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略特的《荒原》到底表達了什麼思想內容
《荒原》寫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狀態,是對戰後西方文明走向迷惘和式微的高度概括。
2. 《荒原》高度概括了西方什麼狀態
《荒原》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高度概括了戰後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態,宣揚了只有皈依宗教,遵從「舍予、慈悲、剋制」的訓誡,才能獲得精神的拯救。長詩發表後,「荒原」一詞本身就成為走向沒落的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徵,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觀念」。
3. 艾略特的《荒原》怎麼解釋
《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徵著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慾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
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於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代人的靈丹妙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動。
4. 如何評價美劇《荒原》
很好看呀,而且我之前也一直在追,裡面的劇情也是比較跌宕起伏的,給人一種非常懸疑的感覺,我還是很推薦的,非常值得一看。
5. 艾略特的《荒原》中「荒原」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徵著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慾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於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代人的靈丹妙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動。
6. 如何評價吳彥祖美劇《荒原》
《荒原》的上映,標志著它是四十年來美國電視上唯一的一部功夫劇情類劇集,也是整個美國電視史上唯一真實地展現中國功夫藝術的劇集。它的出現,終於填補了美國電視史上的這一個功夫空白。除了讓真正的中國演員來演繹中國功夫,這部劇集的製片團隊為了真實呈現中國功夫更是花費了大量精力(《紐約時報》評)。
《荒原》的確不是單純的只靠打鬥的劇集,它除了有緊張激烈的功夫場面來滿足觀眾的視覺需求以外,它的故事也具有足夠打動人心的力量。吳彥祖飾演的「Sunny」一開始是一個心無旁騖的殺手,然而當他遇上了愛情,為了他的愛人,為了他們愛的結晶,他才下定了要離開這個野蠻、荒蕪的世界的決心。「這是一段走向光明的旅程,雖然是在那樣一個沒有信仰、了無希望的土地上,但他們在向更好的地方前進。這個故事的核心,是這一對互相扶持的伴侶。」(《娛樂周刊》高夫評) 。
《荒原》開創了一種我們在電影中很少見,在電視中從來沒有見過的風格(赫爾巴特評)。
《荒原》大概是一部只靠動作場面就足夠了的劇集。大段大段的功夫打鬥場面無疑是它的最強項,在第一集中,它動作戲就達到了一場比一場更精彩紛呈、一幕比一幕更驚心動魄的效果。不僅是動作設計和武術指導讓人忍不住叫好,《荒原》的鏡頭設計更是把其動作場景的精彩程度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最好的例子是吳彥祖飾演的「Sunny」在山洞中的打鬥戲。隨著鏡頭的不斷拉開,越來越多的敵人源源不斷地往山洞中涌進,這個精心設計的長鏡頭和場面的調度完美結合,把這一場戲的緊張程度提升到一個讓人忍不住想要尖叫的地步(鳳凰網評) 。
7. 艾略特的《荒原》的詳細解釋
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國後加入英國國籍,是後期象徵主義文學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最有影響的詩人和評論家。1949年因「對當代詩歌作出的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獲諾貝爾文學獎,「英王勞績勛章」。1955年獲歌德獎。
艾略特1909年起發表詩歌,先後出版的詩集有《詩歌》(1909-1925)、《詩集》(1909-1935)、《四個四重奏》(1944)、《詩集》(1909-1962)。寫於1915年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詩作之一,這首詩以象徵主義的手法,寫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一個中年人在求愛途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心理,以此來表達世紀初一部分人對現代文明的幻滅感,借普魯弗洛克這一帶象徵意義的人物形象揭示當時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態。《四個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滿了宗教和哲學的冥想,抒發對時間的空幻感和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說,鼓吹只有禁慾贖罪才能求得靈魂的解放。這首詩被認為是艾略特在藝術上登峰造極之作。長詩《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詩歌外,艾略特還有一些詩劇傳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兇殺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評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現代文學批評大師」。他早年提出的創作和批評的「非個人化」理論,對現代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的基本內容是:生活與藝術不能等同,它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個人感情經驗必須經過非個人化的過程,將個人的情緒轉變為宇宙性、藝術性情緒,才能進入文學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評論蓍有《傳統與個人才能》(1921),《玄學派詩人》(1921),《批評的功能》(1923)。
艾略特的政治觀、宗教觀和文化主張是違背歷史潮流的,他主張以宗教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過教會來管理國家、傳播文化,從而拯救西方的現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觀的偏頗造成了他詩歌內容的謬誤。
《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儀》,將西方社會描繪為萬物蕭瑟,生機寂滅的荒原。起首幾句便流露出詩人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該萬物復甦,生意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徵―――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濫著海一樣的情慾。在這令人窒息的現實中充斥著庸俗卑下的人慾,死亡的陰雲濃濃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們在渾渾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詩人把現實社會比作地獄,現代人視為沒有靈魂的幽靈。
8. 《荒原》為什麼晦澀難懂
由於象徵方法的隱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顯得艱澀難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許多注釋,很多詩行幾乎是無法讀懂的。這首433行的詩,僅詩人自己就加了52個注釋。所以,《荒原》發表後,即引起激烈的爭論。贊賞者固然推崇備至,反對者則批評它混亂不堪、晦澀難懂。平心而論,經過認真閱讀,仔細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作,堪稱西方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
9. 《荒原》描寫了什麼內容
1922年出版,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西方文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全詩共分5章,第一章《死者葬儀》,暗指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和死人無異。第二章《對弈》,通過對兩位女性的描寫,揭示現代人道德的墮落。第三章《火戒》,標題出自佛教教義,該章寫沉溺情慾之火的現代人失去了健康的兩性關系,並強調現代西方文明也隨之失去生機。第四章《水淹之死》,這里的水象徵泛濫的情慾之水,寓意現代人在淫亂和金錢的旋渦中喪生。第五章《雷霆的話》,再次集中描寫凋敝的荒原景象,借雷霆的話強調「舍予」、「同情」、「克制」,為荒原的居民指出一條求生之路。「荒原」,既是西方文明沒落的象徵,也是現代西方人精神衰敗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