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殺敵六人竟謊報殺敵六萬,難道毛文龍真的是死有餘辜,袁崇煥沒有錯殺
沒有殺錯,再不殺以後很容易威脅到大明朝。
大明王朝建立以來,百姓的日子過的還是可以的,明朝末年的時候由於閹黨禍亂朝綱,弄的天下一片大亂,說來也是怪,朱元璋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殺幾萬個官員都沒問題,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但明朝後來的皇帝卻縱容閹黨崛起,崇禎帝上位以後,第一個要滅的就是魏忠賢,把閹黨連根拔起,開始重用東林黨人。
毛文龍應該被殺,作為大明的臣子有了二心,作為部下又不聽命令,這以後軍事強大了,那不得率領軍隊來打大明王朝,崇禎連哭都來不及,袁崇煥一代名將還會錯殺不成。
❷ 袁崇煥為什麼殺毛文龍
袁崇煥殺毛文龍,主要是因為他的做法不合督師袁崇煥的胃口。
但是在抗清這么重要的時刻,這些都算不得什麼要緊的事情。為什麼殺毛文龍,因為袁崇煥覺得他功勞居然比自己還大。這樣的人不受自己節制,哪天要是造反了,那還了得?不如先殺了的算了。
而且袁崇煥曾經說五年復遼的諾言實現不了了,怎麼辦呢?找個人來背鍋吧,這個人就非毛文龍莫屬了。所以毛文龍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他肯定罪不至死,袁崇煥在這里擔負非常大的責任。
❸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袁崇煥《臨刑口占》)
一派胡言。
袁崇煥被殺是罪有應得,難道孫承宗他們也是奸臣不成?你看看刑部定的罪名;「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這九條中有八條都是真的 。
託付不效;作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的防區應該是北京東北部及北部,不管是關內還是關外,他都有責任防守,袁崇煥就在皇太極進兵前不久,將當時在薊鎮的兩員大將調到其他地方,薊鎮總兵趙率教被調往山海關,寧遠總兵滿桂調往大同。有句話叫「守遼必守薊」,也就是說如果要守遼東就一定要守住薊鎮。如果薊鎮瓦解,那麼山海關不過就是一扇破門罷了,遼西走廊也就成了懸於境外的孤軍,而更要命的是薊鎮乃是京師的門戶,如果薊鎮有失,北京城將無險可守,清軍就可長驅直入一馬平川。而薊鎮總兵趙率教在接到袁崇煥的急報後長途奔襲馳援遵化,結果在半途中遇伏,全軍覆沒。這算不算是袁崇煥和後金的合謀呢。而後袁崇煥親率大軍趕到薊門的時候,薊遼總理劉策已在此將後金大軍堵在了城下,而袁大督師卻命令劉策率軍去密雲。劉策調走後不久,幾萬後金軍居然在袁大督師的眼皮子底下大搖大擺地過了薊門。薊門到京城已經無險可守,這一路上只有一座通州城,而原來在通州的宣鎮兵馬不久前剛被袁崇煥調回了昌平,又成了一座空城。後金佔領通州不久,滿桂率領的宣府、大同兩鎮兵馬趕到,在通州城外與後金展開激戰。這時跟在後金屁股後面的袁大督師沒有與宣大兵馬合擊後金軍,而是向南繞路奔京師而去。而後金軍與宣大軍在糾纏之下,數日後雙方也來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時實力懸殊的宣大軍已經損失慘重。之後就是明朝歷史上第二次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了,當時後金軍主力進攻的是宣大軍,皇太極和滿桂打得甚為慘烈,兩軍一度發展成了白刃混戰,以致部署在德勝門城樓上的大炮都發生了誤傷,幾次打入了宣大軍中。滿桂的宣大軍終於還是被擊敗了,就緩緩退向廣渠門,希望能得到關寧鐵騎的支援。不想對方卻是一片鋪天蓋地的箭雨飛來,殺害了眾多宣大軍士卒,滿桂也中了五箭。 專恃欺隱; 皇太極在入關的時候,袁崇煥應該知道,可他隱瞞不報,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以市米則資盜; 這個袁崇煥將糧食給了蒙古,蒙古再賣給後金,就不管我的事了。 斬帥; 這個是袁崇煥的死罪,應該說死不足惜,作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還掌管著東江鎮的糧草供應,可是他三番五次的剋扣毛文龍的糧草和軍餉,還說毛文龍復遼無功,東將軍幾十萬軍民,連飯都吃不飽,還打個屁仗?他自己的關寧軍一年想朝廷索要幾百萬的糧餉,二東江軍只有三十萬而已,到了最後毛文龍沒法了,被逼著來到雙島向袁崇煥要響,結果被斬。 「縱敵長驅」。這個我在第一點已經說明了, 「頓兵不戰」。這個我在第一點已經說明了, 「援兵四集,盡行遣散」。 可能是崇禎的意思,只是到了最後讓袁崇煥背了黑鍋。[ 轉自鐵血p://bbs.ti 、 袁崇煥,說他和後金勾結推翻明朝,這個不可能,但是他絕對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在文治方面也只能算是秦檜那樣的角色,只不過秦檜成功了,南宋好歹還保留了半壁江山,可明朝在不久後就亡了,在軍事方面和趙括一個德行,紙上談兵。在戰略方面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擅殺毛文龍,使後金免除了後顧之憂,從而可以大舉入關。在這一點上就像抗日戰爭時期的皖南事變一樣。在思想方面更是幼稚,寄希望於後金的議和,希望用幾百萬兩白銀和麥文龍的首級打動後金,使後金可以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退出遼東邊牆外,這根本在是與虎謀皮。 這些罪名袁崇煥十顆頭都不夠砍。
❹ 毛文龍有什麼功勞啊
鎮江大捷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游擊佟養真(清帝康熙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游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4]」,「歸順之民,繩繩而來[5]」,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心。朝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2]」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他說:「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6]」御史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2]」
開鎮東江
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面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朝鮮。朝鮮節度使鄭遵、朴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斗,「一日七戰,殺傷相當[3]」,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叆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征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齣,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一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2]」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7]」 天啟皇帝曾下詔書給毛文龍,肯定了東江鎮的作用。他說:「念爾海外孤軍,尤關犄角,數年以來,奴未大創,然亦屢經挫衄,實爾設奇制勝之功,朕甚嘉焉。茲特賜敕諭,爾其益鼓忠義,悉殫方略,廣偵精間,先事伐謀,多方牽制,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2]」
收復金州和旅順
