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世美:我錯了嗎
「就憑你是陳世美,你拋妻棄子,你狼心狗肺。」閻王振振有詞聲色俱厲。 我叫陳世美,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之家,父親上有兄長三人,故人稱陳老四。父親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家中落魄。幾個伯父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總殷實些,平里見著父親就像見了瘟神似的避開。母親是個目不識丁的農婦,卻也字字一針見血地說:「你們陳家那些人都怕我們沾他的揩他的油,世美你自己要爭氣點。」我聆聽母親的教誨,從來不開口求任何陳家的人。但是那些所謂的伯父伯娘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給我難堪,母親也經常撒著潑地哭訴:「你們有錢,我們也沒沾你一點光,就因為你們闊些,我們就一定要蹲在你們褲襠下過日子嗎?」這一切徒然,卻為農村人茶餘飯後增添了一些笑柄。 就因為窮,世人老鬼都避著我們,當然不排除別人有求於我家的時候。雖然窮,但總有有得著的地方。這讓我更氣憤。 就因為窮,我至十八歲還沒人想到給我說親,在農村,十八歲都已經是孩子他爹了。後來我考中了個秀才,有一戶姓秦的人家將女兒香蓮許配與我。秦家雖出身貧苦,但香蓮卻也賢良淑德,她體恤我寒窗十年之苦,為讓我一心飽讀聖賢書從來不讓我插手半點家務。香蓮為這個一貧如洗的家任勞任怨,還為我陳家添得一子一女。就是這樣一個賢慧的女子卻因我受盡冷眼,我暗下決心定要高中讓賢妻揚眉吐氣。 臨近考試 ,我又喜又憂,喜的是十年磨一劍如今總算有了試劍的機會,憂的是遠赴京城的盤纏從何而來。父母合計了一晚,次日一大早父親抓了家中幾只餵了好久卻捨不得殺了吃的老母雞,說是要挨家挨戶地去求三個伯父借點錢。事到如今只有如此了。傍晚回來時,雞沒了,錢也沒有借到。母親見狀,不由得哭天搶地道:「這些狗娘養的,要你的拿你的,你什麼都圖不了他的……」父親悶著頭蹲在門口,我看見香蓮躲在門邊偷偷抹眼淚。我堂堂堂七尺男兒竟要父母妻子受此奇恥大辱,陳世美啊陳世美枉你飽讀聖賢書。我琢磨了一天,決定棄筆耕田省得丟人現眼。就在我打算告訴香蓮這個打算時,香蓮進來了。見我張口欲言,香蓮急急的卻是很溫柔地說:「相公,這是進京的盤纏。」說著掏出一個藍底白碎花的布包。我心接過打開,裡面碎銀和銅板加起來少說也有十幾兩銀子。香蓮,我賢慧的妻子她只道是變賣了已故岳母留給她的嫁妝,我竟也信了。直到我上京的前一天,村裡某佃戶來催香蓮,我才知香蓮是答應了承包這戶人家一年的農活才預支了那點銀兩。 此去京師,若不高中,我無顏見父母,更無顏見香蓮。 因為貧困,我只能住在客棧的下等房,因為貧窮,我只能看著人家大魚大肉。京師這個繁華地,是多麼的令人留戀而又無奈。如同天下所有貧窮的應試書生,我受盡了店家小二的白眼,更受盡了那些定富家子弟的諷刺與嘲笑。 我就是要以三餐饅頭再冷水來考取本年的狀元,我要出人頭地。 放榜的前一天,我已經餓得四肢無力,身上僅剩三個銅板,我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了。為的就是能在客棧多住一天,等待放榜。 放榜了,我終於走過了生命中的寒冬,當我接到高中狀元的喜報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香蓮,在報喜的人問我要紅彩錢時,我愣了,我哪來的銀兩打發他們。那曾勢利非常的客棧老闆掏錢幫我打發了人後,搖尾在我跟前獻媚。 