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個電視劇女主角叫陳寶珠的近代片叫什麼
香港的
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英文:Old Time Buddy),是香港TVB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拍攝的一套以懷舊為主調的電視劇。由鍾澍佳監制,羅嘉良、吳鎮宇、宣萱、張可頤出演。
該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演繹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娛樂圈。電視台為劇集推出原聲大碟,反應不俗。
李奇(羅嘉良飾)與謝源(吳鎮宇飾)是共赴患難、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二人偶然闖進五光十色的電影圈,但際遇卻大相徑庭。源瞬間成為男主角,跟當時得寵的兩大玉女邵芳芳(宣萱飾)及程寶珠(張可頤飾)結下不少片緣,而奇則仍是半紅不黑
『貳』 一部女主角叫陳寶珠的古裝劇,那部電視劇叫什麼來著
我只記得一個叫張寶珠的,《明珠游龍》
『叄』 《海派甜心》 里 ,陳寶珠到底做過什麼事 、
其實沒有 達浪會變陳那樣 是一個誤會 本來那天是要帶陳寶珠去見自己家長的 結果陳寶珠出了車禍 進了醫院 沒宥去 達浪去她家找她時 本來就反對他們兩的陳媽媽 騙達浪說 陳寶珠 不會和你這種窮人交往結果達浪傷心欲絕的回了上海 就變成 有錢人的身份 想要報復陳寶珠 的負心
『肆』 羅志祥以前演的一部電視劇 女主演的名字叫陳寶珠 這部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叫海派甜心,記得當時這部電視劇虐哭我好幾次~
『伍』 簡單介紹蕭芳芳、陳寶珠、呂奇和謝賢。他們是什麼關系
呂奇與陳寶珠是六七十年代影壇金童玉女檔,他們倆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玉女添丁》。當年唯一能與陳寶珠抗衡的女星是玉女蕭芳芳,蕭芳芳和謝賢合作過《含淚的玫瑰》謝賢和程寶珠合作過黑玫瑰
蕭芳芳和程寶珠是當時最紅的女星,他們影迷分門派別,愛戴陳寶珠的必定與擁戴蕭芳芳的老死不相往來,成為當時香港影壇一大奇景
TVB《難兄難弟》是影射這四個電影明星,但故事基本上是虛構的,其中的電影作品倒確實是他們的作品
『陸』 電視劇主角名字叫陳寶珠的電視劇(不是古裝)
楊丞琳演的《海派甜心》
『柒』 求個電影裡面有陳百祥 吳鎮宇 什麼蕭芳芳陳寶珠什麼紀念粵語片 有個導演穿越了
王晶的作品,1997年的<精裝難兄難弟>.是從電視版的<難兄難弟>化出來的.
導演王晶衛(影射王家衛,黃子華飾演)看不起另一位導演王星(影射王晶,阮兆祥飾演),也看不起六十年代粵語老電影,被時間老人(楚原飾演)帶到了三十年前,要他拍一部賣座的電影才能返回1997年,他遇到了還未成名的牛達華((影射曹達華,陳百祥飾演),謝源(影射謝賢,吳鎮宇飾演),李奇(影射呂奇,羅嘉良飾演),以及當時的女星邵芳芳(影射蕭芳芳,舒淇飾演)和程寶珠(影射陳寶珠,張可頤飾演),還有喜歡看電影的小胖子王星(影射王晶,阮兆祥飾演).
