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星制的介紹
明星制是20世紀初在好萊塢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強調演員(明星)為主,電影本身或其他要素為輔的商業手段,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觀眾。1910年,勞倫斯成為第一個偶像明星,接著迎來了明星制的興盛期,出現了一系列的明星,如神秘女星嘉寶,性感明星夢露等。明星制一方面藉助明星的個人吸引力促進了電影的流行,另一方面卻對電影明星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制約。
② 電影起源於什麼時候
美國無聲電影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涌人歐洲市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導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納特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C.卓別林於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觀眾。1919年,卓別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里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擁有一批明星。除卓別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R.「胖子」亞布克爾、T.巴拉、J.和L.巴里摩爾兄弟、L.查尼、吉許姐妹、M.馬許、T.米克斯、G.史璜遜、J.基爾伯特、G.嘉寶、B.基登、N.希拉、H.勞埃德和早逝的R.范倫鐵諾。
「好萊塢」此時己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對美國電影的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
③ 中國電影電視發展歷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19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114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④ 好萊塢明星制度的黃金時期是什麼時候它強調演員的什麼
應該是30年代,強調演員的演技,對演技有一種精雕細琢的極高標准和要求,還有那個時代使然,應該是女權主義萌動到趨於完善的一個時代。
⑤ 電影明星的制度由來
世界影壇關於明星制度的由來,最為衷懇的說法一般存有兩種。笫一種:從具體業務操作上看,公元1918年查理卓別林一干知名演員聯手成立了「影聯」電影明星公司。這也是卓別林獨立製片的開始。那個年代,卓別林是極少數年薪已高達六七十萬美元的著名演員。笫二種:從電影理論上看,公元1918年大名製片商弗蘭克伍茲在知名專業刊物《照相劇》上發表的大文:「為什麼是明星」,成為了世界電影歷史上面正式書寫電影明星歷史的首次嘗試。近百年來,由電影視聽明星制培養出來的觀眾,是一種專門圍繞著商品明星打轉的特殊消費群體。這便是買票的影謎。不過有時候影謎並不能自覺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看套在他人利益網中的價值交換。明星製做為一種制度,在美國電影界乃至西方影界早已經成為了一種業界主流。明星制的問世,除了業內努力升攀,還要應當歸於獨立製片人的推崇。事實也是如此,正是由於獨立製片人的熱衷觀眾的投拜名人心理,所以發明和開發了明星機制。明星形象包含著隱形的大眾神話,也是豐富感情和復雜性的象徵,西方電影理論家雷蒙迪爾尼亞甚至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史可以根據它的電影明星來寫。」其實說到底,明星制是商品經濟升級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世界早期的電影歷史中,美國製片人是不怎麼充許電影演員使用自己真實姓名的,注視著防止演員成名以後索取高額片酬。後來到了好萊塢早期女演員瑪麗璧克馥時代,演員才逐漸可以使用自己真實姓名了。並且成為世影界公識,瑪麗 璧克馥是世界電影業內的笫一位電影明星。是第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瑪麗 璧克馥初上銀幕不久,她的每周的工資居然高達一萬美元。其實這就是最實際的明星效應。後來,瑪麗 璧克馥又成為了美國電影學院第一任院長陶 范朋克妻子。這也就是最早,最為實際與強強聯手的「製片人明星一家人模式」。早在瑪麗 璧克馥大紅大紫之前,電影銀幕上面的片頭,是不推出演職員表格的。今天的畫頁升遞演職員表格其實就是明星制的一種大眾心理經營。許多到場的電影觀眾,甚至就是為了觀看個人心中畫面偶象而來的。
世界電影的明星制,恰恰好正與中國京戲改制幾乎同演。身為京戲明星梅蘭芳深喑「明星」其道,他在反復創本《霸王別姬》之初,就大刀闊斧砍刪了戲中有關姬刎之後的霸王打鬥武戲。因為梅蘭芳久經發現,姬刎之後,觀眾也就開始自行散場了。這便是看戲大眾的看明星戲心態。盡管與梅蘭芳合作多年的著名武星楊小樓的打戲打得也很漂亮。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上面,電影明星在我國電影事業當中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上一貫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風靡全國的電影二十二大明星們,也幾乎是中國電影業明星制的萌芽。明星制的輝煌時代產生過許多傑出的電影演員,比如,費雯麗,英格麗褒曼,馬龍白蘭度,賈萊 古柏,約翰韋恩,派克,克拉克蓋博,格麗亞 嘉遜等等,這些明星的出色表演,把人類戲劇式電影藝術推上一個高峰。
今天二十一世紀,世界電影的明星制度仍然明確存在,甚至更是一個實打實商業產品了。更有許多時候,明星制己然成為一式標準的「代碼」。比如好萊塢的名牌賺錢機器「米老鼠」「唐老鴨」之主子:迪斯尼的身家和身價,其畫面符號就己經是一尊不可估算的趕大票子。前不久,迪斯尼老闆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留明星影。成為影壇上永遠不落的第兩千多顆星星。其實這位星,便是熠熠明星的價值和碼洋。在1994年中國首屆十大明星評選活動當中,謝飛導演曾經呼籲道:「明星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沒有明星制就沒有電影業」。在好萊塢以及國際影壇,一個賣座走紅的明星地位常常是超過了電影導演和編劇的,他或者她才是影片創作的真正中心。今天,作為符號的大明星,仍然即是純粹商業機器的同時又是「逆藝術」的骨肉。
⑥ 明星制什麼時期電影產業運作的重要體制支柱之一
你現在知道電影或電視期間都會有一個運作,但是重要體制的話應該就是他們所做的宣傳力度。
⑦ 電影文學名詞解釋:明星制
明星制是20世紀初在好萊塢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強調演員(明星)為主,電影本身或其他要素為輔的商業手段,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觀眾。1910年,勞倫斯成為第一個偶像明星,接著迎來了明星制的興盛期,出現了一系列的明星,如神秘女星嘉寶,性感明星夢露等。明星制一方面藉助明星的個人吸引力促進了電影的流行,另一方面卻對電影明星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制約。
⑧ 關於明星制
覺得比較系統,規范,但同時又有點機械,千篇一律
⑨ 好萊塢的製片人之和明星制是什麼
製片人制就是電影整個項目以製片人的意志、企劃為中心,他代表著最高的權威,不受干涉。而明星制就是以某大牌明星作為整個電影項目的核心,以他的意志、企劃、安排為主體展開一系列工作,代表著最高的權威。當然,目前這兩種模式有了一定的混合,比如內地就流行起由大牌明星身兼製片人的身份,其實就是變相把明星制的權威最大化。
製片人代表的是資方,明星代表的是項目中最為仰仗的個體,兩者角力的情況時時都在發生,無論是戲里還是戲外,說白了就是一種純粹的利益之爭權利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