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旗子弟這部電影誰有
好的快倍兒棒看見沒
㈡ 這《八旗子弟》得刪了多少啊
刪減了一部分。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李翰祥導演的電影《八旗子弟》近日有望通過有關部門審查,在內地上映和推出音像製品。潘長江演主演的電視劇《八旗子弟》在內地廣受歡迎。
而由內地影壇大哥陳道明主演的電影《八旗子弟》,卻一路坎坷,電影完成之後,未獲在內地公映,為一代宗師李翰祥的遺憾。
而今,《八旗子弟》卷土重來,雖然無數歲月成灰,但我們透過大師的鏡頭和大明星的表演,又觸摸到了昔日帝國—大清的一些蛛絲馬跡,那些前朝遺少的糜爛生活、日本侵略者的驕橫跋扈、燒殺奸擄和漢奸出賣女同胞的嘴臉,一一還原在我們的面前。
該片因風月大師李翰祥掌鏡,片中有不少暴露的鏡頭,即使有陳道明等大腕的加盟,仍未逃脫當時被禁的命運。
影片主演:
《八旗子弟》一片的主演陳道明,從、《康熙王朝》、《尚方寶劍》、《少年包青天》、《冠老西兒》、《黑洞》、《夢斷秦淮》、《圍城》、《長征》等作品角色的不斷磨練,在《八旗子弟》里,陳道明憑借細膩深刻的表演功力及對角色的高度領悟力創作出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烏世保」,奠定他在中國影視界表演的實力派地位。
㈢ 八旗子弟為什麼會墮落得這么快
1644年清朝入關的時候是靠著英勇善戰的八旗軍一路打到了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清朝,可以說八旗軍是清朝的奠基石。清軍剛剛定都北京的時候,也是一支橫掃天下的勁旅,尤其是八旗子弟,和大明鬧騰了幾十年,個個驍勇善戰,曾讓無數反清義士頭疼不已。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八旗子弟越來越墮落了,和平的時間久了,就容易滋生驕傲,也極易玩物喪失,八旗子弟就犯了這個毛病,有差事不當,僱傭臨時工,沒事的時候就遛遛狗、逗逗鷹,反正一切生活開支由國家養著,不用為生計發愁,因此墮落之後的結果就是戰鬥力嚴重下降,一上戰場就怕得要死。
在清政府剛剛被推翻之時,清朝的一些貴族、八旗子弟還是過著不錯的生活,因為宣統皇帝一宣布退位,相當於八旗子弟也是中國的公民,在這個國家享有平等的地位,而事實也是這個樣子。況且他們經過多代的積累,佔有著當時社會最高層的資源,更容易以錢生錢。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糟了,到最後不得不淪落街頭,有的甚至餓死凍死或者鋃鐺入獄。這都是為什麼呢?
原因要從清朝對八旗子弟特殊的優待算起。
八旗子弟,是清朝最強的軍事力量的組成部分,就是他們靠馬弓刀箭打下來大清江山。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清朝的統治階級意識到必須要籠絡住這一部分能征善戰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必要時能幫清朝力挽狂瀾。所以在清朝統治時期八旗子弟月月領著清政府發的「月錢」。但是隨著全國歌舞昇平,無仗可打,這些人就變得好逸惡勞起來。特別是經過二百餘年的繁殖後代,此時的八旗子弟大部分腐化沉淪、根本拿不起弓箭。相反,這些八旗子弟都非常會享樂,像賭博、抽大煙、斗雞、斗蛐蛐,那絕對是司空見慣,至於燈紅酒綠那更是不在話下。
做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年國企改革的時候,很多人被迫下崗,不得不從新就業。這部分下崗的人,剛下崗那會兒,到哪兒還是以國企員工自居,找工作要找體面的,哪怕給的錢再少;臟臭難的工作,給的錢再多也不做。當年的八旗子弟也跟這些下崗的國企員工一樣,而且更嚴重。因為這些八旗子弟從生下來就是鐵飯碗,上輩子過的就是吃喝不愁、講究排場、吃喝玩樂的生活,現在讓他們和那些以前自己的奴才平起平坐!呸!不可能!