『捌』 求一部電影名字
《玫瑰玫瑰我愛你》
導 演:彭綺華
編 劇:劉鎮偉
主 演:鍾鎮濤 梁家輝 葉玉卿 陳加玲 谷峰 林保怡 劉嘉玲 任達華
上 映:1993年
地 區:中國香港
語 言:國語
類 型:喜劇片 愛情片
大盜麥基(任達華)為盜取乎拉之星而被神探呂奇(梁家輝)及梁醒波(鍾鎮濤)拘捕入獄,但這價值連城的寶石則下落不明。麥基亦順勢嫁禍黑玫瑰(葉玉卿),弄致滿城風雨。
某夜,麥基逃獄,呂奇與醒波奉命將他緝拿歸案。二人遂各出奇謀,斗快接近麥基之舊情人陳寶珠(劉嘉玲)追尋線索,笑話連篇。與此同時,黑玫瑰為了洗脫罪名,纏上呂奇,弄得他啼笑皆非。時麥基欲向寶珠探取收藏乎拉之星的鎖匙,但礙於呂奇與醒波二人日夜監視,只好伺機出動。原來寶珠乃白玫瑰之化身,一直暗中調查寶石下落,誰知自己所帶之鏈嘴實為收藏寶石之鎖匙,令麥基順利找到鎖匙。然而,盜亦有盜,露露實則白玫瑰之手下,麥基被逼交出鎖匙,黑玫瑰得悉遂往爭奪。此時,呂奇與醒波發現心上人卻有另一身份,正是不知如何是好之際,麥基乘機發難,並攜炸彈要脅取回鎖匙。 全片最搶鏡的角色為梁家輝飾演的神探呂奇,從他身上爆發出不少笑彈。
『玖』 楊千華和陳冠希演過一個電影叫什麼
《玉女添丁》
『拾』 百度百科陳寶珠拍了那麼多的電影,在陳寶珠的生涯裡面為什麼沒有對她的評價
廣州日報看到的。
陳寶珠:千秋姑娘
來源: 廣州日報
文/程靈素
龍應台是這樣說的:每個大都會,都有標志自己最濃郁特色的老牌電影女星,她們年華老去,但仍然風采依舊,就算早就遠離攝像機,卻依舊承載了那個城市歷史上最鮮明的時代氣息。如巴黎聖母院或圓山飯店一般,是LOGO, 是Symbol, 亦是烙印。
之於巴黎,那個人是碧姬·芭鐸;之於紐約,那個人是芭芭拉·史翠珊;之於台灣,是林青霞;之於香港,則毫無懸念,歸屬於陳寶珠名下——至今全港上下,都齊呼她為「寶珠姐」,這一聲稱呼,是親昵,是尊敬,亦是回憶——只因她生命中的每一個點滴,都與香港這座城市,牢牢地鎖在了一起。
草根公主
愁意從不上眉梢
羅家英:都是習粵劇出身,寶珠的命,好過我太多。
陳寶珠出生於1947年,那時候香江剛自戰火中復原過來,中西合璧式的唐樓在那時開始大肆修建,那種築在斜坡上的建築,她足足住了二十年;而殖民氣息濃厚的冰室,亦正是她少年時代,最為時尚的平民休閑。
她是在普通的香港人家裡長成,卻也得到了最好的培育——羅家英與陳寶珠,同是拜在名伶粉菊花下的師兄妹,早年接受訪問時,曾經不無羨慕地說:都是習粵劇出身,寶珠的命,好過我太多。
這是真的,那時粵人給幼兒起名,都愛取個做事圓滑的意頭,故此男子名字,多用「球」或「波」兩字,而女兒的名,更愛一個「珠」字。粵劇名伶陳非儂和宮粉紅,當年從廣州戲班的舊日姐妹處,把這個螟蛉義女接來,最先定下的,就是「寶珠」這個名字。等她長成有意學藝,又特地央了當時最紅的秦腔武旦粉菊花收她為徒,為的是讓她精通南北兩地戲派的功架,個中苦心,僅僅「視如己出」四字,決不能寫盡。
她正式登台的時候是1964年,彼時的娛樂業,一半兒天地,屬於帶著濃厚的上海氣息的新興電影業,另一半世界,則牢牢地把握在粵劇名伶的手心。當粵劇正旦出身的陳寶珠,因緣際會又做了電影明星,整個香江的文化視線,就隨著她的一舉一動轉移。
那個時代,很少有人能超過陳寶珠的風光:在電影界,她是七公主之一,與蕭芳芳一起,統領整個上世紀60年代的邵氏江山;在粵劇界,她又是任劍輝唯一按照粵劇界古儀收下的入室弟子,連任孖寶劇團、紅佳劇團、雛鳳鳴劇團三個粵劇名社的台柱;出唱片,她又是第一代的雙白金俱樂部成員,有黑膠碟皇後的美譽——無怪乎劉德華後來會說,寶珠姐,是我們多棲明星的開山鼻祖。
而這樣的盛況,半是來自於陳寶珠自身的絕佳材質與勤勉不輟,而另一半,按行內的說法,則只能叫做,老天爺賞了喝魚翅的命。她是香港新生代的最佳代表,亦是長於草根,能撐半邊天、靠雙手自立,高唱「工廠妹萬歲」的叻女。早早就以打拚的姿態,博取了香港人的歡心。
那種天然而成的親民態度,是代表中產階層的蕭芳芳和馮寶寶們無法模仿的,而當草根一代的兒女們漸次成長,成為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時,父輩們對陳寶珠所持的親昵感,已慢慢隨著香港老去的文化記憶一起,轉移到了他們身上。是以,陳寶珠才能四十年如一日,以「影迷公主」的名號,在香港娛樂業中佔有一角江山。
