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看電影是由於視覺的什麼作用

看電影是由於視覺的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2022-06-20 04:29:34

㈠ 我們用相機拍照是根據什麼原理在電影院看電影又是根據什麼原理

照相機的工作過程,概略地說是應用光學成像原理,通過照相鏡頭將被攝物體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將粗略地介紹攝影光學成像原理:人類對於光的本性的認識,光線的傳播及透鏡成像原理。

人類對於光的本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在整個18世紀中,光的微粒流理論在光學中仍占優勢,人們普遍認為光是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從點光源發出並以直線向四面八方輻射。19世紀初,以楊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為代表逐步發展成今天的波動光學體系。如今對光的本性認識是:光和實物一樣,是物質的一種,它同時具有波的性質和微粒(量子)的性質,但從整體來說,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們的混合物。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不過現在國內也有了數字影院

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

它是存儲在計算機/伺服器中,由其"作為"數字放映機播放影片

有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從而使觀眾可以與影片的導演看到"相同"的電影。也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同時映出同一個節目。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

比如上海的IMAX立體巨幕影院

上海科技館立體巨幕影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影院之一,也是全中國最大的立體巨幕影院。

立體巨幕影院銀幕巨大,它高18.3米,寬24.3米(相當於6層樓房的高度),可容納觀眾441位。立體巨幕影院的放映設備採用當今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畫格最大的70毫米15齒孔IMAX雙機放映系統。放映立體電影時,2台放映機同步放出映像,當觀眾戴上特製的立體眼鏡時,映像通過光的偏振原理,使畫面產生強烈的立體效果,猶如景物就在眼前,有伸手可觸的感覺。6層樓高的巨大畫面和6+1聲道的音響系統,使觀眾產生強烈的震撼。

㈡ 電影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什麼

如下:

電影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視覺暫留。電影是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的。視覺暫留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

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畫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銀幕上。畫幅移開時,光線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現短暫的黑暗;每放映一個畫幅後,幕上就黑暗一次。

但這一次次的黑暗,被人的視覺生理現象「視覺暫留」所彌補。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信號傳入大腦神經需經過一段短暫時間,光的作用結束時,視覺也不立即消失。殘留的視覺稱「後像」;視覺的這一現象稱為「視覺暫留」。

電影的視覺暫留原理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

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㈢ 電影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是什麼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

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

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0.4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1917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對「視覺滯留現象」這種生理現象進行了深度的心理學解釋,闡述了「似動現象」,為人類的運動視覺感知,提供了心理學解釋。這即是格式塔學派心理學。

電影中運動感知的其他理論

在他 1833 年的專利和他的頻閃光碟解釋小冊子中,Simon Stampfer 強調了中斷由圖紙反射的光束的重要性,同時一種機制可以以適當的速度將圖像傳輸通過眼睛。

這些圖片必須根據某些物理和數學定律構建,包括將運動系統地劃分為不同的時刻。他將視覺持久性的概念描述為使中斷不可見的效果。

1868 年威廉·本傑明·卡彭特 ( 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 的一篇文章質疑了所謂的「光學玩具」中的運動效果,如 phénakisticope 和西洋鏡,可能是由在視網膜上揮之不去的圖像引起的。

他認為這種錯覺「與其說是一種視網膜現象,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現象」。

早期的視覺持久性理論以視網膜為中心,而後來的理論更傾向於或增加了關於運動感知的認知(以大腦為中心)元素的想法。動畫基本原理的許多心理學概念表明,圖像之間的空白是由大腦填充的。

Max Wertheimer在 1912 年證明,測試對象在兩個不同的位置之間看不到任何東西,在這些位置中,一個數字被一個數字由測速儀以理想的速度投射,這個速度非常適合幻覺,即只有一個數字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

他用希臘字母 φ (phi) 來表示運動的幻覺,用字母 β (beta) 來表示投影圖形之間的間隔。

在更高的速度下,當測試對象認為或多或少同時看到兩個位置時,會在投影數字之間和周圍看到移動的無物體現象。

㈣ 從心理學上看 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依靠的是什麼原理

視覺暫留,把間斷的快速放映的照片知覺為連續的連續的運動。

㈤ 請問,電影拍攝和放映的原理是什麼

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利用了什麼視覺原理
看電影時,我們都覺得銀幕上的人或物的一系列活動與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沒有差異,為什麼會有如此逼真的感覺呢?

首先,了解一下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過程。拍攝鏡頭有一個間歇裝置,每秒停放各24次。停時快門打開曝光把場景攝入膠片;放時快門關上膠片轉動,一個連續5秒的運動,攝影機要拍120次,膠片上有120個畫面。依動作順序,任何兩張鄰近的畫面動作上都有細微的差別,這些膠片的拷貝在放映時,每秒也開閉24次,拷貝上的畫面每秒鍾在銀幕上亮相24次。放映機開時,銀幕上出現畫面,放映機閉時,銀幕上就是暗的,這樣一個小時的電影,銀幕上暗的時間接近半個小時。然而,沒有一個人感覺到明暗的交替,我們所看到的是連續展現的畫面,這是為什麼呢?