天啟三年(1623年)夏季,努爾哈赤下令屠戮後金佔領區內的遼民。為了解救百姓,毛文龍遣軍四齣攻打後金:命朱家龍從千家莊進軍,命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命易承惠從滿浦進軍,復遣大將張盤,率部從麻洋島登岸,相機規取金州、旅順一帶。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予以策應。 張盤上岸後,他按照毛文龍所布置的方略,將解救百姓作為首要任務,用戰船將金州一帶倖存的遼東百姓接渡到安全的地方,先後接濟「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5]」,這些虎口餘生的百姓,以青壯年居多,苦大仇深,紛紛要求參軍攻打後金。張盤見民心可用,遂將這些壯丁編成隊伍,共計有三十五隊。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並繳獲後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葯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2]」,隨後,又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數百里之土地,重歸於明朝。 毛文龍遣將收復金州和旅順等地,開辟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得登萊、旅順、皮島、寬叆連為一線,解除了後金所佔領的旅順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令明朝的二千裏海疆得到鞏固,並完成了對後金的海上封鎖,加重了後金統治區內糧食緊張的局面。
牛毛寨大捷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龍布置在後金統治區的細作飛報,努爾哈赤准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直搗後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後金在赫圖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後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努爾哈赤聞得後方生變,不得不放棄西征打算,率四萬大軍來救。考慮到孤軍深入,師老兵疲,而牽制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毛文龍遂決定主動撤出戰斗。 「牛毛寨大捷」之後不久,毛文龍又再次重創後金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 兩次大捷,明軍「先後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婦五名……據有札付符驗,一並驗確。[2]」按明朝以首級為實功,實際殲敵數往往遠多於斬首數,著名的「寧遠之戰」明軍僅僅「上首俘二百六十有九[7]」,「寧錦大捷」更是「斬獲無幾」、「止有丁自雄於馬上斬一級[2]」,而毛文龍此二次大捷,數倍過之,尤為難得。 當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後,欣喜異常,上奏稱贊說:「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差令中軍官集將士於衙門外,三炮三爵。臣時在寧遠,適春賞夷人,虎酋等部俱到。特令各官解其首虜,經各賞夷部落,乃抵寧遠。不獨風示邊人,抑亦見天下尚有殺賊之人,賊自有可滅之日!一時人心,殊覺感動。因念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賊,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懦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也,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愧死無地矣。[8]」
收復復州和永寧
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初五,毛文龍復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當時,後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四處擄掠百姓。張盤利用遼民對後金軍的痛恨,乘夜襲城,大破之。後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於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後金軍,「斬獲無數」,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2]」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以萬余騎兵繞襲旅順,想報上次失敗之仇。張盤死守城池,火葯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軍無計可施,遣使議和,張盤立斬於軍前,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大敗後金軍。後金軍只得撤走。
對遼西戰場的支援
毛文龍所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屹立在敵人後方的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即便有所行動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撤走。關內萬家生靈的安寧幸福,皆賴於東江鎮的存在。故而當時有人寫詩稱贊毛文龍說:「手挽東隅半壁安,漂流百戰虜烽闌。」 如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毛文龍即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沈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東兵之進而搗沈陽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歸者,已先奴一日而發,亦綦神速矣[5]」。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僅僅呆了兩天(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就不得不還救根本。 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2]」對此,兵部尚書王在晉曾說:「『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2]」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毛文龍在時,後金對明朝軍事行都很短暫,也不敢走遠。而毛文龍被殺後,後金欣喜異常,彈冠相慶,史載「清主大喜,置酒高會[9]」,後金首領皇太極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後金(清)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兗州、高陽、固安、良鄉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毛文龍的作用,但為時已晚。 《三朝遼事實錄》無比沉痛地評價道:「崇煥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誘,先殺毛文龍除奴肘腋之患。己巳,虜遂從薊鎮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薊、宣為屢犯之孔道。向使崇煥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叛,夷不叛則西路不可行,不殺島帥,則奴顧巢穴必不敢長驅而入犯![2]」
丁卯之役
