的事物所誘惑,而忘記了當初的理想與抱負,忘記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責任。正如劇中的主人公陳才,剛入學時雖來自一貧困農村,卻心懷理想與抱負,陽光、勤勞、朴實、熱愛學習,心念家人,正如大多數剛剛入學的我們。然而當面對新鮮事物的誘惑,陳才卻開始漸漸沉迷,乃至迷失自我,開始追求享受與奢華,卻全然不顧家庭的困境。從一開始的接觸並很快沉迷游戲,到買奢華手機,翹課,向家裡撒謊要錢,去酒吧,交女友,一步步滑向墮落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但從他買手機後不敢讓望月看到,撒謊向家裡要錢時那痛苦的面部表情,可見自始至終他的內心也在掙扎與煎熬,可見其並非不會明辨是非,而是缺乏自製力與改過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難以擺脫那份對物慾的過分迷戀與追求,但是正是因為他的軟弱與自甘墮落使自己越陷越深,於是他就失去了第一個拯救自己的機會。
然而面對拯救自己的第二個機會,即望月與才豪的多次勸告,他卻仍不為所動,卻愈加墮落與腐化,直接導致了自己沒能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悲慘結局。

雖說母親的離去終於使陳才改過自新,讓影片有了個令人欣慰的結局,然而,畢竟,這個代價難免還是過於沉重。
對於我們而言,更應該從中獲得警醒。首先,我們決不能迷失當初的理想,不能遺忘那份對於家庭的責任,拒絕腐化與墮落,不能放任自我,其次,我們要慎重擇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諍友可謂指引你的一盞明燈,損友正似沉淪你的一汪泥沼,我們結交一些積極向上的人,共同奔赴曾經的那個目標。最後一點,無論我們生而貧窮或是富有,這都不能視作決定我們未來的唯一依據,縱使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位置,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前進的方向。

㈣ 電影《那時花開》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懂這部電影的進!!!)

關於《那時花開》
對於《那時花開》,我沒有什麼更多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2000年我第一次讀到它的導演劇本時就已經被它深深地吸引了,那個劇本我讀了十多遍;後來在2002年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又看了不下十遍——這一切都源於我對高曉松的喜愛:我可以背出他所有的歌詞,可以清楚而確切地講述他的小說和劇本的遣詞造句,甚至還能背誦經典段落。我收集到了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他任製作人的一些民謠作品。而且我在清華還專門聽過他的講座,關於他的電影方法和《那時花開》的創作。我確信自己對這部電影的了解程度足以對它做出清晰的解釋。
在開始分析電影之前我還想簡要說一些關於高曉松和校園民謠的事情,這些東西都是和電影的精神內核直接相關的。95年到98年是中國校園民謠的顛峰時期,從《同桌的你》開始,校園民謠在這段時間達到了鼎盛。而高曉松傳奇式地佔據了校園民謠的絕大部分江山,老狼,葉蓓,李曉東等歌手絕好的演繹使他的作品立時成為了校園里廣為傳唱的經典。《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月亮》、《模範情書》、《B小調雨後》、《久違的事》、《青春無悔》等歌曲經常在校園的黃昏或是離別的時候響起。作為清華的理工科學生,高曉松擁有如此細膩的情感和如此嫻熟的音樂技巧實在難得。勿庸置疑,他拍廣告、寫民謠、拍電影,完全是憑著逼人的才氣。

