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電影為什麼要「唱歌跳舞」
說起印度電影很多人都看過吧,印度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
印度電影有兩大特色:會模仿,會唱跳!
還記得2016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前,廣電總局特地刪減了21分鍾。
倒不是因為「少兒不宜」的鏡頭,而是電影實在是太長了,廣電總局一刀,把那些影響觀眾觀影體驗的歌舞片段,就給剪掉一部分。
所以印度電影里邊的「歌舞」對於印度人來說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去去過印度看電影,你會發現印度觀眾們在看電影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唱起來或者跳起來。
② 印度電影為什麼幾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可以說是印度電影標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最開始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十分喜愛舞蹈,有著很多年歌舞的歷史,並且幾乎達到了全民都擅長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電影中有歌舞,只是為了迎合他們本國人的喜好,滿足他們渴望在電影中欣賞美麗的歌舞的願望。還有的一個令人較為無語,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導演們一直以時長作為評判一個電影好壞的標准。他們認為一部電影時間越長,那麼就越精彩。許多印度電影動輒長達兩三個小時,令其他國家的人們在觀看時會感到十分的難熬。然而導演們有時根據故事情節是拍不足印度普遍電影時長的,這也使印度電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用歌舞湊時長。所以現在看一些印度電影會發現歌舞來的莫名其妙,那麼就有可能是印度導演迫於時長的壓力,生硬湊上去的。
③ 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載歌載舞
拖時間,印度基礎設施不足,基層老百姓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印度本身在低緯度區域,夏季溫度比較高,花一點點小錢,在電影院納涼一整個下午是很劃算的,所以印度電影總是載歌載舞的,把2個小時的劇情拖到3到4個小時
④ 印度電影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嗎
印度電影每一部都會有唱歌,跳舞的片段,是由於歷史遺傳因素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文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熱愛唱歌跳舞,而且印度電影中加入唱歌,跳舞的片段,已經成為一個慣例,一旦你沒有唱歌跳舞,別人或許都不認為這是正宗的印度電影。
這樣看來,印度電影中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當然是印度文化的影響,以及寶萊塢電影文化的影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電影就被打成了每一步必須有唱歌,跳舞的片段,一旦沒有這種片段,就失去了印度電影的特色,讓人們看起來就沒有那麼有代入感了。
⑤ 為什麼印度寶萊塢電影都喜歡載歌載舞
有些時候電影裡面亂入跳舞,反派正派各種嬉戲打鬧玩耍,總感覺有一種尬舞的成分,讓我作為一個外國人看著很無語。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我也曾問過我們班裡的印度同學,詢問這個電影裡面跳舞的成分你真的很喜歡看嗎?印度小哥很實誠的告訴我,喜歡,很多印度人都喜歡。當時我不是很相信,但是在電影課上鑒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的時候,歌舞片段到了,看著印度小哥痴迷晃動的身姿,我嘆服了。
我不是印度人,不是很明確他們對待歌舞的態度,但是他們給我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動作片離不開中國武術一樣,他們很喜歡印度的歌舞,音樂。印度小哥告訴我,在印度他有時候看電影,就是因為裡面的印度歌舞很不錯,所以才去感覺一下。印度電影公司也會在電影上映前,先將裡面的電影音樂推廣進入市場,賺取第一筆經費。
咳咳,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竟然,也開始對歌舞有一點點興趣。。。其實我對歌舞不是很排斥,他們一些電影安排的恰到好處的話,的確是有一種借用歌舞表達內心情感的作用,而且鏈接到位,讓人有共鳴。而且歌舞與劇情無關,與廣告無關,單從藝術表達的方面來考慮,的確是很吸引印度觀眾們的目光,比如《巴霍巴利王上》,其中的一個片段。
我要是沒記錯的話,這個曾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在微信流傳過一段時間,據稱是史上最酷炫的視頻。憑心而論,這段歌舞剪出來就是一個經典的MV,其中主人公不懈的追求,過程中的起起落落,最後登頂的那一刻的喜悅,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共鳴。無關乎國籍,無關於立場,因為這就是人生。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一樣,精雕細琢,必出精品。論底蘊,同為文明古國,論發展,中國第二,所以我也一直堅信中國電影的唯美程度不次於於此。另外提一嘴,畢竟像巴霍巴利王這種具有美感的電影歌舞畢竟還是少數,所以大家在網路看電影的時候還是要注意,避免踩雷,該快進快進。
⑥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要加入歌舞
一、傳統的影響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歌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備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當它們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在印度電影人的努力下,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⑦ 為什麼印度電影裡面那麼多的歌舞
電影更多時候反映的除了社會現實以外,也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特點,而印載度本就是一個載歌舞的國家。長期以來獨特的國情,使得印度觀眾具有區別於其他國家觀眾的觀影習慣,所以印度的電影一直很具有娛樂性。為什麼印度電影里總是出現歌舞表演呢?
