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於 姓氏的來源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出自古復姓淳於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復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於邘叔。為周武王姬發之次子(一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後,大舉分封諸侯,他把於邘國分封給於叔,起初於叔為於邘叔,其名得於封地。後來於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於邘,後來乾脆去掉邑旁姓於,稱為於姓,史稱於姓正宗,是為河南於氏,後世於姓尊於叔為於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河南泌陽縣北部一帶,是古於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於姓的發祥地。在於邘國滅亡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於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秦漢時期,於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北遷山西、河北、東遷安徽、山東,西遷陝西、甘肅,此期於姓主要是以我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由此,東遷入山東的於姓也開始興旺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於姓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大舉南遷於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而戰爭又使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於姓則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於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於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於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於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江南人口銳減,由於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優越位置,所受影響不大,朱明王朝建立,遷山西人於人口蕭條處,則山西於姓也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其分別遷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此前有河南於姓遷順天府(今北京市)(據《於氏宗譜》所載)。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於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至此於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於姓分布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陝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於姓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於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歷史名人
於 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於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並且為我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范,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於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東省膠南縣)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後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於 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後,羞愧而死。
於 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朴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於 謙: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於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於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於謙被復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台山麓。有《於忠肅集》。
於 准: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於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於清端公政書》等,於成龍的許多事跡都是他給整理的。
於 振: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於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於定國:字曼倩,系於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於父,後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後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於志寧: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陝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於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朴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於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後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於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於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麼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朴,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於慎行: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曆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並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著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等。
於成龍:字北溟(1617-1684),號於山,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於敏中:字叔子(1714-1779),號耐圃,清江蘇金壇人,於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於振之弟。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選任兵部侍郎,後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後贈文襄,賜祭葬。
於式枚:清末官員,民初遺老。字晦若(1853-1916)。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築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後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於右任: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號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陝西省三原人。光緒舉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後,歷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善草書,1964年病逝於台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於學忠:國民黨愛國將領。字孝侯(1890-1964),山東省蓬萊市於家莊村人,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後離吳投張,轉入奉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台兒庄戰役和武漢保衛戰,是張學良被軟禁後奉系的重要將領。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省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省費縣、臨沂、江蘇省贛榆以南,山東省棗庄市、江蘇省邳縣以東和江蘇省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復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2、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於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於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於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於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謚「忠肅」。
