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是怎樣的哲學道理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是很有內涵的哲學道理。王家衛認為拍電影不能只是為了拍出來的劇情和電影好看,所拍出來的電影也要有意義有內涵,沒有意義的電影就和口水歌一樣,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而一部真正好的電影,在這一部電影劇情的背後是有著很多意義的,是能給到人啟發和讓人去思考的。
一部有意義的電影是非常重要的,這就相當於給電影賦予了靈魂。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可以讓觀影的人得到教育,電影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觀看電影的人可以從電影中的情節事件感悟到一些自己的啟發,從而在電影中學到一些東西。
總結王家衛對於拍電影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王家衛能成為優秀的電影製作人的原因。
② 什麼是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電影與現代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是直接受到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和美學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它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以完全不同於傳統電影方式的新穎、奇特、怪異的電影手法,去表現非理性主義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復雜的哲理觀念做為影片創作的中心。
例如:
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1961
安東尼奧尼:《蝕》
路易斯·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1928
《比里迪亞娜》 1961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與細語》
哲理電影往往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會、人性的重大問題和面臨的深刻危機,諸如: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對信仰的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對核威脅、核恐怖的畏懼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內省的性質和神密的氣氛。在內容上用無因果關系的事件來代替情節,強調生活現象的無定性和片斷性;用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潛意識活動來代替性格,有時則乾脆變人物為某種情緒的象徵或符號。影片的結構鬆散,但構圖講究,攝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萊利對現代派詩歌的要求:「悅耳而無意義,清楚而無用處,朦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經常使用夢幻、隱喻、象徵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瑪格麗特·杜拉:《卡車》
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蝕》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③ 電影哲學的介紹
《百年中國電影研究書系》是電影理論界獻給中國電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禮,本書是書系的其中一本。本書中涉及電影理論的中外對比,這里採取了兩種視角:一方面考察中國電影理論與外國主要理論如何平行發展。另一方面討論中國與外國電影理論聯系密切的部分,考察在不同社會歷史階段,中國對於世界電影理論中不同的理論體系、觀念和流派取捨有何不同。作者簡介胡克 現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有《當代歐美名片評析》。主編《當代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美學:1999》、《新中國電影50年》。
④ 關於電影哲學分析
電影哲學:是研究電影現象的意識形態實質及電影與各種哲學思潮聯系的學科。
電影專業:影視編導專業致力於為全國各電影廠、電視台、影視劇(節目)製作、影視報刊雜志、音像出版等單位或部門,培養能從事影視劇本和影視節目的創作、編導、製作,影視藝術的教學、研究和評論,影視的策劃、管理和出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⑤ 電影的哲學探討:一部讓人看不懂的電影算不算是好電影
親、這個不好說,就好比我之前看過一個電影叫《猜火車》,講的是一個男孩吸毒、後來想戒毒想要好好活的像個人樣,因為沒有錢去戒毒所,過程中出現的幻覺和狐朋狗友周圍的誘惑等等。風格是黑色幽默。這個片子對我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觸,因為我沒有什麼像「毒品'一樣的想要得到的愛好,但是對於一些經歷過很多的人來說,也許這就是他的人生縮影。所以我覺得一部電影之所以不講那麼明白是因為導演想讓片子感染更多人。並不局域化。而是否覺得這個電影的好壞完全在於你的價值觀,只要這個電影對你來說,有那麼一點點你覺得很有感觸的地方,對你來說那就是幫你長見識的好電影,不在意別人與你的意見相左,也許只是他的思想過高或未及。有些電影一般都是要看幾遍後才會忽然間想明白這句話、這個動作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不要那麼糾結吧。讓我們大家一起愉快的看電影吧~
