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電視劇畫面有電影的質感
不得不說,我們國內的電視劇多年以來都是阿寶色的質感,濾鏡和磨皮讓人物角色皮膚鮮亮,以此爭奪觀眾的眼球。但是,其實觀眾看多了這樣的電視劇難免會有審美疲勞,會覺得有點粗製濫造。於是,我們會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逐漸朝著電影的調色和質感方向發展,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一、表現出細節,讓電視劇更加貼近現實要說起電影質感的電視劇,就不得不提一下最近播出後大火的懸疑大片《隱秘的角落》,這是典型的畫面十分有電影的質感的電視劇,它對於角色的膚色、場景的細節呈現都十分貼近現實,不會像以往電視劇那樣美顏和濾鏡有虛假的感覺。
最後,各位讀者,對於小編總結的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電視劇有電影的質感的問題,您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嗎?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一下!
『貳』 電影的質感具體指的是什麼
此題很有意思,難以解答,也註定沒有正確答案。
電影的質感,我認為也可以等同於電影的氣質。
試結合個人的觀影體驗,談一下想法。
----------------
我個人感覺有質感的電影,往往都來源與有想法的導演,導演的想法有多少被呈現在電影里,這部電影就有多少重量。這種重量壓在觀眾的心上,是劇情之外的另一種體驗,它決定了劇情以何種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我更喜歡將質感稱為「一種出發點」。
我看諾蘭幾乎所有的電影,呈現出來的就是「厚重」。這在蝙蝠俠前傳系列中尤其明顯:
1.特寫近景多、即使是全景、中景的時候,被攝入物體巨大身影擠佔了畫面的主體。三部曲里碩大的卡車、碩大的運輸機、碩大的蝙蝠戰車和蝙蝠戰機,連那個蝙蝠摩托車都配了那麼碩大的輪胎,在畫面上,壓著你喘不過氣來。
2.諾蘭在講故事的時候你總能感覺到他的不緊不慢,高速剪輯你是永遠看不到的。即使在處理緊張/高潮橋段時,配上漢斯季默那麼重、快速鼓點的配樂,諾蘭也一定耐性的把演員的動作/台詞完整的展現完,他靠電影故事內在的戲劇沖突張力去讓你緊張。這是一種選擇。
3.統一整個電影的風格、基調。色調是昏黃、灰暗、壓抑的。連蝙蝠俠的聲音都低沉到地底,除了反派,誰都難得在電影里笑一下。順便一提,諾蘭的電影感覺都相當嚴肅。A級製作中為了在電影發展時不至於太冷場經常會講笑話,這些你在諾蘭的電影里是相當少看見的。
諾蘭慢吞吞的講故事,從來不會省略動機/動作讓觀眾自己銜接人物性格變化。所以以上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他電影中的「厚重」,而正是這種厚重感,讓我感覺到了余華《活著》里說的「一根頭發拴住一萬斤的重量,但頭發沒有斷」。我感受到了蝙蝠俠作為體制外英雄面對打破體制內暴力(警察)與犯罪分子之間平衡時,往往受到的雙方的責難。第三部里管家辭職前的對韋恩說的:我當年埋了你的父母,現在我可不想親手埋了韋恩一家。這種不詳的宿命感一直在後兩部前傳中彌漫,而蝙蝠俠的出現究竟有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真是猶未可知,是蝙蝠俠的出現,升級了這些更為暴力反人類的反派,當平衡被打破,成長往往是天平的兩端。看完《蝙蝠俠》的很多陰暗的想法,和諾蘭營造出來的「厚重」是分不開的,而「厚重」我認為就是諾蘭電影里的質感。
------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拯救大兵瑞恩》後個人風格轉變非常明顯,大量的移動跟拍鏡頭,在一個鏡頭中展現了大量的動作/表情/對話。這種處理同樣是提升內在的節奏張力,在《慕尼黑》中尤為明顯。恐怖份子的突襲、復仇隊員第一次並不熟練甚至緊張的自殺,在這種跟拍,較長的鏡頭展現中,異常的真實,異常的有參與感。
而所有這一切,造成了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真實感」。
即使在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中,這種處理出來在情感線發展的流暢感,都讓你感同身受。
------還可以簡單舉例子的如姜文的電影,色彩的荒誕、對白的荒誕、人物性格的荒誕/偏執、抽象/理想主義的配樂,仔細看,什麼元素都被刻意的放大或者荒誕了。像極了余華的文字,特別是《兄弟》的里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眾生萬象。但也正就是余華的文字,那麼的荒誕,骨子裡現實感倒愈加被濃重的揮灑出來。他與他都提筆說了一小撮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一小撮人中看到一大批人。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大體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導演,正是這種風格的導演,讓電影可以任意被揉捏,被突破,被討論,不會像好萊塢很多A級製作一般被公式、被限制、被預見。
