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鐵人影評觀後感
[電影鐵人影評觀後感]
最近幾天,單位組織員工集體觀看電影《鐵人》,電影鐵人影評觀後感。許多職工都是下了夜班去看的電影,我們被電影中鐵人的精神深深震撼和吸引了,觀影過程中,作為工人感觸頗深。電影院里,看到有的老師傅激動不已,有的年輕人則深受感動忍不住落淚,大家均被鐵人的精神深深感動,給予該片充分的贊譽。 「鐵人」王進喜當年作為中國解放以來的第一代石油工人,為祖國的石油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他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人。電影《鐵人》重現了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影片圍繞著鐵人的精神、鐵人的氣質、鐵人的奉獻,通過講述兩代勞模為祖國石油能源事業創業發展而拼搏的故事,歌頌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為民族爭光的愛國主義情懷。我很欣賞和羨慕老一輩工人階級那種齊心協力的工作狀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每個時代都需要有精神去引導,只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都太自以為是,太現實,是鐵人精神觸動了我們麻木不仁的神經。更多影視影評觀後感供您參考,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時光交錯,鏡頭轉換,兩代石油人截然不同的勞動環境、時代背景、生活條件,形成了兩種迥異的對待鐵人精神的態度。劉燁扮演的劉思成,從一個崇拜鐵人,始終把王鐵人作為自己的偶像和榜樣,成為鐵人式的勞模作為追求的目標,他把父輩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當今的社會全部體現,在美麗的心理醫師的幫助下,劉思成慢慢嘗試打開心結。他的父親劉文瑞和王鐵人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當年一列破舊的火車把王進喜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拉到了大慶,讀後感《電影鐵人影評觀後感》。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希望。這支身為血肉之軀,卻滿懷熱血鋼鐵意志,幾乎一無所有的隊伍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苦幹5天5夜,大慶的一口油井終於開鑽。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了,他卻顧不上住院養病。拖著自己的傷腿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了井隊。第二口油井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攪拌機,冰天雪地里水泥得不到充分攪拌,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當鐵人王進喜扔掉雙拐奮不顧身跳進水泥池,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充當攪拌機的那一瞬間,我驚呆了:難道說他真是鋼鐵鑄就的?正是在這個模範的帶動下,幾個工友接著縱身跳入。井噴終於被制服了,油井和鑽機也保住了。 鐵人後輩的身份在帶給劉思成無榮譽的同時也日益成為他的困擾:成為周圍人眼中的傻瓜。他背負著父親的重託,擔心辜負父輩的期望,在別人的嘲笑中,我們該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句老話說得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生活、工作充滿信心和希望,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當離隊的趙一林和女友在沙漠遇險,劉思成不計前嫌毫不猶豫地隻身開始他的搜救行動。恍惚間,劉思成的眼前出現了王鐵人父親一樣的笑臉,正是鐵人精神鼓舞他成為新一代的石油工人。鐵人影響的不僅僅是父輩們,影響的是幾代人、幾輩輩人。王進喜的精神最感人,可是劉思成作為新一代石油工人,同樣讓我們深思:在新的時期,我們要怎樣做個鐵人?雖然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了,但老一輩石油人堅定不移的執著精神,怎能不讓我們這些年輕人產生一樣的共鳴?影片中,演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王進喜和他的隊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冰天雪地里飢寒交迫和高強度的作業下,隊友們實在是支撐不住了。王進喜省出自己的口糧,想方設法給大家填肚子。他對愛徒「小知識份子」 劉文瑞特別關心,讓老婆為其縫補護膝。劉文瑞腿部受傷後偷偷踏上了返程的火車,王鐵人發瘋似地尋找著愛徒,可當劉文瑞告訴他「熬不住了」時,他卻留下饅頭和干糧讓他離開。師傅王進喜留下的那袋口糧和傷心的背影成為劉文瑞一生的心債。正是由於父親的一念之差造成了兒子背負著沉重的愧疚,去重塑一個鐵人形象。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熱淚盈眶,作為一名工齡近二十年的工人,我對王鐵人這個名字很熟悉,可是對他的故事卻並不了解,在這部片子中,「王鐵人」不再是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鐵人、鮮活的形象。