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八是什麼意思是罵人的意思嗎特別是女同志不喜歡聽到
三八,最為貼切的意思就是英文單詞gossip,意味著愛講閑話的人,意味著題材總是局限在私領域的范圍內。
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說過:「一個人的真正面目,首先是他隱藏起來的那部分。」而大多數女人,總是對別人非公共的那一部分生活好奇和感興趣。
這不能怪女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女性一直被傳統社會結構所囿,被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而甘心困在家庭中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所接觸的無非瑣事,不談春裝皮靴不談柴米油鹽不談張三李四的愛情又該談什麼呢?女性的角色被社會觀念允許盡情八卦,甚至不妨以八卦作為友誼的開始。而男人?還是侃一侃金融與財政、戰爭與和平吧。
所以,在2005年「三八節」來臨前夕,我們不妨「三八」一把,談談有關「三八」的話題。
Tips
你是不折不扣的「三八」嗎 ?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里,你看見前面有位女士的背部拉鏈開了正在春光外泄,你會:
A、大喊一聲:「那位大姐你拉鏈開了」
B、撥開層層人群走到女士身邊低聲告訴她
C、雖然心裡很想告訴她,可前面人太多難走過去所以作罷,就當沒看見
D、告訴身邊的朋友:「快看前面有熱鬧哦」
結果顯示:
選擇A的人:你很熱心,朋友們有事情你會第一個趕到,但你卻從不懂得保守密秘,因而朋友們有心事從不向你訴說,告訴了你就等於告訴了所有人。你是一個熱心的三八,總是好心做壞事。
選擇B的人:你是一個深受朋友信賴的人,大家有心事都喜歡告訴你,你一定會為朋友分憂的,你會將自己的密秘保守得很嚴,但有時會「不小心」說出別人的密秘。你是個隱性三八。
選擇C的人:你是個善於保守密秘的人,不喜歡傳播消息,朋友們找到你說心事時,你會盡力為朋友分憂而且不會對任何人說。
選擇D的人: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心三八。
「三八」者自述
之一
「我有八婆的潛質。
一直以來我都比較三八。不僅僅是因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更是因為對於講述事情,我有強烈的表現欲。
我八故我在。」
之二
「自從我和我們公司的阿亮談起戀愛後,本季度辦公室就不缺話題了。我是個幸福得冒泡的女孩,纏住上至老總下至看門阿伯和快遞員的每個人追問:你是什麼時候知道我們戀愛的呀?!
其實我和阿亮根據公司同仁的八卦程度,曾設計了一個有效的消息傳播路徑,女同事A是信息鏈上的最後一環:她知道了,就意味著地球人都知道了。」
「三八」的前生今世
文/孫雪婷
三八正傳——麵包與玫瑰
本來「三八」大可以趾高氣昂地和「十一」「五四」稱兄道妹,因為「三八婦女節」可也是「出身名門」啊:1903年的3月8日,1500名美國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當時提出的口號是「麵包與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是代表比較好的生活質量。1910年8月,德國著名女性社會活動家克拉克·蔡特金建議,為紀念美國女工的罷工和遊行,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爭取解放,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這項建議被當時正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社會學家會議接納。中國婦女第一次紀念「三八」節的活動是1924年在廣州舉行的。新中國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由此和「三八」粘上邊。例如「三八紅旗手」之類的,都應該是光榮偉大的呀。
三八歪傳——討厭的生番