電影質感的體現,大抵就是導演的個人手段與想法吧。
以上,提供是一種解釋。
『叄』 記錄生活的美,用手機如何拍出電影感大片
手機作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用手機拍出電影感的大片需要在自身擁有一定美感的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攝影拍照的小技巧。不同濾鏡的選擇可以給照片帶來不同的感受,能夠更加增添照片的質感,從而創造出更加符合電影感的大片。
『肆』 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
第一種,剪輯軟體自帶的調色模板
下面的是premiere調色預設。剪輯軟體裡面都有一些預設的調色模板,簡單色調調整非常有用,如果前期拍攝到位,預設一樣很出彩。
第二種,安裝插件調色
一些第三方公司為adobe的軟體開發了很多調色的插件,比如大名鼎鼎的magic bullet系列、cineplus cinema 等等,這些插件非常智能,丟到素材上就能快速出效果,還可以對皮膚,背景等局部細節提供更多精細化調整,快速實用。
第三種,套用lut
LUT是指Look-up-Table,也就是顏色比對表。效果類似於美圖秀秀的風格化模板,放到素材上立馬見效果。很多調色師為了存儲自己的調色參數都會自製一個lut,以方便日後使用。等於調色師自製了一個風格化模板,其他調色師只要擁有這個lut,也可以擁有這款色調模板。
lut現在可以直接在剪輯軟體裡面調用,所以小成本影視製作想要快速出效果,不妨一試。當然了,調色只是後期製作的一個環節,想要片子有感覺,從一開始的攝影構圖,人物造型,演員,劇本等方面都得精雕細琢。
關於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如何讓視頻充滿電影感?這些調色技巧要知道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伍』 如何用單反相機視頻拍出電影膠片的感覺
方法:
1、是素材的採集,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神級調色師也沒辦法拿一個滿是噪點的360p視頻調出電影質感來。這里要說的是,單反拍視頻真的不是強項,但是勝在其超高的性價比,所以拍攝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a、全手動。M檔,ISO手動、白平衡手動、對焦手動,覺得無法熟悉的請平時自己多練,單反用自動拍是沒前途的。
b、N制的話快門速度1/60s,P制的話1/50s(簡單地說就是幀速率的兩倍),這是為了讓單幀產生運動模糊而保證基本的畫面流暢。ISO和光圈自由組合,一般以ISO盡量小為原則,這樣大光圈也可以保證較淺的景深,前提是對焦要對准。
c、注意修改照片風格,風格自己到網上去搜cinestyle,這個的主要原理是把相機的機內優化全關(對比度和銳度),以達到在mov格式下保留盡量多的畫面信息,方便後期調色。
d、開拍前找好角度對個白平衡(拿個白板不用我教了吧),啪啪啪,調到對應色溫取好景調好曝光量,再啪啪啪,覺得合適了就可以開始拍了,一般個人習慣是寧願暗1/3檔也不願過曝,沒raw就是拉不回來。
e、佳能黨要拍風景時可以考慮刷Magic Lantern固件然後開raw視頻,這簡直是神器啊!但是對機器對卡對工作台負擔都會加重,慎用。
2、後期處理
a、軟體。長片PR調色是主流,製作微電影可以考慮AE,處理起來會稍微多耗一點時間和機器。小型工作室也就AE+PR,有錢一點的FCPX+達芬奇,能實現的效果已經很豐富了。個人覺得軟體都只是工具,沒有必要追求最新最強的,自己用得順手機器跑得舒服才是王道。
b、插件。Magic Bullet Suite是王道,加上軟體內置的Color Correction特效和蒙版已經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調色效果了,區別只在於調色的精細程度而已。
c、個人流程一般是RGB曲線先調到比較均衡的程度,然後開始用MBL或者Colorista調,一般是暗調R<G<B,中調R<G<B,亮調R>G>B,具體情況要看影片本身的調子來定,剩下的就是審美的問題了。
d、涉及人像的話,建議先把人像摳出來當蒙版,不是很乾凈的情況下做個快速模糊,然後給人像之外的地方加Grain,最後給畫面上下加上黑條營造寬屏感。
e、AE和PR是很好的工作流,項目文件就可以互相導來導去沒必要導出視頻,盡量一次成品減少中間流程的畫質損耗。
技巧:
1、構圖完整且有故事性
拍電影猶如說故事,說故事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所以大多數這類作品都會牽涉到人,無論是人的本身、人的歷史或是人的痕跡。
2、畫面大多數包含人元素