此外,於姓的主要堂號還以:「東海堂」、「為敘堂」、「福謙堂」、「佑啟堂」等為堂號。
宗族特徵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以詩言志,詩如其人。
2、歷史上於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六年於炳坤修《於氏族譜》,江蘇江都於姓一支字行為:「謙恭孝友,仲福正常。」
============================================================
【於姓宗祠通用對聯】
〖於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威隆節鉞;
德卜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名將於禁,字文則,鉅平人,曹操名將。武帝時召拜軍司馬,征戰有功,持軍嚴整,累遷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假節鉞。謚厲。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加審慎之心,當時人說:「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救時宰相;
當代清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於謙,字廷益,七歲時,有異僧稱他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撫、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南犯,他猝親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於謙率軍擊退進攻北京的也先,保衛了京師,迎回英宗。下聯典指清代山西永寧人於成龍,字北溪,歷官羅城知縣、黃州同知、兩江總督,所到之處,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勤勞土木;
妙選瀛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樂進士。歷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統十三年(1448年),遷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舉寇邊,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從征,留他理部事。未幾,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京師震恐。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全權經劃京師防禦。他擁立成王即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而身自督戰,也先挾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請歸英宗。及迎還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後以所謂「謀逆罪」被殺害。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於志寧(588-665),字仲謐,京兆高陵(今陝西省高陵)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洛陽人於志寧,字仲謐,文學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歷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師、華州刺史,封燕國公。下聯典指西漢東海人於公,曾官廷尉,執法公平。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同為他重修,他讓修得高大些,能容駟馬車蓋出入,並說:「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發達的。」後來,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讓世澤;
大傅家聲。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於義,北周閔帝時為安武太守。以家財分郡人之爭訟者,訟者恥愧,移居他州。
-----------------------------------------------------------------
〖於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長歌昭日月;
大筆撼乾坤。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政治大學挽於佑任聯語節錄。於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陝西涇陽人。光緒舉人。工詩詞,精書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詩書》等。亦擅聯語。
帆影清江水;
鈴聲碧草山。
——於鄴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末進士)於鄴《過百牢關貽舟中者》詩句聯。
慎行大學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於慎行,字可遠,東阿人。隆慶進士。萬曆初歷修撰,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以疾歸。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竹及馮琦文學為一時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標廣德;
紅葉作良媒。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於志寧五世孫於琮,娶廣德公主,後被害,公主亦自縊室中。下聯典指於佑題詩紅葉,宮女韓氏得之,後結為夫妻,「方知紅葉是良媒」。
-----------------------------------------------------------------
〖於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紅葉作良媒合;
青史標廣德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僖宗時學士於佑,在御溝行一紅葉,上有詩句,於佑也題一葉,放在上流,被宮女韓夫人得到。後來,僖宗放宮女,於佑娶了韓夫人,二人分別取出紅葉相示,說:「可以答謝良媒了。」原來,韓夫人詩中有「方知紅葉是良媒」的句子。下聯典指唐代於琮,字禮用,於志寧六世孫,宣宗時擢進士第,歷官左拾遺、尚書右僕射。娶廣德公主。黃巢攻入京師長安,於琮被殺,公主自縊而死。
-----------------------------------------------------------------
〖於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及子孫,崇門容駟馬;
功高家國,泰代出賢臣。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縣獄吏於元公,東海郯人。決獄平。東海有孝婦,為太守冤殺,公爭之不得,辭疾去。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後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公謂曰:「少高大,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為丞相,孫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
砥柱中流,獨攬朱明殘祚;
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
——魏源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魏源題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祠聯。
============================================================
【於姓典故、趣事】
〖笑死於公〗
古時候,在郯城西邊個二十里有個莊子,叫高大寺。莊上有個叫於公的人,在郯城城裡當牢頭禁子,這個人辦事公道,從不欺負那些蹲牢的犯人。
這年臘月三十晚上,於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過年,忽然聽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開始是一個人、兩個人,後來全牢的人都隨著哭,於公納悶,就問那些蹲牢的:「我一沒打您,二沒罵您,您哭什麼的?」一連問了好幾遍,才有一個上了年紀的犯人,對於公說:「老爺,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過年了,可我們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兒老小在一起,才思這個,心裡怪難過,不由人的光想哭。」於公聽了這話,尋思道:「天底下的人,那個不是父母生的呢?過年過節,都巴望和親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對著那些蹲牢的說:「都甭哭了,後天一早清晨,縣令要來查獄,只要大夥能保證,在縣令查獄前趕回來,我今晚上就放你們回家過年。」那些蹲牢的聽於公這么一說,可恣壞了,一齊朝於公磕頭說:「老爺放心,後天天亮以前,我們一定趕回來。」於公打開獄門,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這天,天上飄飄颻颻下起了鵝毛大雪,雪花子擠成疙瘩抱成蛋,一個勁的往地上落,不大會就把地皮蓋得嚴絲合縫,於公看到這里,嚇得兩把捏著膽, 心裡話:「海了!(方言,壞了)演上(方言,碰上)這場大雪,路上找不著路眼(方言,路跡),那些蹲牢的還能回來嗎!」
於公家中上有八十開外的老母,下有兩個討人喜歡的孩子,還有一位知疼知熱的賢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像一盆火,按當時的國法,私放犯人,犯抄殺滿門大罪,於公望著這場漫天大雪,老下個不停,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團團亂轉,哪還有心思過年吃餃子。
初二這天,天將閃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滿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沒到膝蓋子。於公換上一身干凈衣服,蔫頭耷腦的准備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滿牢里的犯人一個沒拉,都到齊了。他們各人蹲在各人的監號里,一個個都裹著一身雪,跟個雪蛋樣。他們見了於公,一齊磕頭謝恩。於公見了這光景,仰天大笑說:「皇天無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頭,他咕咚一聲張倒在地,死去了。