《那時花開》號稱是一部表現主義電影,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它的敘事完全是非線性的構架,通篇真實和不真實交錯,記憶和理想在這里重疊,象徵著青春如歌,年華水逝;而斑斕的色彩又隱喻青春燦爛的憂愁。正因為如此,電影在國家電影局塵封三年,理由是「電影語言不可理解」,而高曉松流動的青春回憶使得這部影片在晦澀中顯現出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
我無意在這里分析高曉松的電影語言和劇作手法,因此我不準備講故事。只分析電影中的音樂就有許多的話要說。當然離不開《青春無悔》這張專輯。高曉松說這張專輯抒寫的是年輕時對流逝的渴望,而著名樂評人李皖說高曉松「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他在抒寫「想像中的輝煌」。簡單聽一下《青春無悔》就可以發現裡面純凈而純粹的校園氣息和美麗而哀愁的感傷。用這種情緒做的電影無疑是他音樂的延續——某種程度上的變奏。於是我們得出結論:他的音樂和電影都在時刻強調並重復著青春和成長的話題。
這部影片的音樂由高曉松和另一位著名製作人張亞東共同完成。張亞東以電子音樂著稱,風格迷離而駁雜。與高曉松的聯手使得電影音樂的意象突破了敘事范疇,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受眾的閱讀困難。
整體來看,本片共有5首插曲,其中兩首是畫內音樂;配樂有6個段落,有一個段落出現了多次,可以認為是半個主題,但整部影片卻不是主題連貫式的音樂構成:主題歌只有在片中出現了一段變奏,而出現次數最多的音樂還不具有主題音樂的特質,它只渲染氣氛,提示情節,但不能完整地表現主題。其他的電影音樂形式多以生活音樂和特定環境音樂出現。在影片的一些地方還運用了特殊音效。下面我們詳細分析。

片頭音樂/主題曲之一:《月光傾城》/詞曲:高曉松/演唱:老狼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風風里的歌里的歲月聲
誰不知不覺嘆息 嘆那不知不覺年紀
誰還傾聽一葉知秋的美麗。」

這首歌是主題曲,作為音樂主題在影片中出現了一段雙吉他的變奏。歌詞里巧妙的句式嵌套和疊字效果很出彩,配器是極簡單的吉他加貝司,全是張亞東的手筆。所用吉他的和弦很簡單,Am,G,C,Em,F,總共五個。而最憂傷的感覺出自Am和Em的solo,它們使得影片開頭的色彩變得柔和而黯淡,情緒浸沒著憂傷和低調,恰到好處地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懷舊基調。老狼的嗓音柔和而蒼涼,刨去了《同桌的你》時的浮躁,留下的是沉穩和不變的感傷。隨著主題歌,一根火柴點燃一根蠟燭,隨後切到外景,鏡頭緩緩搖過一棵田野里的樹,樹被精心裝飾過,上面掛滿了照片、紙鶴、娃娃等等許多東西——高曉松所謂的青春和記憶的碎片。故事就從這時開始。
片中一段變奏出現在回憶和現實中的學校生活一場,當時高舉(夏雨飾),張揚(朴樹飾)和歡子(周迅飾)一同在學校里騎著一輛三個人騎的自行車,鏡頭跟拉——搖——跟推,清華大學如畫的風光做了全景式的展現,而輕靈的雙吉他solo把場景烘托的十分到位。張亞東類似吉他小品曲的彈法透出青春的青澀和校園生活暗藏的喜悅。此處意在烘托氣氛,所以隱去了現場聲。

插曲之一:《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原作:雷振邦/演唱:鄭鈞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這樣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這首歌經過了完全不一樣的編排。鄭鈞把歌曲處理得很獨特,電子風格。他不僅全部換用電聲的配器風格,而且用民謠搖滾的唱法改變了歌曲的內涵。
這一場戲是高舉、張揚和歡子在一個廢棄的火車站和一群人一起開假面舞會,暗示高舉發現歡子並不屬於他,同時又陷入自己畢業設計課題的泥潭,無法認清周圍世界的一種迷茫。歌詞里「純潔的友誼和愛情」正是此時三個人之間關系的寫照。高舉和張揚同時喜歡歡子,而歡子又處在兩難之中——可能友情的成分更多於愛情的成分。在這一場戲中,高曉松刻意地安排了高舉的被疏離,舞蹈的眾人全部處在近景,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壓迫感,每個人都有舞伴,而高舉卻在孤獨地游盪。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們都紛紛離開的時候只剩下他們三個,他們三個的面具都是按自己的相貌描繪的。高舉一個人,同時戴著正反兩個面具;張揚和歡子摟在一起,高舉卻孤單地走著舞步。以高舉為中心的環搖把空間劃分得支離破碎,兩個面具也在暗示他表面與內心間的反差:對張揚的友情無法割捨,對歡子也念念不忘——矛盾。而這段夢境(劇情中指明這是高舉的想像)式的描述與鄭鈞迷離的電子曲風結合,突出了高曉松想要傳達的東西:記憶與現實的疏離。用音樂強化了虛幻的感覺,反映了高舉的內心感受。

