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B. 男生約女生看電影是什麼意思
可是朋友之間單純的一起玩,不一定非要是男女之間的喜歡,兩個人才能約會。普通的異性朋友之間也可以一起約著出去玩,一起吃一頓飯等等。
需知:
一般來說,男女之間也可以有純粹的友情關系。所以兩個人不是不能一起看電影的。但是由於電影院里最常見的就是成雙成對的小情侶,普通地異性朋友一起去看電影,或多或少會有些奇怪。
如果兩個人的友情超越了性別,他把你當成了他的好哥們或者你把他當成了男閨蜜,那他看電影的時候完全可以叫上你一塊,但是這不算是約會。
如果你們之間沒有熟悉到這種程度,這個時候男生叫你一塊看電影,多多少少都有想跟你曖昧,或者是想追求你的意思了。他對你可能是有喜歡的感覺和成分在裡面了,約你看電影,一方面是想要增進對你的了解,拉近彼此的關系。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試探一下你的態度,看看你究竟把他當成什麼人。如果你答應跟她一塊單獨看電影,那他可能就會以為你對他也是有感覺的。
當然了,兩個異性單獨一起看電影是否合適,具體還要看兩人看的是什麼電影,以及是什麼時間段去看的電影。如果看的是恐怖電影,或者科幻大片,而且還不是晚上一起去看的電影。
那兩個人為什麼不能是關系純粹的普通朋友呢?如果男生大晚上約你看電影,而且還是愛情題材的,這個時候就有必要懷疑他約你看電影的動機了!
C. 外國電影的靈魂是什麼追求什麼
千人看哈姆雷特就會有千種說,也別太去刻意追求這個。你自己能從裡面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你心中的第一個想法就可以了(當然最好積極一點,太悲觀了也不會),學到東西就是你最大的收獲。各地的習俗道德差距很大,多見識一下
D. 追的意思是什麼
1.趕,緊跟著:~逐。~逼。~隨。~光。~剿。~捕。~奔逐北。 2.回溯過去,補做過去的事:~溯。~悼。~加。~認。 3.竭力探求,尋求:~問。~尋。~究。~索。 [ī]:1.雕琢:~琢(雕刻)。
E.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裡出現的更真實,沒有遮遮羞羞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的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角度,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收獲新生精神的啟蒙,世道艱深,誰看到的維度越多,世界在誰的眼中便越真實。
(5)電影追求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F. 電影美學追求即是普遍意義上的什麼
愛美之心,人皆皆知
不管什麼時候,在平台網路或者現實都有愛美的心
可以讓自己心身得到的更好,更健康的向前發展
G. 電影的含義是什麼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電影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H. 為什麼我們近年來拍了不少大片從影迷的角度我看很惡心,但是專家卻評價火爆呢電影到底在追求反映什麼
個人角度,電影和文學有很多相似之處,是屬於非常容易人雲亦雲的,往往一部電影的成敗真的不光光是它的本身是否優質,其中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導演是誰,主演是誰,亦或是它背後的大股東投資方是誰。電影界的人都是靠外界評論身存的(當然也會有例外,但我指的是絕大多數),所以犯不著故意將某部電影評論得太過糟糕,畢竟專家也是要混口飯吃的。更何況也不排除一個人帶頭呼籲一部大導演的新片如何如何的好,別人便隨波逐流地跟著叫好,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庸。
至於提到的追求反應什麼,個人見解你可能吧中國的導演們想的太為高尚了。還追求反映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但導演大都需要糊口的,沒有票房的導演,不但難以說服投資方,連自己也不可能說服。在票房允許下加入自己的理念,當然等帶動主流那算是意外的收獲。我們往往在電視上看到,介紹某部電影票房多麼慘淡,專家評論卻火爆的不得了,然後末了還加一句這個導演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依然不懈努力著,無論電影買不買座。有些人聽了多少會對這個人肅然起敬,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他們是在找借口,往往你去觀察這個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多少會做出一些迎合口味的成分了,人嘛,往往會在失敗中改變,或者說他們從來就不曾改變,之前的一切只是為了挑戰社會主流罷了。而現在是遍體鱗傷之後懂得收斂了。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覺得不對,或想要唾棄也沒有關系。
I. 電影主角為什麼吸引你,主角追求什麼
生活態度的積極向上。
夏目房之介曾經評論過鳥山明的《龍珠》"主人公從小學習格鬥技藝,然後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故事中許多主人公愛的人都死去了,主人公也不久於人世,這是戰後日本動漫的傳統手法繼承了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手冢治蟲開創的以人的成長和悲劇為主題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