愁意從不上眉梢
她幾乎具備了一個悲情女星的全部條件:棄女、失學、寄人籬下,年少學藝、不至十歲便登台駐唱,成名之後,又緋聞纏身……
她當然是異數——凡是可以做得歷史佐證的女子,大抵都有一段並不幸運的過往。若以老舊的筆法回憶,她少時的際遇,幾乎可以寫成一部粵語版的《苦海孤雛》:棄女、失學、寄人籬下,年少學藝、不至十歲便登台駐唱,還未懂事,就習慣於三天拍一出新戲;成名之後,又緋聞纏身,情路坎坷。
她幾乎已經具備了一個悲情女星的全部條件,但翻遍報章可以找到的任一張圖片,她都是嘴角含笑,眸子里光風霽月,渾不帶一絲陰暗。
這便是天生豁達的好處了,所有值得同情的一切,在陳寶珠眼中,都統統成為喜樂化的另一個版本:自小不識親生父母?不要緊,養父養母同樣當自己做掌上明珠;做童星艱難辛勞?沒關系,自此片場玩到彼片場,見識整套電影製作過程,不知多開心;拍戲晨昏顛倒,365 日只有 12 日假期?無所謂,正好打發閑時無聊光景,還可早早掙下身家,息影嫁人去……總之,一切都如她的名言:往事悠悠,有苦有樂。一切由天,但,是苦是樂,控制由人。是故香港人總是無比敬重這個愁意從不上眉梢的女子。
1965年,她18歲,《影迷公主》上映,有65萬人輪候觀賞;1999年,她50歲,新排舞台劇《劍雪浮生》,照樣能連演破紀錄100場。香港電影圈,幾乎每五年,就要把她的經典名作拿來舊瓶裝新酒——從《女殺手》、《黑蝴蝶》到《玉女添丁》,部部都能賣得盆滿缽滿;而高志森拍《年年有今日》,那個女主角索性就叫做陳寶珠。至於張可頤因在《難兄難弟》中把她模仿得惟妙惟肖,竟然奪得了「20世紀無線五大最難忘的女主角」大獎,從此確定當家花旦的地位。
僅僅十年的光陰,她共拍攝了兩百餘部電影,每日同時開兩三組劇是常事,個中的辛勞,不消言之。對於自己的演技是否扎實,陳寶珠自己都說留待觀眾評價,在她心中真實地知道,自己的演技全是機械及罐頭式,長此以往,終有盡時。
晚晴余香
結婚、生子、移民、離婚、迴流,都是悄然進行。大隱隱於市,是她的信條……
是蕭芳芳的留學,為她推開了深造的窗扉。但中產階級與草根的巨大差別,在現時便顯現了出來:17歲的蕭芳芳,可以直接到新澤西大學拿到大眾傳播學位,但23歲的她,要花掉整整兩年的時間日夜攻讀,她才趕得上大洋彼岸美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但從眾人眼中隻手遮天,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影後,直線折變到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用漢字做發音筆記的超齡學生,她倒率性以待,毫無一點不適之處,甚至,還能在美國平凡的生活之中找到自我,於三年之後,正式宣布息影。
她並不留戀自己在香港的華彩片斷,是以無論是結婚、生子、移民、離婚、迴流,都是悄然進行。大隱隱於市,是她的信條,獨身女人的生活,她活得照樣精彩,故此任由香港數萬位影迷協會成員呼喚數十年,都未起過復出之意。一直要到上世紀末,為了紀念恩師任劍輝,才正式出演舞台劇《劍雪浮生》,算作是正式重歸。
但到底,她也沒有把這些事務,當作晚年的最後金源,而只是以樂在其中的姿態,重新過一次大舞台的癮。是以雖然後來又再排舞台劇《煙雨紅船》,於紅館和亞洲國際博覽館開演唱會,也都是點到即止,並未特地搞成驚天動地的事業。
而報章也並不特別熱心報道她的瑣事:諸如她的前夫楊佔美是香港百貨業巨子;生的兒子楊天經是TVB新星之類,都不過是信筆提起:可以想像,那些以花邊新聞為生的狗仔隊們,是在怎樣的默契下,特地忽略了寶珠姐的私人生活;而娛樂版的編輯們,在審稿的時候,又是以怎樣一種柔情姿態,把她與老友茶會閑談的消息,悄悄地挪到了版面中央。
只因,她是香港這個浮華都市表象下,真實生活的人們的寫照,亦是守著這個城市,見證了它最好歲月與時光變幻的月光寶盒。或許,在二十年後,我們的後輩們,仍然會稱她一聲寶珠姐,熱心地去捧她的舞台劇的場腳,或是再從網路上下載她的《姑娘十八一朵花》,反復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