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幫幫忙哈,誰比較了解三國演義中的姜維,我們老師要求寫一篇他的評析文章
我的評價是:生不逢時,主昏於上(劉禪簡直就是個弱智,小時候摔壞了),諸葛亮都沒辦法,姜維能獨撐大局,還能主動出擊攻擊魏國,足見大才。
一些名人對姜維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
孔明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鍾會
鍾會與姜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鍾會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州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勝也。」(參見《三國志*姜維傳》)
卻正:
姜維身為上將,位高權重,可是住宅簡陋。除了薪俸,家無余財;除了正室,別無妻妾。從不聲色犬馬,衣服僅僅夠穿,車馬僅僅夠用————他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以身作則、使世風清廉,而是真正從內心覺得這樣已經滿足。象他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孫盛:
姜維是魏國人,卻投奔蜀國,不忠;拋棄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擊自己的祖國,不義;戰敗不自盡,無節;對內,驅策百姓上戰場,以求表現,對外,無法抵抗外侮,招致敵人攻擊,無智無勇。姜維「忠孝節義智勇」皆不備,實際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陳壽:
姜維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是窮兵黷武,沒有遠見。缺乏判斷能力,終於被殺。
何焯:
姜維執政時,蜀的根基已經不穩,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無法很快從戰爭中恢復了。
干寶:
姜維是蜀相,國家滅亡,卻不去死,反而死於鍾會之亂,不值。
王鳴盛:
姜維想復興蜀漢,功敗垂成而死,忠義之心,日月可鑒。陳壽在晉當官,對此事不敢直言。
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
轉一文:姜維,歷史對他的評價是不公正的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勛勞」之說。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oobP,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裏,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裏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苦撐危局]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干嗎?
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採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後的奮戰]
西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後。你看,你不攻,對方就來攻了!
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鍾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鍾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後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後面的十萬鍾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鍾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將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名將,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過的新手,正面應戰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戰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只要諸葛瞻據險死守,不出數月鄧艾
補給肯定出現問題。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傑大司馬桓溫,領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後前秦徵調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桓溫敗退. .....現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士兵的凝固力特別強,因為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孫子雲:深入則專,就是指這個道理。只要避開這種銳氣,等魏軍補給不繼,再在其回撤時給予致命一擊
或者等鍾會大軍撤退,姜維回撤合兵一處,鄧艾不死也難啊!
所以,在蜀漢最後一戰中應負戰敗全責的不識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首先,請注意姜唯同志在段谷死的是些什麼兵,那是蜀漢自丞相時代以來歷代流傳下來的精兵,這一戰基本死絕了。蜀漢的軍力大損,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隴西的部隊了。
其次,魏軍進攻漢中時,姜唯雖然在避禍,但是,整個蜀漢的防禦體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並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唯實權仍在。而正是姜唯,他一改以前魏延與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圖來個打開口子,誘敵深入,然後聚而殲之的戰略,結果這個構想被完全打破,魏軍憑借國力的優勢,在每一個方位都達到了優勢兵力,是姜唯不但無法殲敵,而且還差點自己回不來。整個漢中防禦體系被徹底擊垮。
第三,當時的蜀漢,已經不對漢中守軍報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銳部隊,已經在董厥的帶領下,前往劍閣防守。等鄧艾偷襲成功時,諸葛瞻的部隊已經是老弱病殘了。
最後,鄧艾深入重地,自然會就地補給,而且,他即使打不進成都,還可以在背後打姜唯,那將是一場三國時代的法蘭西會戰。沒有了補給,被包圍後的劍閣蜀軍,可沒有敦克爾克給他們撤退啊!