八旗子弟荒廢的往事,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特定的產物!一個有特權的貴族階級,一旦權力盡失,他們不可能成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註定敗類、直到滅亡。
這一點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當時的太平軍,不過是一桿泥腿子的農民出身,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可就是這樣,八旗子弟也不是對手,被對方從後面攆著打,最後朝廷一看沒辦法,還得將漢人請出來,讓曾國藩上,這才抵抗住了天平天國的洶涌攻勢。
因此在晚清時期,國家的中流砥柱就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漢族賢能之輩在支撐著,而在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中,有一位傑出的將領,叫做彭玉麟,為人作戰勇敢,人送外號「活閻王」。
彭玉麟是湘軍中的猛將,湘軍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其中的戰略設計大師是胡林翼,靈魂人物是曾國藩,具體負責沖鋒陷陣的有曾國荃、彭玉麟等將領。彭玉麟這個人不僅是一員猛將,還是一位嫉惡如仇的人士,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事情,他會拍桌子罵娘,不用別人動手,自己直接就沖上去解決了。
話說李鴻章有一位侄子叫做李秋升。李秋升沾了李鴻章的光,也弄了一個小官當當。可他不學無術不說,還欺男霸女,其他人不敢惹,卻不幸遇到了彭玉麟,彭玉麟抓住他的小辮子後,當場斬殺。
事後彭玉麟還給李鴻章去了一封信,說是替他清理門戶,以免被這樣的侄子影響到李大人光輝偉岸的形象。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可彭玉麟毫不留情,還振振有詞,李鴻章也是有苦說不出,只得假意誇獎彭玉麟幹得漂亮,他不動手自己也要動手整頓家風,其實內心裡恨透了彭玉麟。
李秋升對於彭玉麟來說,還是一個小螞蚱。他最願意頂對的對象是曾國荃。曾國荃號稱曾老九,曾國藩的弟弟,也是他的左膀右臂,在對付太平軍時,曾國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個曾老九有個毛病,動不動就愛屠城。
每攻佔一座城池,心情不好就大開殺戒,這讓彭玉麟很不爽,直接找到曾國藩,說讓他約束軍紀,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了曾國荃。
曾國藩真是又氣又煩,但也拿彭玉麟沒辦法,因為這小子功勞大,有威望,而且精通水師訓練工作,當時曾國藩的水師,全靠彭玉麟一手調教而成,可以說是後世北洋水師、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始人。這位脾氣火爆的老兄,處處得罪人,卻能夠屹立官場而不倒,也是一個奇跡。
㈣ 為什麼要封潘長江版的八旗子弟
被封的是陳道明主演、李翰祥導演的電影,不是潘長江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那部連續劇我小時候還看過)。封殺的原因據說是因為那種鏡頭。
㈤ 大清國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是怎麼沒落的
八旗子弟崛起於白山黑水,由弱變強,以幾萬之眾,最後蛇吞象一般佔領了大江南北,建立了大清王朝。時人誇耀說,「滿洲兵至萬,橫行天下無可敵」。怎麼才過了兩百多年,當年的鐵騎就變成草包了呢?
這都是旗人咎由自取。當年,清朝全靠八旗鐵騎南征北戰,才奪的江山,王朝建立後還得依靠八旗軍隊控制天下。入關後,清朝規定八旗子弟專事武裝,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八旗武裝除了守衛北京城(京師八旗)外,扼守天下重鎮、要害,稱駐防八旗。駐防八旗的「戶口」、「編制」都在北京,本質上算是中央外派地方工作人員,還會調回北京或者調防他處。這套駐防制度的本意,是保持八旗子弟的武力,依賴精乾的八旗武裝鞏固統治。