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岳托,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決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7]」朝鮮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5]」,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斗。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占絕對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占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朝鮮人,轉而進攻朝鮮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朝鮮首都王京,准備滅掉朝鮮稱王,朝鮮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朝鮮雖然協助後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2]」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後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5]」,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復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面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朝鮮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7]」,隨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戰,「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三、牛鹿八人,斬六千餘級。[3]」阿敏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10]」,東江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來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毛帥之功於是不可著乎![7]」、繼任者孫國禎(收復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也認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幾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2]」 「丁卯之役」是萬曆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又一次幫助朝鮮免於亡國的軍事行動。參戰明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屍為食,衣無寸縷地戰斗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禦外侮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絕不肯偷身自免![5]」——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捨身搏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10]」,並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10]」 朝鮮史料則認為是朝鮮民間的義軍打敗了後金大軍,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
薩爾滸大捷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復派和碩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副總兵劉興祚等率2萬大軍進攻東江,被毛文龍擊敗,「降者二千人[9]」,劉興祚率400騎兵於陣上投誠,成為後金立國以來,歸正明朝的最高級別將領,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震動。 劉興祚歸正以後,向毛文龍獻計:其兄弟親族等人都在薩爾滸城中,可約為內應,襲而破之。薩爾滸位於後金大後方,是屯積糧草之所。毛文龍即遣大將耿仲明、曲承恩等,率軍千里奔襲,晝伏夜行,遇到後金哨兵,即行掩殺,於十月初八日抵達薩爾滸城下,派細作入城,暗通城中劉興祚之弟劉興賢、劉興治等,里應外合,一舉攻破城池。耿仲明等入城後,對城中八旗軍民,大開殺戒,「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3]」,與劉氏兄弟等勝利還師。 後金叛明以來,攻取明朝城池,大多依靠細作內應,入城之後往往屠城。至東江軍「薩爾滸大捷」,則反而以內應攻破後金要塞,屠城以歸。
對後金的反間
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間,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統治地區刺探情報,擾亂人心,鼓舞遼民反抗,「將軍之細作,時達遼沈,飛書遍投[11]」,使得後金方面「疑懼益甚,凜凜終日,日惟追殺毛兵奸細[11]」,甚至專門制定了法律,對於「毛文龍所遣來之奸細[12]」檢舉者重賞,包庇者嚴懲。 毛文龍還常投書於後金官員、將領,又故意泄露之,以造成後金的猜忌、殺戮,借敵之手以滅敵。史載後金「大帥名阿骨者,極驍勇,善用兵……毛將軍用間以離之,奴竟殺阿骨。[11]」天啟三年十二月,毛文龍再次「因疑用疑,使其自相魚肉[5]」,用反間計除去後金大將柯汝棟、戴一位。 崇禎元年,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遣使往東江議和。毛文龍將計就計,要皇太極派重要官員來談判。他為了剖明心跡,將通書奏明朝廷,「謹將其求款原文投遞輔臣[5]」,並奏陳自己的誘敵之計是「放還來韃,誘彼要人。[5]」皇太極果然上當,派遣「汗之愛將[13]」固山額真可可及三名牛錄往東江,毛文龍即將來人綁送京師。皇太極聞訊氣急敗壞,致書毛文龍大罵:「以虛言誘致差人幾名,有何好處?[14]」此後,毛文龍又多次以歸順後金為餌,挑逗、誘騙皇太極派遣使臣,但皇太極都不再回信。後金使者也對朝鮮人說:「與毛相通果有之,而非與貴國以信相和,彼欲覘我也。[13]」說明後金終於意識到了毛文龍的欺騙。 毛文龍的用間手段,使得後金方面寢食難安,手足相殘,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首領都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展現了非凡的才智與謀略。 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老師則認為毛文龍與後金書信往來,是真通敵賣國,被袁崇煥斬是死有餘辜。
❺ 毛文龍是抗金名將,戰功赫赫,袁崇煥為何要處死他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獵人在打了鳥之後,就會將打鳥的工具工件冷藏起來,不再使用。人們想要捉一隻兔子,就會利用狗去追逐兔子,但是在抓到了兔子之後就會將獵狗給吃掉」。這句話就很好的印證了什麼叫做「過河拆橋」,而且還有很多人將這句話專門用來形容韓信。
所以毛文龍即便在明朝將領中屬於數一數二的優秀人物,但是依然可以被袁崇煥擅自誅殺,其原因已經揭示了明朝朱由檢時期已經面臨十分嚴峻的內憂外患局勢。功臣得不到重用,會討好皇帝的將軍手中擁有的權利無限放大,這自然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❻ 毛文龍該不該殺
不該殺。
