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現在不進口印度電影了
有的。我前一段看的「摔跤吧 爸爸」,就是印度的,還可以。
Ⅱ 為什麼內地電影院總是沒有獲得國外電影的內地上映許可
和蟹問題
加上不確定看電影票房,如果買了回來沒人看,就會虧
香港就不會,電影文化很重和沒有限制
如果你今天有興致跑到香港看電影,你還可以看到早在10月底就開始公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說不定還可以碰上《逃離德黑蘭》(港譯:Argo救參任務,內地未引進)。在奧斯卡分別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之前,這兩部電影的排期已逐漸減少,但在少量影院卻一直有排,得獎後,香港各院線平均每天有25塊銀幕分別重映這兩部影片,超過八成是中型影廳,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重映高峰期有超過10家戲院在放,每天總場次達數十場。
去年上映18天後收獲261萬港元的《逃離德黑蘭》,當時的場次已經銳減,但經過少量影院長達四個月的超長放映,及得獎後多家影院重映,截至3月21日,該片在香港收獲的總票房已達到437萬港元。
其實在香港,一部電影能獲得三四個月甚至更長的映期,《少年派》和《逃離德黑蘭》不是特例,《悲慘世界》到本周也已經放了足足三個月。但在中國內地,且不說一些賣相一般的文藝片難以長線放映滿足部分觀眾的需求,且達到票房緩慢穩步增長的目標,連曾經熱賣的《少年派》在得獎後都無法循眾要求重新上映。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影院就不行?南都記者采訪了廣州本地兩家影院的經理以及資深院線工作人員,聽聽他們述說的難處;我們亦向香港百老匯院線、嘉禾院線、UA院線及《逃離德黑蘭》的香港發行方華納公司了解情況,看看內地影院面臨的難處,他們是否也遇到了,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內地困難
A 映期有協定,重映哪有那麼簡單
《少年派》於香港、台灣等地掀起重映熱潮,但內地的影迷的「重映」呼聲並未成為現實。南都記者了解到,《少年派》作為進口分賬大片,內地發行方和國外的製片方會就上映期限做出一個出於版權保護的協定,所以「重映」並非把電影在大銀幕上一放那麼簡單。進口片「映期延長」或「重映」要走的程序,與國產片相比,要復雜一些。
一部電影,尤其是進口大片的上映期限還會受到諸如不成文的「國產片保護月」、國產片票房要達到多少多少的相關政策「宏觀調控」,並非完全由市場做主。
B 密鑰有限制,申請延期得走程序
在內地,即使市場反響熱烈如《泰坦尼克號3D》及《西遊降魔篇》映期也只是在兩個月左右,這期間片方已經多次把「密鑰」延期。密鑰是各影院要放映一部數字電影需要輸入的密碼,密鑰的有效期一般是一個月,若發行方、製片方見市場反響熱烈決定把密鑰延期,則需要花一些時間和手續讓製作密鑰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去完成。業內人士介紹,像《人再囧途之泰囧》(去年12月12日上映)一直到今年2月10日春節前後仍有影院上映,票房成績非常好,如果還有影院聯系片方表示希望延期,片商一般都會同意,他們也想沖票房紀錄。「但有時候片方不延期,即使是熱門影片,影院想繼續上映都沒有辦法。」
香港辦法
A 映期好商量,美國片方樂意重映
在香港,一部電影的映期長短、是否重新上映,基本不受政策「調控」,完全由市場及影院的經營策略決定;而進口片的上映,也沒有一家壟斷公司左右其中。「在香港,片商在國外電影節看中一部電影,買下版權,回港後通過政府電檢的分級就可以上映,在這過程中片商需要支付一定的審查費用。」香港百老匯院線方告訴南都記者,香港政府只負責為電影分級,基本不會對電影內容進行限制,在排期上亦不會做出太多干涉。
和內地一樣,《少年派》在香港重映,同樣也涉及到和國外製片方的協調。百老匯院線接受南都采訪時介紹,奧斯卡頒獎後他們與20世紀福克斯公司提出重新上映《少年派》,「美國方面很樂意重映。香港重映程序比較簡單,直接和發行商聯系,他們都會很樂意做重映或延期。」
B 密鑰好延期,談好價錢手續簡單
本來「密鑰」是為了避免片源外泄而出現的保護措施,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同樣受「密鑰」的保護,密鑰也是有時間設定的,但只要「影院和發行商談好價錢就可以順利延長密鑰」。嘉禾院線表示,發行方是非常樂意做長線放映的。「2011年香港票房第一的電影《那些年》在嘉禾上映超過7個星期。延期的程序比重映簡單。有時影片的口碑好或關注度高,片商會主動聯系問需不需要延期。」香港UA院線介紹:「在香港,電影放映一般沒有限期,基本上不怎麼提及『密鑰延期』。映期視乎市場反應。不過有時候因為要在電影光碟的發行之前下線,映期一般就會被局限在六個月內。」
內地困難
C 新片非常多,不可能拿舊片「炒冷飯」