權力,多麼神奇和偉大的力量。 狀元郎病了,引來多少達官貴人的親自探望,將近半個月,陳府的門檻近乎踏平。我的意識也越來越模糊,唯一的感覺就是來看望我的人不如患病的前幾天。游離生死之間,我聽見管家和下人說:「狀元公怕是不行了,這人來人往的也快盡了……」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我的食量開始恢復。 當我能夠再次站立起來時,狀元府里又開始熱鬧起來。當然比不得當初熱鬧。所以當聖上賜宴於御花園時,當我備受冷落後,當我揮毫一氣呵成那首《江城子病中感懷》後,當我迎上藏在珠簾後公主那雙欲說還休的盈盈雙眸時,我知道了我的出路。 所以當金鑾殿上,皇上將公主許配於我時,我用一種絕望後的死灰復燃接受了這所謂的天的恩賜。 我成為了人人羨慕的附馬爺,開始了窩在女人石榴裙下的生活。 我知道公主在剋制自己,無論她怎樣的扮演賢妻的角色,都掩飾不了她金枝玉葉背後的驕傲。所以當我得知香蓮出現在京城,驚愕竟多於喜悅。我試著打探公主的口實,她竟疑我對一宮女有心,當天就將那宮女逐出宮充了軍妓,還指著我的鼻子厲聲道:「陳世美,別忘了你是個附馬。」我知道我是附馬,無論在人前多麼光彩照人,我只是附馬——附屬在公主身邊做牛做馬。 我不能讓她知道香蓮的存在,以她的心胸斷然容不下香蓮和我們的孩子。我勸過香蓮讓她和孩子離開的,她不聽。與其讓她死在公主刀下,不如由我親自送她們母子三人一程,也好落個全屍。 香蓮罵我忘恩負義,我承認我是讓富貴榮華迷了眼。 我沒有錯,我無法忘記我那些所謂的叔伯給我的臉色,我永遠記得我落魄時每個人給我的眼色。我不能失去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誰能料到事事無常,香蓮沒有死,還遇上了包青天。 虎頭鍘下,我無怨言。 只是這鬼門關里誰有資格罵我忘恩負義?不是每個人都有本錢來忘恩負義的。這一輩子為拉靠山如狗搖尾乞憐的人少嗎?吃不到的葡萄總是酸的。 我不過是犯了一個是人都會犯的錯誤而已。我錯了嗎?
❷ 陳世美,黃世人是什麼意思
十一世紀宋朝時,有個窮書生陳世美娶得賢妻秦香蓮。在秦香蓮的鼓勵之下,他發憤讀書。家事全由秦香蓮艱苦操持。 大比之年,陳世美理應赴首都開封考試,可是他連吃飯都沒有錢,哪裡來的盤纏?秦香蓮把家產及身上所有可以典當的東西,統統典當精光,不足之數,再向親友借貸,受盡羞辱,才把他打發上路。夫婦二人,在十里長亭分手,抱頭痛哭,相約生生世世勿相忘。陳世美到了京城,一下子考取了狀元。皇帝看陳世美堂堂儀表,龍心大悅,於是派人問他是否結婚。陳世美硬說自己尚未結婚,最後與公主成親。陳世美做了很大的官,不但忘了賢妻秦香蓮,也忘了他在故鄉受苦的爹娘。 秦香蓮聽說丈夫在京為官,又聽說已經再娶,風言風語使她不敢置信。恰逢那年家鄉大旱,秦香蓮實在活不下去,乃上奉公婆,下攜二子,一路上哀哀乞討,向京城出發。走到半途,公婆年老,不堪顛沛流離,雙雙病故。她將公婆安葬後,仍然繼續前行。好不容易堅持走到了京城,陳世美卻不認秦香蓮。因為他越想越不對,自己豈不犯了欺君和重婚兩種大罪。他把心一橫,一口咬定不認識秦香蓮和兩個親生的幼兒,並且未了根絕後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位殺手,前往滅口。 殺手是有良心之人,不但不忍心動刀,反而給秦香蓮出主意。叫他去告狀。秦香蓮幸而遇到包拯,他不怕權貴,把陳世美叫到公堂上,讓他收留秦氏母子。陳世美口硬如鐵,包公勃然大怒,抬出鋼鍘,將忘恩負義的陳世美一鍘兩段。
❸ 包拯斬陳世美是在那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里的第幾集答對重賞!!