期待我國電影業的發展。
⑧ 為什麼印度電影里要不斷地插入歌舞有什麼傳統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從而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但不論講著何種語言,歌舞作為印度人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印度電影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場制勝的關鍵,也是快速撩撥起海外觀眾興致的法寶。
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華麗歌舞,而且是大團圓結局。這種標簽化的印度大片也被稱為「馬薩拉」電影。「馬薩拉」是印地語中「混合香料」之意,「馬薩拉」電影就是將愛情、動作、歌舞、喜劇元素和大團圓結局糅合在一起,其獨特敘事模式也被稱為「馬薩拉模式」。
而電影里歌舞的興起,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亞洲電影·印度》上有講過,在上個世紀,印度的很多人,還是比較窮的,所以看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於是花了錢進去影院看電影,都會希望電影要長,這樣才能「夠本」。
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多的印度電影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有的時候真的很考驗觀影人的耐心)。
如此,中間插入歌舞,算作是一種取巧的方式。據蔡瀾的書里講,他曾與一個印度電影的MAKER聊天,說是他製作的一出電影不到三小時,觀眾不買賬,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了,於是MAKER在電影後面加了一段長長的歌舞,湊足了時間,最後賓主盡歡。
歌舞是和故事融在一起的,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歌舞,還可以是撇開故事情節的喜劇追逐或打鬥,這些與影片情節發展的關系未必很緊密的歌舞打鬥也是印度觀眾希望在電影里欣賞到的一部分,在他們心中地位絕不比完整動人的故事來得低。歌舞對於印度觀眾好比功夫對於我們一樣,都是一個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隨著電影工業的整體發展,印度電影里歌舞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越多,會把時尚和科技元素加入其中,外國觀眾越來越能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歌舞的作用只是推動情節緩和氣氛,讓觀眾有疲勞感的時候能夠休息一下,相當於看一段MV,但絕不會打擾到電影的主旋律。隨著電影工業的整體發展,印度電影里歌舞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越多,會把時尚和科技元素加入其中,外國觀眾越來越能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歌舞的作用只是推動情節緩和氣氛,讓觀眾有疲勞感的時候能夠休息一下,相當於看一段MV,但絕不會打擾到電影的主旋律。
控訴種姓制度的《寶萊塢生死戀》,它與《芝加哥》、《紅磨坊》同被美國電影雜志列為新世紀影史上最絢麗的三大歌舞片。控訴種姓制度的《寶萊塢生死戀》,它與《芝加哥》、《紅磨坊》同被美國電影雜志列為新世紀影史上最絢麗的三大歌舞片。
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豆瓣評分9.1分,獲國際印度電影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情、最佳攝影等十六項大獎,此影片播出後,印度一系列高校都受其影響進行改革。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豆瓣評分9.1分,獲國際印度電影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情、最佳攝影等十六項大獎,此影片播出後,印度一系列高校都受其影響進行改革。
反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本片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展映單元,在寶萊塢電影史上的周票房紀錄位居第三位,首周即在國內收取了超過995萬美元的票房,高居當期寶萊塢電影票房榜首位。同時在英國,本片也成為寶萊塢歷史上,在英國最賣座的影片。反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本片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展映單元,在寶萊塢電影史上的周票房紀錄位居第三位,首周即在國內收取了超過995萬美元的票房,高居當期寶萊塢電影票房榜首位。同時在英國,本片也成為寶萊塢歷史上,在英國最賣座的影片。