觀眾求之而不得,更多時候表現為一些有一定觀眾群、出品不俗的文藝片才上映幾天就看不到了,比如去年的《浮城謎事》和《萬箭穿心》。站在內地院線的角度,要求匿名的曾經理表示,每月本來就排好的電影非常多,有國產片有進口片,排不上的國產片更多,所以不可能突然拿《少年派》出來「炒冷飯」。而新片多得排不過來,也解釋了一些有影迷想看但總體觀眾不多的文藝片為什麼就匆匆下了畫。盡管截至2012年底國內的銀幕數多達1.31萬塊,但各院線還在進行著「無差異」經營,大家放的片子基本都一個樣,新片擠破頭、舊片趕下畫,那些優質文藝片便更難覓蹤影。
D 影院成本高,每天計算著觀眾人次
內地的影院想來不青睞獲獎影片。從《一次別離》、《大藝術家》到《鐵娘子》,在國外各大獎上頗受關注的作品在內地的排期只能用「慘淡」來形容。像這些引進嚴重滯後的獲獎影片,感興趣的影迷也許早就通過其他渠道看過了,而其他人氣欠佳的國產文藝片,主創常念叨的「長線放映」也只是一廂情願。影院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排期完全由市場決定,沒幾個人買票自然就把場次排給其他反響更熱烈的片子」。影院租金高企,燈油火蠟都要錢,投資影院的老闆給影院下達的票房任務能否完成,讓經理們不得不每天計算著入場觀眾有多少,說到底還是盈利的問題。
香港辦法
C 新片也不少,不同院線分著上
香港是沒有進口片配額制度的,每個月在香港擠著上映的新片也不少。香港不少影院會通過大小影廳的調配,來讓仍然有觀眾要看的舊片有排映空間。百老匯院線介紹:「當發現一部電影快到下檔期限但仍頗受歡迎時,我們會將其改在迷你影廳放映。」嘉禾院線也表示「如果新片排期很滿我們也無法保留舊片,但《逃離德黑蘭》上映那陣剛好不是最旺的時間,所以獲得較長線的排映空間。」此外,院線間的差異化經營也讓大量新片在不同的影院間分流。據記者觀察,四個月來一直放映《逃離德黑蘭》的是MCL州立院線,後來嘉禾院線加入重映行列;而《少年派》在MCL州立院線、百老匯及嘉禾院線有放映,UA院線並沒有。
D 成本也不低,影院競爭得費點心
香港尺金寸土,經營壓力誰都有。在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旺地的影院仍把大量排期貢獻給熱賣新片。香港UA院線就表示,因為互聯網、電視上能看到的電影都緊貼大銀幕的映期,所以重新上映的電影很少,「UA院線是純商業運作經營,首先必須求存。」不以盈利為目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介紹,「在每年全港院線的票房排名中,電影中心總是在倒數位置。我們把影迷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只要影片有口碑,我們都會盡量延長上映時間,為藝術片留點生存空間,哪怕每天只有一場。」差異化競爭要求院線或影院多花一點心思。同樣是純商業院線的嘉禾參與了《逃離德黑蘭》的重映:「這部電影剛開始上的時候規模不算大,之後在奧斯卡獲獎的呼聲很高,所以我們決定重映,一場場慢慢做。」
記者觀察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不行?說到底還是大環境的問題:分賬進口片的引進及發行被壟斷、「上頭」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各院線千篇一律的片源、無差異的競爭讓影院省去了挖掘特色市場的心思……一些影院都曾另闢「藝術影廳」,但長久下來也是形同虛設。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還不會那麼快出現特色院線。因為某類影片的特定受眾無法在短期內累積。」
但其實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4年前已經開業,百老匯院線介紹,「之前安排了一部西藏影片《尋找智美更登》還有紀錄片《歸途列車》上映,反應都很不錯。我們也常安排影迷與導演交流的活動,內地的觀眾非常會提問,可以看到大家對文藝電影的渴求度很高。香港觀眾因為不缺選擇,我們要特別注意文藝片的包裝才能吸引他們買票入場。但在內地,不需要包裝就會有不少支持者。」
Ⅲ 進口片票房佔比持續下降,好萊塢大片為何突然就失去了吸引力
再好吃的菜也有吃膩的時候,好萊塢大片已經流行了很多年,雖然一如既往的精彩,但是太過於千篇一律,人們對於相同的東西會產生厭煩感,而且近些年來國內的電影行業發展的非常快,拍出了不少的經典的電影,人們內心中更願意支持國產的電影,比如吳京的《戰狼》系列、沈騰的《西虹市首富》都是國產電影中的精品。
現在的國產電影也是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關注,中國近些年來也確實拍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電影。新生代的導演也是有了更多的創新,在思考觀眾品味的基礎上,對國產電影做了很大的提升,更加符合人們欣賞的風格。
Ⅳ 為什麼中國進口的影片很少, 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看外國電影嗎
聽說保護中國電影經濟作為2010年底內地熒幕最受期待的大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國內的觀影熱潮,並以2D和IMAX格式進行該系列在中國的最大規模放映。