《秦香蓮》(2011年陳浩民袁姍姍主演電視劇)
第32集 開封府內,此時的陳世美囚衣著身,早沒了昔日的威風,包拯命王朝馬漢龍頭鍘伺候,昔日的情景都一一從腦海飄過,這樣陳世美的一世就結束了。香蓮帶著兒女跪拜在陳世美墳前,公主一身白衣出了家。
《秦香蓮》
1964年創作,並由成龍(陳元樓)出演的悲情劇,是成龍早期的作品。
陳世美不認妻,相國王延齡同情蓮,願助夫婦重圓,卻遭美羞辱驅逐。美為斬草除根,派人追殺妻兒。蓮向包公告狀,包公升堂開審,下令將美治罪,皇姑和太後趕到,要求放人,包公頓感無奈。然皇姑卻又要強奪蓮子女,包公決定維護國法,怒鍘美。
《帶刀女捕快》
第12集
包大人說陳世美謀害他人,拋棄糟糠,還想謀害公主,於是就判他鍘刀之刑。陳世美在臨死之前還詛咒香蓮,不知悔改。
❹ 陳世美是什麼的人物
陳世美最開始是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裡面的人物。
陳世美是很多戲劇和小說裡面的人物,主要是出現在包拯時期,在清代古典名著《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的故事才開始頂班,並影響傳統戲曲《鍘美案》。
陳世美不論是在戲曲裡面還是在小說中,都是一個貪戀權勢從而拋棄妻子的形象,最後被包拯用虎頭鍘處死,也因為在戲裡面都是反派人物的形象 ,所以陳世美成了現在負心漢的代名詞。
(4)陳世美閻王告狀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在中國,《秦香蓮》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戲劇,各劇種都有這部曲目,潮劇也不例外。劇情梗概是古均州有一個書生名叫陳世美。
與結發妻子秦香蓮相沫以濡十年,後在妻子支持下進京趕考,高中狀元,被皇帝召為駙馬。妻子秦香蓮因家鄉大旱,公婆餓死,只好攜幼子進京投奔陳世美。
誰知陳世美怕丟掉烏紗帽,不但不亡恩負義,還派人追殺妻兒。秦香蓮只好求助包公。包公不畏權勢,最終將陳世美用龍頭鍘鍘死。
❺ 陳世美龐太師到陰間告包青天是哪部電視劇
這段劇情出自1995年呂良偉版電視劇《新包青天》,《新包青天》共25個單元,該劇情出現在第一單元英雄本色的第一集「龐洪、陳世美與郭槐三人夜半擊鼓,向閻王狀告包拯,自稱含冤而死——閻王派夜遊神傳包拯上殿,包拯於殿上與三人對質,義正辭言,三人因此被打回阿鼻地獄」。
(5)陳世美閻王告狀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新包青天》,是導演陳宇超、梁天執導,阮少娜、劉治華、鍾政良、韋辛、金超群編劇,金超群、范鴻軒、呂良偉、陳德容、苗僑偉、蔡曉儀、焦恩俊、馬景濤、林心如、劉德凱、米雪、萬綺雯主演的古裝懸疑電視劇。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❻ 閻王請包拯下地府和郭槐、龐太師、陳世美對質是哪部電視劇
出自呂良偉版的電視劇《新包青天》。主演是金超群,范鴻軒,呂良偉,李道洪和黃允財。
主要劇情:
1、龐洪、陳世美、郭槐三人半夜擊鼓,向閻王狀告包拯,聲稱自己含冤而死,閻王派夜遊神將包拯傳上殿,與三人對質。
2、包拯在殿上義正言辭,三個人就又被打回了阿鼻地獄。
3、當包拯回到陽間時,他在明鏡湖中看到了展昭遇險,並看到兇手暗殺前任安南特使之事。
4、包拯醒來後,安南新任特使阮福來派副特使阮進前來送禮物,包拯只拿了安南絲,將石硯作為回禮送出。
5、魯國公與呂丞相請包拯過府,提及安南前特使阮金生的失蹤。呂丞相認為,只要包拯聲稱這與宋朝無關即可,但是包拯堅持要徹底調查此事。
6、一個身受重傷的人在半夜擊鼓,包拯認出他是前任安南特使阮金生。
7、展昭將龍門三煞抓回開封府,他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和祖母分居的女孩蓉蓉。
8、曹平看到蓉蓉之後心懷惡意,但看到榮榮掉下來的信後,他的臉色大變。
《新包青天》單元列表:
1、英雄本色(1-7):陳德容、李香琴、邵傳勇、徐錦江、苑瓊丹、龍貫天
2、殺母狀元(8-14):甄志強、陳靖允、楊群、蔡曉儀、馮國、夏春秋
3、再世情仇(15-20):劉玉婷、邵仲衡、梁珊、林韋辰、王戎、楊群、蔡曉儀
4、鍘艷娘(21-28):歐陽龍、趙永馨、王薇、南紅、趙海怡、江圖、羅青浩、李岡龍
5、審白毛(29-33):歸亞蕾、庄靜而、馮國、王清河、楊群
6、鐵丘墳(34-40):蔡濟文、許淑蘋、黃樹棠、羅烈、王戎、楊群、蔡曉儀
7、告親夫941-46):馮寶寶、郭峰、李道洪、李惘
8、殉情記(47-52):宋逸民、蔡燦得、蔡曉儀、陳欣欣、煒烈、宗揚、梁珊、杜汶澤
9、情牽陰陽界(53-57):劉德凱、趙永馨、金慧英、宗揚、冼灝英、江圖、林志豪、楊群、杜汶澤
10、俠骨神算(58-68):馬景濤、於莉、蔡曉儀、黃美芬、李道洪、楊群、黃允財、吳元俊
11、蝶影遺恨(69-76):邱於庭、李潤奇、田蕊妮、周兆麟、吳延燁、陳麗雲、鮑起靜、杜汶澤