可是從哪天起,「三八」從一個「大家閨秀」「先進女性」淪落成了個「市井潑婦」,穿著睡衣和小販為了兩毛錢的蔥大打出手般地讓人不恥談起了。有人覺得大概是我們港台片看多了吧,還真是猜對了一半呢,因為就是粵語惹的「禍」哦。公元1835年,兩廣總督所提的《防夷章程》里有一條:「外人僅在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進入廣州城,否則平日僅能住在城外的『洋館』」。所以每到洋人得以進城的日子,廣州居民會相約一起去看「三八」,「三八」=生番=外國人的代稱。後來在中英南京條約之後,上海開港,使得廣州的生意逐漸地衰落,經濟走下坡,許多人改到上海做生意。廣州居民認為是這些洋商造成的,也算英國人造成的,所以相當排外,由此「三八」從此變成一個貶義的字眼。
三八別傳——摩登版真經
三八經,仔細聽。東方白,鬧鍾鳴。早早起,早出行。妝要淡,飯要精。
進公司,粲然笑,問聲早,不遲到。上司來,有禮貌,客戶來,端飲料,
推銷來,要報告,債主來,不知道。接電話,說你好,聲音甜,如啼鳥。
有任務,不要跑,干多少,算多少。今日事,今日了,干不完,明日了。
上上網,聊一聊,時尚書,瞧一瞧。朱德庸,一整套,換著看,哈哈笑。
謝霆鋒,正年少,下載點,寫真照。王家衛,真是妙,訂兩張,電影票。
男同事,鬧一鬧,打打情,罵罵俏。正喧嘩,上司叫,理紅裝,劍收鞘。
見上司,禮彬彬,性騷擾,要小心。上司話,要傾聽,頭輕點,笑會心。
上司誇,要謙遜,表現得,很單純。上司罵,要容忍,莫記恨,莫生嗔。
與客戶,把酒飲,勤倒酒,要殷勤。不能喝,不要飲,茶代酒,敬三循。
重物質,講實際,沒有錢,就沒戲。開寶馬,坐賓士,誰不想,成現實。
談戀愛,羅曼諦,論婚嫁,要現實。嫁老外,最適宜,土大款,也可以。
置別墅,買樓寓,早享受,早休息。青春短,任務急,從今起,莫遲疑。
看世界,變化快,傻小子,不明白。機會少,要趕快,誰觀望,誰失敗。
比薩餅,美國派,趁熱吃,莫等待。心要硬,手要快,碟中諜,蓋中蓋。
她世紀,飄一代,競爭急,像比賽。女英雄,齊掛帥,看她們,多豪邁。
「八」並快樂著
文/何菲
小時候每聽港台電影里吳君如被人呼罵「你三八啊」,總是隨眾人傻呵呵笑出來,縱然心下不知怎麼有點難過,然而終於像對一塊揉皺的布,以為順手抹平一下也就過去了。許多年以後才發現,它根本沒平,還在那裡皺著呢。
做「三八」有什麼不好呢?庸俗、市儈、瑣屑、喧嘩?有心從低處觀賞一下各人鼻孔……情形都差不多罷?所謂紳士淑媛,不過是有條件或抵死創造條件不讓你看。隨意使人瞻仰鼻孔不是高尚的,但起碼,「三八」讓你看的是個黏膜健壯、鼻毛油亮、濕度適宜、呼吸均勻的鼻孔——你的呢?
好在世人在進步,張曼玉版金鑲玉終於晉升為萬般風情之一道,還有周星星版《濟公》里動輒拊掌罵天的風塵俠女張曼玉。但吳君如還是在出洋相,在一群以燕窩鮑翅為家常菜的名流前窩下身子熟練地踩可樂罐,諄諄告誡節儉大計如此這般。「三八」程度相當,為什麼待遇如此懸殊?答案濫俗:張曼玉比較美麗。
2. "三八"的含義是什麼
香港片中罵女人為「死三八」、「臭三八」之類,在這里「三八」只是「女人」的代名詞,本身應該是中性詞,所以罵人通常要加「死」、「臭」之類貶義詞。至於大多都是罵大陸女,想來是因為大陸女在香港顯得土氣一些的緣故吧。
3. 看香港電影經常聽到「三八」 、「馬子」 我知道是罵女的 但誰知道來源
「三八」由來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始是在港片兒裡面出現,有蔑視女性的嫌疑,後來慢慢的傳廣東話叫八婆,台灣不知何時起管凶女人叫三八。也許與「三八」婦女節有關。漸漸「八」作為凶女人的代名詞流行開來。與那些罵女人的詞相比,「八」沒有那麼難聽。「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厲害,蠻橫,無理。
==========================
『馬子』這個詞,我猜測最早應該出自香港。這個詞包含濃郁的男性感情色彩,很大程度地透露出了男子們潛意識里的念頭。據猜測,最初可能出自一個港產古惑仔的嘴巴,古惑仔,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較少,但是他們血氣方剛,感覺超前,反應靈敏,對一些他們想交流的東西,往往會脫口而出,經他們的嘴,創造和流傳了不少的新新詞彙,『馬子』,還有『凱子』『條子』、、、
『馬子』在大多數情景下,是用做『女朋友』,我的馬子即是我的女朋友,去泡馬子,就是去泡妞,去泡女朋友。
但,我可不喜歡叫自己的女朋友為『馬子』,寧可稱之為『愛人』,因為那『馬子』聽起來比較粗野,雖然偶然也帶些豪爽,但終究有些不禮貌的感覺。為什麼呢?