片尾音樂/主題曲之二:《那些花兒》/詞曲演唱:朴樹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在哪裡
幸運的是我曾陪她們開放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里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還在開嗎
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據朴樹自己說,這首歌是他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心有所感而寫下的,一不留神就成了校園民謠的顛峰之作,甚至能與《青春無悔》平起平坐。我堅持把這首歌引完。分析歌詞便可以發現它與電影絲絲入扣的關系,朴樹訴說的回憶和感傷甚至達到了高曉松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電影公映的時間比這首歌推出的時間晚,因此這首本來屬於原創的電影歌曲此處作為成曲出現。但只有看過了電影才能完整地體會歌詞的意境和內涵。「各自奔天涯」正是「我們發誓以後忘記彼此互不相識」和「我(指張揚)堅信高舉和歡子總有一天會重逢」的寫照。高曉松想要傳達的是一種「與其不斷地回憶,不如痛快地忘卻,而試圖忘卻的時候又發現最終無法做到」的矛盾情緒,就像他自己所說:「回憶是一種病,而感傷則是終身不愈的一種殘疾。」我相信朴樹是在對這種情緒的認同下寫出的這首歌。
最後一場戲仍然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在高舉和歡子「殉情」之後,鏡頭緩緩搖過天橋(高舉和歡子重逢的地方)上許多破舊的黑色雨傘,升上天空,搖下,到一個車站,火車的蒸汽中高舉和張揚第一次重逢。高舉說他去地獄,張揚笑著說他去天堂。高舉上車前問張揚是否有話要帶給歡子,張揚則反問:你會遇見歡子嗎?隨後他們登上各自的火車,分道揚鑣。接下來是與片頭一樣的火柴和一樣的燃燒,然後我們終於看清楚了是歡子點著了那棵掛滿回憶的樹,透過火焰看到歡子笑著的美麗的臉。一組鏡頭,歡子分別與高舉和與張揚結婚的場景的平行蒙太奇。那曾經的歲月在風里化為灰燼散去,鏡頭拉開,歡子站在曠野里默默地面對那棵燃燒的樹——高曉松終於給所有青春的年少的感傷下了一個結論。曾經他們說:「我們發的那麼多誓言,沒有一個能遵守;這是最後一個,肯定沒問題。」而決定互不相識,而經歷了成長才發現以前日子的珍貴,而很久以後才能平靜而含著笑地去面對自己的青春迷茫。
張亞東的編曲仍是簡單的吉他和貝司。這次的和弦主要處在C,G,Em,Bm和F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音效,同時也是這首歌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其中背景嘈嘈的人聲(象徵紛繁蕪雜的記憶)和潺潺的流水聲(象徵似水流年),還有哭聲和笑聲(象徵歲月里的歡笑和眼淚)。一首歌可以承載這么多的東西,無怪它不感人。《那些花兒》是對《那時花開》最好的回顧和總結,朴樹淡淡的吟唱刻滿了歲月無聲的流逝,那時,逝水年華漸漸湧上心頭。
片尾的畫面與片頭呼應,相得益彰。而音樂上做得更成功,片頭音樂往往只起到「預熱」的作用,即奠定基調並暗示故事。而在整個故事構建完成之後的總結則往往是對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揭示。《那些花兒》正做到了這一點。

其他插曲:

另外兩首插曲都是畫內音樂。一首是客串出演酒吧歌手的田震演唱的《野花》,除了作為酒吧的環境音樂,還有塑造人物的功能:田震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個一直想簽約出唱片的酒吧歌手,就是「野花」(歌詞也符合人物形象)。另一首是高舉和張揚在樂隊排練時的一段英文歌。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是劇情需要。
另外其中有幾處生活音樂,D廳里高舉打碟時的一段隨口說唱,還有歡子生日時的一段生日歌。屬於特定場景下的音樂。