其一,毛文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壞後金的後方,使其無法安心作戰。後金一旦進攻明朝,就在在戰略方向上受到西邊蒙古和東南毛文龍的牽制。皇太極上位後和蒙古實現聯姻,蒙古大汗林丹汗又是個草包,指望蒙古出兵不可能了,只能靠毛文龍進行戰略牽制。袁崇煥所謂的寧錦大捷要是沒有毛文龍的後方襲擾,根本無法取得勝利。毛文龍死後,後金消除後顧之憂,第二年就率軍深入京畿一帶,釀成「己巳之變」。
其二,袁崇煥數落毛文龍的罪狀有殺良冒功、貪吃空餉、不遵調度等,其實這是明朝後期武將的通病。袁崇煥手下的遼西軍閥的驕兵悍將比毛文龍還厲害,袁崇煥卻不敢動,反而去動辛辛苦苦作戰的毛文龍。毛文龍死後,部下發動叛亂,如尚可喜投向滿清,肥了敵人,虧了自己。時人以為這如同秦檜殺岳飛。
其三,關於毛文龍私自議和的問題。毛文龍確實和後金有書信往來,書信都留了下來,卻一直在打後金,每次還殺議和使者。這其實是緩兵之計。你見過私下議和的還會留書信著作把柄的嗎?
❼ 能簡單評價下毛文龍嗎
後人評語
1.《大明帝國的黃昏》里關於毛文龍部分
作者:何文濤,廣西人民出版社。
平台召對後,袁崇煥在離開京城前,當時的內閣首輔東林黨人錢龍錫和袁崇煥長談一夜。在那個黑漆漆的夜裡,一個密謀誕生了。
該密謀指向的就是名震朝野、也有一把尚方寶劍的毛文龍。此人曾在遼東巡撫王化貞手下擔任過都司。天啟元年(1621年)五月,他率領二百名士兵,涉海三千里,直入虎穴,於鎮江活捉了叛將佟養真,一舉收復了遼東半島數百里。
這件事在明帝國的影響力並不次於袁崇煥後來的寧遠大捷,因為在毛文龍收復遼東半島之前,明軍無一勝,後金無一負,而毛文龍卻只用了二百人就改變了這種局面。自此,毛文龍開始了他的皮島復興事業。從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十月到崇禎元年(1628年)十月,毛文龍用了八年時間與滿洲人進行了無數次不同程度的交鋒,並勝多敗少。明帝國大喜,令其駐鎮皮島,任務很簡單,牽制滿洲。
袁崇煥出關後,寧遠、錦州立刻發生兵變。他趕緊抽出兩個月時間來,才把兵變平息,收拾停當完關寧兵馬後,滿洲人又沒有來進攻,他開始實施他的陰謀。
他當時大概並沒有想殺毛文龍,因為當初,他和朝中大臣講過,他會慢慢收拾毛文龍的。朝中大臣們很高興。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毛文龍這個傢伙很不會為人處世,有關他的記述中,也的確能證明這一點,此人是個很可愛的武夫,讓他殺人放火可以,但讓他對朝中那些只憑嘴巴工作的人禮貌有加,他絕對辦不到。而且,讓朝臣們最不能容忍的是,毛文龍總刻意地給他們一種感覺:我獨霸一方,我只聽皇上的。
這種感覺當然是毛文龍刻意做出來的,這就讓許多大臣,尤其是在遼東的大將們很不舒服。錢龍錫後來問袁崇煥:「一旦這個傢伙不聽你的,你該怎麼辦。」袁崇煥說:「他的地盤在我管轄之內,如果他不老實,就幹了他。」
這話出自一個書生之口,很讓人驚訝。但一想想袁崇煥正以書生的身份在跟滿洲人拚命,我們暫且原諒他。袁崇煥之所以想要幹掉毛文龍,主要還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因素在裡面。袁崇煥督師五鎮,每一鎮的總指揮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但不受同僚管束的本事可不小,毛文龍正是這幾個人中最棘手的一個,袁崇煥肯定要先對他下手。
另外,毛文龍搶了他一個風頭,此恨在任何人看來,都是不可消除的。當初,說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狼狽逃走,並沒有死。過不久,一條消息傳進北京城,說努爾哈赤死了。京城一片叫好聲,他們把這個滿洲人的死歸功於袁崇煥,即使不是大炮震死的,也是被大炮嚇死的。可又過了不久,毛文龍上報朝廷,說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敗後就跑到了威寧堡狗兒嶺泡湯泉了。在這個時候,他之所以有此閑情,是因為背後惡瘡發作。毛文龍說,是自己派了一些士兵拿著火槍在山頂上放槍,努爾哈赤本來打了敗仗就生氣,又加上他們騷擾,以為明軍大部隊來了,心慌意亂,就在回沈陽的路上歸西了。
毛文龍的意思是說,是我把他嚇死的。這種意思誰都能明白,袁崇煥自然也明白。那麼,在這之前傳言的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用大炮轟死或嚇死的話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實,功勞並不分大小,要看在什麼時候建的功勞。如果大家都在建功,你建的功勞再大,自然也不能脫穎而出。但是,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建功的時候,此功勞無論大小,都是大功一件。
袁崇煥所面對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所以,他很恨毛文龍。這種恨又加上毛文龍不給他面子,就造成了他把「慢慢收拾」變成了「殺之」了。
毛文龍不給他面子的事發生在天啟年間。當時,袁崇煥鎮守寧遠。毛文龍手下一員將領,因過不慣島上的日子,就領著一群同樣過不慣的士兵跑去寧遠。毛文龍知道後大怒,頻頻上疏請求皇上嚴處叛將。
當時,這些人正在寧遠城下,朝廷讓袁崇煥把這些人收押起來的聖旨也到了寧遠城。袁崇煥卻做了個決定,以守城之名收下了這些人。
毛文龍更是大怒,袁崇煥卻認為這是小事,大家都在為明朝皇帝打工,你的人自然就是我的人。便寫信跟他解釋,可毛文龍卻把信撕了。袁崇煥知道後,恨得咬牙切齒。
當袁崇煥平息了寧遠、錦州的兵變後,准備對毛文龍下手前,派了一名使者去皮島視察工作,實際上是探一下虛實。此使者大概是個對飲食很講究的人,到了毛文龍部後,發現毛文龍請他吃的不是鹹菜就是土豆。事實上,在寧遠城,他也吃不到什麼好東西,但總歸是有點肉絲的。況且,來者是客,你毛文龍就是在屁股上割下一塊肉來,也是回事啊。吃了幾天後,他覺得毛文龍是故意的。當然,毛文龍的脾氣他早有耳聞,對任何人都不放在心上,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傲慢無禮。
當他一確定這種傲慢無禮真的就是指向他的時候,他大怒。我們說,小人的怒氣是很兇,但他自己永遠也不能為自己出氣。於是,他就把袁崇煥搬了出來。毛文龍自然不理會這套,在毛大帥看來,皇帝老兒來了也是這個,皮島就是這么窮。這個使者跑回了寧遠,把自己所受到的羞辱嫁接給了袁崇煥,說毛文龍無禮藐視督師。
袁崇煥幾乎氣瘋,換作任何人,自己的狗被人欺負了,自己如果不做點什麼,還叫人嗎?袁崇煥自然也不例外。毛文龍的厄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
我們說,私人的成見和狹隘的報復心態使得袁崇煥做出了一件對他對大明極為不利的事情,從中可以看出,個人的力量往往影響甚至偶爾可能決定著歷史的進程。
袁崇煥,曾經被英雄的光環籠罩了幾百年。這種光環太耀眼了,把他後來做的一件事幾乎遮蓋得一絲光亮都沒有透出來。袁崇煥畢竟是一書生,但也正因為讀過數年書,所以對陰謀之研究有很深的造詣。他覺得如果把毛文龍招來寧遠殺掉,皮島的那群士兵很可能會造反。所以,他決定親自到毛文龍家門口把他幹掉。他並非是想證明自己勇敢,而是想讓毛文龍的士兵知道,他們的主帥該殺。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二十九日抵達毛文龍的管轄區之雙島,但他並沒有上岸,而是在舟中住了下來。離此島只有半天路程的毛文龍第二天趕到迎接袁崇煥,並呈上一些好吃的,以表歡迎之意。兩人像多年未見的好朋友,來到陸地毛文龍的軍帳中開始講話。
袁崇煥吹牛的本性在第一句話就暴露出來,他說,當今天下,遼東一地,陸路在我,水路有你,可謂珠聯璧合。
毛文龍惶恐得直哆嗦,他雖然平時驕橫跋扈,但絕對不妄自尊大。他立即回道:「我在海外已經八年,以海水為牛奶乃家常便飯。雖然也想為朝廷出力,無奈糧草兵器難以供應,所以,很是慚愧。」
袁崇煥見毛文龍的話語倒是很恭敬,就站了起來,說:「明天我准備請你吃飯,但我在船上吃飯就暈,希望能借你帳房一用。」
毛文龍回答:「沒有問題。」
六月三日,袁崇煥在毛文龍率領的皮島官兵列隊歡迎中走上岸來,進了毛文龍的帳房。兩個人開始一面吃,一面談心,談著談著,袁崇煥就把目的說出來了:「杭州那個地方很不錯,適合養老。不知你有興趣否?」
毛文龍真想跳起來給袁崇煥一刀,你他媽的這是想讓我滾蛋啊,這不可能啊,「杭州地方是不錯,可在這個地方也只有我能牽制住東夷」。
袁崇煥忽然發現面前這位也是大話王,「朝廷自會派人來接替你。」
毛文龍冷冷一笑,很自負地說道:「是嗎?誰?」