因為馬是用來騎的!早期的溺器稱作『馬桶』,也有直接稱『馬子』的,蓋以『騎』、『坐』喻之也。這是一種曖昧的性姿勢,也正好從潛意識里反映了男人對女人的征服感,滿足感。即『女朋友是用來騎的』,無論是『女上男下』還是『女前男後』,大佔便宜的都是男性,大飽眼福的都是男性,愉快性福,卡爽卡爽的都是男性。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女上賞波大,男後賞臀大也。
因為『馬』字,除了可騎之外,還有『大』的含義。馬在古代算是與六畜相比體形較大的動物,因此它早就包含『大』的意義;再比如馬蜂,指的就是一種體形較大,蟄人也相對厲害些的蜂種;又比如馬路,指的是很寬、很大的道路;還比如馬力,指的是大力氣;馬船(大型官船);而且現代的一個詞彙--馬桶,也有類似的典故。在馬桶還沒有發明之前,我國人們用的是夜壺,這夜壺一般不大,少則一宿,多則二宿,就需要提出去清理了,好象是清朝的時候才從俄國學來的吧,馬桶舶來到中國的時候,人們一用,嘿嘿這個東東好,只要有水沖就行了,再也不用天天清理穢物了,別看這東東體積只比夜壺大一點點,但是有多少大糞,它就裝多少,實在是有夠絕,有夠大呀。
得,『馬』字總歸是『大』的含義,馬子,指的也就是臀大波大的女孩子,當然值得一泡,無論泡茶還是泡蘑菇,都不如泡馬子來的爽,所以大家也可以想見,馬子這個詞彙現在這么流行的原因。
說了半天,我也搞不清楚『馬子』這種說法到底蘊褒蘊貶,總之不好界定,應該同講話當事人的語氣和情景有關。我想年輕的香港人,多半會以泡有一個馬子而自豪的,就象亮相於賽馬場的群馬,年輕人會把自己的女朋友牽出去蹓蹓,賺得些旁人艷慕的眼光。又象王晶的《制服誘惑》,馬子是madam的擦邊球,小姐(miss)和女士(mistress)先後淡出寵愛的舞台,只留下madam獨領風騷。
凱子和馬子是成對詞,泡馬子的對應則是『釣凱子』。「凱」字也有『大』的含義,表示男子的偉岸,比如凱旋門、凱鼓。」凱「字又有『闊』的含義,決不狹窄吝嗇,以前軍隊的凱歌離不開鼓樂,而鼓,是大腹而闊的典範。古語曰「釣得東海金龜婿」,這個凱子,就是女人眼中的金龜婿,金者有錢也,龜者蛋大也。既闊又俊,是謂凱子。
4. 香港人說的"三八"是什麼意思
你好!香港片中罵女人為「死三八」、「臭三八」之類,在這里「三八」只是「女人」的代名詞,本身應該是中性詞,所以罵人通常要加「死」、「臭」之類貶義詞。
5. 為什麼有些人要罵別人是「三八」
考證港劇中耳熟能詳的「三八」的來歷,一位有影視背景的,地道的香港人是這樣介紹的:我們不說「三八」,只說「八婆」的,是指那些八八卦卦,說三道四的女人。但是電視劇電影的國語配音和字幕為了照顧內地觀眾,怕他們不理解,就變成「三八」了。婦女節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受到了「三八」的拖累。
6. 罵人「三八」是什麼意思
「三八」這詞兒,一般人覺得是從港台劇中學來的。大概意思是專門用來罵女性的,意思是「這個女人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不夠莊重」。
據元代元懷《拊掌錄》記載,北宋有個妓女美貌又乖張,人稱「生張八」。她的老相好寇準冒昧為她乞詩於排行老三的隱士魏野。這魏野可是傲得連皇帝老兒都請不動的主,就作詩戲弄道:「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三八」就此問世!可見,它原本是用來罵寇準的,跟女人沒啥關系。後來,「三八」傳到港台就變成罵女人的專罵,應該是「移民」過程中出現的語言變異。
與「三八」同出於這個典故的,還有另一個成語——「半生半熟」。在中國台灣地區,「半生頭」是用來罵男人的,意思跟「三八」大同小異。
(6)香港電影里的三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還有另一個更接地氣的關於「三八」的解釋:
清末鴉片戰爭後,開放五口通商,大批洋人進入中國。清廷按照規定,要求洋人每月農歷初八、十八、廿八這三天,才能進到居民區域采購生活用品。
這三天,洋人婦女就如禽鳥出籠,興奮異常,打扮濃艷,引得中國男人垂涎三尺,也引來許多本土婦女的鄙視:這些「三八」又來了!