配樂綜述:

相比之下,這部影片中的配樂沒有插曲顯得重要。本片的配樂主要處在渲染氣氛和提示劇情上。有一段配樂多次出現,是張亞東的電子風格。在高舉和歡子重逢後的三次見面都出現了這段音樂,而此時劇情已經提示觀眾,這些都是張揚小說里的內容。所以與畫面有些剝離的音樂在提示著劇情的不真實。歡子拍廣告時的一段音樂主要是在配合鏡頭的快速剪切,節奏強烈,動感十足,所謂渲染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段音畫對位。在高舉和歡子「殉情」時,本應該用唯美煽情的音樂配合充滿溫情的畫面,可是張亞東卻用了一段電子風格濃重的音樂,鼓,貝司,不遺餘力地營造著嘈雜,對,就是嘈雜,支離破碎,很吵,而且很難聽。其實這時的死亡是不真實的,是張揚認為的一種「可能」,他小說情節引著高舉和歡子往這個方向走。高曉松自己也說,他用冰冷的電子樂在提示觀眾:不要被「愛情」分散了對劇情的注意力,因為他們不是在拍愛情片。他是刻意為之,也是神來之筆。

《那時花開》雖然不是歌舞片,但音樂在其中佔了很重要的分量。高曉松作為一名成功的音樂人,鏡頭的節奏充滿了很強的音樂性,而由於情節的特殊結構,使得他需要用特殊的音樂形式來提示情節的真實和虛構。從電影語言的角度看,這種手法無疑是對傳統的一個突破。作為高曉松的導演處女作和一部校園題材的青春片,正好與這種生澀和新銳是合拍的。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很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喜歡高曉松,喜歡校園民謠,更因為自己也有許多相似的感受,對美好回憶的珍惜和流連。這部片子的英文名字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其中花兒這個意象就是指我們所珍視的青春。李皖感嘆說:「歲月不留痕啊!天地不仁,我們最終模糊得連相片也看不清吧。但那又怎麼樣呢?那過去多麼美,它留在童年裡,留在少年裡,時時地拿出來揣摩,變得日益光滑,而經歷著動盪的時代之潮的劇烈沖洗,它竟變得像珍珠一樣珍貴和燦爛了。」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所有的歡樂和所有的哀愁,都溶化在我們青春的歌聲里了:

看電影的人最終被自己看了,像一個悠長等待的結果是時間未曾流逝,而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於我們。生活是無法被記錄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高曉松

《那時花開》——畢業周年紀念閉幕式

「看電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個悠長等待的結果是時間未曾流逝,而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於我們。 生活是無法被記憶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不知道從何說起,我想說的實在太多了。
這部電影會讓人累,驚喜,然後悲傷。我可不是在說《大話西遊》。

累。
支離破碎,所有的鏡頭初看都是晦澀的,像李金發的詩。片頭與片尾跨越時代的默片風格。穿著長袍坐著人力車去雙秀園一號的高舉。廣告牌下五分錢一次卻沒有零錢找開一毛錢的體重計老人。
我的左腳怎麼重了 ?
淋了雨當然重了?
多少錢?
五分。
找不開。
呵呵,右腳也重了。