反思信仰的《我滴個神啊》,即便印度一些教會認為該影片有傷宗教情感,甚至有領導人呼籲禁止這部電影,但沒有獲得最高法院的支持,且該片上映兩周內還是吸引了全球眾多目光,一度沖上票房排行榜首座,給了那些體制內的大官一扇響亮的耳光。
即便是載歌載舞,品質上也依然保持著高水準。剩下的,你我都懂。
水平還在保持上升:
印度電影工作者不會不知道,對於國際觀眾來說,歌舞仍然是電影情節中較為突兀的部分。近年來製作的電影,即便還保留了歌舞場面,歌舞場面也與劇情推動的聯系更為緊密,歌舞成為了影片情節的重要的一部分,保留住了民族特色,又讓更多的觀眾能夠接受。比如最近即將在內地上映的《巴霍巴利王》,歌舞場面不再是一支MV,而是男女主角感情的催化劑,並且為了照顧觀眾的感受,在非歌舞場面的部分,用音樂的方式逐步體現,以至於到了歌舞場面的時候,不再是脫離劇情枯燥的等待,而成為了享受男女主角兩情相悅的喜悅。更值得一提的是,《巴霍巴利王》在整體製作費用上,是創下了印度影史上的最貴投資,將近人民幣1.7億。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迎接,印度電影人現在更懂得觀眾需要什麼。在需要歌舞點亮的時候,將劇情融入,在史詩級場面的時候,絕不插歌。歌舞成了開胃菜,讓主菜的分量更重更可口。
總的來說,印度電影已經在我們很多人的鄙視下和國際接軌了,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視覺效果,已經不輸於任何歐美大片了,如果可以放下「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成見去電影院多看幾部印度電影,相信你們會有意外收獲的。總的來說,印度電影已經在我們很多人的鄙視下和國際接軌了,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視覺效果,已經不輸於任何歐美大片了,如果可以放下「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成見去電影院多看幾部印度電影,相信你們會有意外收獲的。
⑨ 印度電影為什麼要穿插那麼多歌舞
同印度的文化有關,印度的歌曲有它獨特的風格,包括它比通常七階音還要多的十二階音更是難唱,就是那種歌一句唱完後面托著高低不同的長音。眾所周之,印度是個佛教大國,對宗教的虔誠到了一定境界,而它們的歌曲起源又同宗教有關,他們政府可是鼓勵拍歌舞劇的,一為信仰,二為了保護傳統文化。這點上印度可算做得徹底多了。
而對於不識字、語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眾來說,節奏歡快的印度歌舞,與一些看似誇張但表現力強的表演,便成了讓印度使用各種語言的民眾都喜聞樂見並能盡情地欣賞的段落,成為了跨越語言,溝通所有觀眾的紐帶。特別是 19 世紀 70 年代之後,一些波斯劇場由印度大城市走向鄉鎮等更廣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劇場發展為巡迴劇場,在設備條件不足的狀況下,更需要用誇張的動作和熱鬧的音樂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⑩ 為什麼印度電影必須有歌舞情節
因為印度本身氣候炎熱,很多人選擇進電影院是為了一邊吹冷氣一邊看電影消磨時間,所以花了錢的他們希望能長時間待(賴)在電影院里,並且希望有最佳的娛樂觀影體驗,比如俊男靚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電影時間都很長,一般都是3個小時。
電影時間太短,觀眾就會覺得沒意思。早期的印度電影製片商為了迎合大眾這一需求,通過在電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以增加片長(業界良心啊!而且在攝影棚拍攝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電影的這種固定類型風格。
還因為印度電影受傳統音樂戲劇的影響很深,印度人民習慣了這種戲劇的表現方式,他們喜歡跳舞,於是電影就像大銀幕上的音樂喜劇,看電影就像看戲一樣熱鬧。在情節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適度放緩節奏,讓人放鬆一下情緒。增加了歌舞之後,電影時長被拉長,除了看故事外還有一段眼部按摩,觀眾也會覺得非常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