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用相機拍照是根據什麼原理在電影院看電影又是根據什麼原理
相機其實就是利用了凸透鏡的成像原理。一個凸透鏡,設焦距為f(凸透鏡能匯聚光線,光線匯聚的一點叫做焦點,焦點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就是焦距),物距(物體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為u,那麼,當u>2f時,在凸透鏡的另一邊,放置一個不透明物體,物理學上稱之為光屏,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與實物相同的像,但這個像是倒立並且縮小的。
相機就是這樣的原理。傳統相機前面會有一個凸透鏡,就是我們說的鏡頭,這個凸透鏡起到上面所說的作用。凸透鏡的後面是暗室,暗室中放底片,底片上塗有感光物質。底片在暗室中,由於密封無光,所以不感光。當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快門打開,光經過凸透鏡後進入暗室,在底片上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快門開合的速度很快,最快的達到二千分之一秒完成。專業相機還可以控制快門開合的時間,讓底片曝光久一點,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由於照相機用的凸透鏡焦距比較小,所以總能使被拍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底片上總能形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傻瓜相機、數碼相機和專業相機又有不同之處。傻瓜機只有一個凸透鏡,並且不能調曝光時間,什麼都不用設置,名副其實是傻瓜都能用的相機。但這樣的話就拍攝不出專業效果。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的不同之處是,把底片換成了CCD。CCD是一種電子元件,當有光照射在上面時就能轉換成電信號,當鏡頭把物體成像在CCD上面時,CCD就轉換成電信號,一按快門就是把當前的相片保存下來。
專業相機一般也用底片,但其專業之處是在快門、光圈和鏡頭上。專業相機可控制快門的開合時間,使底片曝光久一點或少一點。光圈是控制外面的光進入暗室的強度,當外界光很強的時候,如果用傻瓜機拍攝,就會令相片很亮,以致看不清,但專業相機可以控制光圈使底片曝光強度減低。專業相機的鏡頭並不是單單的一個凸透鏡,而是一組凸透鏡,可以控制這些凸透鏡的距離來調整焦距,總能使底片上的像最清晰。也可以在鏡頭上安裝廣角鏡、濾色鏡的儀器,廣角鏡使拍攝的范圍更廣,濾色鏡使相片的顏色更好。例如,拍攝一張風景畫,你想讓底片中的綠色多一點,能有更濃烈的色彩效果,就在鏡頭上安裝一個綠色的濾色鏡,使更多的綠色光通過鏡頭。
上面所說的小孔成像不能應用於相機上也是不對的。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如果在一個不透明物體上戳一個孔,比這個孔大的物體反射的光就不能水平通過這個孔,而是物體上部的光往下穿過小孔,下部的光往上穿過小孔,在另一邊放置一個光屏,就能得到一個倒立的像。所以,小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充當凸透鏡。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5%EB%BF%D7%C9%E3%D3%B0這些就是用小孔成像原理拍攝出來的相片。
Ⅱ 電影的放映原理是什麼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雖然藉助視覺暫留現象,人們看到了連續的活動影像。但膠片上畫幅間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閃爍感,讓人覺得不舒服。當閃爍頻率提高到一定數值如每秒48次時,閃爍感會消失。為了提高閃爍率,人們採用增加放映機遮光器的葉片數的辦法。如一個有兩個葉片的遮光器,當畫面移動一次,這光器就旋轉一次,也就是說葉片遮光兩次,這樣就使閃爍率從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從而使閃爍感消失。
空鏡頭,是指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表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
特寫是指突出人物的頭部,或突出要強調的「物」,占滿整個銀幕。它可以把演員的眼神、表情、動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現出來。
Ⅲ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
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電影的發展歷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原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
Ⅳ 電影院播放電影是什麼原理 投影嗎
基本原理是把數字攝影機里的圖像拷貝到膠片上,還是用膠片放的。絕對不是用家用投影機那種方式放的。那樣在電影院效果奇差
Ⅳ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
電影放映機是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製成的,通常放映電影時,每秒要換{24}張圖片並且前後圖片中景物差別{很小}(很大或很小),加之人的眼睛有{視覺暫留}印象的緣故,我們便從螢幕上看到了活動的影像。為了能使螢幕上看到的像與生活中的物一致,電影膠片應該{倒}(正或倒)插
Ⅵ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
飛現象
在典型的飛現象實驗中,觀眾被要求看兩個接續出現的圖片。在第一張圖片的左邊會有一條線,而在第二張圖片則是在右邊有一條線。這兩張圖片可能會快速呈現或是讓觀眾有幾秒的時間觀看。在呈現兩張圖片之後,觀眾要描述他們看到了什麼。
觀看者在結合了這兩張圖片的時間和空間訊息之後,即使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分離的線條,觀眾仍然會報告出在這兩條線之間有東西移動的感覺。觀眾似乎看到了一個和背景顏色相同的空間或是「雲」在移動。飛現象的發現對於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而言是重要的發現。
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6)電影院是根據什麼原理擴展閱讀:
電影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設備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卷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
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周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腳本發展
2、前期製作
3、電影製作
4、後期製作
5、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腳本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Ⅶ 電影院放映的3D電影,是利用什麼原理播放的
電影業在最近幾年內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快速的了。而隨著前些日子電影院的復工,也使得人們對電影的關注越來越高。我們現在在電影院看到的電影主要分為兩種:2D電影和3D電影。2D電影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普通的熒幕電影,而3D電影則不同,3D電影就是使我們所看見的物體有延伸出屏幕的效果,進而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立體影像。相對於2D電影來說,3D電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真實感。那麼很多人就好奇,熒幕是一個平面,怎麼會將畫面延伸出屏幕呢?其實這主要是利用了我們兩隻眼睛的成像不同的原理。通過特質的鏡片,使得我們接收到的畫面彷彿是在現實中一樣,會有更加逼真的觀影體驗。
以上就是關於3D電影製作原理的介紹,歡迎各位補充。
Ⅷ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是根據視覺暫留製成的。
視覺暫留(ration of vision) 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人在觀看時,銀幕上映出的是一張一張不連續的像,每秒鍾要更換24張畫面。但由於的視覺暫留作用,一個畫面的印象還沒有消失,下一張稍微有一點差別的畫面又出現了,所以看上去感覺動作是連續的。
眼睛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視覺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視網膜上形成,視覺將會對這個光象的感覺維持一個有限的時間,這種生理現象叫做視覺暫留性。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1至0.4秒。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
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