驚喜。
張揚、高舉同時與歡子一見鍾情的學校門前,總是做夢自己像沒穿衣服一樣地參加假面舞會的田震的酒吧,歡子拍攝廣告的天橋下,歡子婚檢的醫院,無處不在的冷若冰霜的塑料模特,他們恰如其分的置身事外的姿勢。他們不過是其他人,忽略不計。
歡子原野里的房間,掛滿了布娃娃、糖果和風鈴那些叫做歲月的東西的藍色的樹。雙秀園一號鴿子飛旋的庭院里,高舉坐在那棵藍色的樹旁,他讓三個人都違背了當初曾經許下的諾言。
其實諾言也只有在一切其他的事都沒了意義之後才變得非凡起來。
張揚和歡子無故失蹤,高舉發呆的演算結果為〇的大學課堂,站在那隻酷酷的大手雕塑旁,煞有介事地指導高舉貌似胡鬧的畢業論文的理工科教授。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都可以通過至少五層關系就聯繫上。畢業之後,假裝互相都不認識的三個人,怎麼能不在外面的世界再次相遇呢?他們的非凡的諾言。
小站的假面舞會,像在田震的夢里。所有人都戴著面具,除了高舉。他孤獨地一個人在他倆身旁跳舞,假裝歡子在他懷里。
海邊的生日Party,歡子在車燈前不停地跳舞,有人念著英文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高舉孩子般地點燃又吹滅生日蠟燭,一直到天明。《領悟》演奏得歇斯底里般無奈。
歡子歡呼:「那條船是來接我的! 那條船是來接我的!」高舉潛入海底卻看到了張揚。慢鏡頭。無聲。他將自己和歡子綁在海邊,他們就能在一起了嗎?直到電話響起。
你美嗎
你寂寞嗎
你還想他們嗎

我們就是要讓孤獨的人不再孤獨 讓不孤獨的人感到孤獨

你那天為什麼讓我吻你
哪天
在海邊
因為那天太美了 大海那麼美 夕陽那麼美 海鷗也那麼美

我們就這樣在一起了嗎
是啊
不分開了嗎
那樣會更快樂嗎

不寂寞的人是誰?誰能讓誰寂寞?怎樣才是快樂?怎麼比怎樣會更快樂?

悲傷。
高舉像一雙眼睛 張揚像個孩子
他們會長大嗎
長大了我們還會在一起嗎

你怎麼來了 今天星期天啊
鼓手病了
他呢
誰是他

我只問你一句話 是他的嗎
誰是他
你知道
我忘了 我真的忘了

有票了嗎
有啊
去哪兒
地獄 你呢
天堂
我會想你的
有什麼話帶給歡子嗎
你會遇見她嗎

沒想到最後嫁給你
我也沒想到。

沒想到最後我和你死在一起。
我也沒想到。

有人說它像一首民謠。三個人「純潔的友情和愛情」像有霧的清晨里行駛在石板路上的單車,吱吱呀呀,樸素而歡暢。玩世不恭的他們也可以如歲月般真誠地去迂腐地去守護一個在笑聲中許下的非凡誓言,正如民謠的旋律也可以那樣簡單著被那些固執的人們重復哼唱。
它更像一首搖滾樂。喧囂的鏡頭、混亂的情緒。真實與虛幻的交錯,愛與恨的隱忍。曲終人散,路就在腳下,不管去天堂還是地獄,搭載的不過是同一輛列車。 ......

㈤ 那年花開是什麼電影裡面的

電影《匆匆那年》。採納哦。

㈥ 關於《那時花開》[電影]

傷感也好,落寞也罷,當高舉們在《那時花開》中不無酸楚的喃喃道,那個時候的大學就象唐宋時代的青樓流浪江湖的詩人歌手畫家屢屢得手,當高舉們不無豪情的拍著胸脯說哥們兒那時寫了多少歌時,一個自怨自艾的怨婦形象躍然而出。最後一段天堂地獄的夢境描寫簡直是垃圾不如,編導們以為使影片得到升華其實文酸味十足。
小車站的假面舞會既是青春的幻想又是青春的象徵,我們每一個人的青春都在半夢半醒中度過,我們在青春里實實在在的生活,朦朦朧朧的做夢,我們在夢想中延續生活中未能實現的渴望,我們醒來想繼續夢想的快感卻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小車站的假面舞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在夢中跳舞的舞台,我們只需要一個地方,無所謂破舊,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們最不缺的就是激情和青春。於是我們在夢里搖擺舞蹈,我們奢侈的揮霍青春,車要開了旅客們扔掉面具繼續匆匆的前行,擁有青春的我們繼續肆意的做夢。半夢半醒之間我們回一度迷失了自己,然後再找回來,再做夢時會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那個小車站,也丟失了面具,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原來失去了在夢里跳舞的機會。
斑斕的風箏斑斕的床,草原上的小屋原來是個可以存放夢想的地方。那裡總是有流淌的色彩,那裡的風箏很多卻總也飛不高。周迅躺在那張小床上喃喃自語時我忍不住笑出聲來,正如周迅在酒吧里對高曉松說其實她很喜歡有點另類的東西,原來這就是另類的東西啊我想。邊看影片時我還邊想,這些心境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嗎?我笑著暗暗對自己說畢業時一定要搞部DV拍一部這樣另類的東西。
高曉松用《那時花開》只是想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的青春是破舊的車站和斑斕的草原,我們在那裡盡情享受著戴著面具跳舞和如風箏般飛翔的感覺,突然發現面具破了風箏是有線牽著的,於是醒來,一無所有。看電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個悠長等待的結果是時間未曾流逝,而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於我們。生活是無法被記憶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我覺得這段影評不錯,你自己再挑挑揀揀,頒獎詞就出來了。另外我一直都覺得《那時花開》的插曲《月光傾城》很不錯。