袁崇煥接不上來了,他本想說是自己,但太直接了,反應靈敏的他立即說道:「我准備給你的士兵每人一兩銀子,你把花名冊給我。」
毛文龍道:「還用什麼花名冊,在雙島的只有三千五百名。明天我就先替他們領了。」
兩個人的談話並不順利,六月五日,袁崇煥犒賞完官兵,就讓毛文龍把將領們叫進了帳篷。袁崇煥一一問其姓名,這些人雖名不同,但都姓毛。
毛文龍解釋說:「這都是我的子孫們的親戚。」
袁崇煥立即說道:「我寧遠的官有許多薪水,兵有許多糧,還天天吵著餓。你們在海外,每月卻只得這么一點東西,真是讓我很難過。請受我一拜。」
毛文龍正要說點什麼,大概是想替兄弟們謝謝這位督師,想不到袁督師突然一聲喝:「拿下!」
毛文龍還沒有回過神來,袁崇煥的幾名手下已經將其拿下,袁崇煥請出尚方寶劍,面向京城方向(在這個時候,他還能辨別東南西北,可見其聰明)道:「綁了,脫掉官服!」
然後就是宣布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狀,欲通敵謀反、貪污、不遵守朝廷紀律這些肯定是在其中的了,為了湊足十二條,連毛文龍娶下屬的小妾這一事都成了罪狀。這些罪狀毛文龍一條都不承認。有的純粹是袁崇煥胡說出來的,有的則是當時遼東將領的普遍現象。毛文龍為什麼要認?他不認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和他的手下已經被袁崇煥制服。
袁崇煥又開始說大話,「你以為我是個書生就好欺負嗎?我告訴你,我乃朝廷一個首將。今日我殺了你,如果我不能在五年之內恢復全遼以還朝廷,我就用砍你的這把尚方寶劍砍了自己!」
這個時候的毛文龍對袁崇煥的大話早就不感興趣了,他想知道的是,袁崇煥殺他到底是袁崇煥的意思還是皇上的意思。可袁崇煥就是不告訴他,跪在地上向著京城方向請旨:「我今天誅毛文龍,只因他獨霸一方,不聽朝廷命,以肅軍政,各鎮守將中如果再有如毛文龍者,照殺!」又吹牛:「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毛文龍者誅臣。」
說完這些,就命令旗牌官將毛文龍推出帳外,像殺豬一樣殺掉了。
幾天後,毛文龍被殺的消息傳到京城,崇禎皇帝聽了這個消息後,下巴差點沒掉了。其實,崇禎開始時對毛文龍的了解並不是很深,因為毛文龍的發跡是天啟年間的事情。崇禎剛登基時還聽到了對毛文龍不利的消息,比如此人是魏忠賢一夥的,曾經給魏忠賢建過生祠。但兩年後,他對這位海外大將就不這樣看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在這個時候看重的不是個人品德問題,而是這個人對他的希望所付出的多少的問題。不用任何人講給他聽,當他知道毛文龍所控制的皮島和看了地形圖後,他就明白,大明帝國可以沒有任何一員大將,但絕對不能沒有毛文龍。
毛文龍沒有死之前,後金在與明朝的對峙中,尤其是占據遼東後,面臨的是兩線作戰的局面。西線是寧遠、錦州的明軍,南線就是皮島統帥毛文龍和明屬國朝鮮。天啟四年(1624年)五月到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毛文龍曾五次兵襲後金,給滿洲人造成了一定的軍事壓力。也就是說,有毛文龍在,後金方面就不得不隨時提防他的偷襲,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就有毛文龍的士兵鑽出來,給清軍來一下子。毛文龍在暗處,而滿洲人卻在明處;毛文龍可以隨時主動地挑選騷擾攻擊滿洲人的地點時間,而滿洲人是明知毛文龍就在那個皮島上,卻因為沒有水軍而無可奈何。
另外,毛文龍還起著聯絡朝鮮共同抗擊清軍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講,只要毛文龍在,朝鮮就敢於抗擊後金。毛文龍一死,朝鮮立即投降了後金,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
崇禎終於忍下了,這種忍完全是因為袁崇煥說的那句「五年復遼」的大話。如果不是這句話,袁崇煥有一百個腦袋都不夠崇禎砍。
他原諒了袁崇煥,但是,原諒並不代表理解。這原本就是一件讓人根本不可能理解的事情,如何能叫人理解呢?
直到三個月後,才有人理解了袁崇煥,這個人就是崇禎。
❽ 具體介紹下毛文龍
毛文龍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萬曆四年(1576年)出生於杭州府錢塘縣的松盛里,自幼家境貧困,隨母寄養於舅舅沈光祚家。年輕時窮困潦倒,替人看相謀生。還學習孫吳兵法,好談兵事。三十歲那年,隻身北上,經北京走山海關、寧遠一帶」,然後經過他舅舅推薦,被授予都司職位,「天啟元年五月毛文龍率軍丁將近二百人,涉海三千里,直入虎穴,擒叛將佟養真父子於鎮江,一舉收復遼東數百里江山。遼陽失陷,他從海道遁回,乘虛攻下滿清在鴨綠江邊的鎮江堡。鎮江堡失守後,他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隨後晉升為總兵。……毛文龍登島後,披荊斬棘,籌備器用,召集流民,通行商賈,南貨綢布,北貨參貂,掛號抽稅,不過幾年就成為雄鎮
早在廣寧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練兵的游擊毛文龍就受王化貞、熊廷弼派遣深入敵後,聯絡遼民,以牽制和分散後金的兵力,當時他僅率家丁、軍士二百餘人,按照許多網友的說法真比李雲龍還不如,可後來毛文龍就是用這個班底在敵後策動了聲勢浩大、風起雲涌的反抗運動,被後金視作心腹大患,他所創建的東江鎮巍然屹立於敵後,成了牽制後金遠途作戰的一顆釘子,長期制約著後金南侵的步伐。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於當月二十日深夜親率領三千人馬攻入鎮江,生擒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鎮江大捷以後,全遼震動,寬甸、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4,毛帥東江),「歸順之民,繩繩而來」 (《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5),毛文龍因此功授參將,不久又晉升為平遼總兵。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龍派遣部將陳忠率兵攻克了後金佔領的櫻桃渦、渦站。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龍的部隊攻克滿浦、昌城。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部駐旅順的張盤率兵北上奇襲後金軍,「建州兵奔竄,永寧等堡俱下」。不久,後金反攻大舉南下,張盤因孤軍深入而不敵率兵回旅順。次年春,「建州又率萬騎來攻旅順堡」,並遣使對張盤招降,張盤斬來使。後金軍圍城,張盤率部在旅順南北兩山夾擊後金軍,「建州兵大敗而去」。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親自率部與後金軍在涼馬佃大戰一場,雙方都付出了重大傷亡。後金限於主力集結在西南前線,無力進剿毛文龍,而毛文龍也由於兵少將寡,糧草不濟,而無力進攻,雙方對峙或周旋,戰事呈膠著狀態。此戰雖未取勝,但是它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後金政權深刻的感到有毛文龍的存在就不能不考慮後方的安全,而毫無顧及地南侵。
天啟三年(1623年)毛文龍不斷派人深入後金,進行「煽惑」,致使大批遼民「叛去」,同時還帶領一些遼民揭竿而起,聚眾「叛亂」。雖然毛文龍這些行動規模不大,但對後金腹地的民情影響卻很大。1623年成為了後金地區民情緊張的重災年份,因為有了毛文龍的存在,後金地區反抗後金殘暴統治的運動便風起雲涌,經常有後金的官員被各種名義騙去殺死,甚至連滿人購買的食物都經常被下毒,以致於滿族婦女購買食品後要記錄下店家的名號。該年,復州(遼寧復縣)城就一萬一千餘男丁叛逃,投向明朝(《滿文老檔》,太祖卷56)。後金的許多貝勒大臣都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派出一支特潛部隊,沿鴨綠江秘密北上,進入長白山區,在後金的大後方開始襲擾,毫無思想准備的後金軍在高嶺、沙松牌大戰中大敗,僅軍官就有16人被俘。為了配合這支部隊作戰,減輕其壓力,毛文龍又於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親自組織和指揮了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嶺三場大戰,三戰三勝。後來,後金調集重兵前來增援,毛文龍又退守到朝鮮。
