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面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小題1:下面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小題2:下面的詩句涉及了哪三個梁山英雄?請依次寫出他們的姓名。 ①只因義勇真男子,降伏凶頑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當先出馬。 答案 小題1:藤野先生 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小題2:①武松孫二娘②扈三娘 試題分析:第一個小題涉及到課內文章,應不難回答。第二個小題,根據詩句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綽號,如「母夜叉、一丈青」可知中哪個人物,不過要注意「扈」字的寫法。 點評:學習中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識,如作者、背景、寫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節,甚至要知道一些細節,並且及時做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㈡ 《朝花夕拾》阿長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朝花夕拾》阿長的主要事件是阿長照顧作者。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她有一個女兒,後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
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癲瘋,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
其實,這個來自東浦的長媽媽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個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鶴照的說法:章福慶的妻子阮氏──「慶太娘」才是真正的長媽媽,只是叫慣了,也把東浦的那位叫做長媽媽。不過,筆者曾特地為此函詢周建人夫婦,回答是否定的意見,周作人日記里的「章媽」也是東浦的那位長媽媽死後再雇請的。
㈢ 《朝花夕拾》中長媽媽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朝花夕拾》中長媽媽主要事件:
1、長媽媽為「我」買渴望已久的《山海經》。
2、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
3、教導「我」: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撿起來,最好是吃下去。
4、睡相不好,擺成大字。
5、讓「我」道恭喜,吃福橘。
《朝花夕拾》簡介: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㈣ 朝花夕拾中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朝花夕拾中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是為了拯救人民群眾的精神。
1902年,魯迅在日本學習。在一次課堂上,教授播放了一部紀錄片。播放的是在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抓到一個中國人,說他是俄國派來間諜,要槍斃他。刑罰的現場,站了一些中國人,他們對於這些事件已經麻木不仁。
正是因為那時中國人們的愚弱、麻木,他才深深感到。醫學的葯物只能緩解、救治病人的肉體痛苦,想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人民的精神,喚醒人民的意識。
(4)朝花夕拾已電影事件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是1927年出版,由魯迅於1926年所寫。最初發表在《莽草》上的名字叫《舊事重提》,是一部回憶魯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散文。
「棄醫從文」事件:
1902年春,魯迅由江南陸師學堂俞明震帶領,去日本留學;1904年春,魯迅從弘文學院速成班畢業,秋季,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1906年,又是春天,魯迅放棄了醫學,離開仙台,回到東京,開始了他的終生不渝的文學之旅。
㈤ 朝花夕拾中造成魯迅棄文從醫的直接原因的兩件事
魯迅棄醫從文的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
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魯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
「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撼,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5)朝花夕拾已電影事件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
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
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㈥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十篇文章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阿長與《三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常、父親的病、鎖記、狗·貓·鼠 、藤野先生、范愛農、
1、《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2、《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3、《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4、《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5、《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6、《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7、《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8、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表現廠作者由童年的玩樂列入學讀書的成長過程。第一部分寫在「我的樂園」百草園中的游戲,那裡快樂、有趣,滿溢著生機與活力。第二部分寫長大了,不得不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讀書,,作者抓住幾個記憶猶新的側面,寫書塾的景物、飽學又和藹的教師和孩子們尋找到的讀書之外的樂趣,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第二段景物描寫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個文章內容豐富,放得開,收得攏,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9、,變換了三個地點:
①「我」在東京;藤野先生
②「我」在仙台;
③ 北京
寫了六個典型事例:
1.藤野先生的第一節課——表現先生中規中矩,學究氣,略有些古板;
2.上講堂忘記帶領結——對外表不拘小節;
3.添改「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對學生關心,認真負責;
4.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循循善誘;
5.先生關心「我」的解剖實習——表現他對不同文化的尊重,關心學生思想意識的進步;
6.先生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表現他嚴謹求實精神,對骨學的濃厚興趣 。
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學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本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記敘,有如下特點。
10、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書《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和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滄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三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朴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朴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㈦ 朝花夕拾中《范愛農》中的三個主要事件是什麼
一、同鄉會爭執,初識范愛農,表現他的冷靜。
二、酒樓敘舊,表現范愛農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悶。
三、報館案風波,革命令人失望,范愛農陷入更凄苦的境地。
《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
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創作背景:范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 1912年,范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7)朝花夕拾已電影事件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文章的藝術特色
1、通篇運用白描手法,用朴實的語言對人物進行具體刻畫。如寫愛農外貌:「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
他仍「瞪著他多白的眼」,雖是身處逆境,窮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視目光,總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2、運用簡練朴實的對話,突出人物性格,是此文表達上的又一特點。如「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表明他憤慨之餘又不知所措的書生意氣。「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這可察見他對朋友的真誠與直率。
「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就表現了他對革命具有滿腔熱情。「這里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可見出他對革命前途的擔心,希望魯迅趕快脫離險境的心情。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表明他在逆境中卻對朋友充滿信賴,對生活尚有熱切期望,用語朴實而人物個性盡現其中。
3、文中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增強了鮮明的表達效果。如以「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同范愛農「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相對比,構成一反一正的對比映襯效果。
用辦報少年的偏激行為和范愛農「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相對比,以顯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㈧ 朝花夕拾事件
1.在《藤野先
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
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
,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
的教誨及對學生的
,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2.魯迅在《
》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因為社會的影響,「長媽媽」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我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
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長媽媽」知道「我」喜歡《
》,不辭辛勞地幫「我」買來了《
》。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
》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長
,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長媽媽安息。
3.《
》,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
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
,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我,(迅哥兒)
,
藤野先生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3046705.html
㈨ 簡述<朝花夕拾>的寫作成因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差,還是割愛為好。」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朝花夕拾》目錄:
小引
狗·貓·鼠
阿長和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後記
㈩ 朝花夕拾重要事件
朝花夕拾重要事件?
1、《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2、《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3、《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4、《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5、《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6、《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7、《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