㈦ 《那時花開》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時花開》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時花開,導演高曉松,主演朴樹、周迅、夏雨,上映時間:2002年5月

劇情:他們的故事發生在大學期間,最美麗的歲月和最難忘的畫面,都在迅速鋪開。

拋開電影內容,那時花開指的是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

青春如鮮花一樣綻放,讓我們措不及防,年輕時候,熱血沸騰,

青春張揚,好像天底下沒有什麼可以難道我們,

理想夢幻般讓人著迷!!!

㈧ 求《那時花開》的內容簡介~

高曉松首部創作並執導的電影《那時花開》由周迅、夏雨和朴樹三個明腕主演,影片講述一個女孩(歡子)和兩個男孩(高舉、張揚)的故事。片子拍攝完成於上個世紀的1999年,拍完後被禁演,在本世紀2002年終於得以解禁花開,只是這個花開的過程沒有呈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束萬束梨花開」的繁華景象,而是點點浸潤,悄悄蔓延,漸漸入心,就像國畫里的濕法技巧,一點點的蔭濕擴散,弄得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的瑩潤感覺。

「月光下的城 城下的燈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風 風里的歌里的歲月聲/誰不知不覺嘆息 嘆那不知不覺年紀/誰還傾聽一葉知秋的美麗/……」

電影在老狼透著迷惘的聲音中開始。黑白的片段,無聲的對白,雨夜中的擁吻,落雪下的分離,這些總是讓人願意回憶往事,總是叫人悵然漸生。那群裾飄飄的白色婚紗,那茫然游弋的眼神,那逝去的花兒,那份改變的純真和不見的青春,剩下的只有時間和曾經落葉的悲傷。

電影開篇的凌亂,讓人覺得窒息、模糊,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慾望,沒有足夠的心情,估計是沒有人會看下去的。

「在和歡子離婚後,我一步也沒有離開過雙秀園一號。有時覺得過了許多年,有時覺得過了許多天。我始終相信歡子(周迅)和高舉(夏雨)會在外面的世界重逢,不然的話,我們的諾言就真的沒了意義。」在張揚(朴樹)的獨白中,電影畫面切換到氣息濃愈、時尚感強烈的現代場景:過街天橋、人體模型、抽象濃艷的局幅廣告、一群忙碌的人們和一個安靜坐在廣告下看體重秤的孤獨老人,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似乎代表著一種徵兆和寓意。

電影在散亂無章中繼續著,茫然而無頭緒,讓人琢磨不定,看不清、猜不到。什麼是結局?什麼是過程?在有意無意中,諾言不知是該忘卻還是要兌現。忘卻了,或許一切可以重來,兌現了,幸福或許將擦肩而過,留下的將是不堪的凌亂,和尋覓青春痕跡。

曾經青春的年代,我們,需要的是愛,是無暇,是裙裾飄飄上寫滿的浪漫,是回眸一瞥中刻上的美麗。那時天是藍的,空是滿的,還有大朵的雲團是飄的。而現在呢?天依然是藍的,而我們想要的卻是逝去的藍色。