人們的知一種似動現象。如果在銀幕上放映一條豎光帶,間隔一會兒再閃現一條橫光帶,這兩條光帶形成一個90°的角,隨著兩條光帶先後呈現的時間間隔的不同,人的知覺結果也不同。間隔大於1/5秒,人們看到兩條相續出現的光條;而間隔小於1/30秒,人們就會覺得兩條光同時連續地亮。當間隔在1/15秒時,我們會把它們看成是一條白光在一個直覺范圍內作往返運動。這就是「似動現象」,也就是說把本來不動的東西,知覺為運動的了,電影攝制和放映時每秒鍾24次間隔,就使靜止的畫面產生了動感。

似動現象主要是由視覺後象引起。由於外界刺激物引起的感覺並不隨刺激物的消失,往往條保留短暫的時間,這叫「感覺暫留」。刺激不再作用時,還保留著的感覺叫做「後象」。後來有正負兩種。長時間地注視一支亮著的日光燈,閉上眼睛後有一條黑色的現象,而瞥一眼日光燈立刻閉眼,這個光點好象在眼前閃現,前一現象為負後象,後一現象為正後象。似動現象就是正後象的結果。

利用視覺的似動現象,同步的攝影和放映,使我們從銀幕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另外,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還在非同步式的。如我們所看的慢鏡頭,就是快拍慢放的結果。漂亮的射門鏡頭往往要慢放幾遍。以上這些都和人的似動現象有關.

㈥ 請問看電影的好處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電影院看IMAX版本的《侏羅紀世界》,和你在電視機上看國產電視劇《歡樂頌》時,兩者之間的觀賞感受就是電影和電視劇製作資金差異巨大的潛在原因。

電視劇,以前就是肥皂劇,但是美國人卻把電視劇搞的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的大場面,加上一批一流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投入其中,所以很多人發覺,其實看《冰與火之歌》和《魔戒》沒有什麼區別啊!

電影演員的片酬也相對較高,因為他們付出了更加的努力與心血,現在的電視劇,感覺就是在過家家的感覺,要演技沒演技,只用露個臉,就大把人去看。

還是比較懷念以前的電影,故事好,演員演技好,特效也好。

㈦ 為什麼關燈看電影有什麼心理分析或視覺分析嗎

1.關燈看電影時,只剩下熒幕上發出的亮光,這時光線對比度會特別高,整個畫面比較清晰。
2.關燈之後,除了熒幕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沒有光線或光線很暗,這樣能讓人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到電影故事情節中,增加代入感,可以提高用戶體驗。
3.關燈看電影,也可以給觀眾一些隱私,因為電影院座位一般是後高前低,如果不關燈的話,前排的觀眾的一舉一動將徹底暴露在後排觀眾眼中。關燈後,觀眾可以進行一些私下的親密活動,這也算是一個原因。
另外,關燈看電視電腦時,眼睛距離屏幕較近,強烈的光線和對比度,眼睛特別容易感到疲勞,時間長了,就會影響視力甚至損害眼睛。而在電影院關燈看電影,由於距離一般較遠,對眼睛的傷害很小。

㈧ 看電影的意義在於什麼

娛樂自我
放鬆自我
在電影中 找尋自己的夢
採納下啊

㈨ 電影通過視覺自留原理產生的嗎

是的。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㈩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是誰發明研究的

我們也會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去看電影,那麼對於電影來說,很多人想要去探究電影到底是怎麼才能夠製作而成的。而且對於這樣的一些拍電影的人來說,他們通常都是掌握了什麼樣的技巧。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電影其實是由視覺暫留這樣的一種技術製成的。而且他製作電影的時候,這樣的視覺暫留的確是具有的一種性質,而且我們自己人眼在觀看的時候成像於上。

而且能夠讓我們自己在進行一系列的光學刺激下,對於這樣的一些視覺有著暫留的跡象。這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面,那麼最先發明的人就是法國人保羅,他在1828年就發明了這樣的一個留影盤。而對於這樣的一個圓盤來說,是促進我們自己現在電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

閱讀全文

與看電影是由於視覺的什麼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塊錢的電影院3d眼鏡效果怎麼樣 瀏覽:961
2019電影上映香港都有哪些 瀏覽:982
如何認識網路文化與電影教育 瀏覽:321
飛機擋風玻璃破裂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182
油管怎麼搜小電影 瀏覽:832
國慶節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73
20208月25號什麼電影上映 瀏覽:972
微信買電影票出票什麼意思 瀏覽:156
沈騰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58
今晚去看電影嗎日語怎麼讀 瀏覽:724
張艾嘉曾志偉合拍電影有哪些 瀏覽:449
電影中有哪些細節 瀏覽:92
為什麼電影院飲料那麼貴 瀏覽:849
兒童電影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972
一部電影如何購買 瀏覽:518
怎麼觀看作愛電影 瀏覽:743
第一次和女朋友看電影要帶多少錢 瀏覽:763
有多少個電影拍續集 瀏覽:920
天狼電影免費觀看搶先版 瀏覽:369
美國隊長2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