在他的身上也有一些小缺點,他急了會罵人會發脾氣,但他通情達理,幽默風趣,善於做思想工作,總是營造一種積極向上活潑快樂的工作氣氛,他說出的話是那麼的貼心、真誠。正因為這樣,他的話才具有號召力,他的形象才更顯高大。尤其當聽王鐵人介紹他祖籍陝西,影片中又經常出現陝西話、秦腔的表演時,我感到裡面的人物很親切,這個人物就更顯豐滿真實。鐵人精神帶來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不應該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他身上那種艱苦奮斗、勇於創新、甘願奉獻的人生態度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國家需要鐵人,社會需要鐵人,基層更需要鐵人。新的時期,我們要激發熱情,將鐵人精神發揚光大,用堅強的意志、知識和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電影鐵人影評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鐵人的人物簡介
1、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1205鑽井隊隊長,曾不顧腿上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泵,因此被稱為「鐵人」。
2、劉思成
現代「鐵人」,逃兵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病退的兵,直到後來一個老兵告訴他他的父親是一個逃兵。劉思成剛開始很難接受,後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是現代的「鐵人」。
3、趙一林
劉思成的好朋友,鑽井隊的一員。得知劉思成的父親是個逃兵以後,因為女友的事情大罵劉思成和他父親是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在沙漠遇到風暴,被劉思成所救,兩人和好如初。
4、劉文瑞
王進喜的徒弟,很受王進喜器重,但因受不了大慶嚴寒的天氣,做了一個逃兵。逃走後時時刻刻想著師父王進喜,告訴兒子劉思成自己是病退,並要兒子學習「鐵人精神」。
(2)電影鐵人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鐵人》主要講述了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鐵人」王進喜和現代「鐵人」劉思成分別進行著他們「鐵」的故事。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
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⑶ 鐵人是怎麼樣的一部電影
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⑷ 鐵人有什麼故事
王進喜從1959年開始,10次見過毛主席,可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只有一張。
1969年4月,王進喜作為大慶人的代表到北京參加黨的「九大」。大會選舉時,主席團成員王進喜投完票返回自己的座位時,從毛主席身邊經過,周總理起身向毛主席介紹說:「主席,這是大慶的鐵人王進喜。」毛主席很高興,站起來伸出手笑著說:「王進喜,我知道是工人階級的代表。」鐵人忙伸出自己的雙手握住毛主席的大手。「這10年一握」,讓王進喜想起1964年那次毛主席接見。那年年底,王進喜到北京參加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12月26日,毛主席過71歲生日,舉行便宴,王進喜、陳永貴、邢燕子、董加耕4位勞模應邀出席。人們坐定以後,毛主席說:「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讓來,他們不夠資格。這里有工人、農民、解放軍,不光吃飯,還要談談話嘛!」
當談到大慶時,毛主席說:「石油工人們一起奮斗搞出一個大慶來,很不錯嗎!石油工人幹得很兇,打得好。要工業學大慶。」毛主席不斷地給4位勞模夾菜,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們:「不要翹尾巴。」
這頓飯,王進喜沒喝酒,吃得也很少。就是坐那看毛主席,聽毛主席講話,牢牢地記住了那句「不要翹尾巴」的囑咐。
⑸ 鐵人的電影劇情
故事在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故事塑造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的堅毅形象,也描繪了新的歷史時代條件下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風貌和精神世界。影片將展現兩代石油工人之間的精神傳承與對話,生動地表現鐵人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揚。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劉燁飾)是單位的業務標兵,喜歡收藏王鐵人的所有物品。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張鐸 飾)是和王鐵人並肩戰斗過的戰友。鐵人後輩的身份帶給劉思成無上榮譽的同時 也日益成為他的困擾。 在美麗的心理醫師吳夢夏(馬蘇 飾)的幫助下,劉思成開始嘗試打開心結。