12、義膽柔情(77-85):甄志強、王艷娜、李香琴、斑斑、劉錫賢、李道洪、黃允財、林立三、林家棟
13、秋之武(86-91):焦恩俊、顧冠忠、袁潔儀、杜滿生、陳靖允、吳烷儀、李俊德、司馬華龍
14、雌雄俠盜(92-96):惠天賜、王薇、王清河、羅烈、潭少英、余文柄、石中玉
15、審御貓(97-102):焦恩俊、呂良偉、劉玉婷、鮑起靜、龍貫天、煒烈
❼ 包青天哪部是講陳世美到陰間告狀的
第一集,出自1995年香港ATV版電視劇《新包青天》。
簡介:
龐洪、陳世美與郭槐三人夜半擊鼓,向閻王狀告包拯,自稱含冤而死,閻王派夜遊神傳包拯上殿,包拯於殿上與三人對質,義正辭言,三人因此被打回阿鼻地獄。
包拯在返回陽間時,發生了兇手刺殺安南特使之事,包拯醒後,魯國公與呂丞相請包拯過府,提起安南前特使阮福來失蹤,包拯堅持徹查此事,一身重傷之人夜半擊鼓,包拯發現此人竟是安南特使阮福來,展昭捉到龍門三煞回開封府。
❽ 影視劇中陳世美拋妻棄子,是一個負心漢,但是歷史上的他真的這樣嗎
陳世美這個人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我們其實也不清楚,陳世美主要是和包拯聯系在一起的。只要是包拯總會有陳世美這個案件,但是關於陳世美的案件還有兩個版本,總的來說說他是個負心漢,應該是這樣的吧。
還有一個版本大概是差不多的,他成了狀元之後並沒有被招為駙馬,但是他還是覺得他的妻子秦氏拖他的後腿了,所以就找人將她殺掉了,他的妻子到了18層地獄過後,閻王覺得她比較的冤枉,所以讓她還魂回去找回公道,所以她向包拯請求公道替她報仇了,殺掉了陳世美。目前的陳世美的渣男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無論歷史上是否存在這個人物,他這輩子也洗不白了,而且也是他成就了包拯的美名。既然都已經這樣了,無論他是否存在他都是個負心漢了吧。
❾ 包青天唯一辦錯一件案子是哪一件
話說距今一千年前,湖北有個窮書生娶了一位好太太。這位太太不但幫書生操持家務,還孝順父母照顧子女,讓書生安心讀書,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進京赴考,妻子還典當家財湊足盤纏,書生萬分感激,發誓對妻子不離不棄。書生到了京城,果然爭氣,一下子就考取了狀元。皇帝一看,小伙兒長得儀表堂堂,正好與公主相配。書生昧著良心娶了公主做了大官,把家中的妻兒老小忘得一干二凈。妻子帶著一雙兒女進京尋夫,沒想到丈夫已然變心,不認自己,還心狠手辣企圖殺妻滅口。妻子為了公道憤然告夫,法官大人鐵面無私,頂著皇家的壓力把這個忘恩負義的書生一鍘兩截。 說到這估計您已經看出來了,這不就是鍘美案的故事嗎!沒錯,是凡中國人大概都聽過這個故事,而且留下的印象也基本一樣:陳世美是個忘情負義的壞蛋,秦香蓮是個忠貞賢惠的好妻子,當然還有那個上斬昏君下斬讒臣的包青天。 說到包公,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不過,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戲劇舞台上或電影、電視屏幕上的「黑臉包青天」。他頭戴烏紗帽,身穿袞龍袍,打坐開封府,怒鍘陳世美,一個典型的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廉潔幹部,就連人間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陰間掌人生死的閻王也怕他的三口銅鍘。其實人家包拯根本就不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白面書生。1987年9月修建完成合肥包公墓,裡面能看到包公彩繪像,白面長髯、儒雅端莊,挺白凈的一個人,不知怎麼就被改成了黑臉,而且額頭還多出了一個月牙疤。藝術化之後的包公,其中自然加進了老百姓和藝術家的想像。那麼,歷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像電視里演的那樣斷案如神嗎?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在做官的道路上出道算是晚的,39歲才算正式當官,到他64歲去世,不過也就做了二十多年官。其間做過軍職,做過文職,甚至還做過閑職。要說他做的最出名的一個崗位,非開封府尹莫屬。記得十多年前,台灣拍過一個電視劇《包青天》,裡面老包有句台詞:「本府辦案三十多年」,聽著十分可笑。老包坐上開封府大堂時已經59歲了,而且只坐了不到一年半就調職他用,哪兒來的三十年?三年都沒有。包公做開封市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確實做了一些實事,有一項就是給開封府開了一個後門…… 開封府審案可以「走後門」 包拯在治理開封府時,最先開的是正門。