於公下葬後的第三天,蹲牢的親朋好友,都趕來給於公添墳。後來,凡是刑滿出獄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於公的墳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於公的墳越聚越大,佔地十多畝,像一座小山。至今這座墓還在,在郯城西邊個,叫縣里管文物的管起來了。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於俠少將
於俠(1915-2002),原名李順堂,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90師師部通信排排長,88師獨立營副營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連長,120師359旅719團營副教導員、團政治處教育股股長,營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359旅特務團副政委,西北野戰軍2縱6師18團政委,第一野2軍6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師長,海軍高級專科學校副校長,潛水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司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5月30日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8歲。
於權伸少將
於權伸(1904-1973),原名於泉深,遼寧省西豐縣人。1927年入東北軍講武堂學習。曾在東北軍第127師647團任連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第9大隊大隊長,第2團團長,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第7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華北軍區209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省軍區司令部參謀長,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3年11月24日逝世,終年69歲。
於笑虹少將
於笑虹(1914-1973),又名於得海、於占魁,山東省即墨縣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入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第6行政區政訓隊副隊長,21支隊政治部主任,築先縱隊1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武裝工作團團長,衛河支隊司令員,129師先遣縱隊1團團長,新8旅22團政委,冀南軍區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辦事處主任,2縱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軍29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川南區委宣傳部部長,宜賓地委書記兼宜賓軍分區政委,第二野戰軍10軍28師政委。後調入海軍工作,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修造部政委,工程
部政委,第2海軍學校校長兼政委,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部長,國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六機部第7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研究院院長,第3研究院院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3年6月18日逝世,終年59歲。
於敬山少將
於敬山(1919-1996),安徽省宿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營政治教導員,教導第5旅14團營政治教導員,15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濱海軍區第4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2師4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2師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軍38軍113師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6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於永波上將
於永波(1931-——),滿族,遼寧省瓦房店市人。1947年9月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團通信員,第四野戰軍團宣傳隊副隊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團宣傳幹事。回國後,入解放軍第四政治幹部學校學習。1954年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教導大隊宣傳幹事,軍宣傳處助理員,師宣傳科副科長、科長。1965年3月任團副政委、政委。1968年政治部宣傳處處長,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師政委。1978年12月任廣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軍政治委員。1985年6月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黨委常務委員。1989年11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黨委副書記。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政治部主任、黨委書記。199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於振武上將
於振武(1931-——),遼寧省寬甸縣人。1947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第四野戰軍師司令部測繪員。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入空軍第4航空學校學習,1951年畢業。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團領航主任,飛行大隊長,空軍師司令部飛行技術檢查主任、空軍司令部射擊訓練主任、團長,沈陽軍區空軍司令部飛行訓練處副處長、副師長,空軍司令部軍訓部副部長,空軍司令部軍訓部部長、軍長,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1994年10月任空軍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
2. 為小男孩起名,於姓!
於權伸 於笑虹 於永波 於波 於常啟 於景常 於殿臣
於德惠 於霄鵬 於霄程 於霄晴 於霄雨 於霄雪 於霄進
於霄元 於宏斌 於澤信 於聖熙
姓氏源流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出自古復姓淳於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於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復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於邘叔。為周武王姬發之次子(一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後,大舉分封諸侯,他把於邘國分封給於叔,起初於叔為於邘叔,其名得於封地。後來於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於邘,後來乾脆去掉邑旁姓於,稱為於姓,史稱於姓正宗,是為河南於氏,後世於姓尊於叔為於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河南泌陽縣北部一帶,是古於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於姓的發祥地。在於邘國滅亡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於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秦漢時期,於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北遷山西、河北、東遷安徽、山東,西遷陝西、甘肅,此期於姓主要是以我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由此,東遷入山東的於姓也開始興旺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於姓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大舉南遷於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而戰爭又使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於姓則就近南下湖北,後輾轉於四川、湖南。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於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於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於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於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盪不安,江南人口銳減,由於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優越位置,所受影響不大,朱明王朝建立,遷山西人於人口蕭條處,則山西於姓也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其分別遷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此前有河南於姓遷順天府(今北京市)(據《於氏宗譜》所載)。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於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至此於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於姓分布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陝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於姓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於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歷史名人