與此同時,趙一林(黃渤飾)因和女友的不檢行為被揭發而雙雙被迫離隊。惱羞成怒的趙一林當眾怒斥此事的惟一知情人劉思成,認為劉和他的父親劉文瑞一樣都是只知道沽名釣譽的騙子。父親到底是和鐵人戰斗到底的英雄,還是如趙一林所言半路當了逃兵?伴隨著劉思成的追問,時光退回到半個世紀前……
一列破舊的火車把王進喜(吳剛飾)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拉到了大慶。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希望。這只除卻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幾乎一無所有的隊伍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苦幹5天5夜,大慶第一口油井終於開鑽。房東老大娘見王進喜連續數晝夜奮戰在井架,感慨「王隊長真是個鐵人!」,「王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突遇第二口油井即將發生井噴,在沒有重晶石粉堵塞井噴的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水泥沉在泥漿池底必須攪拌,現場卻沒有攪拌機,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戰,井噴終於被制服,油井和鑽機保住了。
三年自然災害來臨,王進喜和他的隊伍面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嚴重的飢餓和高強度的作業下,隊友們意志紛紛崩潰。王進喜省出自己的口糧,甚至不惜犯政治錯誤,想方設法給大家填肚子。看似粗枝大葉的王進喜對愛徒「小知識份子」 劉文瑞更呵護備至,還讓妻子為其縫補護膝。劉文瑞最終還是偷偷踏上了返程的火車,師傅王進喜留下的那袋口糧和孤獨的背影卻成了劉文瑞一生的心債。
伴隨著對這段回憶的追惜,劉思成陪父親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此時傳來離隊的趙一林和女友在沙漠遇險的消息,劉思成毫不猶豫地隻身開始他的搜救行動。恍惚間,劉思成的眼前出現了王鐵人父親一樣的笑臉……
⑹ 鐵人電影影評
〈中國〉《鐵人》:站在塔里木油田回望東北大慶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被賦予了全國勞模、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崇高精神等等這些關鍵詞,那是主旋律的需要;作為一部當代電影,它也具備了雙線推進、人性掙扎、價值沖突、弱化政治等等的時代語,這是當代的體現。總的來說,《鐵人》確實是一部優秀的當代主旋律電影。 1、能將如此主旋律的題材拍成這么好,導演功不可沒,為了使單調的題材豐富,電影引入了當代煉油工人的平行主線,穿插進行:大慶油田,全國矚目,黑白畫質,上下一心——塔里木油田,無人問津,現代彩色,各自個精彩。 2、主旋律電影的主題都是永恆不變的,但這部電影還能帶給我們與時俱進的思考。 大慶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前後50年兩代煉油工人價值觀的轉變、沖突與被侵蝕,單一的價值觀已被多元的價值觀同化,一心效國的理想已被各取所需的現實取代,極端崇高的鐵人精神已被享受為先的物質誘惑。 大慶油田時代除了鐵人王進喜、除了一批又一批的跟隨者、除了萬眾一心的為國捐軀之外,同樣有著和時代不和諧的油田「逃兵」。但正如劉思成為自己的父親辯解那樣,他們為了那口油井也曾忘我的工作過、受傷過、犧牲過,實實在在的付出過,他們實在是熬不住了,選擇了中途退場,裹獎不屬於他們,但他們也沒有害人、沒有賣國、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難道就需要背負著一輩子的不光彩嗎?難道就能夠抹煞掉他們為國家的強盛祭奠出的那份青春嗎?這不是一種平反,這只是一個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在追求以人為本、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的一種思考與進步。 3、時代不同,大家對責任的擔當和困難的評價也不同。大慶油田年代,煉油成為全國矚目的行業,那是國家翻身走向繁榮富強的發動引擎,在冰天雪地的東北以落後的機器創造了令世界震驚的石油奇跡。而當代的塔里木油田,煉油似乎成為了冷清弱勢的行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靠的是金融、服務、經貿,中石油和中石化只有在股票領域才被時刻關注,而背後的煉油工人已被國家、人們所逐漸遺忘,現在有高科技的儀器設備鑽井煉油,即使在沙漠也不見得有多困難。 然而,電影以真實的鏡頭和坦誠的內心旁白帶出了煉油工人的責任感和困難挫折,前輩千斤重的夢想和不可估量的沙漠折磨都成為了他們的頭號敵人。不可否認,鐵人王進喜前輩是個時勢造英雄的例子,但還有千萬個非鐵人的平凡工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了他們的「英雄事跡」。 同樣的道理,這部電影不會創造「時勢造英雄」的神話,因為它和很多優秀電影相比有著很多先天的缺陷,但在同類型電影中它卻出色的上演了自己的「英雄事跡」。
⑺ 電影 鐵人 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
今天組織觀影《鐵人》。看完之後很有感觸。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⑻ 影片《鐵人》講述的是什麼地方的事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劉燁 飾)是單位的業務標兵,喜歡收藏王鐵人的所有物品。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張鐸 飾)是和王鐵人並肩戰斗過的戰友。鐵人後輩的身份帶給劉思成無上榮譽的同時 也日益成為他的困擾。 在美麗的心理醫師吳夢夏(馬蘇 飾)的幫助下,劉思成開始嘗試打開心結。