天啟五年(1625年),海州(遼寧海城)所屬張屯的漢人秘密聯絡明將毛文龍派兵,襲擊本屯的滿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8頁),同時在這一年,鎮江、鳳城、岫岩、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十餘處掀起了反抗後金的武裝斗爭。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時毛文龍襲擊永寧,迫使後金回師沈陽。
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毛文龍隨即進攻鞍山,後方吃緊使努爾哈赤被迫回師沈陽。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阿敏以八萬之眾侵略朝鮮,史稱「丁卯之役」。阿敏兵分兩路,一路由濟爾哈朗率軍五萬攻鐵山,自帶三萬余騎兵攻義州,兩地被同時攻克,東江鎮當時在鐵山僅有屯田軍一萬,多是老弱和家屬,後金重兵圍攻之下很快失陷,東江鎮屯田軍傷亡慘重,毛文龍家屬三百七十餘口被屠殺。此時毛文龍的主力尚在皮島,雖然鐵山失陷但損失不大,毛文龍不顧後金的重兵壓境、精銳盡出,軍力明顯超過自己許多而毅然反攻,先集中兵力在各地搜殺後金軍,又出擊遼東半島取得了瓶山大捷,一度收復鐵山、昌城,後又在鴨綠江實施水陸並進截殺返回沈陽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勝利。《明史紀事本末遺補》卷4「毛帥東江」里有記載,曰:「五戰而五勝,……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
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攻「寧、錦」時毛文龍襲擊昌城、遼陽,皇太極被迫撤軍。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以後還特為毛帥請功:「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
毛帥和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丁卯之役」中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丁卯之役」中毛帥奮力反擊阿敏,並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等地取得「五戰而五勝」,而中袁大人卻在寧、錦「觀望養敵」、「消極策應」、「敷衍了事」,導致盟友朝鮮向後金妥協而驅逐毛帥。在兩個多月以後的「寧錦大戰」中毛帥不顧東江鎮已經十分艱危,毅然出擊策應袁大人,連自己都掛彩了。「寧錦大捷」中袁大人自己提出的「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但卻「勝」了,而毛帥「丁卯之役」中的「五戰而五勝」卻在以後被袁大人加上了:「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 、「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等罪名……這也真可謂一奇觀了。
毛文龍長期在後金後方給予襲擾和打擊,讓後金時常坐卧不安,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三個月,毛文龍還曾派兵襲擊距沈陽僅一百八九十里的鞍山驛(鞍山西南舊堡),這使努爾哈赤十分慌張,連夜趕回沈陽,諸王忙率兵向鞍山進發。數日後,毛文龍又派兵襲擊薩爾滸城,此地距沈陽也只有百餘里。後金的都城沈陽周圍都遭受毛文龍的威脅,連努爾哈赤都要連夜躲避,這是什麼樣一種威懾?若後金大舉出征,那後方還不被毛文龍翻了天了?有這種敵手「懾於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有心思遠征嗎?
毛文龍對後金的牽製作用和對其腹地的威脅都極大,以致於熊廷弼、孫承宗都曾給予東江鎮和毛帥高度的評價:
「管鐵騎營加銜都司毛文龍,棄儒從戎,志期滅虜,設防寬叆,凡夷地山川險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無不精通,實武牟中之有心機,有識見,有膽略,有作為者,豈能多得!」
——經略遼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 熊延弼
「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酋。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軟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與,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慚死無地。」
——督理遼東軍務大學士 孫承宗
毛帥和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丁卯之役」中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丁卯之役」中毛帥奮力反擊阿敏,並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等地取得「五戰而五勝」,而袁大人卻在寧、錦「觀望養敵」、「消極策應」、「敷衍了事」,導致盟友朝鮮向後金妥協而驅逐毛帥。在兩個多月以後的「寧錦大戰」中毛帥不顧東江鎮已經十分艱危,毅然出擊策應袁大人,連自己都掛彩了。「寧錦大捷」中袁大人自己提出的「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但卻「勝」了,而毛帥「丁卯之役」中的「五戰而五勝」卻在以後被袁大人加上了:「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 、「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等罪名……這也真可謂一奇觀了。袁大人的兩次所謂「大捷」都是毛帥襲擊後金後方取得的,且袁大人「寧遠之戰」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得對覺華島所有罹難軍民負責,而「寧錦之戰」袁大人顯然「掩敗為功」。
值得一提的是,毛文龍從天啟元年(1621年)到敵後開創東江鎮就沒有一點軍餉糧餉,在天啟五年(1625年)前總共才領了內帑銀子5萬兩作軍餉,而袁大人一出關就有480萬遼餉、米180萬,另發內帑120萬、鎧甲40萬具,紅夷大炮10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這能比嗎?崇禎元年1628年袁大人出鎮山海關,直至次年六月不封鎖後金,而用軍糧接濟已經薊門外投靠了後金的蒙古部落束不的部,為後金南侵准備軍糧,同時不準登、萊片凡下海,封鎖東江鎮的給養來源,把東江鎮餓得「人皆菜色」,以這種方式「配合」後金蠶食東江鎮在遼南的堡壘,最終以「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殺了毛帥。皇太極在毛率被殺的七天以後立刻宣布「整旅西征」,並從袁大人接濟的薊門外的蒙古部落地盤入塞。
袁大人斬毛帥斬得荒唐離譜,袁大人花了巨資先後兩次修築錦州,把錦州修成一條「鄭國渠」似的巨坑,並抽調薊門的兵力去寧錦削弱薊鎮,又不按照崇禎的旨意撲殺那些薊門外可能給皇太極帶路的蒙古部落,還拿糧食給投靠後金的蒙古部落開馬市,為後金南侵略准備好糧草,關鍵是擅殺毛帥而毀東江,直接導致了後金沒有東江鎮這個牽制,可以遠距離作戰,如此一來整個「關、寧、錦」變成了一條「馬其諾防線」,分別於但是在1629年、1634、1636、1638、1642年先後五次被後金繞道蒙古大規模入塞,掠地千里,橫掃京畿……後來,害得洪承疇把明朝最後的精銳八總兵十三萬人都填進了錦州這個「易攻難守」的巨坑裡……讓明朝的軍力和國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還是後話了,而有些人所謂努爾哈赤父子兩代人都沒有能突破「寧錦防線」完全是荒謬的謊言,一條馬其諾防線需要人家去突破嗎?