於 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於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並且為我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范,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於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東省膠南縣)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後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於 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後,羞愧而死。
於 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煉,但質朴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於 謙: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於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於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於謙被復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台山麓。有《於忠肅集》。
於 准: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於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於清端公政書》等,於成龍的許多事跡都是他給整理的。
於 振: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於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於定國:字曼倩,系於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於父,後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後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於志寧: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陝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於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朴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於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後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於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於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麼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朴,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於慎行: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曆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並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著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等。
於成龍:字北溟(1617-1684),號於山,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代廉吏,其為官清廉,愛民如子,重視教育,興修學校,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兩江總督。
於敏中:字叔子(1714-1779),號耐圃,清江蘇金壇人,於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於振之弟。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選任兵部侍郎,後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後贈文襄,賜祭葬。
於式枚:清末官員,民初遺老。字晦若(1853-1916)。賀縣(今賀州)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奏牘多出其手。1896年參加康有為倡設的保國會。1906年任廣東提學使,廣西京官聯名上奏薦其兼任廣西鐵路公司總理,規劃建築廣西境內鐵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上奏反對立憲和召開國會,維護專制皇權,立憲派請罷。因得皇族和頑固派支持,擢升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辛亥革命後悲憤憔悴,穩居青島,謝絕袁世凱聘為參議。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於右任: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號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陝西省三原人。光緒舉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後,歷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又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善草書,1964年病逝於台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於學忠:國民黨愛國將領。字孝侯(1890-1964),山東省蓬萊市於家莊村人,早年為吳佩孚之干將,後離吳投張,轉入奉系,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台兒庄戰役和武漢保衛戰,是張學良被軟禁後奉系的重要將領。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省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省費縣、臨沂、江蘇省贛榆以南,山東省棗庄市、江蘇省邳縣以東和江蘇省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復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2、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於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於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於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於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謚「忠肅」。
此外,於姓的主要堂號還以:「東海堂」、「為敘堂」、「福謙堂」、「佑啟堂」等為堂號。
宗族特徵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以詩言志,詩如其人。
2、歷史上於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六年於炳坤修《於氏族譜》,江蘇江都於姓一支字行為:「謙恭孝友,仲福正常。」
============================================================
【於姓宗祠通用對聯】
〖於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威隆節鉞;
德卜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名將於禁,字文則,鉅平人,曹操名將。武帝時召拜軍司馬,征戰有功,持軍嚴整,累遷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假節鉞。謚厲。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加審慎之心,當時人說:「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救時宰相;
當代清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於謙,字廷益,七歲時,有異僧稱他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撫、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南犯,他猝親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於謙率軍擊退進攻北京的也先,保衛了京師,迎回英宗。下聯典指清代山西永寧人於成龍,字北溪,歷官羅城知縣、黃州同知、兩江總督,所到之處,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勤勞土木;
