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紅高粱》為什麼重映
電影《紅高粱》是張藝謀導演得到處女作,在1988年獲得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同時也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電影跟你最佳攝影,這部電影也成了張藝謀導演的 標簽, 成為了一部文學與電影結合的經典。其實電影重映都是版權方的行為,至於有什麼目的我感覺各方面原因都有吧。
相比好萊塢大片重映收獲頗豐,國產經典電影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國產電影重映的最高票房是《大話西遊仙履奇緣》創造的1.7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悄無聲息上映又悄無聲息下映,在經典電影重映時口號基本都是為了還**的一張影票,而這部電影的主創跟導演可能都不清楚重映這件事,也不會為電影重映做宣傳,一般這個工作都交給宣發公司基本投放 的物料跟新片上映時差不多,不過熱度就差很多了。所以電影重映大部分還是以虧損為主。
❷ <紅高粱>是中國電影上的什麼里程碑
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錄音獎; 1988年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8年獲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
1988年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
1988年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屆馬拉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
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8年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9年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
1989年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
1989年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
1990年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❸ 電影《紅高粱》與小說《紅高粱》有何差異,具體分析
在上世紀80年代,莫言的《紅高粱》在講述的革命與國家的歷史與當時的政治話語和諧方面滿足了一個時代的閱讀期待: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他用性與慾望代替階級斗爭做為歷史發展的動因,以土匪的視角解構了教科書的抗戰史敘事,以家族回憶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國家這些宏大的詞彙,被稱之為「新歷史主義」的開山以及代表之作。正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紅高粱》的寫作方式,絕不僅僅是莫言自稱的要抵達「歷史的某種真實」,而是歷史為什麼竟會以這樣的方式講述。很多人都會對前輩的情史有極強的窺探欲,對物質財富有隱秘的搶奪欲,這並不奇怪,哲學家說人們都喜歡問「我從哪裡來」。但在中國的倫理框架下,並沒有多少作家願意或者說有勇氣探究這些秘密,《紅高粱》扯塊「家族史」的幌子,已經算難得了。回想一下當年電影院里令人激動的那些場景,我們就會知道,這樣充滿荷爾蒙和情慾的敘事決非偶然。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理直氣壯的情慾,最張揚的色彩,最狂歡的表達,在觀眾和影片細節所達成的每一次交流的默契里,已經暗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慾望時代的來臨。那些重新合法化的物慾和情慾並非歷史的場景,而是一個時代心態的真實摹寫。在這個意義上,《紅高粱》與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一樣,同樣是最具政治意義、最吻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文本。 小說和影視劇是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就載體媒介而言,小說敘事依然是語言文字,而影視則依靠的畫面組構連綴;小說的傳播依靠的紙質媒介,影視則是電子媒介,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文化載體媒介上的不同,造成了敘事藝術上的差異。但是它們之間之所以能夠轉換,是因為它們在故事的組構
我們分析小說《紅高粱》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所在,即莫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然後通過分析張藝謀的電影手段,詳盡描述《紅高粱》從小說到電影所產生的主要差異,最後運用文藝批評方法分析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張藝謀獲得國際成功的深層文化因素。莫言的語言是完全的鄉土特色,很好辨認:他寫不同人物的的視角,尤其是寫女性身份的戴鳳霞(即電影里的「我奶奶」九兒),她是莫言小說中有個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會性別,她的生命力明顯更有光彩。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復合型的,他們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個混蛋,但於大是大非,民族大義,他們卻是勇敢無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種在血液里傳承的民族精神,當你在《紅高粱》里看到」我爺爺「土匪余占鰲,壞事做盡,好事干絕」這么句話,你不由得不為拍案驚奇,妙!那張藝謀的改編電影呢?《紅高粱》出名之後,表面上看是這樣,我們都知道是張藝謀的《紅高粱》,有多少人聽過莫言啊!這其實是不正常的,造成了這種偏差——是因為電影比小說更具消費性。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它所獲得的表現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為大眾消費品的它卻容易陷於一個誤區——追求純視覺的感官刺激,即所謂的「唯美主義」。
❹ 末代皇帝、醉畫仙、海上鋼琴師、紅高粱、四百下(擊)屬於什麼電影流派
四百擊是特呂弗的名作,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其它的最早都是八十年代的作品,算不上什麼流派吧
❺ 莫言的紅高粱的屬於哪個流派
「風俗鄉土小說」一派
分析: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不同於傳統的革命戰爭題材小說,作者所頂禮膜拜的並非完美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高粱地所滋養的鮮活生命。小說通篇充滿了對生命張力的禮贊,充滿了對生命激情的呼喚,更接近人性本質的律動,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由作者引導著跪拜了祖先。作者在不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情況下,帶領讀者跪拜這些並不十全十美的祖先,激發對「生命力」強烈的崇拜之情。
❻ 電影《紅高粱》在張藝謀的作品裡屬於什麼水平
電影《紅高粱》這部作品不僅在張藝謀導演的所有作品中算是上層之作,而且在中國電影史上電影《紅高粱》是無法取代的經典作品。《紅高粱》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是屬於張藝謀導演的早期作品。
導演張藝謀運用精湛的電影語言藝術呈現出了經典電影《紅高粱》的誕生,《紅高粱》不僅對導演張藝謀之後的導演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對中國其他導演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影片的鏡頭語言運用、絕妙的色彩搭配、精確的構圖展現...都是值得去推敲去借鑒。
歡迎對答主:@浮生南 進行點贊和評論
「文章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❼ 電影《紅高粱》獲過哪些獎項
電影《紅高粱》獲獎記錄:
1、1988年,「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紅高粱》。
2、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紅高粱》。
3、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顧長衛。
4、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趙季平。
5、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顧長衛。
6、1988年,「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紅高粱》。
7、1988年,「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紅高粱》。
8、1988年,「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張藝謀 。
9、1988年,「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紅高粱》。
10、1988年,「第25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紅高粱》。
11、1988年,「摩洛哥第一屆馬拉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紅高粱》。
12、1989年,「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紅高粱》。
13、1989年,「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紅高粱》。
14、1990年,「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紅高粱》獲獎。
15、1990年,「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紅高粱》獲獎。
(7)紅高粱電影屬於什麼流派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二、小說介紹
《紅高粱》是中國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20世紀30、40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卻都是正義和邪惡的化身。
主人公餘占鰲是一個熱血漢子,身體裡面充滿了正義與野蠻。余占鰲為了心愛的女人去殺人放火,並且霸佔了之後成為他妻子的戴鳳蓮。余占鰲為報仇雪恥,苦練槍法,把曾經非禮過他妻子的土匪一網打盡。余占鰲抗日,並沒真正地認識到抗戰的本質。余占鰲身上散發著十分鮮活的人性,但是在其身上也充滿了野蠻與無知的獸性。
在小說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既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紅高粱》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紅高粱》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
❽ 電影紅高粱講的是山東還是陝西
是陝西人拍攝的山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