1.被接受的影片題材的局限性
我覺得對國產影片而言,則缺乏其他類型片來承擔攻城略地的重任。當外國觀眾習慣和厭倦了飛來飛去的打鬥場面和相似的對白設計,從故事性到藝術性都沒有突破,似乎廣闊的海外市場就和國產電影無緣
2.其他類型片質量的局限性
從目前影片整體的類型分布和水平來看,也並不具備大規模走出國門的能力。劇本薄弱,講好故事的能力欠缺,缺乏創意和表現力成為通病。
商業大片。隨著追求場面的磅礴宏大、藝術片被擠到邊緣地帶,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越來越少。
文藝片。雖然有賈樟柯、王小帥等導演時不時在國外電影節上露臉,但是拿獎多、大獎少,仍然缺乏廣泛的影響力
3.演自己的,而不是觀眾的
主旋律影片。在國外的電影類型中基本找不到這樣一個分類。不是外國電影不拍這樣宣揚民族精神政治思想觀念的片子,而是在拍攝方式上多會將本土元素用更世界化藝術化的方式表達。
Ⅳ 為什麼中國很少進口除美國以外的電影
中國進口電影也是要讓影院賺錢的,美國好萊塢大片要比其他國家的電影更具有票房號召力,更能為影院帶來效益,所以當然要多進口美國電影了,美國以外的電影也是要進口有賣點的電影,像今年引進的你的名字是在日本和國外很多國家都很火的電影。
Ⅵ 最近院線為啥沒有進口電影了
最近很多進口電影,而且都挺好看的,有碟中諜6:全面瓦解、蟻人2:黃蜂女現身、虎膽追凶、阿爾法:狼伴歸途、巨齒鯊等。
《碟中諜6:全面瓦解》(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是由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動作電影,是《碟中諜》系列電影的第六部。該片由克里斯托夫·邁考利執導,湯姆·克魯斯、麗貝卡·弗格森、亨利·卡維爾、西蒙·佩吉、亞歷克·鮑德溫、安吉拉·貝塞特等主演。該片主要講述了伊森·亨特與團隊將遭遇核恐怖主義威脅,一場驚心動魄的末日危機即將上演。該片於2018年7月27日在北美上映,2018年8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虎膽追凶》,由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犯罪題材電影,由伊萊·羅斯指導,布魯斯·威利斯、文森特·多諾費奧、伊麗莎白·蘇、迪恩·諾里斯等主演。該片圍繞著「虎膽」英雄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一名外科醫生展開,講述了其在家人慘遭暴力侵害後孤身闖入敵營、奮勇復仇的故事。《虎膽追凶》定於2018年9月21日全國公映。
Ⅶ 為什麼現在都看不到大量的外國進口電影了
因為現在將保護版權了,不能隨便大大方方上傳了
知識產權普及的年代,帶來的負作用而已。
Ⅷ 多部進口片定檔,國產大片須積極入場,電影市場開始回溫了嗎
現在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非常的多,我認為被疫情影響了很久的電影市場已經開始回溫了。和去年復工階段一樣,進口片再次充當影市復甦的先鋒角色。在未來四個月,有近20部進口片等待公映。相信隨著進口片重啟熱潮,電影市場眼下的清冷之態也將得到改善。
展望進口片但電影市場的復甦和發展所需要的遠遠不止這些。回看這個暑期檔的慘淡,也正是在疫情繼續影響下大片缺失造成的,尤其是缺少重點國產大片。結合市場情況也可以看到,進口片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逐漸式微,這一情況在2019年更是達到頂峰,這其中,每年占據進口片份額超過80%的好萊塢電影表現得最為顯著。
因而,在進口片重啟的同時,市場更需要的是國產大片的加入,畢竟它們才是帶動市場的更核心力量。市場的復甦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因此我們也再次呼籲國產影片的積極登場,雖然錯過了夏天的百花齊放,但仍然可以期待秋天的累累碩果。
Ⅸ 為什麼現在外國電影變少了
疫情太嚴重都停工了
Ⅹ 國產電影紛紛下架延期,中國電影給進口影片讓路是好事嗎
我覺得挺丟人的。
國人當自強,每次都拍那些爛片特效渣的電影肯定要讓路啊,延期是為了不跟國外電影同檔期票房死的太慘。其實大可不必,如果國人都能拍出《戰狼》這樣全程高能,《流浪地球》這種優質故事和特效的電影,《我不是葯神》這種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國外電影又如何。本質是給大眾豐富休閑時間的娛樂項目,究竟是大眾娛樂還是被娛樂。大眾在被國內爛片一次又一次愚弄之後也自然而然的把眼光都放在國外電影上,國內那些沽名釣譽的導演有了大企業的支持為所欲為,把一些明明是很好故事的電影拍的稀碎,盜墓筆記鬼吹燈拍的電視劇電影諸多,也就那幾部挺好的,其它都拍的什麼玩意兒。更又甚者爛片也就罷了,還侮辱觀眾智商。我並不是不支持國產電影,而是看過了國外電影,能更好的辨別哪些是爛片哪些是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