袁大人於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在雙島殺了毛帥,並用自己的親信接管東江鎮,還將東江分為幾個協,使之不能形成統一的指揮。袁大人殺毛帥的時候羅列了所謂的「十二條罪狀」,前面陸續提到一些,基本都是袁大人胡謅的,剩下的放在袁大人身上才正合適:
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
(朝廷先後數次查核毛文龍的兵馬,就在崇禎元年才核查過一次,而且天啟帝和崇禎都有過旨意,對毛文龍糧餉從寬,因為東江鎮有屯田軍,是收留遼東流民的,所以東江鎮不比一般軍鎮;而袁大人出關督師的時候還請崇禎撤了巡撫,毛文龍官拜左都督,東江鎮還涉及朝鮮領土,且是毛文龍帶兩百個家丁開創出來的,沒有文官又有何妨?另外,袁大人也有臉皮談「祖制」?按照明朝的制度即便誰有尚方寶劍但要殺三品以上大員也必須上報朝廷,毛文龍官拜左都督、總兵、賜尚方寶劍,不僅在三品以上,且同樣是有尚方寶劍的節將,別說是殺,要節制都需要中央協調,而節將殺節將更是明朝幾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事情,徐達、常遇春都沒有過這樣的作為~!崇禎讓袁崇煥出關時分別收回了王之臣和滿桂的尚方寶劍,但卻沒有收回毛文龍的,這擺明了就是不讓袁崇煥干預東江鎮的事情,袁大人第一條還有臉皮說「祖制」,他殺毛文龍才是嚴重違制,而且離譜。)
...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
(這條就不多說了,毛文龍的戰功大多是袁大人在覺華島上清點的,兵部核准才確認,若毛文龍「盡欺罔」而冒功,那袁大人何苦在查驗完畢以後寫上「俱是真正壯夷」?)
...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
(袁大人開始搞文字獄了……)
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斗又半,侵盜軍糧,四當斬;
(袁大人這條給得十分諷刺,他在崇禎元年出關以後請求崇禎將東江的軍餉先給他,再由他來發,崇禎同意了。可袁大人一上台就足足剋扣了東江好幾個月的糧餉,餓得東江鎮「人皆菜色」,最後只按照「二萬八」給糧餉,這個數字還不及前幾次朝廷查核毛文龍兵力時一個島的數字,而且朝廷只清點馬步兩軍,東江的水師全不算在內。等袁大人殺了毛帥以後自己清點發現確實遠不止「二萬八」,於是袁大人接管東江以後軍餉不降反增,這完全是袁大人自煽耳光。袁大人領了東江的糧餉不給兵,把餓得東江「人皆菜色」,最後自己核查後又不減反增,到底是誰在「侵盜軍糧」……)
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
(毛帥有水師海船,也作海上貿易,因為就朝廷那點軍餉還時常被剋扣和拖欠根本不夠,毛文龍從天啟元年(1621年)到敵後開創東江鎮就沒有一點軍餉糧餉,在天啟五年(1625年)前總共才領了內帑銀子5萬兩作軍餉,而袁大人一出關就有480萬遼餉、米180萬,另發內帑120萬、鎧甲40萬具,紅夷大炮10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這能比嗎?不作買賣毛帥怎麼開創若大個東江鎮?為了籌集糧餉,毛帥還經常自己拿錢出來接濟糧餉,這就算私通外番了?這能和袁大人「以糧資寇」比嗎?)
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六當斬;
(一個僅二百餘人的家丁班底,在亂世以收羅家破人亡的流民為主要兵員,在征戰多年以後有相當的毛姓士卒並不奇怪,唐伯虎點秋香進華府當家丁還叫華安呢,關二爺自養子以下有多少姓關的?岳家軍又有多少姓岳的?也都算是當斬的罪狀嗎?這袁大人的標准在向誰看齊了?難怪《遼海丹忠錄》要把袁大人比作秦儈……再說,毛姓士卒就一定是毛文龍的私兵嗎?毛文龍死後東江鎮一樣聽朝廷的調遣而沒有嘩變。東江鎮雖是毛文龍親手開創的,但其軍士卻是大明的士卒,聽朝廷的調遣,但袁大人的關寧軍卻不一樣,袁大人一下獄,祖大壽就嘩變了,朝廷的指令都不聽了,只看袁大人的手書,袁大人的關寧軍那才叫私兵。)
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
(毛帥對後金搞海上封鎖,某些奸商被查處了當然會誣告,而且那時候海盜、倭寇都有出沒,誰冒誰的名能說得清楚嗎?)
強取民間子女...八當斬;
(清官難斷家務事啊,袁大人管得可真寬,可有誰對袁大人在寧遠收的小妾調查一下沒有?算不算是「強取」那還不一定呢。)
驅難民遠竊人參,不從則餓死...九當斬;
(由於袁大人不策應朝鮮,致使東江鎮被朝鮮驅逐,失去了重要的後方給養,而袁大人又有意剋扣東江鎮的軍餉、糧餉,朝廷也是長期拖欠,毛帥搞「大生產」也成罪名了?袁大人把整個東江鎮都餓得「人皆菜色」,就是要求東江鎮受其節制,這不就是「不從則餓死」嗎?袁大人也真有臉皮把這條罪名羅列出來,也不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而這種作為跟蔣委員長是否又心有靈犀了……?)
...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
(這個罪名羅列得好啊,剛才那頭一條里袁大人不是說東江鎮沒有監軍嗎?毛帥搞生祠還不是為了讓前來監軍的太監回去說幾句好話,多給東江鎮的流民、士卒爭取點糧食,袁大人不是也請修九千歲的生祠嗎?怎麼不秉公執法、嚴於律己、負荊請罪把自己也給辦了?)
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
(袁大人頂著朝廷兩次催促出兵策應的申斥「觀望養敵」,眼睜睜的看著朝鮮和東江鎮被後金重兵打垮不說,還把鐵山屯田軍遭偷襲而被屠殺說成是喪軍,此時袁大人把自己曾說過的話忘得一干二凈了,在《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里記載著:「天啟七年四月袁崇煥謹題當道諸名公:『毛帥每冬冰交,則避之海島,天下所知也。鐵山所留者,老弱及麗人耳!』」……袁大人對毛帥奮起反抗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取得的「五戰而五勝」說成是「掩敗為功」,試想毛帥若真的「喪師」了,又怎麼能在兩三個月以後皇太極攻「寧、錦」時策應袁大人?怎麼會有袁大人為毛帥報功的奏摺:「……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再說「寧錦大戰」中袁大人所謂:「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成為了現實,而自己保證的「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但卻「勝」了?這難道就不是「掩敗為功」嗎?)