原來老百姓打官司是不能直接進入庭堂的,中間有很多道環節,常常影響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包公下令打開開封府的正門,讓百姓能直接進入庭堂,擊鼓喊冤。後來,告狀的人越來越多,開封府的這幫公務員每天上班都有處理不完的訴訟案件,包拯於是下令,打開府衙的後門,允許百姓任何時間都可直入府內訴說冤情。有時包拯還親自上陣,便服問案。可以說「走後門」的便民措施一出台,深得百姓的稱贊。 包拯在開封做了一年多的開封府尹,肯定解決過不少民事糾紛,但是說他斷案如神,甚至達到「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的地步,恐怕有些言過其實。就連為他掙得重大名聲的鍘美案,居然也是一樁地地道道的冤案。 天下第一冤案——鍘美案 陳世美作為大逆不道、貪圖榮華富貴、殺妻滅子的反面形象,在中國老百姓的心裡那可是根深蒂固!但這個讓老百姓想起來就咬牙切齒的壞人,其實是被冤枉的! 據考證,陳世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只不過不叫陳世美,叫陳年穀,號熟美,家在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市。陳熟美也不是宋朝的駙馬,而是清朝的清官,是一個好人。一個政績突出愛護妻兒的好人,是怎麼捲入《鍘美案》的故事中去的呢?何況陳熟美是清初人,又是如何讓宋代的包拯給鍘了呢? 據湖北民間史家童德倫考證,這出戲是這樣編成的:清順治十五年,陳熟美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到京都找陳熟美求官,沒想到陳熟美不願徇私,拒絕了他倆的要求。仇、胡二人曾經接濟過陳熟美, 現在陳熟美仕途已就,卻不幫恩人,這不就是忘恩負義嘛!心懷怨恨的仇夢麟和胡夢蝶把戲曲《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角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熟美,編造了一出新戲《秦香蓮抱琵琶》。為掩人耳目,他們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陳熟美變成了陳世美,還把陳世美說成了駙馬。這出改頭換面的新戲巡演後,還真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和共鳴。 後來,有一個戲班子演這出《秦香蓮抱琵琶》。戲唱到中午,正唱到陳世美派人追殺秦香蓮,到這兒戲演完了。看戲的不肯走,一邊嚷著:「殺了陳世美!」一邊向戲台上扔磚頭瓦塊。掌班的一看這架勢,趕快躲進後台,正好見到之前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沒卸妝,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包公」說:「快,到前台接著往下唱。」 「包公」一聽就急了,「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咋能同台唱戲?」「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只有你『包黑子』鐵面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 黑臉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帶著王朝、馬漢一班人馬重新上場了。唱到他把陳世美一鍘,台下歡呼起來。從那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了。於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繹」到了宋代,三百年前的陳世美讓一千年前的包公給鍘了,又一出類似關公戰秦瓊的名戲炮製成功。仇、胡二人自己恐怕都沒料到,他們為泄一時私憤,釀成了一個無可彌補的歷史冤案,一個清正為官,以造福百姓為己任的好人陳熟美,就這樣戴上了忘恩負義的大帽子,真是比竇娥還要冤! 不光是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是硬加在包公身上的,這些事壓根就沒發生過,就算發生包拯也趕不上,那會他正在家鄉盡孝呢。 很多包公斷案故事都是民間傳說,《宋史》中關於包公審案,只有一個案例,而且是個小案子,也不是發生在開封府,而是包公最初任縣令時審的案子。一個農民到縣衙告狀,說有人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兇手。那時候可不像現在,沒有高超的偵察手段,怎麼破案呢?包拯分析,罪犯沒有偷牛,而只是割掉了牛舌頭,看來不是為了圖財,很可能是泄憤報復。