為此,清朝給予八旗官兵穩定、豐厚的待遇,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專心當兵。一個有編制的八旗士兵,一個月能拿到三四兩銀子的俸祿,和縣官是同一水平。此外他們還有很好的福利,比如廣州駐防八旗兵還有紅白事賞銀、蔬菜、劈材、食鹽等等。這些待遇是終身的,只要當過兵一生都能領取錢糧。八旗兵死後,妻子幼兒的生活也由部隊負責。只要有一人當兵,就可以保證一家人生活無憂。此外,八旗子弟還有大量「當差」的機會,比如押送、工程、慶典等等,除了能拿補貼,還有不菲的「灰色收入」。海關的關丁、漕運的漕丁和鹽運的鹽丁等差使,規定只能由八旗子弟擔任。這些可都是肥得流油的好差使。可以說,八旗子弟在理論上根本不用愁生計。每個旗人家庭都能從體制中獲得一份穩定、豐厚的收入。
以上還只是一般的工作,或者說是留給底層旗人的基層崗位,就已經讓為生計奔波的漢族人羨慕了。旗人但凡有點能力,能寫幾個字,更有大把升遷的機會。比如漢人和旗人的科舉是分開的,滿族科舉的競爭大大小於漢族科舉。考不上,旗人還可以去各個衙門抄抄寫寫,稱為筆帖式,給編制給品級,有大把大把升遷的機會,成為封疆大吏的不在少數。不認字的,可以參選紫禁城、各王府和達官顯貴的侍衛,那也是有品級的,而且還不低。
清朝官制中特別有「缺」的內容,即對很多崗位有民族要求。比如六部尚書必須滿漢各一人,侍郎滿漢各兩人,這自然對人少的旗人有利。很多崗位乾脆就專供旗人,比如內務府系統。
在清朝,旗人一出生,就捧上了鐵飯碗。用他們的話說是「鐵桿子莊稼」。稍微像樣一點,就能混上知府、知縣、主事什麼的;即便一輩子當兵,退休前也能落個一官半職。
這套制度在執行的時候,很快就走了樣。什麼都不做,就有體制保障,能一輩子衣食無憂,那誰還去學習、去做事啊!八旗子弟迅速懶惰下來,悠遊無事,進而養尊處優,每月等朝廷發一份錢糧來花銷。反正大家都一樣,干好乾差,干與不幹,人人都領一份「月錢」,結果誰都不去操練,也不去關心時事了。八旗戰鬥力迅速下降。入關的時候,八旗軍隊沖鋒在先,戰績輝煌;二三十年後吳三桂造反,八旗軍隊就要拉綠營(漢族軍隊)共同行動了,八旗為主,綠營為輔;等洋人打進來的時候,八旗軍已經打不動了,不得不以綠營為主,八旗為輔;太平天國造反的時候,八旗軍徹底不行,先是綠營為主,後來又讓位於地方武裝團練。湘軍、淮軍就是在此時興起的。之後,八旗軍在軍事上就徹底邊緣化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八旗軍隊的開銷越來越大。比如各地駐防八旗最初核定編制都是幾千人,超過五千的極少。到近代,每一地的駐防八旗都超過了萬人。打仗不行,隊伍卻飛速膨脹。旗人拖家帶口,把當兵、當差變為一份職業,一個生存的保障。朝廷規定,駐防官兵不準於當地置產,死後不準於當地設立墳瑩。在現實中成了一紙空文,八旗子弟該安家的安家,該娶小妾的娶小妾。他們連操練都不當一回事了,還會在乎軍紀嗎?
不幹事,旗人們都幹嘛去了?人家忙著呢!泡茶館,養寵物,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扎風箏,漢人吃喝玩樂、休閑游戲的事情都學會了,還自創了許多娛樂形式--對中國民間文化來說,旗人立下大功。圍繞駐地,旗人聚居,形成「旗城」,自成體系,有別於其他城區。
慢慢的,不少旗人還是變窮了。一方面是家族繁衍,人口越來越多。但是這個體制能夠提供的鐵飯碗是有限的,不能吸納快速增長的旗人人口,註定有很多人補不了缺、當不了差,「閑散」下來。更主要的是旗人只會享受,不會理財。發的「月錢」和其他收入,如果好好計劃,完全可以保證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卻經不住天天吃喝玩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旗人一旦養尊處優慣了,花銷越來越大,又不事生產,自然入不敷出,開支窘迫了。不過,他們普遍不在乎。只要清朝不亡,鐵桿子莊稼就在,月錢還得發。旗人們仗著特權身份,到處賒賬,竟然變成一項時尚。明明口袋裡有錢,也要賒賬;明明揭不開鍋了,還是下館子逛戲院,似乎唯此才能彰顯身份。
滿族出身、父親在紫禁城當兵的老舍先生,寫有自傳性質的《正紅旗下》,生動地描述了清末北京城旗人的生活狀態。老舍大姐的公公和婆婆,就是一對「活寶」。
大姐的公公「除了他也愛花錢,幾乎沒有任何缺點。我首先記住了他的咳嗽,一種清亮而有腔有調的咳嗽,叫人一聽便能猜到他至小是四品官兒。他的衣服非常整潔,而且帶著樟腦的香味,有人說這是因為剛由當鋪拿出來,不知正確與否。」「無論冬夏,他總提著四個鳥籠子,裡面是兩只紅頦,兩只藍靛頦兒。他不養別的鳥,紅、藍頦兒雅俗共賞,恰合佐領的身份。只有一次,他用半年的俸祿換了一隻雪白的麻雀。」