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
(毛文龍的東江鎮是白手起家,東江鎮本身就是收復的土地,即便袁大人官拜督師後以不準片帆入海的形式斷絕東江鎮補給而「配合」後金蠶食和打擊東江鎮,但東江鎮還尚存,就不可能「不能復寸土」,而袁大人這個作為又跟那個誰心有靈犀了?另外,「觀望養敵」要算袁大人的專利,袁大人不僅是「觀望」而不策應友軍和盟友,且還「以糧資寇」可謂貨真價實的「養敵」。反觀毛帥每年好歹還不時出擊,還不至於如蔣委員長所說的什麼「游而不擊」,所謂「不能復寸土」倒是符合袁大人及其手下的驕兵悍將,袁大人拿著幾百萬兩銀子和薊、遼、東江三鎮的極權,也沒見能恢復孫承宗運用東江鎮在遼南的聲勢,輕描淡寫達到的境界——「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繕城郭居之」,反而在他的任上明朝遼東戰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滅亡的整個過程中他沒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為了不少敗筆的添加者。)
❾ 毛文龍鎮守皮島有方,為什麼袁崇煥要處死毛文龍
袁崇煥要處死毛文龍,表面的原因是毛文龍不聽調度,實際上是為了能與後金議和。袁崇煥列出了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是當時武將的通病,所謂愈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以結果來判斷的話,袁崇煥殺掉毛文龍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而且是很致命的。
從軍事角度上來講袁崇煥缺少全局的眼光,因為毛文龍一死,明朝僅有的一支牽制外敵的力量就不復存在了。遼東戰爭的局勢也從此打破,沒有了困擾多年的威脅,侵略者更加肆無忌憚的南下,幾個月後敵人就率領大軍侵犯袁崇煥重兵駐守的城市,從此袁崇煥的大業也走到了盡頭。
❿ 明朝歷史小人物毛文龍,為什麼突然走紅網路
毛文龍,一個歷史小人物。默默無聞數百年後,近年來走紅,被網友吹捧。一個人流芳百世,要麼史書有記載(衛青),要麼代代相傳,家喻戶曉(薛仁貴)。毛文龍兩者都沒有,也沒有毛文龍的考古發現,怎麼就紅了呢?
關於毛文龍在網上突然爆紅,不外乎有如下兩個原因:
其一,毛文龍不死,大明不會如此早亡
網友認為,毛文龍死後14年大明就亡了,此人不死,大明不會早亡。此言為何?因為有網友把1630年視作明朝敗亡的分水嶺。這一年,崇禎把袁崇煥殺了。袁崇煥死後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遼東戰事無人可依,明朝滅亡確定無疑了。
為什麼殺袁崇煥?因為1629年皇太極率軍10萬,避開寧遠、錦州突襲北京,袁崇煥統領援軍與後金激戰……戰役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極施反間計,使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當然,袁崇煥之死並非只因清兵的反間計。
清軍兵臨北京城下,使崇禎對袁崇煥失去信任:你說5年平遼,如今遼沒平,清兵跑到我城門下了。為啥清兵突襲北京城?之前為啥必須走寧遠、錦州而不敢冒進?說到底,是因為皮島上有個毛文龍。
1、《明季北略》記載了毛文龍攻佔皮島的過程。當時,遼東巡撫王化貞招武將,武舉出身的毛文龍應征成為練兵游擊,2個月後王化貞派他去關外海島招收兵勇。毛文龍在豬島、廣鹿島、店島等招收漢人兵勇,收復了鹿島、長山島等8個海島。
在臨近中朝邊界處,有個叫「彌串堡」的海島,清總兵佟養貞率千餘人據守。7月的夜晚,毛文龍率97人登島大戰而奪下。王化貞聞捷報上奏,毛文龍被授官駐扎鎮江。清兵5萬大軍來打他,鎮江失守。毛文龍謀劃攻佔皮島,召集兵勇,島上民眾達萬餘人。
毛文龍奉命去關外招收「亡命之徒」,拉起了一隊人馬,搶海島,佔地盤,惹得清兵用5萬人來打他。敗退後的毛文龍又佔領皮島,擴充到萬餘人。這個經歷同其他將領抗清的不同是什麼?
那就是:毛文龍是白手打天下的,靠自己的能力,從97人戰彌串堡到皮島擁有萬餘人,毛文龍確實是天生的軍人。此後,「文龍居島,聯絡朝鮮,招攜遼庶,時以游兵出沒海外,牽制清兵,使不得深入山海」。
2、因為有毛文龍在後方搗蛋,清兵被牽制,無法深入關內與明軍作戰,這就是毛文龍的最大作用。期間清兵也曾想招降他,毛文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騙來大量物資……
對於皮島的作用,毛文龍有清醒認識:清兵進攻關內,陸路走鎮靜堡,守住廣寧就可以。水路必走三岔河,我守在這里就能水上截擊他們。這樣,廣寧安全,山海關也沒危險。
事實證明,毛文龍在皮島的牽製作用是巨大的,等於清兵的肚子上長了一顆瘤子,雖然不要命,時不時痛上兩天也是受不了啊。而毛文龍死後3個月,清兵10萬就殺到北京城下,滿桂戰死,袁崇煥被殺。
其二,袁崇煥不死,大明不會如此早亡
袁崇煥被崇禎處死,其罪之一就是擅殺大將。這里的大將自然指毛文龍。正二品的袁崇煥,矯詔殺死正一品毛文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明史》記載袁崇煥殺毛文龍的起因有二:
1、毛文龍雖能牽制大清,但沒有謀略,征戰常失算。每年浪費軍餉無數,販賣禁運物資給清軍。名義上駐兵援助朝鮮,實際「妄出邊塞」,以變賣人參、布匹等發財為能事。
2、毛文龍被文官彈劾浪費軍餉、濫殺俘虜,應該撤職,被兵部駁回。袁崇煥也曾請求派人清理毛文龍糧餉。毛文龍討厭有文臣管自己,上書反駁。後來毛文龍拜訪時,袁崇煥按賓客之禮迎接,毛文龍不謙讓,袁崇煥就下了除掉毛文龍的決心。
《明史》記述袁崇煥殺毛文龍列舉的「12該殺」:不接受文官對軍馬錢糧核查的祖制;殺降假冒戰功;餉銀不發給士兵,只發3斗半米;部將千人冒稱同姓,副將、走卒、轎夫穿官服;強娶民間女子;驅使難民盜竊人參;拜魏忠賢為父;設鎮8年,不能收復一寸土地……
袁崇煥也意識到殺毛文龍不合規,他磕頭面向京城:「今天殺毛文龍整頓軍紀。將領中有和毛文龍一樣的都要殺。我不能做到,皇上也像殺毛文龍一樣殺我。」然後,取下尚方寶劍在帳前把毛文龍砍殺。
袁崇煥此後上書崇禎:毛文龍是大將,我不能擅殺,請皇上治罪。崇禎怎麼辦?當時正是重用袁崇煥之時,只好默認,還下詔肯定他。先斬後奏,讓皇帝吞下無法吐出的果子,袁崇煥的政治經驗可以打零分了。
毛文龍死後3個月,清兵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馳援,見崇煥時提出「兵馬疲憊,進城休息」,崇禎不同意(帶邊關重兵進皇城是幾個意思)。此後清兵設離間計,加上謠言四起,「擁兵縱敵」的袁崇煥只能死了。
小人物就是這樣改變大歷史的:如果毛文龍在,清兵不會冒險殺到北京城下,就不會有袁崇煥千里馳援,就不會有袁崇煥被殺,廣寧將士不會分崩離析……崇禎也不會被文臣、武將所拋棄,更不會在毛文龍死後14年就弔死在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