就這樣,「三八」這個詞逐漸轉為意味深長的貶義詞,通常指女性風騷、言語潑辣、舉止輕浮、瘋瘋癲癲的意思。其實,「三八」是指三個帶「八」的日子,在中國古代多個典籍中都有提到,如樓鑰的《北行日錄》:「相國寺如故,每月亦以三八日開寺。」
與「三八」相近的,還有「八婆」,說的是愛管閑事、愛說閑話的女人,在香港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八婆」這樣的角色。
在古代,「八婆」其實是底層婦女從事的八種職業的統稱,包括媒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擔擔婆、食奶婆以及巫婆。因為這些女人經常走街串巷,見多識廣,消息靈通,加上嘴巴不嚴,那些家長里短的隱私消息經常經由她們在坊間傳開。
對於那些嚼舌根的行徑,誰都討厭。所以,「八婆」也逐漸淪為一個罵人的詞。「八婆」在人們心中的負面形象跟「三八」一樣,可以說是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7. 三八是什麼意思啊是褒義還是貶義如題 謝謝了
三八,似乎這個詞更多的出現在電視電影里,而且這個詞似乎是對女人一種相當粗俗的罵名。我從影視作品中演員的表情及動作來推斷,似乎是在形容這個女人是多麼的令人生厭,多麼的讓人鄙視。直至現在十點五十八分,我已經收到了不下五位男士從簡訊,QQ或是MSN上發來的祝賀。感覺高興,但似乎又有些讓人笑不起來,記得中學時,同班的男同學喜歡惡作劇,每逢三八這天,他就會用很紳士或是很正式的語氣對每一位女同學說:婦女節快樂呀,同學們。女同學們聽到這個在那時堪稱惡心的祝福都會臉一紅並罵他,什麼呀,我們還沒到年齡呢。呵呵,十多歲的小姑娘被人稱為婦女肯定心理上是相當難接受的。現在呢,我都快到奔三的年齡啦,以前感覺專屬媽媽們的節日也開始和自己掛上了鉤,而且結婚已十個月啦,似乎理所應當的成為婦女的一員。曾經共事的女同事們也似乎不再覺得難為情,三八節公司基本都會放女同事們半天假,碰上好點的公司還能發點錢啊物啊什麼的。Lady們對這些個禮遇也慢慢覺得很受用啦。半點沒有感覺自己沾上了「婦女」二字就變成媽媽桑且弱勢群體的意義。呵呵,也許是社會寬容啦,也許是半邊天們越發感受到自己在大圈子和小圈子裡的作用啦。只是,高興的同時,我還是會想,為什麼不能換個時間呢?比如說三九,哦,那也不行,變成胃葯啦,那就三七,呵,也不行,成漢奸頭啦,看來當時定這個日子是對的。那不行就換個稱呼,叫女人節呀,「女人」,聽聽,這叫出來多帶勁呀,與「男人」完全是對等的,不再是飽受奴役的婦女同胞。呵呵,不知道人大會議會不會有委員對此提出提案,推倒壓在女同胞們頭上的「三八婦女」頭銜吧。此是後話,以博一樂。
8. 罵人話「三八」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由來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始是在港片兒裡面出現,有蔑視女性的嫌疑,後來慢慢的傳廣東話叫八婆,台灣不知何時起管凶女人叫三八。也許與「三八」婦女節有關。漸漸「八」作為凶女人的代名詞流行開來。與那些罵女人的詞相比,「八」沒有那麼難聽。「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厲害,蠻橫,無理。
9. 香港的「十三點」和「三八」怎麼來的各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這個俗語,詞義等同於痴頭怪腦,愚昧無知。 是滬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氣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時也用來作為取笑、嗅怪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上海人常以「十三點」隱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像趙薇扮演的「還珠格格」恐怕是最標準的「十三點」了。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它的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痴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蔣門神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璉二爺的嗲溜溜一記耳光。所以,「十三點」多半出自女人之口,罵的時候往往女人臉上笑眯眯,眼裡泛著「儂哪能個能介個啦」的挑逗光芒,被罵的男人也常常骨頭更輕。比如有一位四十好幾的彪形大漢,在大庭廣眾與老婆卿卿我我,並喜老婆喚自己為「囡囡」,這樣的男人誰見了都忍不住在心裡送他「十三點」,但是他老婆當面拋一句「十三點」就好像當眾給他發一張獎狀一樣,頓時立刻他臉上有光。
關於「十三點」的來由
第一種說法:
「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
第二種說法: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鍾,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鍾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當然系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
第三種說法:
上海灘上對「十三點」另有一種「戲說」性的解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向梁反復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幾次三番向梁表露求愛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於衷。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儂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儂有意思,儂還格能戇搭搭!」
其它:
據1922年般《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痴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隱指痴顯然這一解釋比較符合。由於「十三點」來自「痴」的十三筆,以後又派生出許多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詞,如「B拆開」、「電話聽筒」(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
由來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始是在港片兒裡面出現,有蔑視女性的嫌疑,後來慢慢的傳廣東話叫八婆,台灣不知何時起管凶女人叫三八。也許與「三八」婦女節有關。漸漸「八」作為凶女人的代名詞流行開來。與那些罵女人的詞相比,「八」沒有那麼難聽。「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厲害,蠻橫,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