「親家爹雖是武職,四品頂戴的佐領,卻不大愛談怎麼帶兵與打仗。我曾問過他是否會騎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陣,而後馬上又說起養鳥的技術來。這可也的確值得說,甚至值得寫一本書!看,不要說紅、藍頦兒們怎麼養,怎麼蹓,怎麼'押',在換羽毛的季節怎麼加意飼養,就是那四個鳥籠子的製造方法,也夠講半天的。不要說鳥籠子,就連籠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鳥糞的小竹鏟,都是那麼考究,誰也不敢說它們不是藝術作品!是的,他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是個武官,而把畢生的精力都花費在如何使小罐小鏟、咳嗽與發笑都含有高度的藝術性,從而隨時沉醉在小刺激與小趣味里。」
大姐婆婆「口口聲聲地說:父親是子爵,丈夫是佐領,兒子是驍騎校。這都不假;可是,她的箱子底兒上並沒有什麼沉重的東西。有她的胖臉為證,她愛吃。這並不是說,她有錢才要吃好的。不!沒錢,她會以子爵女兒、佐領太太的名義去賒。她不但自己愛賒,而且頗看不起不敢賒,不喜歡賒的親友。雖然沒有明說,她大概可是這么想:不賒東西,白作旗人!」
「對債主子們,她的眼瞪得特別圓,特別大;嗓音也特別洪亮,激昂慷慨地交代:'聽著!我是子爵的女兒,佐領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鐵桿兒莊稼!俸銀俸米到時候就放下來,欠了日子欠不了錢,你著什麼急呢!'這幾句豪邁有力的話語,不難令人想起二百多年前清兵入關時候的威風,因而往往足以把債主子打退四十里。不幸,有時候這些話並沒有發生預期的效果,她也會瞪著眼笑那麼一兩下,叫債主子嚇一人跳;她的笑,說實話,並不比哭更體面一些。」
近代外國人觀察八旗軍隊,描述他們是一群穿著五顏六色的綾羅綢緞,提著煙槍、鳥籠,哼著曲子,嘻嘻哈哈的老百姓。他們的馬僱人牽著,槍僱人扛著,做個樣子罷了。就是當差的關丁、鹽丁,也不自己幹了,早就雇了下人去頂包。不得不操練或者「幹部選拔」考核的時候,旗人也雇槍手。鐵桿子莊稼是拔不了的,多少人靠形式主義混飯吃,於是考場上大家都睜隻眼閉隻眼,你好我好大家好。羅鍋、瘸子、聾子,都擠入軍隊。加上腐敗,坐吃空餉,揮霍浪費。八旗軍隊成了養老院、福利院。
最可怕的是,旗人們坐吃山空,還理直氣壯,覺得被人養著就是理所應當的。「以大姐的公公來說吧,他為官如何,和會不會沖鋒陷陣,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親友彷彿一致認為他應當食王祿,唱快書,和養四隻靛頦兒。一些有識之士,也覺得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少數旗人,也想拋棄鐵飯碗,自立自強,或者生活難以為繼,想學門手藝,做個小買賣,養家糊口。不過,他們都偷偷摸摸的,像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兒。一旦擔著貨擔撞到熟人,他們得說:「嗨,閑著沒事,來玩玩!」「這不是買賣,就是個玩意。要不,您也來吆喝兩聲?」
供養八旗子弟成了清朝的沉重負擔。各部八旗長官,最擔心的不是軍隊戰鬥力,不是軍紀,而是如何養活那麼多張口。開支越來越大,朝廷的撥款是一定的,只能出現虧空,整個部隊、整個體制都拆東牆補西牆,不堪重負。每當發錢糧的時候,就是長官們最頭疼的時候。錢糧發得遲了,或者成分不好,就有旗人找上門來鬧,吹鼻子瞪眼,大喊「祖宗把血和汗都流盡了,我們就該拿份鐵桿子莊稼」,大叫「貪官無道,侵害良民」。官府還得好言相勸,不敢得罪。日子長了,賒賬多了,透支重了,高低貴賤的旗人都牽涉其中,一致要求「解決生活困難」。朝廷或者地方政府就得出面,接下旗人們的爛帳,拿公款補貼旗人的私債。
清政府在後期徵收很重的稅,相當一部分用來養活游手好閑的旗人了。
然而,大清王朝供養八旗子弟,維持他們高標準的生活是有條件的,就是指望他們在危難時刻保衛朝廷。晚清內憂外患,就需要八旗子弟出來「還債」,保衛朝廷了。清政府也很重視八旗軍隊的改良,引進先進武器,希望訓練出近代化的八旗武裝。退膛炮代替了舊式大炮,嶄新的步槍代替了大刀,最新出廠的馬克沁機槍代替了長矛,清政府把最好的武器撥給了八旗子弟。結果怎樣呢?照樣是形式主義,槍是領了,但被旗人鎖在櫃子里,看都沒看;等到欽差大臣來閱操的時候,不得不杵著槍,站一會兒。建制是新的,訓練是新的,辦的差事也是新的,但旗人還是僱人去出操出工。辛亥革命爆發時,很多旗人連射擊都不會,談何抵抗?
