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代詩人李嶠的簡介是什麼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人,唐朝宰相。
李嶠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他在武後、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近,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但他歷仕五朝,先是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繼而又追隨韋氏一黨,其人品多受詬病。史家評價,貶抑居多。
平定嶺南僚亂:李嶠在高宗年間曾隨軍征討嶺南僚亂,並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
抑制酷吏政治:李嶠不懼酷吏淫威,上疏為含冤入獄的狄仁傑等大臣辯冤。
他在武則天晚年時,又與桓彥范先後上奏皇帝,建議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終得到皇帝的批准。
李嶠是武後、中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崔李蘇杜),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深得時人推崇。他的文章善於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舊唐書》則稱其文學為「一代之雄」。
李嶠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為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十二大類,各以一字為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這組《雜詠詩》在天寶六載(747年)已有張庭芳為之作注,後流傳至日本,在平安時代成為貴族及士族階層重要的幼學讀物。
後世論者對李嶠的詩作多持否定態度。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詠物詩的發展中認為:「李嶠稱大手筆,詠物尤其屬意之作,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亦匠筆耳。至盛唐以後,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喬象鍾在《唐代文學史》中稱李嶠的詠物詩:「乍看題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卻充滿陳腐的堆砌雕琢和連篇累牘的隸事用典,毫無生氣,使人膩而生厭。」今人多認為李嶠的詠物詩不過是小弄巧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齊梁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講求一聯中平仄相「對」外,開始注意上下聯之間相「粘」的規則,使得一聯之間的葉韻發展為全篇的諧暢。無論詠物、應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雄亮,比偶精嚴」。胡應麟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遊望》、陳子昂《晚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並列為初唐五言律詩之最佳者。
李嶠的詩作在中唐時期隨遣唐使東渡至日本,《日本國見在書目》著錄《李嶠百廿詠》一卷。今存最早鈔本為日本嵯峨天皇親筆所鈔本,凡二十一首,在日本已被定為國寶。鐮倉時代初期學者源光行《百詠和歌》,即據《李嶠百廿詠》翻作。《雜詠詩》及張注在日本影響極大。江戶時期學者林述齋《佚存叢書》本附跋說:「皇朝中時,甚喜此詩,家傳戶誦,至使童蒙受句讀者亦必熟背焉。以故諸家傳本,不一而足。」
B. 李嶠是什麼朝
李嶠,濮恭王李泰孫,李欣子,欣嗣王,武後時為酷吏所陷,貶昭州別駕,薨。嶠,神龍初得嗣王。開元中為國子祭酒,以罪貶鄧州別駕,薨。
C. 李嶠是什麼年代
李嶠,唐朝是人,今河北人。
D. 李嶠被譽為什麼
欣嗣王
李嶠,濮恭王李泰孫,李欣子,欣嗣王,武後時為酷吏所陷,貶昭州別駕,薨。嶠,神龍初得嗣王。開元中為國子祭酒,以罪貶鄧州別駕,薨。徽封新安郡王。
E. 唐朝李嶠寫的《風》,全詩是什麼意思
釋義: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簡介:
李嶠,唐代詩人。字巨山,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是隋內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二十歲舉進士。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原詩:
《風》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釋義: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
(2)、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3)、過:經過。
(4)、斜:傾斜。
(5)李嶠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
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後彷彿滿紙是 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遊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絛,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F. 李嶠的《風》的內容是什麼
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解釋
風吹落了很多的秋葉
催開了早春二月的鮮花
吹過江,捲起千層高的大浪
吹入竹林,吹歪了萬竿的竹子
G. 《風》 李嶠的原文是什麼呢/
《風》 李嶠(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H. 李嶠的《風》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風的強大:它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唐代李嶠《風》,原文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8)李嶠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賞析:
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瞭然。
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作者簡介: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
李嶠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
他在武後、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但他歷仕五朝,先是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繼而又追隨韋氏一黨,其人品多受詬病。
I. 電影張震講故事之歸宿片尾曲是什麼
其實這只是為下一個故事做鋪墊!其實李橋早就死了!最後說李橋和曉來,而我們沒看到李橋可以證明!如果說李橋已經死了!那麼李橋已經盯上了曉來。而念念再也沒出現!其實也沒有出現的必要。或者說,李橋以前被念念害死了。念念喜歡一個人獨處就說明一定有什麼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原因。我們可以推理出其實他們以前都是認識的,而念念害死了李橋而搬家了!李橋因為念念害死了他,所以先報仇,而後找那些掉到水裡不救他的人!然後一個一個解決掉!鍾宇想告訴曉來—小心李橋!(這只是自己的想法)and電影《張震講故事之合租屋》,插曲是群星演唱的《合租My God》...
J. 李嶠是什麼朝代的
李嶠是唐朝的。
李嶠(645~714年),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
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早年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後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為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為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先後歷仕五朝,趨炎附勢,史家評價以貶義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