與此同時,趙一林(黃渤 飾)因和女友的不檢行為被揭發而雙雙被迫離隊。惱羞成怒的趙一林當眾怒斥此事的惟一知情人劉思成,認為劉和他的父親劉文瑞一樣都是只知道沽名釣譽的騙子。父親到底是和鐵人戰斗到底的英雄,還是如趙一林所言半路當了逃兵?伴隨著劉思成的追問,時光退回到半個世紀前……
一列破舊的火車把王進喜(吳剛 飾)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拉到了大慶。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希望。這只除卻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幾乎一無所有的隊伍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苦幹5天5夜,大慶第一口油井終於開鑽。房東老大娘見王進喜連續數晝夜奮戰在井架,感慨「王隊長真是個鐵人!」,「王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突遇第二口油井即將發生井噴,在沒有重晶石粉堵塞井噴的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水泥沉在泥漿池底必須攪拌,現場卻沒有攪拌機,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戰,井噴終於被制服,油井和鑽機保住了。
三年自然災害來臨,王進喜和他的隊伍面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嚴重的飢餓和高強度的作業下,隊友們意志紛紛崩潰。王進喜省出自己的口糧,甚至不惜犯政治錯誤,想方設法給大家填肚子。看似粗枝大葉的王進喜對愛徒「小知識份子」 劉文瑞更呵護備至,還讓妻子為其縫補護膝。劉文瑞最終還是偷偷踏上了返程的火車,師傅王進喜留下的那袋口糧和孤獨的背影卻成了劉文瑞一生的心債。
伴隨著對這段回憶的追惜,劉思成陪父親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此時傳來離隊的趙一林和女友在沙漠遇險的消息,劉思成毫不猶豫地隻身開始他的搜救行動。恍惚間,劉思成的眼前出現了王鐵人父親一樣的笑臉……
⑼ 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
[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2011-02-26 13:39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上周五,集團公司組織我們觀看了《鐵人》這部電影,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在沒看之前,"鐵人"這個響當當的名字,對於我這個出生在70年代初,且成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員工來說,對"鐵人"的光輝形象和"鐵人精神"並不陌生!但是,通過看了《鐵人》後,我更直觀地、近距離地走進"鐵人"的內心世界,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鐵人精神"。回來後,腦海里還經常浮現出熒屏上金色的大漠和白皚皚的荒漠,高聳入雲的現代化鑽台和人拉肩扛中緩緩豎起的井架;老鐵人高亢的號子,新鐵人苦悶的內心世界······這就是電影《鐵人》通過藝術的形式,講述了兩代勞模為了祖國的石油事業鞠躬盡瘁、創業、樂業、守業的感人故事。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它就是"鐵人精神"。現在,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金融危機還沒結束,我們的生產經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這個時侯,觀看了電影《鐵人》,我的感觸頗多,思潮不斷翻湧,觀後感《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是的,我們今天和諧發展的生活,離不開先輩們的流血犧牲;開基建國,離不開像鐵人為代表的一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克服萬難,為祖國的經濟恢復輸送了新鮮血液。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時代怎樣發展,堅持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這一點決不能丟。因此,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傳承"鐵人精神",爭做新時代的鐵人,為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做為一名基層管理人員,我要在工作中學習"鐵人精神、發揚鐵人精神",帶動本車間的員工繼續圍繞公司下達的經營目標任務,克服困難,做細日常的管理工作。同時,跳出習慣性思維,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降低成本。a href="依依的博客/a藍圖會就,正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加鞭,鐵人的精神將激勵我踏實工作,不斷思考。〔傳承鐵人精神--電影《鐵人》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