姜唯確實是蜀漢某期出眾的軍事家,但是面對著優勢兵力的魏軍,他還是敗了。
② 是一部現代片電影電視劇不知道 劇情是女主偷渡到了男主那裡 男主是唱歌的然後為了躲避警察追帶回了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一邊實踐一邊發展理論。它有幾大特點:一是政府能夠統籌的資源多,傾向於」家政府「,因此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市場制度仍然不夠成熟,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太平衡;三是意識形態高度統一;四是公民社會發展不夠成熟,民眾自治意識仍較為薄弱。在21世紀,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能靠統籌安排的優勢較快的實現經濟增長,基本目標是讓人民生活能普遍富裕。但是,政治制度發展與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社會矛盾不能妥善解決,尚未在經濟,政治,公民素養等方面齊頭並進地發展現代國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界定有三個基本要素:公有制;計劃經濟;民主。(但實際上社會主義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
③ 幾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女主是偷渡過來的,男主好像是警察吧,然後女主被人抓走,在其身上刺青
《義蓋雲天》(情義千秋)主演是王祖賢、周潤發和呂方
最後被凌*虐後背後刺青的圖案是蛇不是龍
中文名:《義蓋雲天》 英文名:A Hearty Response 更多外文片名: Yi gai yun tian Heavy Response 年 代 1986 類 別 喜劇/愛情 語 言 普通話/粵語 片長:85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色彩: 彩色 上映日期: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86年10月30日
導演 Director: 羅文 Norman Law 編劇 Writer: 黎文卓 Man-Cheuk Lai 演員 Actor: 周潤發 Yun-Fat Chow ....何定邦 Ho Ting-Bon (as Chow Yun Fat) 王祖賢 Joey Wong ....港生 Kwong Sun 呂方 Fong Liu ....舅父仔 Cheong Yan 鄭則仕 Kent Cheng ....肥Ken Beat Cop 黃韻詩 Wan-Si Wong ....三姨 Wan 秦沛 Paul Chun ....許Sir Lui Tak 沈威 Wai Shum ....蛇頭 Snake Man 攝影 Cinematography: 宋光華 Guanghua Song
④ 《辛巴達七海傳奇》的情節是什麼
影片取材於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達航海記」,講述辛巴達在七次航海經歷之後挑戰海上破壞女神的全新冒險。 辛巴達(布拉德·皮特 配音)和敘拉古國的王子普羅士(約瑟夫·法因斯 配音)從小就是好朋友,而且都對海上探險充滿神往。長大後各奔前程的兩人,一個實現夙願當上了自由自在的海盜,另一個則成為人民擁戴的王子,從此再也沒有聯絡。 做起了海盜的??次,辛巴達聽說寶物「和平之書」擁有巨大的法力,他決定去盜來據為己有。沒想到,等他到了藏有寶物的「雪城」,卻發現「和平之書」的主人,竟然是自己兒時的好朋友普羅士。縱是朋友之物,在貪婪的慾望之下,辛巴達依然想盜走「和平之書」。於是,普羅士和辛巴達之間展開一場惡斗,最後,普羅士終於講明了「和平之書」的重要,也說服了辛巴達放棄盜寶。萬萬想不到的是,正當普羅士和辛巴達盡釋前嫌時,「和平之書」卻被邪惡女神愛瑞絲(蜜雪兒·菲佛 配音)偷走,女妖試圖藉此毀滅世界。「和平之書」被盜之後,整個「雪城」陷入了一片混亂恐慌之中,矛頭紛紛都指向辛巴達。但普羅士相信辛巴達的清白,萬般無奈之下,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生命做抵押,讓辛巴達追回寶物「和平之書」。辛巴達只好答應普羅士,前往遠海找尋邪惡女神愛瑞絲,奪回「和平之書」,但他心裡卻盤算著一離岸就立刻登上海盜船,到陽光普照的斐濟島逍遙自在,不理會朋友的生死。但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朋友普羅士的未婚妻瑪琳娜(凱瑟琳·澤塔·瓊斯 配音),為監視辛巴達也偷偷登上了船。辛巴達在瑪琳娜和他的手下「大塊」(丹尼斯·海斯伯特 配音)等的影響下,慢慢恢復了正義海盜的勇敢魄力和無畏氣概。他率領海盜船員拉起風帆,向邪惡女神的領地進發。一路上他們遭遇了許多恐怖怪物和災難,包括一條巨蛇,一隻巨蠍和一座40英尺高的冰雪島,以及一隻可怕的大章魚。擊敗它們之後,辛巴達還要接受愛瑞絲「離間金蘋果」的考驗,它有一種把朋友變成敵人的魔力。在最後關頭,辛巴達能否經受考驗,為奪回「和平之書」救出朋友的性命?他和瑪琳娜又在患難中發生了怎樣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