妙選瀛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樂進士。歷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統十三年(1448年),遷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舉寇邊,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從征,留他理部事。未幾,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京師震恐。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全權經劃京師防禦。他擁立成王即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而身自督戰,也先挾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請歸英宗。及迎還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後以所謂「謀逆罪」被殺害。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於志寧(588-665),字仲謐,京兆高陵(今陝西省高陵)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門高。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洛陽人於志寧,字仲謐,文學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歷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師、華州刺史,封燕國公。下聯典指西漢東海人於公,曾官廷尉,執法公平。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同為他重修,他讓修得高大些,能容駟馬車蓋出入,並說:「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發達的。」後來,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讓世澤;
大傅家聲。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於義,北周閔帝時為安武太守。以家財分郡人之爭訟者,訟者恥愧,移居他州。
-----------------------------------------------------------------
〖於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長歌昭日月;
大筆撼乾坤。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政治大學挽於佑任聯語節錄。於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陝西涇陽人。光緒舉人。工詩詞,精書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詩書》等。亦擅聯語。
帆影清江水;
鈴聲碧草山。
——於鄴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末進士)於鄴《過百牢關貽舟中者》詩句聯。
慎行大學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於慎行,字可遠,東阿人。隆慶進士。萬曆初歷修撰,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以疾歸。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竹及馮琦文學為一時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下聯典指漢代廷尉於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少學法於父。父死,亦為獄吏,後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標廣德;
紅葉作良媒。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於志寧五世孫於琮,娶廣德公主,後被害,公主亦自縊室中。下聯典指於佑題詩紅葉,宮女韓氏得之,後結為夫妻,「方知紅葉是良媒」。
-----------------------------------------------------------------
〖於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紅葉作良媒合;
青史標廣德貞。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僖宗時學士於佑,在御溝行一紅葉,上有詩句,於佑也題一葉,放在上流,被宮女韓夫人得到。後來,僖宗放宮女,於佑娶了韓夫人,二人分別取出紅葉相示,說:「可以答謝良媒了。」原來,韓夫人詩中有「方知紅葉是良媒」的句子。下聯典指唐代於琮,字禮用,於志寧六世孫,宣宗時擢進士第,歷官左拾遺、尚書右僕射。娶廣德公主。黃巢攻入京師長安,於琮被殺,公主自縊而死。
-----------------------------------------------------------------
〖於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及子孫,崇門容駟馬;
功高家國,泰代出賢臣。
——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縣獄吏於元公,東海郯人。決獄平。東海有孝婦,為太守冤殺,公爭之不得,辭疾去。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後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公謂曰:「少高大,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為丞相,孫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聯典指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
砥柱中流,獨攬朱明殘祚;
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
——魏源撰於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魏源題明代傑出和政治家於謙祠聯。
============================================================
【於姓典故、趣事】
〖笑死於公〗
古時候,在郯城西邊個二十里有個莊子,叫高大寺。莊上有個叫於公的人,在郯城城裡當牢頭禁子,這個人辦事公道,從不欺負那些蹲牢的犯人。
這年臘月三十晚上,於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過年,忽然聽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開始是一個人、兩個人,後來全牢的人都隨著哭,於公納悶,就問那些蹲牢的:「我一沒打您,二沒罵您,您哭什麼的?」一連問了好幾遍,才有一個上了年紀的犯人,對於公說:「老爺,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過年了,可我們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兒老小在一起,才思這個,心裡怪難過,不由人的光想哭。」於公聽了這話,尋思道:「天底下的人,那個不是父母生的呢?過年過節,都巴望和親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對著那些蹲牢的說:「都甭哭了,後天一早清晨,縣令要來查獄,只要大夥能保證,在縣令查獄前趕回來,我今晚上就放你們回家過年。」那些蹲牢的聽於公這么一說,可恣壞了,一齊朝於公磕頭說:「老爺放心,後天天亮以前,我們一定趕回來。」於公打開獄門,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這天,天上飄飄颻颻下起了鵝毛大雪,雪花子擠成疙瘩抱成蛋,一個勁的往地上落,不大會就把地皮蓋得嚴絲合縫,於公看到這里,嚇得兩把捏著膽, 心裡話:「海了!(方言,壞了)演上(方言,碰上)這場大雪,路上找不著路眼(方言,路跡),那些蹲牢的還能回來嗎!」
於公家中上有八十開外的老母,下有兩個討人喜歡的孩子,還有一位知疼知熱的賢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像一盆火,按當時的國法,私放犯人,犯抄殺滿門大罪,於公望著這場漫天大雪,老下個不停,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團團亂轉,哪還有心思過年吃餃子。
初二這天,天將閃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滿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沒到膝蓋子。於公換上一身干凈衣服,蔫頭耷腦的准備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滿牢里的犯人一個沒拉,都到齊了。他們各人蹲在各人的監號里,一個個都裹著一身雪,跟個雪蛋樣。他們見了於公,一齊磕頭謝恩。於公見了這光景,仰天大笑說:「皇天無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頭,他咕咚一聲張倒在地,死去了。
於公下葬後的第三天,蹲牢的親朋好友,都趕來給於公添墳。後來,凡是刑滿出獄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於公的墳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於公的墳越聚越大,佔地十多畝,像一座小山。至今這座墓還在,在郯城西邊個,叫縣里管文物的管起來了。
3. 任文任武任芳是啥電視劇的人物
是1981年的電影《喜盈門》,仁文、仁武、仁芳
4. 四川閬中的春節習俗
閬中處處彰顯春節文化 近些年來,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紛紛前往閬中,對其古建築、古街院落進行考證,發現其門窗蘊含著太多的「春」、「年」文化元素。此外,古城的木雕窗花,多是鹿鶴同春、臘梅報春、年年有魚(余)等圖案,凸顯了春天的濃厚氣息,寄託了年節里的喜慶、祥和的良好祈願。這些,無疑說明閬中古城及豐厚的歷史文化遺跡與文物是中國春節文化源頭的有力佐證。而閬中諸多古文化遺跡也是中國春節文化在當地發祥與傳承的又一證明:管星街是三國時期閬中天文學家蜀中後聖周群故居所在的街道;光耀後世的星座苑是落下閎的故居;為紀念落下閎觀天象而修建的觀星樓依次塑有落下閎、任文孫父子和三國蜀漢天文學家周舒祖孫三代、以及袁天罡、李淳風像。閬中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眾多研究發現,閬中春節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春節文化再現的縮影閬中春節老人賜福習俗 祭拜年神:團年飯和三十夜,閬中習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節期間要結伴到二交寺、長青寺、武廟三聖殿拜祭年神伏羲。春節老人賜福:春節期間,由身體康健的老人,裝扮成春節先聖(春節老人)迎著鞭炮聲在鑼鼓聲中游春,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寓意賜福。做花燈、寫春聯、貼門神:春節前夕,閬中城鄉不論寺廟和街院、農家,都有掛花燈迎春和家家戶戶寫春聯、貼門神的習俗,裝點出吉祥興旺的春節氣息。亮花鞋:正月初一,閬中所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老觀稱這一天為「女人場」。女性穿上新衣花鞋,趕場上街,比賽誰的女紅和鞋兒做得巧。老觀鎮每年的「亮花鞋」文化活動搞得十分鮮活,城區商鋪出售各式各樣的花鞋成為春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游百病:據《閬中縣志》記載,閬中正月十六游百病習俗歷史悠久,傳說這一天登高遊走,就會將身上的病災游掉,一年四季健康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