⑥ 電影哲學的電影哲學發展
依據哲學理論研究電影思維、電影本性和電影創作傾向的電影理論。電影哲學的初始研究見於匈牙利理論家巴拉茲·貝拉發表的第一部電影理論著作《可見的人》(1923)和《電影精神》(1930)。論著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發展「不僅是藝術的歷史,同時也是與此有關的人的歷史」的重要論斷,涉及了電影的本性、電影的時間空間特性、電影作品的哲學背景等電影的基礎問題。德國理論家魯道夫·哈爾姆斯的《電影哲學》(1926),法國理論家讓·伯諾瓦—萊維的《電影的偉大使命》(1945)、德尼·馬利昂的《電影的方面》(1945)和查利·德克凱里埃爾的《電影與思想》(1947),甚至泰奧·德·里昂·馬加利特的被視為「妄圖取得紀念碑意義」的「空洞之作」《電影的歷史與哲學》(1947),都是建立電影藝術哲學的嘗試。1948年,義大利電影理論家格拉烏柯·維亞齊呼籲,「電影哲學應該回答這一領域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電影與電視在現代生活和文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愈來愈把電影作為自己的研究分析對象,電影藝術本身出現哲理化、政治化的趨向,各種哲學思潮對電影創作產生日益明顯的影響,電影哲學論著紛紛問世。一類著述從哲學與意識形態角度論述電影,如法國學者柯莫里與納爾波尼的《電影·意識形態·批評》(1969),蘇聯學者多爾哥夫的《資產階級哲學美學意識危機與電影》(1974),蘇聯電影理論家巴斯卡闊夫主編的《銀幕與意識形態斗爭》論文集(1976),美國學者麥克比恩的《電影與革命》(1979)等。另一類著述則力圖建立電影自身的哲學,安德烈·巴贊提出「影像與被攝物同一」的哲學命題,試圖為自己的電影理論奠定哲學基礎;科安·塞昂的《影片的哲學原則》(1959)、阿梅代·艾弗萊和亨利·阿傑爾運用現象學哲學原則研究電影的論著,也屬於這一類嘗試。蘇聯哲學家和電影學家魏茨曼的《電影哲學概說》(1979),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考,認為電影哲學包含歷史—認識論和文化—社會學兩個基本范疇,包括下列研究課題:當代科學、哲學與文藝兩種意識形式互相滲透的傾向;電影藝術理論對一般藝術哲學的重大影響;哲學思潮和意識形態對電影藝術形態的決定作用;「哲理電影」和「思考電影」的產生以及藝術的理性化的合理性;電影與現實的關系;電影藝術家的哲學立場和電影理論的哲學基礎;銀幕形象與思維以及思維形式的聯系;電影在一定社會體系的一般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等。
⑦ 電影《教父》中的哲學是什麼
《教父》一共三部曲,還是兩三年前看的這個電影。說實話,如果只是看一遍的話,未必能夠體會得出什麼樣的哲理來。看電影《教父》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爽。《教父》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完全封閉隔絕的空間里,唯一信仰的就是教父,而這個教父並非我們平常所熟識的教父,二是黑幫老大。看這部電影不能夠以我們原有的善惡觀去評價電影裡面黑手黨的對與錯,我們要做的是站在黑手黨的角度,並且要學會運用黑手黨內部的視角去評價善惡與對錯。
這部電影,我看了第三遍的時候,看出的一個哲理就是永遠不要和家族對著干,唯一的惡人就是叛徒。這部電影被尊為男性的聖經,說白了,也就是一種男權主義的體現。自古以來,男性都是講義氣的群體。對於家族的忠誠更是能夠引發諸多男性的共鳴。
還有一個道理就是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黑手黨畢竟敵人眾多,每次有什麼事情,柯里昂閣下總是會作出冷靜的生意決策。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情緒化的決定不僅不會給自身帶來好處,反而會帶來壞的後果。
總之,從《教父》這部電影里,我們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對我們生活有用的東西,如果有時間的話,希望能夠自己去欣賞一下這部電影,不得不說,電影還是很有魅力的。
⑧ 電影中有哪些哲學思想
最近剛看了「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涉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基督教徒的信仰根本等問題,是一部沒有大場景的科幻題材電影,訴說緩慢但情節緊湊,邏輯縝密且富有哲學思想,提出很多假設性的問題也根據邏輯推理給予了解答。客觀且發人深省。值得一看!
⑨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是什麼
知名的中國導演有很多,但是能讓之為天才導演,能讓同行導演都稱贊有加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王家衛。王家衛的電影充斥著晦澀、隱喻和高深莫測,看似用簡單的故事線,卻訴說著極其深刻的道理,他的電影能讓人又愛又恨。
雖然說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故事和背景,但是他製造的電影構造卻都是擁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虛無的世界。王家衛擅長用獨樹一幟的電影鏡頭來刻畫出一種虛無的高深莫測感,但是如果細看,又能夠感受到電影當中想要表達的晦澀、隱喻的道理。所以王家衛的電影總是讓人又愛又恨,感覺自己看懂了,但是又好似沒有看懂,無論看多少遍王家衛的電影,心裡永遠都有一種被吸引的感覺,王家衛也用電影塑造出了他這種特立獨行的風格。
王家衛的電影是高深的、晦澀的,但也是通俗易懂的。他的電影往往用非常隱晦和虛無的框架來構造出一個獨特的世界,但是懂王家衛的人一定能夠看得出他想要表達的世界,對於王家衛來說,他的電影原則就是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