照片里包含了人的元素,往往能夠帶出更強的說故事性,那種身同感受的投入感是拍花拍草不能比擬的。
3、刻意的「留白」處理
中國的山水畫里有所謂留白,留白的重點在於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故事反而愈復雜。太過單純的拍攝作品,就好像剝奪了其他人欣賞作品的權利,這不是分享,是灌輸。
4、畫面故意留謎團增加神秘感
除了故事性豐富,保留大環境的信息也很重要。人總愛猜猜謎,硬要把自己塞進柯南道爾的推理浪漫里。
5、畫面氛圍必須和主題吻合
作品構圖的氛圍同樣重要,始終硬照跟電影不同,電影還包含了聲音的資訊(不包括無聲的),無論是主角的對白、閑雜的收音、背景的音樂等,都提供著大量的資訊讓觀察思考、探討、反思,影響觀眾的思考方向,引領觀眾到達導演所預設的目的地。在硬照中製造所謂氛圍,靠的不外乎主角的表情、背景里的陳設、色調及光暗等,讓看者能夠代入到當時的環境,讓看者自身演釋出另一段獨特的故事。
6、相機焦距設置
除了完整的構圖以及氛圍。拍攝電影畫面型攝影作品。還需要對相機進行一些設置。可能你會發現它們一般都是偏暗、白平衡不準確、飽和度偏低等等。這些都可以按照各位 攝影師的個人愛好去設置。
7、在照片上下加兩條黑邊
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細節。當然,加兩條黑邊再變16:9的比例,不一定會讓一張照片變得很有味道,變得很有電影感。但至少。加上以後。就開始向電影膠片方向發展了。
『陸』 為什麼很多人把視頻上下加黑條當做「電影感」
因為人眼視覺感知天然適合更寬的畫幅、因為建築結構電影院拉伸橫向長度比提升高度更便宜更方便;因為早期變形寬熒幕的藝術、商業推動;因為要和電視做出更大的差異化……等等等等,寬銀幕是一系列技術原因和商業原因推動導致的電影總體的發展趨勢。現代電影中使用更寬畫幅比的不在少數,而大家使用消費級設備拍攝出的默認畫幅比為16:9,這在視覺記憶里被刻上了廣播電視幾個大字,自然不利於讓視頻看起來更高級,更好。因此使用類寬銀幕的畫幅比來獲得電影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應該是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或者比較懶。直接改變視頻的長寬比是更合適的一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更寬銀幕上出現黑邊套黑邊的情況,大部分陽間播放器自然會在全屏時在你的視頻上下端填充黑邊。
『柒』 怎麼把一張照片調出電影感
現在的人,特別是女生對照片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如果你給她們拍的照片不夠好看,腿不夠長臉不夠瘦的話,分分鍾有血光之災。好看的照片分為幾種,一種是文藝小清新類型的,一種是時尚大片類型的,還有一種就是你所說的這種帶有電影范兒的。實現起來也不難,尤其是現在app這么發達,但是對於拍攝者的拍攝技術有一定的要求。
對了,你還可以使用軟體裡面的配字功能,讓這幅畫面看起來像電影的片段,下面還有台詞,同時調一下整個畫面的粒子效果,這樣一幅具有電影感的照片就出來啦。
『捌』 美劇影劇的畫面為什麼能拍出好像電影的質感
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有好萊塢而中國沒有類似於好萊塢一樣的「聖地」了。不得不承認,相比電影和電視劇的製作水平,我們確實還舉例美國有無數段的距離。其實我並不熱衷看美劇,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相比國產電視劇,美劇確實在畫質和特效上領先了一大截。我也看過《行屍走肉》、還有近來火熱的《權利的游戲》,看過《神盾局》,我發現這些美劇在畫質和特效或者說妝容上都能夠做到極致。甚至有一種在看電影的即視感。
可是為什麼呢?美劇的畫面能夠拍出好像電影的質感?我想這和美國發達的制影技術有關。畢竟人家有好萊塢,有各種技術的投入,各個方面的專業的人才,團隊的合作。而且美劇一般都是二十來集,但是中國電視劇動輒四十多集,人家的精華全都濃縮在了那二十集里吧。
還有就是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好的美劇一般男女主角都不是一線大咖,甚至二三線都排不上,但是也是有演技有實力的。這樣子必要的電視劇薪酬支出變少了之後,多餘的錢可以投入到畫面的製作,特效的製作當中去,所以,美劇能有電影的質感。
其實美劇裡面也有爛劇,有畫面質量差的、有特效不堪入目的,但是也有高質量高畫面的美劇,所以並不能以偏概全。特效的製作畫面的製作其實是很燒錢的,但是美國人或者說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玖』 電影中畫面感很強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是電影每一幀都很美,有著特定的構圖,每一個畫面截圖下來都是一張很美的攝影作品。不像電視劇那樣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