於是,他就設了一個圈套,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了,牛就死定了,乾脆殺了賣肉賺幾個錢吧。但是不要說是本縣官讓你殺的。」當時私宰耕牛是犯法的。割牛舌的人一看農民殺牛賣肉,以為有機可乘,立刻到縣衙告發。包拯斷定這個人就是罪犯。罪犯一看事情敗露,又怕受刑杖之苦,只好低頭認罪。 即使就這一件案子,也被同時記到了《宋史·穆衍傳》中,到底是誰辦的也說不清。如果包公真是斷案如神,歷史上不會少有記載,一定會像記述神探狄仁傑一樣,把他的辦案數量和所辦的大案要案留在史書中。翻查正史和其它史料,發現包公明察秋毫的破案故事鮮有記載,但是他被人愚弄導致誤判的故事倒有那麼一件。 包公也有糊塗時 在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就記載了一個包公判錯案的故事:包拯在做開封府尹的時候,有個富戶犯了法,按律應處脊杖十七下的刑罰,那個富戶賄賂了開封府的一個書吏,書吏得了錢後說:「我豁出去陪你一起受一頓臀杖吧。」當時的脊杖要打擊人的脊背,一般要打出血,很容易把人打殘,臀杖就不一樣了,打屁股比打後背要輕得多。到了包拯審案時,那富戶按書吏的指使大哭小叫,正在作記錄的書吏裝作不耐煩,大聲插嘴道:「不就是脊杖十七下嗎,干嗎哭哭啼啼糾纏不清?」包拯一聽就火了,一個書吏就敢這樣狐假虎威,下令把書吏拖下去臀杖十七下。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正好中了書吏的圈套。 包公雖然在斷案上得不到史書的支持,但他確實是個清官,是個諫官,確實是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我想這就是他雖然文采不如歐陽修,政績不如王安石,但卻被老百姓銘記於心的原因。人民需要 「清官」,而世上又少有清官,這樣,「包青天」應運而生,戲越編越多,人越傳越神。包公無嫂娘 關於包公的戲曲舉不勝舉,有一出《赤桑鎮》說的是包拯把自己的侄子包勉給鍘了,為這事跟嫂娘賠情。包公有個嫂娘,老百姓都知道。據說包拯家世清貧,生下未滿月,母親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兒子的搖籃里,喂包拯奶,喂兒子包勉粥,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誨他一舉成名。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這位賢惠的嫂子,也就沒有包拯的後來。所以包拯對嫂子始終十分感恩,尊稱為「嫂娘」。 這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在宋代的史書當中沒有包公有兄長的記載。包拯不但父母雙全,而且根本就沒有哥哥,哪有嫂娘?史書記載,他的父親叫包令儀,曾做過知縣。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歲一舉考中第一甲進士,授官知縣,這在當時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藉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預示在仕途上有著光明的前景。當時,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願遠離家鄉。是上任為國盡忠,還是在家為父母盡孝?讓包拯進退兩難。包拯為了照顧父母,毅然辭去官職,屏居鄉里,奉養雙親。直到父母去世、守喪三年期滿之後,已經39歲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為了侍奉年邁的雙親,居家長達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說是「至孝」。 那嫂娘的故事又是出自哪裡呢?其實也確實發生在包拯的家中。包拯有子二人:長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綬,是包拯家中陪嫁的丫頭所生。包拯逝世時,包綬才5歲,由長嫂崔氏照管。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沒有給家裡留下多少遺產,崔氏也是清貧度日,一直把包綬撫養成人,包綬也便對其嫂崔氏「以母禮事之」。這就是長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宋代以後有關包公的戲劇、小說中,都說包公稱其嫂為「嫂娘」,這完全是將包綬之事移花接木安在了包拯頭上。崔氏後來受到朝廷的表彰,因為她的事跡當時就很有影響。朝廷寫了封贈送她為永嘉郡君的一個制書。這個制書是由大文豪蘇軾起草的。同時還封表門楣,就是為家鄉建了一個節婦台,還給她寫了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