一些長官也想所有作為。在革命前夜,他們多少感覺到了危險臨近,不得不整頓軍隊,預作準備。在革命風起雲涌的廣州,駐防八旗編練了三個營新軍,將近兩千人。練了兩年,廣州將軍搞實彈射擊,下死命令,要求必須是旗人親自射擊。結果場面亂成一團,多數人僱人來裝填彈葯,只有少數人會開槍,至於能射中靶子的人,屈指可數。
不過,不知情的革命黨人和新軍官兵,對裝備先進的旗人還是很忌憚的,在戰術上很重視旗人武裝。畢竟旗人占著要害重鎮,那黑洞洞的炮口、明晃晃的鋼槍,都在那擺著呢!弄不好,要犧牲好多革命同志。結果,他們發現旗人壓根不足為慮。多數旗人在槍響後,都乖乖待在家裡,靜候新政權來收編。少數旗人跑出家門,一鬨而散。只有個別地區的旗人武裝,擔心反清排滿風潮,害怕漢人也來個「揚州十日」、「嘉興三屠」,所以拿槍頑抗。革命軍發現,對付頑抗旗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掩體藏好,聽旗人噼里啪啦地放槍。等旗人子彈打完後,他們就會豎起白旗投降。旗人射擊根本沒有準確率可言,只要不被流彈擊中,革命軍可以保證零傷亡。如果等不及聽完「槍炮交響曲」,你只消用猛烈的火力壓制一下,旗人也會投降。害得個別想抵抗的軍官,無兵無將,無法「殺敵報國」。鎮江的載穆就有心抵抗,奈何部下旗人全都要求投降,只好一個人孤單地上吊殉節去了。
京師八旗的兵額最多,裝備也好。尤其是禁衛軍,在各支八旗隊伍中算是先進的。皇室用它來貼身護衛。南北和談達成,禁衛軍兵心不穩。他們倒不是要挽救清王朝,而是擔心清朝沒了,自己當不了禁衛軍,沒了月錢和待遇。身為統領的馮國璋只好拿著《優待清室條件》,集合全體禁衛軍官兵訓話。他詳細說明皇室和八旗子弟的待遇不變,禁衛軍照常當差,不會有變動。官兵還是出現騷動,哭泣聲、叫罵聲不絕,甚至有人持槍拔刀,大聲鼓噪起來。馮國璋以性命擔保,承諾與禁衛軍進退一致。官兵們不相信,騷動愈演愈烈。最後,馮國璋登台高呼,如果大家不信任,可以推舉兩個人持槍日夜守在我身邊,如果發現有違背諾言之處可以立刻將我擊斃。禁衛軍這才慢慢安靜下來,平靜接受了王朝覆滅的事實。之後,禁衛軍被改編為陸軍第16師,馮國璋守信用,一直保證這群老爺兵的「待遇不變」。結果,由京師八旗改編而來的第16師,上陣不行,鬧餉在行,成了直系軍閥的一大負擔。
辛亥革命能夠以很小的代價,相對和平地成功結束,旗人們也有一份功勞。革命黨人如果事先降低一下排滿的宣傳調子,突出一下「五族共和」,申明保護旗人生命和財產安全,估計連那一小部分抵抗的旗人也會靜靜呆在家裡,等待新政權來收編。旗人對革命的「功勞」也會更大。
清朝的覆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八旗子弟的顢頇糊塗、懦弱無用,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
八旗子弟是被王朝體制廢掉的一群人。一個人不是憑真才實學,憑艱苦奮斗,而是憑血緣關系獲得穩定的收入,躺在一個體制上閑逸度生,坐享其成,換作你,人生也會被廢掉,虛度終生。八旗子弟荒廢的悲劇,給後世的制度設計、人事激勵等等都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㈥ 八旗子弟,八旗子弟最新,八旗子弟電影跪求
八旗很厲害嗎,2萬八旗連幾百沙俄流民都打不過,沒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