國畫中有一個畫法叫做「皴」,就是先畫好了輪廓,再一點點細刻畫的暗理和紋路。電影在不連貫中,延續著類似這樣的手法,一點點往裡填,填內容、填顏色、填故事。

忍耐中,我等待著故事的落幕。

「一個人遵守諾言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不在是從前那個人,這樣諾言就沒了意義。其實一切諾言也只有在所有其他的事,都沒了意義之後才變得非凡起來。」

「我們曾經很快樂,但是現在……我們決定從此以後互不認識。」

高樂不在是高舉,張揚卻獨自在黑與白的世界中等待著另外兩個人的重逢。而歡子呢?歡子在五彩斑斕、繁花似錦的世界中想著兩個人,一個周一至周五屬於他,一個周六屬於另一個他,一個像一個孩子,一個像一雙眼睛。歡子的世界是兩個與她有關的男孩子,兩個男孩子的世界裡裝的都是歡子。他們仨成了一個結,捆綁纏繞在一起,而又隨著年輪的軋過,讓時間給剪斷分離。為了那個不再認識的諾言,為了那一起的日子,他們各自奔天涯。

青春歲月,歲月青春。

那無意識仰起臉綻放地最美的微笑,那草原的樹,樹上的紙鳶,那三人騎的自行車,那丟棄在站台上的面具,還有那駛向遠方的火車,它們是滑過指尖的符號,會偶然湧上心頭。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實於我們,生活是無法被記錄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歌唱關於青春的說法一觸即斷。

感謝電影,感謝我們的青春。

如何評價周迅夏雨的電影《那時花開》

那時花開 (2002)

導演: 高曉松
編劇: 高曉松
主演: 朴樹 / 夏雨 / 周迅 / 李明 / 舒耀瑄
類型: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2-05(中國大陸)
片長: 90分鍾

㈩ 為什麼要看孫儷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

有話直說,筆者看《那年花開月正圓》就是為了看孫儷,但也不是什麼純粹的忠粉,追星。那是為什麼呢?其實演員工作,跟做生意一個樣,出演一部影視劇作品,就像生產出一個產品,觀眾們看的是影視劇的品質,消費者用的也是產品的質量,同樣都像《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秦商所恪守的做人根本——「誠信」,不僅僅做生意的要誠信,而且演員演戲也要誠信......

有人可能會說,影視劇的品質,也不是某個演員說了算的事,還要看導演和編劇,看情節(劇本)是否扣人心弦,看演員整體素質(演技),看後期製作(剪輯),看場景設計(布局)......所以說,一部影視劇的好壞,談不上演員的誠信問題,單單一個他(她)說了也不算啊!


結語:《那年花開月正圓》開播兩天,筆者看了四集,如果現在就要評說什麼劇情,這也太過勉強,要說演員的表現,筆者認為還都是可圈可點,孫儷一如既往的認真,飾演一個「野丫頭」,從走路,到表情動作,把握參透的都很出色。站沒站樣,走沒走樣,就連跪都沒個跪樣,讓人一看就是有人養沒人教的角色,神似形似,算是過關。總比那些頻頻出演古裝劇,就像「穿著西裝蹬三輪」的小鮮肉們強出很多,值得一看!

閱讀全文

與那年花開電影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塊錢的電影院3d眼鏡效果怎麼樣 瀏覽:961
2019電影上映香港都有哪些 瀏覽:982
如何認識網路文化與電影教育 瀏覽:321
飛機擋風玻璃破裂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182
油管怎麼搜小電影 瀏覽:832
國慶節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73
20208月25號什麼電影上映 瀏覽:972
微信買電影票出票什麼意思 瀏覽:156
沈騰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58
今晚去看電影嗎日語怎麼讀 瀏覽:724
張艾嘉曾志偉合拍電影有哪些 瀏覽:449
電影中有哪些細節 瀏覽:92
為什麼電影院飲料那麼貴 瀏覽:849
兒童電影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
一部電影如何購買 瀏覽:518
怎麼觀看作愛電影 瀏覽:743
第一次和女朋友看電影要帶多少錢 瀏覽:763
有多少個電影拍續集 瀏覽:920
天狼電影免費觀看搶先版 瀏覽:369
美國隊長2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